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智能加熱服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服裝領域,尤其是一種能夠智能控制溫度、適于野外作業工作人員使用的加熱服。
背景技術:
在寒冷的季節,野外作業人員通常穿棉大衣、棉褲、羽絨服等服裝御寒,不僅臃腫而且行動不便,存在安全隱患。目前,市場上有加熱服用于野外工作,現有的加熱服一般具有加熱裝置和電池,通過控制開關來調節加熱裝置的加熱,不僅功能單一不能自動調節溫度,而且不便控制,不能根據環境的變化改變加熱的溫度,不利于節約能源。為了控制方便,公告號為CN202649840U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一種藍牙無線控制的服裝加熱裝置”采用藍牙信號實現對加熱模塊的控制。具體的,在加熱服中增加了 MCU控制模塊、用于接收藍牙信號的藍牙接收模塊,藍牙接收模塊連接MCU控制模塊的信號輸入端,加熱片模塊連接MCU控制模塊的信號輸出端,采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普遍配備有藍牙功能的常用電子設備作為遙控器,在電子設備終端上安裝配套軟件,以控制加熱服裝的工作,方便實用。公告號為CN200969873Y “可調溫加熱服”將碳纖維復合加熱片并聯在一起經導線與電池連接。電池輸出電壓為3.6V、5V、7.2V三檔,加熱服加熱溫度通過調整電池輸出功率調節。該實用新型具有熱效率高,使用壽命長,使用溫度范圍寬及應用范圍廣等特點。以上加熱服雖然增加了加熱服加熱的調節范圍,但是,還是通過穿著者手動調節,當穿著者感覺溫度偏高時,只能通過調整開關、拔除電源與加熱裝置之間的插頭、或操作能夠發出藍牙控制信號的“遙控器”實現加熱裝置所加熱溫度的調節。而不能根據外界環境、加熱裝置的溫度自主調節。當穿著者由于匆忙、疏忽忘記手動調節時,則會導致加熱溫度過高、偏低等造成穿著者感覺不適。另外,若穿著者脫掉加熱服時忘記關閉電源時,則會導致能源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智能控制、無極調溫加熱、環保節能、減少環境對加熱服溫度的影響、能夠為穿著者提供恒溫加熱的智能加熱服。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手段實現上述技術目的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加熱輸出控制電纜與電源電連接的加熱裝置、設置在電源與加熱裝置之間的單片機及控制電路、設置在加熱裝置上的溫度探頭、設置在所述加熱服上的熱釋紅外采集器、設置在所述加熱服外部的環境溫度采集器,所述溫度探頭、熱釋紅外采集器、環境溫度采集器均與單片機及控制電路相連。優選地,所述溫度探頭位于所述加熱裝置的中心部位。優選地,所述電源的開關為觸摸控制開關。優選地,所述單片機及控制電路上還設置有紅色工作指示燈、綠色工作指示燈。優選地,所述單片機及控制電路位于衣服的標牌位置。[0011]優選地,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分別位于上衣前面左側的第一加熱片、背部的第二加熱片、前面右側的第三加熱片。優選地,所述加熱裝置為使用碳纖維電熱6號捻線制成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在加熱裝置中設置的溫度探頭能夠實時的檢測加熱裝置的溫度,并實時將溫度信息反饋給單片機及控制電路,溫度信息經A/D轉換后與設定的溫度值進行比較分析,單片機及控制電路根據比較分析的結果來控制電源的輸出功率,達到無極控制溫度的目的。從而使得加熱裝置的溫度為恒溫。與單片機及控制電路相連的熱釋紅外采集器用于感應所述加熱服是否被人穿著,若熱釋紅外采集器檢測到所述加熱服被穿上或脫下,單片機及控制電路則會根據熱釋紅外采集器的信號自動接通或斷開電源開關,方便使用,不再需要人工控制電源開關,也避免了所述加熱服被脫掉時因疏忽忘記關閉電源開關而導致的電能消耗。所述環境溫度采集器實時的采集外界環境的溫度,當外界溫度高于20 25°C時,單片機及控制電路會自動關閉電源,停止加熱裝置加熱,防止穿著者從室外進入室內后因加熱服加熱所造成的不適。綜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現了智能控制、無極調溫加熱、環保節能目的,減少環境對加熱服溫度的影響,能夠為穿著者提供恒溫的穿著環境。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智能加熱服的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第一加熱片、2為第二加熱片、3為第三加熱片,4為第一溫度探頭、5為第二溫度探頭、6為第三溫度探頭,7為電源,8為單片機,9為溫度信號采集線纜,10為加熱輸出控制電纜,11為熱釋紅外采集器,12為環境溫度采集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的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介紹,但這并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以上衣為例,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包括通過加熱輸出控制電纜10與電源7電連接、分別位于上衣前面左側的第一加熱片1、位于背部的第二加熱片
2、位于前面右側的第三加熱片3。在電源7與加熱裝置之間設置用于控制電源輸出功率或加熱裝置加熱溫度的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較佳地,將所述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設置在衣服的標牌位置。在第一加熱片1、第二加熱片2、第三加熱片3上分別設置第一溫度探頭4、第二溫度探頭5、第三溫度探頭6。在所述加熱服上設置熱釋紅外采集器11,在所述加熱服的外部設置環境溫度采集器12。所述第一溫度探頭4、第二溫度探頭5、第三溫度探頭6、環境溫度采集器12、熱釋紅外采集器11均與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相連。目前,加熱服大多使用加熱絲或碳纖維來制作加熱片,本實用新型中的加熱片較佳地采用使用碳纖維電熱6號捻線制成。所述第一溫度探頭4、第二溫度探頭5、第三溫度探頭6通過溫度信號采集線纜9與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相連。第一溫度探頭4、第二溫度探頭5、第三溫度探頭6分別用于實時的檢測第一加熱片1、第二加熱片2、第三加熱片3的溫度,并實時將溫度信息反饋給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溫度信息經A/D轉換后與設定的溫度值進行比較分析,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根據比較分析的結果來控制電源7的輸出功率,達到無極控制加熱裝置的溫度的目的。從而使得第一加熱片1、第二加熱片2、第三加熱片3的溫度為恒溫,不因穿著者沒有手動調節而持續加熱,節約電能。同時,也不會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為了更精確地測量加熱裝置的溫度,所述第一溫度探頭4、第二溫度探頭5、第三溫度探頭6分別設置在第一加熱片1、第二加熱片2、第三加熱片3的中心部位。在所述加熱服上設置的與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相連的熱釋紅外采集器11能夠感應人體熱信號的有效距離是與人體距離3 6cm,用于感應人體輻射的熱紅外線,判斷所述加熱服是否被人穿著。當熱釋紅外采集器11檢測到人體的熱紅外線時,表明加熱服被穿上,單片機及控制電路則會根據熱釋紅外采集器11的信號自動接通電源,開始加熱。當熱釋紅外采集器11檢測不到人體的熱紅外線時,表明加熱服被脫下,單片機及控制電路則自動斷開電源,停止加熱。如此設置,不僅實現了智能控制,方便使用,不再需要人工控制電源開關;還避免了所述加熱服被脫掉時因疏忽忘記關閉電源開關而導致的電能消耗,環保節倉泛。在所述加熱服的外部設置與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相連的環境溫度采集器12用于實時的采集外界環境的溫度,例如,當外界環境的溫度高于20 25°C時,單片機及控制電路根據環境溫度采集器12的溫度信號會自動關閉電源,停止加熱裝置加熱,防止穿著者從室外進入室內后因加熱服加熱所造成的不適。同時,也能夠方便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根據外界環境的溫度自動控制加熱的溫度。電源的開關設置為觸摸控制開關,方便在手動調節和自動調節間自由轉換。為了方便穿著者識別加熱服工作狀態,在所述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上設置紅色工作指示燈、綠色工作指示燈。紅色工作指示燈亮為待機,綠色工作指示燈亮為正常工作,紅色工作指示燈閃爍為故障指示。也可以通過設置使紅色工作指示燈閃爍次數來表示不同的故障。以上實施例是為了解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非窮舉。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所作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加熱輸出控制電纜(10)與電源(7)電連接的加熱裝置、設置在電源(7)與加熱裝置之間的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設置在加熱裝置上的溫度探頭、設置在所述加熱服上的熱釋紅外采集器(11)、設置在所述加熱服外部的環境溫度采集器(12),所述溫度探頭、熱釋紅外采集器(11)、環境溫度采集器(12)均與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探頭位于所述加熱裝置的中心部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7)的開關為觸摸控制開關。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上還設置有紅色工作指示燈、綠色工作指示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片機(8)及控制電路設置在衣服的標牌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分別位于上衣前面左側的第一加熱片(I)、背部的第二加熱片(2 )、前面右側的第三加熱片(3 )。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加熱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裝置為使用碳纖維電熱6號捻線制成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智能加熱服,包括通過加熱輸出控制電纜與電源電連接的加熱裝置、設置在電源與加熱裝置之間的單片機及控制電路、設置在加熱裝置上的溫度探頭、設置在所述加熱服上的熱釋紅外采集器、設置在所述加熱服外部的環境溫度采集器,所述溫度探頭、熱釋紅外采集器、環境溫度采集器均與單片機及控制電路相連。單片機及控制電路根據溫度探頭、環境溫度采集器檢測到的溫度來控制電源的輸出功率,從而使得加熱裝置的溫度為恒溫,不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不會因穿著者沒有手動調節而持續加熱,節約電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能夠智能控制、無極調溫加熱、環保節能、減少環境對加熱服溫度的影響、能夠恒溫加熱。
文檔編號A41D13/005GK203152549SQ20132016594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3日
發明者劉治璽 申請人:劉治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