專利名稱:繩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例如適合用于對配置在衣服或袋體的開口邊緣周圍等的繩的引出量及夾緊程度進行調整的繩固定件。
背景技術:
圖7表示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3973604號公報)所公開的繩固定件。在該繩固定件中,其結構特征是包括具有繩用通孔15的陰構件1,具有繩用通孔M并滑動自如地插入陰構件1中的陽構件2,以及介于兩個構件1、2之間的加力構件3 ;在對抗作用力相對地接近陰、陽構件的狀態下繩W穿過通孔15、24,而且陰、陽構件通過利用作用力向相對離開的方向移動而使繩處于卡住狀態。另外,在這種結構中,陰構件1具有讓帶W'穿過的貫通孔(穿過孔)16。以上的繩固定件在讓帶W'穿過貫通孔16的狀態下,通過將帶W'的兩端部縫制安裝在衣服等使用對象物M上,就能調整配置在使用對象物M上的繩W的引出量及夾緊程度。上述的繩固定件的零件數少,借助于各通孔對配置在衣服或袋體等使用對象物上的繩進行卡定,由于能簡單地調整繩的引出量等而具有簡易且使用方便的優點,但從如下各點來看還不能滿足要求。(1)在圖7(a)等的使用狀態下,在增加繩W的引出量并增強拉拽程度的情況下,操作者用一只手(指)對抗作用力對陰構件1和陽構件2進行使其相對接近的操作,或者在通過將陽構件2向陰構件1進行推壓操作而解除對繩W的卡住狀態,則一邊維持該狀態一邊用另一只手(指)對繩W的引出端側進行拉伸調整。其后,當手從陰構件或陰、陽構件離開時,陰、陽構件1、2利用作用力向相對離開的方向移動而使繩處于卡住狀態。因此,就現有結構而言,在調整操作中需要與作用力的大小成比例的力,另外例如,當一只手拿著物品或者進行其它作業等時,要進行繩的引出調整是困難而不便的,成為用途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2)繩固定件以借助于帶W'安裝在使用對象物M上的狀態使用,但因被帶W'捆住的部位是繩固定件的下端側(即通過設置于陰構件1的端部的貫通孔16之處)而不穩定,當例如受到振動時則擺動容易增大。如上那樣的問題還有繩固定件隨用途不同而增大, 在那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問題而成為品質降低的主要原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解決以上那樣的問題,提供一種繩固定件,特別是它能減輕繩引出量調整時的力,并能維持對使用對象物的穩定的安裝狀態,由此有利用于提高可靠性和擴大用途。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繩固定件具備具有繩用通孔的陰構件,以及具有繩用通孔并滑動自如地插入上述陰構件中的陽構件;在對抗作用力而使上述陰、陽構件相對地接近的狀態下繩穿過上述各通孔,而且通過利用作用力使上述陰、陽構件向相對離開的方向移動而使繩處于卡住狀態;其特征是,上述陰構件和上述陽構件分別具有與上述通孔一起設置并讓帶通過的貫通孔,當將上述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上述各貫通孔并拉拽其兩端側時,或者當在將上述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上述各貫通孔并推壓其兩端側的狀態下拉拽通過了上述各通孔的上述繩的引出部時,上述陰、陽構件對抗作用力而相互接近并解除繩的卡住狀態(方案1)。在以上的本發明中,“繩”包含繩、軟線、帶及其類似物。“帶”在形狀上與繩實質上相同,除帶以外包含繩、軟線及其類似物。“通孔”及“貫通孔”是為了區別的方便,在功能上為供物品穿過這點上是相同的,通孔是用于引繩穿過的孔,貫通孔是用于帶穿過的孔。以上的發明更優選如下具體化的內容。(1)上述通孔的結構為,從連接上述貫通孔彼此的連接線上錯開設置(方案2)。(2)上述陰、陽構件利用介于兩者之間的加力構件,或者利用設置于上述陰、陽構件的一方的彈簧部向相互離開的方向加力,并且上述貫通孔設置在上述陰、陽構件中與上述加力構件或上述彈簧部的加力方向基本相同的線上(方案3)。(3)上述貫通孔的結構為,設置在上述陰、陽構件相互不重合的外側端部上(方案 4)。(4)上述帶在通過上述各貫通孔后,將重合的兩端部縫制固定在衣服等使用對象物上(方案5)。本發明的效果如下。根據方案1的發明,由于陰構件和陽構件分別具有與通孔一起設置并讓帶通過的貫通孔,如圖3所示,當將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各貫通孔并拉拽其兩端側時,或者如圖2 所示,當在將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各貫通孔并推壓其兩端側的狀態下拉拽通過了各通孔的繩的引出部時,陰、陽構件對抗作用力而相互接近并解除繩的卡住狀態,因而能夠以小的力進行繩的引出量的調整,還能夠進行單手操作,由此,能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另外,在通過帶安裝在使用對象物上的情況下,由于整個繩固定件即陰構件和陽構件被共用的帶捆住,因而在安裝狀態下的穩定性優良,即使受到大的振動也難以搖擺,能消除品質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據方案2的發明,由于各通孔從連接貫通孔彼此的連接線上錯開設置,因而在繩的引出量調整操作中,不會產生繩與穿過貫通孔的帶產生干涉而有損操作性的問題,由此維持了使用方便性。根據方案3的發明,由于各貫通孔設置在陰、陽構件中與加力構件或彈簧部的加力方向基本相同的線上,因而易于縮短繩固定件的全部尺寸,由此能擴大設計自由度。根據方案4的發明,由于各貫通孔位于陰、陽構件相互不重合側的外側端部上,因而如從圖2推測到的那樣,對繩向箭頭方向的拉力作為使陰、陽構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應力有效地傳遞,由此能夠提高繩的引出量調整的操作性。根據方案5的發明,由于帶在通過各貫通孔后,將重合的兩端部縫制固定在使用對象物上,因而通過與現在相同的縫制作業就能可靠地提高上述的繩引出量調整的操作性。
圖1是表示本發明方式的繩固定件,圖1(a)是繩固定件的概略分解立體圖,圖 1(b)是將帶組裝在繩固定件上的狀態的概略立體圖。圖2是表示上述繩固定件的動作,圖2(a)和圖2(b)分別是推壓帶、對穿過陰、陽構件的各通孔的繩的引出部進行拉拽的狀態的立體圖和縱剖視圖。圖3是表示上述繩固定件的其它動作,圖3(a)和圖3(b)分別是在將繩的兩端從陰、陽構件的各通孔拉出的使用狀態下,拉拽通過各通孔的帶的兩端狀態的立體圖和縱剖視圖。圖4表示上述繩固定件的詳細結構,圖4(a)是由陽構件的前方看到的端面圖,圖 4(b)是正視圖,圖4(c)由陰構件的后方看到的端面圖。圖5表示與圖4相同的繩固定件的詳細結構,圖5(a)是圖4的側視圖,圖5 (b)是沿圖4(b)的A-A線的剖視圖,圖5 (c)是沿圖5(a)的B-B線的剖視圖。圖6表示上述方式的變形例,圖6(a)是與圖5(b)相對應的狀態的圖,圖6 (b)是與圖5(c)相對應的狀態的圖。圖7表示專利文獻1公開的繩固定件,圖7 (a)表示繩固定件的使用狀態,圖7 (b) 是繩固定件的剖視圖。圖中1-陰構件(10-內部,11-定位片部,12-通孔,13-貫通孔),2_陽構件 (20-凹部,21-突起,22-通孔,23-貫通孔,24-爪部),3-加力構件,4-繩固定件,5、5A_繩 (5a-引出部),6-帶(6a-端部),7_使用對象物,8_縫制部,25-彈簧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方式進行說明。在本說明中,按照結構、作用、圖6的變形例的順序進行詳細敘述。首先,說明結構。本發明的繩固定件4的結構包括相互嵌合的陰構件1和陽構件2,以及介于陰、 陽構件1、2之間的加力構件3。陰構件1和陽構件2都由樹脂成形件構成,但用其它材質也可。大小是任意的,根據使用對象物設定。另外,在圖3及圖4中,繩固定件4(陽構件1和陰構件2、在正面和背面、以及右側面和左側面分別為對稱形狀。其中,陰構件1如圖1及圖5所示,整體由矩形扁平狀構成,內部10從內側端部Ia 朝向外側的另一端部Ib成為凹狀的空洞。內部10做成能插入陽構件2的大小和形狀,并且一對弧形的定位片部11突出設置在底面中央部。定位片部11對在內側作為加力構件3 的螺旋彈簧的一端進行定位。就陰構件1而言,在內側端部Ia側沿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一對繩用通孔12,在外側的端面Ib側沿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讓帶6通過的貫通孔13。一對通孔12為大致圓形, 隔著中心線呈左右對稱。貫通孔13為大致矩形或橢圓形,設置在中心線上。陽構件2由整體比陰構件1小一圈的矩形扁平狀構成,并從內側端部加滑動自如地插入陰構件的內部10。就陽構件2而言,在端部加側沿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有一對繩用通孔22,在相反的外側的端面2b側沿厚度方向形貫通成有讓帶6通過的貫通孔23。一對通孔22為與陰構件側的通孔12的形狀基本相同的圓形,并隔著中心線呈左右對稱。貫通孔23為與陰構件側的通孔13的形狀基本相同的大致矩形或橢圓形,設置在中心線上。就陽構件2而言,在中心線上設有從端部加側朝向端部2b切成的凹部20,以及突出于凹部20的內底面的軸狀的突起21。凹部20借助于突起21對作為加力構件3的螺旋彈簧的另一端進行定位。在陽構件2的正背面的各通孔22的孔邊緣部,在端部加突出地設有爪部24。各爪部M如從圖5(c)所推測的那樣,在將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的內部10時,伴隨著彈性移位便嵌合在陰構件1的對應的通孔12內。由此,陽構件2在滑動自如地組裝在陰構件1上的狀態下,由于各爪部M與所對應的通孔12的孔邊緣抵接而不會從陰構件1脫落。另外,在組裝操作時,在將陽構件2插入陰構件的內部10之際,作為加力構件3的螺旋彈簧的一端便定位在陰構件側的定位片部11上,而另一端便定位在陽構件側的突起21上。下面,說明繩固定件的作用。已完成的繩固定件4如圖2及圖3所示,陰構件1和陽構件2由于加力構件3的作用力而相對地離開。在繩固定件4上帶6利用貫通孔13、23安裝成環狀。S卩,如圖2所示,帶6的一端部6a由陰構件1的背面向正面通過貫通孔13后,再由陽構件2的正面向背面通過貫通孔23。或者,如圖3所示,帶6的一端部6a由陰構件1的正面向背面通過貫通孔13后,再由陽構件2的背面向正面通過貫通孔23。并且,當將帶的兩端部6a拉拽到繩固定件4的背面側使其重合時,則成為圖1(b)的帶組裝狀態。然而,繩固定件4作為市場銷售的樣式有以下各種以安裝了帶6的狀態提供的樣式,將安裝前的帶6配套提供的樣式,以及以沒有帶的狀態提供由購買者準備帶6自行安裝的樣式。貫通孔13、23及帶6的形狀為任意的,但通常根據使用繩固定件4的使用對象物7 來進行設計。如圖2所示,繩固定件4根據需要通過帶6安裝到使用對象物7上。其安裝方法在技術上沒有限制,但若為衣服及袋體等使用對象物7,從美觀及柔軟性等考慮優選如圖2(b)示意所示的那樣,通過縫制進行固定。在通過帶6安裝到使用對象物7上的繩固定件4上,配置在使用對象物7上的繩 5及5A組裝成如圖2(a)或圖3(a)所示,能對其引出部及夾緊程度進行調整。即,在組裝繩5及5A的場合,通過使陰構件1和陽構件2對抗加力構件3的作用力而相對地接近,或者對抗加力構件3的作用力而將陰、陽構件1、2的一方向另一方推壓,從而使兩者的通孔12 與通孔22重合。在該狀態下,在圖2的場合,在將繩5由繩固定件4的背面向正面穿過一側的通孔12、22之后,再由正面向背面穿過另一側的通孔12、22。在圖3的場合,將成為繩 5A的引出部fe的兩端一起由繩固定件4的背面向正面穿過兩側的通孔12、22。在穿過之后,釋放對陰、陽構件1、2的推壓力,或者釋放對陰、陽構件1、2中的一方構件對另一方構件的推壓力。于是,陰、陽構件1、2則由于加力構件3的作用力而向相對離開的方向移動,繩 5及5A便因通孔12、22彼此錯開而將繩對應部分夾持在兩個孔內,使繩處于不會脫出的狀態。接著,對于以上的繩固定件4,按照如下的要領對繩5的引出量及夾緊程度進行調整。即,若為圖2的使用例子,當操作者用一只手向圖2(a)的箭頭方向拉拽通過了各通孔 12、22的繩5的引出部fe時,則如圖2 (b)所示,由于將繩固定件4利用上述帶6固定在使用對象物7的固定位置,因而對繩5的引出部fe的拉力通過帶6而成為使陰、陽構件1、2 向圖2(b)中的箭頭方向的應力,即,使兩構件1、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應力,陰、陽構件1、2對抗加力構件3的作用力接近的結果,則增加了各通孔12、22重合的部分而解除繩卡定的狀態。因此,在這種結構中,在將帶的兩端部6a安裝在衣服等使用對象物7上的使用狀態下,能夠通過單手操作來進行繩5的引出量的調整,由此,可以比現有結構提高使用的方便性。此外,在通過帶6安裝在使用對象物7上的狀態下,由于整個繩固定件4即陰構件1 和陽構件2被共同的帶6捆住,因而在安裝狀態下的新穎性和穩定性優良,即使受到大的振動也難以搖擺,與現有結構比較能夠消除品質降低的主要原因。相對于此,若為圖3的使用例子,當操作者用單手將帶6的兩端部6a向箭頭方向拉拽時,則如圖3(b)所示,構成繩固定件4的陰、陽構件1、2對抗加力構件3的作用力接近的結果,則增加了各通孔12、22重合的部分而解除繩卡定的狀態。因此,即使在該使用例子中,在進行繩5A的引出量的調整時也能夠以比現在小的力進行,能提高使用的方便性。此外,在以上的結構中,由于陰構件1的通孔12和陽構件2的通孔22從連接貫通孔13、23彼此的連接線向兩側錯開設置,因而在繩5和5A的引出量的調整操作中,不會產生繩與穿過各貫通孔13、23的帶6干涉而有損操作性、或者使外觀惡化之類的問題,由此能夠維持使用的方便性,且具有新穎性。同時,由于各貫通孔13、23在陰、陽構件1、2中設置在與加力構件3的加力方向基本相同的線上,因而易于縮短繩固定件的整體尺寸,由此能夠擴大設計自由度。而且,由于各貫通孔13、23處于陰、陽構件1、2相互不重合的外側端部 lb,2b附近,因而在圖2的使用方式中,對繩的引出部fe的向箭頭方向的拉力作為通過帶 6使陰、陽構件1、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應力有效地進行傳遞,在圖3的使用方式中,對帶 6的拉力作為使陰、陽構件1、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應力有效地傳遞的結果,能夠以更小的力進行繩的引出量調整的操作。下面,說明變形例。圖6的變形例是將彈簧部25與陽構件2形成為一體來代替上述加力構件3的例子。在本說明中,對與上述方式相同的部位標上相同的標號,只對變更了的結構進行說明。 即,圖6的陽構件2在由凹部20的內底面向下形成大致波形的彈簧部25。因此,在本變形例中,可減少零件數而實現成本的降低。此外,如上那樣的彈簧部也可以形成于陰構件1 側。這樣,本發明的繩固定件只要具有方案1特定的結構即可,對于細節部分可參考該方式及變形例進一步變更或擴展。
權利要求
1.一種繩固定件,其具備具有繩用通孔的陰構件,以及具有繩用通孔并滑動自如地插入上述陰構件中的陽構件;在對抗作用力而使上述陰、陽構件相對地接近的狀態下繩穿過上述各通孔,而且通過利用作用力使上述陰、陽構件向相對離開的方向移動而使繩處于卡住狀態;其特征在于,上述陰構件和上述陽構件分別具有與上述通孔一起設置并讓帶通過的貫通孔,當將上述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上述各貫通孔并拉拽其兩端側時,或者當在將上述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上述各貫通孔并推壓其兩端側的狀態下拉拽通過了上述各通孔的上述繩的引出部時,上述陰、陽構件對抗作用力而相互接近并解除繩的卡住狀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通孔從連接上述貫通孔彼此的連接線上錯開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陰、陽構件利用介于兩者之間的加力構件,或者利用設置于上述陰、陽構件的一方的彈簧部向相互離開的方向加力,并且上述貫通孔設置在上述陰、陽構件中與上述加力構件或上述彈簧部的加力方向基本相同的線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貫通孔設置在上述陰、陽構件相互不重合的外側端部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貫通孔設置在上述陰、陽構件相互不重合的外側端部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帶在通過上述各貫通孔后,將重合的兩端部縫制固定在衣服等使用對象物上。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帶在通過上述各貫通孔后,將重合的兩端部縫制固定在衣服等使用對象物上。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繩固定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帶在通過上述各貫通孔后,將重合的兩端部縫制固定在衣服等使用對象物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以小的力進行繩的引出量調整,并能維持對使用對象物的穩定安裝狀態的繩固定件。繩固定件具備具有繩用通孔(12)的陰構件(1)及具有繩用通孔(22)并滑動自如地插入陰構件的陽構件(2);在對抗作用力使陰、陽構件相對地接近的狀態下繩(5、5A)穿過各通孔,且通過陰、陽構件因作用力而沿相對離開方向的移動來使繩處于卡住狀態;陰、陽構件分別具有與通孔一起設置并讓帶通過的貫通孔(13、23),當將帶(6)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各貫通孔并拉拽其兩端側時,或者當在將帶依次穿過陰、陽構件的貫通孔并推壓其兩端(6a)側的狀態下拉拽繩的引出部(5a)時,陰、陽構件對抗作用力而相互接近并解除繩的卡住狀態。
文檔編號A44B11/06GK102415654SQ201110294020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8日
發明者石井大陽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