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智能手機(smartphone)等移動設備裝戴在使用者的臂上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
背景技術:
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要握在手中來操作,但例如摩托車的駕駛員等用兩只手抓住車把,因此難以操作移動設備。此外,摩托車的駕駛員利用移動設備來應用導航系統的機會較多,每次必須從包等中取出移動設備來進行操作,較煩雜。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便利性良好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即使是例如摩托車的駕駛員等兩只手基本被占用的人也能夠容易地使用移動設備。解決上述問題的發明是一種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動設備套,具有用于容置移動設備的容置部、用于使上述移動設備向上述容置部內外出入的開閉機構、設置在與上述移動設備的顯示器或操作部對應的位置上的窗部,帶部,卷繞在使用者的臂上來進行裝戴;在上述移動設備套上設置有用于將該移動設備套安裝在上述帶部上的第一卡合部,在上述帶部上設置有與上述移動設備套的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根據本發明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由于將移動設備戴在了臂上,所以摩托車的駕駛員等兩只手基本被占用的人每次使用時不需要從包等中取出移動設備,而通過另一只手進行操作來更容易地使用移動設備。
圖1是本發明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的一個實施例的帶部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中的移動設備套的后視立體圖。圖3是圖1所示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中的移動設備套的主視圖。圖4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中的旋轉機構以及旋轉鎖定機構的第二卡合部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中的旋轉機構以及旋轉鎖定機構的第二卡合部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圖5的A-A線剖視圖。圖7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的使用方法的立體圖。圖8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的使用狀態的立體圖。圖9是用于說明第二卡合部的其他實施例的俯視圖。圖10是用于說明第二卡合部的其他實施例的立體圖。圖11是本發明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的其他實施例的立體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I移動設備臂戴工具2容置部3開閉機構4 窗部5移動設備套6 帶部7 第一^^合部8第二卡合部
9L 型鉤10防脫用凸部11凹條部12a第一面粘部12b第二面粘部12c第三面粘部13 長孔14粘接固定用面粘部15第二卡合部安裝部16固定側板17旋轉側板18安裝用板19小螺釘20彈性部件(彈簧)21筒狀部22第一凹凸部23第二凹凸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本發明中,實現了如下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1,通過將移動設備套5安裝在卷繞于使用者的臂的帶部6上,即使是摩托車的駕駛員等兩只手基本被占用的人也不需要每次從包等中取出移動設備,能夠更容易地使用移動設備。第一實施例利用圖1至圖11所示的一個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進行說明。該實施例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具有移動設備套5,具有用于容置移動設備的容置部2、用于使移動設備向容置部2內外出入的開閉機構3、設置在與移動設備的顯示器或操作部對應的位置上的窗部4 ;帶部6,卷繞在使用者的臂上來進行裝戴。在移動設備套5上設置有用于將移動設備套5安裝在帶部6上的第一卡合部7,在帶部6上設置有與移動設備套5的第一^^合部7卡合的第二卡合部8。以下,對各結構依次進行詳細的敘述。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被卷繞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上來使用,包括圖2或圖3所示的移動設備套5以及圖1所示的用于安裝移動設備套5的帶部6。如圖2所75,移動設備套5具有用于在內部容置移動設備的容置部2,由布或軟質樹脂等形成為與要容置的移動設備大致相同的形態且尺寸稍大的大致長方體。如圖2所示,在移動設備套5的側壁部,沿著側壁中央設置有能夠開閉的開閉機構3 (該實施例中為面粘部(fastener)),該開閉機構3用于使移動設備向容置部2內外出入。如圖3所示,在移動設備套5的正面側,在與所容置的移動設備的顯示器或操作部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窗部4。該窗部4是能夠從移動設備套5的外部肉眼觀察在內部容置的移動設備的顯示器并且用于操作移動設備的部位。另外,本實施例的窗部4被透明樹脂等覆蓋,但沒有被透明樹脂等覆蓋而容置部2露出的結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如圖2所不,在移動設備套5的背面側設置有第 ^合部7。第 ^合部7是使移動設備套5與帶部6接合而將移動設備套5安裝在帶部6上的部位,在移動設備套5的背面側中央附近,形成為朝向背面側以大致梯形狀稍突出的形態。在第一卡合部7上,并列設置有3列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凹條部I la、I lb、11c,該凹條部11a、lib、Ilc中能夠插入如圖1或圖8所示設置在帶部6的第二卡合部8上的L型鉤9a、9b以及防脫用凸部10。由此,構成能夠平衡且可靠地固定在具有一個或兩個L型鉤的第二卡合部(圖9所示的具有一個L型鉤31的第二卡合部30以及圖1或圖8所示的具有兩個L型鉤9a、9b的第二卡合部8)上的第一卡合部7。具體而言,在圖9所示的具有一個L型鉤31的第二卡合部30安裝在帶部6上的情況下,向3列凹條部lla、llb、llc中的中央的凹條部Ilb內插入L型鉤31和防脫用凸部32,從而將移動設備套5固定在帶部6上。由此,能夠將移動設備套5平衡地固定在帶部6的中央。另一方面,在圖 1或圖8所示的具有兩個L型鉤9a、9b的第二卡合部8安裝在帶部6上的情況下,向3列凹條部11a、lib、Ilc中的兩側的凹條部IlaUlc內分別插入L型鉤9a、9b,向凹條部Ilb內插入防脫用凸部10,從而將移動設備套5固定在帶部6上。由此,能夠將移動設備套5平衡地固定在帶部6的中央。另外,凹條部lla、llb、llc形成為相同的形態,凹條部Ilb設置在第一^^合部7的中央部,另外,凹條部lla、llc被設置為相對于設置在中央的凹條部Ilb相隔等間隔。根據這些結構,能夠將移動設備套5平衡地固定在帶部6的中央。帶部6是如圖7或圖8所示卷繞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上的部位,如圖1所示由樹脂制或布制帶狀體形成。帶部6具有設置在一端側的表面上的第一面粘部12a ;設置在另一端側的背面上的第二面粘部12b、第三面粘部12c ;用于插入第一面粘部12a的長孔13 ;用于與第一面粘部12a、第二面粘部12b、第三面粘部12c接合而粘接固定的粘接固定用面粘部14 ;第二卡合部8 ;用于將第二卡合部8能夠裝拆地安裝在帶部6上的第二卡合部安裝部15a、15b。在將第一面粘部12a卷繞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上時,如圖7所示,將第一面粘部12a插入到長孔13內后折回并粘接固定在粘接固定用面粘部14上。第二面粘部12b以及第三面粘部12c在卷繞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上的狀態下粘接固定在粘接固定用面粘部14。這樣,該實施例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構成為第一面粘部12a、第二面粘部12b以及第三面粘部12c沿著帶部6的長度方向形成為長的長方形,因此能夠根據使用者的臂的粗細來調整帶部6的內徑。第二卡合部8用于與移動設備套5的第一卡合部7卡合而將移動設備套5安裝在帶部6上,該實施例的第二卡合部8如圖1或圖8所示,具有L型鉤9a、9b以及防脫用凸部10。第二卡合部8構成為通過向第二卡合部安裝部15a、15b插入兩端邊部8a、8b而能夠相對于帶部6裝拆。通過這樣的構造,能夠將第二卡合部8更換為圖1或圖8所示的具有L型鉤9a、9b和防脫用凸部10的第二卡合部8、圖9所示的具有一個L型鉤31和防脫用凸部32的第二卡合部30或圖10所示的具有萬向接頭(universal joint) 41 (自由軸接頭)的第二卡合部40等。 另外,圖10所示的第二卡合部40具有連接器42和連接器保持體43,連接器42具有板狀基體46,具有L型鉤44a、44b和防脫用凸部45 ;球狀自由軸47,能夠使連接器42在基端側以大角度轉動。連接器保持體43具有用于保持球狀自由軸47的自由軸承48。并且,若該第二卡合部40安裝在第二卡合部安裝部15上,且與移動設備套5的第一卡合部7卡合從而移動設備套5安裝在帶部6上,則連接器42在球狀自由軸47的作用下能夠三維地轉動,因此能夠三維地將移動設備的朝向調整為使用者易于操作的朝向。此外,在帶部6的第二卡合部8上設置有旋轉機構,用于使移動設備套5在帶部6上旋轉;旋轉鎖定機構,用于抑制移動設備套5在帶部6上旋轉。具體而言,如圖4至圖6所示,該實施例的第二卡合部8具有固定側板16和旋轉側板17。如圖1或圖8所示,固定側板16固定在安裝用板18上。旋轉側板17具有L型鉤9a、9b和防脫用凸部10,經由配置在固定側板16的背面側上的小螺釘19以及彈性部件(彈簧)20,能夠旋轉地安裝在固定側板16上,從而在與固定側板16之間構成旋轉機構。通過該旋轉機構能夠使移動設備在帶部6上旋轉,能夠將移動設備調整為使用者易于操作的朝向。此外,如圖4所示,在固定側板16的筒狀部21的正面側,形成有呈放射狀的第一凹凸部22,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在旋轉側板17的背面側,形成有呈放射狀的與第一凹凸部22嚙合的第二凹凸部23。通過使第一凹凸部22與第二凹凸部23嚙合,在固定側板16與旋轉側板17之間構成旋轉鎖定機構,通過保持固定側板16與旋轉側板17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能夠在使用者容易操作移動設備的朝向的狀態下使兩者卡住。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中,帶部6的第二卡合部8具有用于使移動設備套5在帶部6上旋轉的旋轉機構以及旋轉鎖定機構,但是移動設備套的第一卡合部具有旋轉機構以及旋轉鎖定機構的結構、在移動設備套的第一卡合部與帶部的第二卡合部之間具有旋轉機構及旋轉鎖定機構的結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內。接著,對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的使用方法進行說明。首先,通過使第一面粘部12a、第二面粘部12b以及第三面粘部12c粘接固定在粘接固定用面粘部14上,將圖1所示的帶部6如圖8所示地卷繞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上。接著,通過使設置在移動設備套5的背面側上的第一卡合部7與帶部6的第二卡合部8卡合,將移動設備套5裝戴在帶部6上。進而,在想要使移動設備旋轉到使用者易于操作的朝向的情況下,在把持移動設備套5稍微向跟前拉動并使其旋轉時,旋轉側板17與固定側板16相對旋轉而能夠使移動設備位于期望的朝向。此外,若在該期望的朝向上將手從移動設備套5離開,則旋轉側板17在彈性部件(彈簧)20的作用下向固定側板16側稍微移動,通過在固定側板16與旋轉側板17之間構成的旋轉鎖定機構(第一凹凸部22和第二凹凸部23),能夠在該位置上保持停止狀態。這樣,在本發明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中,能夠將移動設備套5安裝于卷繞在使用者的臂上的帶部6上,由此即使是摩托車的駕駛員等兩只手基本被占用的人也不需要每次將移動設備從包等中取出,能夠更容易地使用,并能夠使移動設備保持期望的朝向。進而,對圖11所示的本發明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的其他實施例進行說明。本實施例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50與上述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的基本的不同點在于,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將帶部6卷繞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來使用,而移動設備臂戴工具50將帶部51卷繞在使用者的手腕來使用。移動設備臂戴工具50的帶部51構成為雙重構造,由配置在下方的帶狀體52和配置在其上方的帶53構成,帶53在一端側53a附近縫在帶狀體52上。帶狀體52用于將移動設備套5穩定地安裝在帶部51上,與帶53相比形成為更寬,并且由橡膠等彈性材料形成。在帶狀體52的一端側52a的背面設置有面粘部54,在帶狀體52的另一端側52b的表面設置有面粘部55。另一方面,在帶53的一端側53a上安裝有內帶扣56a,在帶53的另一端側53b上安裝有外帶扣56b。帶53穿過固定側板57的插通孔57a、57b而將固定側板57保持在帶53的中央附近。以與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相同的結構,在固定側板57上能夠旋轉地安裝有具有L型鉤58a和防脫用凸部58b的旋轉側板58,由固定側板57和旋轉側板58構成第二卡合部59。并且,為了使用如此構成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50,首先在使用者的手腕上卷繞帶狀體52,將設置在帶狀體52的一端側52a的背面上的面粘部54粘貼在設置在帶狀體52的另一端側52b的表面上的面粘部55而將帶狀體52裝戴在使用者的手腕上。接著,使設置在帶53的一端側53a上的內帶扣56a與設置在帶53的另一端側53b上的外帶扣56b卡合,來將帶53裝戴在使用者的手腕上。在該狀態下,使具有與移動設備臂戴工具I相同的形態的移動設備套5的第一卡合部7與第二卡合部59卡合,來將移動設備裝戴在帶部51上。進而,在想要使移動設備旋轉到使用者易于操作的朝向的情況下,在把持移動設備套5后使其旋轉時,旋轉側板58與固定側板57相對旋轉而能夠使移動設備位于期望的朝向上,并且能夠在固定側板57與旋轉側板58之間構成的旋轉鎖定機構的作用下保持停止狀態。這樣,移動設備臂戴工具50不僅能夠裝戴在使用者的前臂部上,還能夠裝戴在手腕上,因此能夠像腕表那樣使用移動設備,這樣的結構也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動設備套,具有用于容置移動設備的容置部、用于使上述移動設備向上述容置部內外出入的開閉機構、設置在與上述移動設備的顯示器或操作部相對應的位置上的窗部,帶部,卷繞在使用者的臂上來進行裝戴;在上述移動設備套上設置有用于將該移動設備套安裝在上述帶部上的第一卡合部,在上述帶部上設置有與上述移動設備套的上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動設備套的上述第一卡合部或上述帶部的上述第二卡合部上,設置有用于使上述移動設備套在上述帶部上旋轉的旋轉機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動設備套的上述第一卡合部或上述帶部的上述第二卡合部上,設置有用于抑制上述移動設備套在上述帶部上旋轉的旋轉鎖定機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動設備套的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帶部的上述第二卡合部通過萬向接頭卡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部卷繞在使用者的手腕上來進行裝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便利性良好的移動設備臂戴工具,即使是例如摩托車的駕駛員等兩只手基本被占用的人也能夠容易地使用移動設備。移動設備臂戴工具(1)具有移動設備套(5),具有用于容置移動設備的容置部(2)、用于使移動設備向容置部(2)內外出入的開閉機構(3)、設置在與移動設備的顯示器或操作部對應的位置上的窗部(4),帶部(6),卷繞在使用者的臂上來進行裝戴;在移動設備套(5)上設置有用于將該移動設備套(5)安裝在帶部(6)上的第一卡合部(7),在帶部(6)上設置有與移動設備套(5)的第一卡合部(7)卡合的第二卡合部(8)。
文檔編號A45C11/24GK103027461SQ20121036701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戶谷勉, 水田奈菜子, 樸英順, 黃木由紀子 申請人:比特碩尼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