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塞及配有內塞的容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旨在提供通過比以往更加簡單的結構解決大顆滴落等傳統問題,且具有按摩功能的內塞、以及配有上述內塞的容器。具有管狀主體部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頂部的頂端部的內塞,上述頂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環繞上述凹部的環狀的邊緣部,下表面朝上述主體部內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頂端部設有由貫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1條狹縫構成的吐出部,上述邊緣部在穿過環狀的上述邊緣部中心的同一條直線上形成有2個如同將上述邊緣部隔斷般的槽。
【專利說明】內塞及配有內塞的容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內塞及配有內塞的容器。
【背景技術】
[0002]在盛裝藥品、化妝水等液體或流體后,為了噴出上述液體或流體,采用容器口部安裝了帶有吐出部之內塞的容器。迄今為止采用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作為此類容器在對上述內塞施力后從吐出部噴出液體等的結構。尤其是一邊將頂端按壓至患部等,一邊噴出液體等的容器,頂端不僅設有吐出部,有時還設有與患部等接觸的突起狀部件。
[0003]例如,專利文獻I中披露了帶有從注入噴出口突出的可上下運動之噴嘴部件的內塞,且披露了將上述噴嘴部件抵靠在患部時,隨著上述噴嘴部件向下移動,藥液從注入噴出口噴出的結構。此外,專利文獻2中披露了在拱頂形狀的閥門部設有由狹縫構成的閥門構造,通過按下設置于閥門部中央的突起而使狹縫張開的結構。
[0004]在先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特開2008-143587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特開2003-72816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概要
[0009]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10]在如專利文獻I般采用了可上下運動之噴嘴的內塞中,存在零件數增多、結構變復雜的問題,而且,結構變復雜后,存在發生噴嘴部件運動不良的問題。
[0011]在專利文獻2的結構中,采用了對突起施力后,狹縫因拱頂形狀的閥門部變形而張開的結構,因此,實現了比專利文獻I更加簡單的結構,但由于對突起的施力狀態不同,難以控制狹縫的張開狀態。因此,有發生所謂“大顆滴落”的危險,即液體等突然大量噴出。而且,容器倒翻時,存在液體從內部對狹縫施力,狹縫不慎張開的可能性,因此,存在漏液的危險。
[0012]因此,本發明旨在提供可以通過比傳統更加簡單的結構解決大顆滴落或漏液等傳統問題的內塞、以及配有上述內塞的容器。
[0013]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4]本發明之內塞為具有管狀主體部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頂部的頂端部的內塞,其特征在于,上述頂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環繞上述凹部的環狀的邊緣部,下表面朝上述主體部內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頂端部設有由貫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I條狹縫構成的吐出部,上述邊緣部在穿過環狀的上述邊緣部中心的同一條直線上形成有2個如同將上述邊緣部隔斷般的槽。
[0015]本發明之另一種形狀的內塞為具有管狀主體部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頂部的頂端部的內塞,其特征在于,上述頂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環繞上述凹部的環狀的邊緣部,下表面朝上述主體部內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頂端部設有由貫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I條狹縫構成的吐出部,上述邊緣部在穿過環狀的上述邊緣部中心的直線上至少形成有I個如同將上述邊緣部隔斷般的槽。
[0016]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施力時,受到上述槽的激發,上述頂端部的上述上表面如同中間凹陷般變形,藉此,上述狹縫張開,作為上述吐出部發揮功能。
[0017]上述凹部底面的形狀為曲面,上述凸部大致為拱頂形狀。
[0018]上述主體部的外側面有階梯部,因上述階梯部而形成壁厚不同的上段部和下段部,上述上段部的壁厚比上述下段部薄。
[0019]還具有設置于上述主體部下方、安裝到容器上時使用的安裝部。
[0020]上述頂端部,或者上述頂端部和上述主體部由彈性可變形材料形成。
[0021]上述主體部的外側面至少設有I條縱向狹縫。
[0022]本發明之容器的特征在于配有上述內塞,具有口部安裝了上述內塞的容器主體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體上裝卸的蓋子,上述蓋子上設有蓋上上述蓋子時與上述內塞之凹部相連的第I突起。
[0023]而且,具有口部安裝了上述內塞的容器主體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體上裝卸的蓋子,上述蓋子上設有蓋上上述蓋子時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之凹部的第2突起。
[0024]還具有將上述內塞固定在上述容器主體之口部的固定器具,上述固定器具具有圓柱狀的側面和中間有開口的上表面,上述側面的內周面上形成有與上述容器主體之口部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開口的周圍將設置于上述內塞上的凸緣狀安裝部從上方按壓至上述口部的頂端,固定上述內塞。
[0025]在上述蓋子的內部以環狀方式設置了蓋上上述蓋子時從上方按壓上述固定器具的第3突起。
[0026]發明效果
[0027]由于本發明之內塞具有上述結構,因此,可以對頂端部施力,打開吐出部,噴出容器內的液體等,對施加于頂端部的力進行調節后,還可以調節噴出量,因此,可以防止大顆滴落(液體形成I個滴狀塊后從吐出部噴出的現象)。而且,由于上述頂端部,或者上述頂端部和上述主體部由彈性可變形材料形成,因此,頂端部本身在噴出容器內的液體或流體等并涂敷時,成為與患部等的接觸面,產生按摩效果。此外,由于是彈性可變形材料,因此,將順利地發生相對于頂端部施力的變形,通暢地實現吐出部的開合。
[0028]另外,本發明之內塞在從下方對頂端部下表面上向下突出的凸部施力后,凸部會向狹縫閉合、貼緊的方向變形,因此,倒翻容器時,可以防止容器內的液體或流體等的漏出。
[0029]由于上述主體部的外側面至少設有I條縱向狹縫,因此,上述內塞變形時,上述狹縫張開,打通上述主體部的內部與外部,藉此,不僅噴出量穩定,而且,更加順利地發生相對于頂端部施力的變形,更加通暢地實現吐出部的開合。
[0030]如上所述,本發明之容器將產生與本發明之內塞相關的效果。而且,本發明之容器具有可以在容器主體上裝卸的蓋子,并在蓋子上設有蓋上蓋子時與內塞之凹部相連的第I突起,因此,可以防止液體等的漏出。此外,由于具有將內塞固定在容器主體之口部的固定器具,因此,可以以可裝卸的方式將內塞安裝在容器上,輕松地進行容器內液體或流體等的補充。
[0031]此外,由于具有口部安裝了上述內塞的容器主體、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體上裝卸的蓋子,上述蓋子上設有蓋上上述蓋子時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之凹部的第2突起,因此,可以防止上述吐出部因液體等而粘連。另外,由于在上述蓋子的內部以環狀方式設置了蓋上上述蓋子時從上方按壓上述固定器具的第3突起,因此,可以提高因上述第2突起而降低的容器密閉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圖1是本發明之內塞的立體圖;
[0033]圖2是內塞之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的截面圖;
[0034]圖3是內塞的平面圖;
[0035]圖4是內塞的正面圖;
[0036]圖5(a)、(b)是吐出部張開狀態下內塞之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的截面圖,(C)是顯示對內塞之凸部施力狀態的截面圖;
[0037]圖6是3種狹縫示例的內塞的平面圖;
[0038]圖7是左半部分為打開蓋子的狀態下本發明之容器的截面圖,右半部分為容器的正面圖;
[0039]圖8是蓋上蓋子的狀態下容器的截面圖;
[0040]圖9是采用I個槽時的內塞的立體圖;
[0041]圖10是其他形狀的內塞的立體圖;
[0042]圖11是其他形狀的內塞的截面圖;
[0043]圖12是其他形狀的內塞的平面圖;
[0044]圖13是其他形狀的內塞的側面圖;
[0045]圖14是其他形狀的內塞在變形狀態下的側面圖;
[0046]圖15是左半部分為打開蓋子的狀態下本發明之其他形狀的容器的截面圖,右半部分為容器的正面圖;
[0047]圖16是蓋上蓋子的狀態下其他形狀的容器的截面圖;
[0048]圖17是蓋上蓋子的狀態下另一種其他形狀的容器的截面圖。
[0049]1、21 內塞
[0050]2、22 頂端部
[0051]3、23 主體部
[0052]4、24 安裝部
[0053]5、25 凹部
[0054]6、26 邊緣部
[0055]7、27 槽
[0056]8、28 凸部
[0057]9、29 狹縫
[0058]10、30 凹槽
[0059]11,41 容器
[0060]12、42固定器具
[0061]13,43 口部
[0062]14,44容器主體
[0063]15、45、45’ 蓋子
[0064]16 第I突起
[0065]17、47 突起
[0066]18、38 階梯部
[0067]19,39 上段部
[0068]20、40 下段部
[0069]31 縱向狹縫
[0070]48 第2突起
[0071]49、49’、50 第 3 突起
【具體實施方式】
[0072]以下將用圖對本發明之內塞I和容器11進行詳細說明。圖1?6是與本發明之內塞I相關的圖,圖7、8是配有上述內塞I的容器11的圖。
[0073]本發明之內塞I是為了噴出藥品等液體或流體而安裝于容器口部之物,如圖1?4所示,具有主體部3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3頂部的帶有吐出部的頂端部2。上述內塞I的內部為空洞,上述頂端部2的形狀(外形)大致為圓錐臺狀,上述主體部3的形狀為圓柱狀。雖然圖中頂端部2和主體部3的形狀大致分別為圓錐臺狀和圓柱狀,但頂端部2和主體部3的形狀并不僅限于此,上述頂端部2可以是平截頭體形狀,上述主體部3可以是內部為空洞的管狀,形狀沒有特別限定。
[0074]上述內塞I之上述頂端部2在構成大致為圓錐狀上表面的地方形成有如圖2所示般越向上越變寬的凹部5和環繞上述凹部5的環狀邊緣部6,從而形成了頂端凹陷的形狀。雖然圖中上述凹部5的底面呈曲面,但其形狀并不僅限于此。在上述邊緣部6上穿過上述邊緣部6中心的同一條直線上形成有2個如同將上述邊緣部6隔斷般的槽7。上述槽7是為了在從上方對頂端部2施力時引起上述頂端部2的上表面以上述槽7為折線彎曲般的上述頂端部2的變形而設的。
[0075]上述邊緣部6為被上述2個相對的槽7分割為2部分的形狀,上述槽7為打通上述頂端部2傾斜的外周面至上述凹部5內部的形狀。隔斷上述邊緣部6的上述槽7的形狀(圖2中槽的截面形狀)可以適當設定,如U字形、V字形或這些的變形形狀等,沒有特別限定。
[0076]上述頂端部2的下表面與上述凹部5的底面形狀相對應,朝上述主體部3的內部形成向下突出的凸部8。雖然上述凸部8采用大致為拱頂的形狀,但沒有特別限定,可以變更為與上述凹部5的底面形狀一致的形狀或者與上述凹部5的底面形狀不同的形狀。
[0077]上述內塞I之頂端部2上形成有由貫穿上述凹部5到上述凸部8的至少I條狹縫9構成的吐出部。如圖3所示,在凹部5的底面(相當于位于內塞內側的凸部8的頂面)上形成有平面形狀為直線般的上述狹縫9,上述狹縫9張開,則成為噴出液體等的吐出部。作為示例之一,如圖3所示,形成有與2個槽7所在的直線垂直的I條狹縫9。雖然上述狹縫9貫穿上述凹部5的表面到上述凸部8的表面,但如圖2(b)所示,通常為閉合狀態。
[0078]為了本發明之內塞I能通暢地進行吐出部的動作,即對頂端部2施力時,發生變形,液體等可以通過;不施力時,液體等不能通過,至少頂端部2應由彈性可變形材料形成,主體部3和頂端部2采用彈性可變形材料進行一體成型則更佳。主體部3和頂端部2采用彈性可變形材料進行一體成型后,可以減少內塞的零件數,制造更加簡單。
[0079]如圖1所示,上述內塞I之主體部3的外側面設有階梯部18,因上述階梯部18而形成了上段部19和下段部20。尤其是頂端部2和主體部3采用樹脂進行一體成型時,通過令上述上段部19的壁厚比上述下段部20薄,上述上段部19可以更容易令上述頂端部2變形,且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2過量施力時,可以通過上述下段部20防止整個上述主體部3碎裂。
[0080]為了根據需要輕松、準確地將上述內塞I安裝到容器上,上述主體部3的下方可以有安裝部4。可以以環繞上述主體部3下方之外周的凸緣形狀形成上述安裝部4,采用上述安裝部4將上述內塞I安裝到容器上。上述安裝部4上形成有如同環繞上述主體部3般的凹槽10,上述凹槽10用于上述內塞I的固定。關于上述內塞I安裝到容器主體上的方法將在后面詳細說明。
[0081]下面將對上述內塞I之吐出部的開合動作進行說明。上述內塞I在沒有受到任何力的狀態下,如圖2(b)所示,狹縫9為閉合狀態,在該狀態下,液體等不能通過上述狹縫9。
[0082]采用將頂端部2按壓到患部等方式從上方對上述內塞I之頂端部2施力后,由于上述內塞I是由彈性可變形材料形成的,因此,受力的頂端部2發生變形。從上方向上述頂端部2所施之力作用于上述邊緣部6。接著,如圖5 (a)所示,形成于上述邊緣部6上的2個槽7作為折線發揮功能,藉此,頂端部2的上方朝著被上述邊緣部6之槽7分割開的2部分相互靠近的方向發生變形。其結果,上述頂端2變形為上表面中間凹陷般的形狀。
[0083]頂端部2發生這種變形后,如圖5(a)到圖5(b)所示,上述頂端部2內部的拱頂形狀的凸部8如進一步向頂端部2的內側下方突出般發生變形。上述凸部8的表面發生這種向下方膨脹般的變形后,上述狹縫9在上述凸部8側受到左右的拉伸,慢慢向張開的方向變形,如圖5(b)所示,上述狹縫9變形為下方張開的大致呈倒V字形的截面。
[0084]在上述狹縫9發生了這種變形的狀態下,液體等就可以從上述主體部3側通過上述狹縫9 了,上述狹縫9則作為吐出部發揮功能。停止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2施力后,上述凸部8的變形恢復原狀,上述狹縫9重新閉合,因此,吐出部呈閉合狀態,液體等不能通過。上述狹縫9通過這種變形作為開合的閥門發揮功能,進行吐出部的開合。
[0085]上述內塞I的變形優選利用彈性可變形材料的特性。彈性可變形材料有人造橡膠、硅酮等,按照上述之狹縫9的開合動作的觀點,優選采用人造橡膠、硅酮,最好是硅酮。
[0086]本發明的內塞I因采用這些材料而具有下列特征:在一定變形量之前以一定量發生變形;超過規定變形量時變形量的增加程度暫時減少;之后變形量再次以一定量增加。實際動作時,對上述內塞I施力的是將上述頂端部2按壓到患部的動作,因此,這種上述頂端部2的變形量在某個時點發生變化的情況會令使用者感到明顯的變化,所以,可以帶給使用者觸碰感(將內塞的頂端部按壓到患部時,頂端部凹陷變形,藉此令使用者感到患部得到了按摩)、以及頂端部2帶來的更具效果的按摩感。如此,上述內塞I可以在噴出液體等的同時,對患部進行有效的按摩。
[0087]雖然上述內塞I在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2施力后會變成狹縫9變形、吐出部張開的狀態,但通常狀態下狹縫9是閉合的,因此,構成液體等不會從吐出部向外噴出的結構。
[0088]下面將對這種確保狹縫9閉合狀態下的密閉度的結構進行說明。在上述內塞I的內部,容器內的液體等對吐出部作用時(這種狀態會在容器倒翻時等發生),如圖5(c)中的箭頭所示,容器內的液體等對上述頂端部2內部之凸部8的表面施力。
[0089]這種箭頭方向的力作用到上述凸部8的表面后,由于上述凸部8具有向下突出的拱頂形狀,因此,凸部8會向突出量減少的方向發生變形。由于這種凸部8的變形,上述狹縫9會向更加貼緊、閉合的方向發生變形,因此,吐出部的密閉度增加,防止液體等噴出。所以,可以防止容器倒翻,或者在沒有將頂端部按壓到患部的狀態下令容器朝下時等液體不慎從吐出部噴出的情況,也可以防止使用時的大顆滴落。
[0090]采用了上述狹縫9的吐出部的吐出量會隨著狹縫9的設置狀態和個數發生變化。圖6顯示了 3種形狀的狹縫9。圖6(a)所示的狹縫9的方向與圖3不同。圖3中,在與2個槽7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狹縫9,而圖6 (a)中,在2個槽7的同一條直線上形成有I條狹縫9。
[0091]圖6(b)所示的是以相互垂直狀形成有2條狹縫9的形狀,是組合了圖3與圖6 (a)所示的狹縫9的形狀。圖6 (c)所示的是形成有3條狹縫9的形狀。到此為止,顯示了 4種形狀的狹縫9,由這些狹縫9形成的吐出部的吐出量按照圖6(a)、圖3、圖6(b)、圖6(c)的順序增加,因此,可以根據需要的吐出量適當地選擇狹縫9的形狀。此處說明的狹縫9的形狀只是示例之一,也可以采用其他設置狀態和個數。
[0092]下面將對本發明之容器11進行說明。本發明之容器11是在容器主體14上安裝了上述內塞I的容器,可以利用上述內塞I噴出上述容器主體14內的液體等。如圖7、8所示,在嵌合在上述容器主體14上的口部13上,利用固定器具12將上述內塞I安裝在容器主體14上,上述容器11還有蓋子15。
[0093]上述固定器具12具有圓柱狀的側面和中間有開口的上表面。而且,在上述固定器具12的上述側面的內周面上形成有與設置于上述容器主體14上的口部13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開口的周圍作為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I之安裝部4的部件發揮功能。且,上述開口之周圍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環狀突起17,上述突起17插入上述內塞I之安裝部4的凹槽10中。
[0094]以下對利用上述固定器具12的內塞I的固定方法進行說明。將上述內塞I放置在上述口部13的頂部,令上述固定器具12從上述內塞I的上方與上述口部13接合。此時,上述固定器具12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I之安裝部4,同時,上述固定器具12之突起17從上方插入上述安裝部4之凹槽10中,因此,上述內塞I被上述固定器具12固定住。此時,上述內塞I之頂端部2為從上述固定器具12的開口向上突出的狀態。如此,上述內塞I被上述固定器具12固定在容器主體14上后,上述內塞I就可以將容器主體14內的液體等從上述容器11中噴出。關于上述內塞I的安裝方法,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例如,可以不使用固定器具,直接將上述內塞I嵌入容器主體14中固定住。對于固定器具,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
[0095]上述容器11使用了蓋子15,在上述蓋子15的內面形成有插入上述內塞I之頂端部2之凹部5中的大致為拱頂形狀的向下突出的第I突起16。蓋上上述蓋子15時,上述第I突起16如圖8所示般插入上述凹部5中,貼緊上述凹部5的表面,藉此,產生關閉上述內塞I之吐出部的效果。采用這種結構的蓋子15,可以進一步提高上述內塞I之吐出部的密閉狀態,可靠地防止上述容器I內的液體等漏出。
[0096]這種配有上述內塞I的本發明之容器11通過比以往更加結構簡單的內塞I提高了密閉度,在噴出液體等的同時,還具有利用內塞I的按摩功能。例如,作為生發劑等藥品用途使用時,將內塞I之頂端部2按壓在頭皮上,可以在噴出藥品的同時,通過頂端部2有效地進行按摩。此外,也可以作為需要一邊對患部噴出液體等,一邊進行按摩的藥品、化妝品等的容器使用,也可以用于其他各種各樣的用途。
[0097]關于內塞1,已對同一條直線上設有2個槽7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也可以采用I個槽7。例如,圖9顯示了圖1所示的內塞I其槽7為I個時的內塞I’,即使是這種形狀,也可以引起頂端部2的上表面以上述槽7為折線彎曲的上述頂端2的變形。
[0098]下面將對其他形狀的內塞21進行說明。如圖10?14所示,上述內塞21具有主體部23、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23頂部的帶有吐出部的頂端部22。上述內塞21的內部為空洞,上述頂端部22的形狀(外形)大致為圓錐臺狀,上述主體部23的形狀為圓柱狀。
[0099]上述內塞21之上述頂端部22在構成大致為圓錐狀上表面的地方形成有如圖10、11所示的凹部25和環繞上述凹部25的環狀的邊緣部26,從而形成了頂端凹陷的形狀。在上述邊緣部26上,如圖12所示,在相互垂直相交于上述邊緣部26之中心的2條直線上形成有如同將上述邊緣部26隔斷般的4個槽27,其結果使得4個上述槽27以相同的間隔設置在上述邊緣部26上。
[0100]上述頂端部22的下表面與上述凹部25的底面形狀相對應,朝上述主體部23的內部形成向下突出的凸部28。而且,如圖12所示,在上述頂端部22上,貫穿上述凹部25到上述凸部28的2條狹縫29被設置成垂直狀,形成吐出部。
[0101]從上方對上述內塞21之頂端部22施力后,形成于上述邊緣部26上的4個槽27分別作為折線發揮功能,藉此,頂端部22的上方朝著上述邊緣部26被上述槽27分割開的4個部分相互靠近的方向發生變形。其結果,如圖14所示,上述頂端部22變形為上表面中間凹陷般的形狀。上述內塞21因設有4個槽27、以及將槽27的寬度形成得更寬而變得更加容易變形。
[0102]上述頂端部22變形后,上述頂端部22內部的拱頂形狀的凸部28如同向頂端部22的內側下方突出般發生變形,在上述狹縫29在上述凸部28側受到左右的拉伸的同時,上述凸部28慢慢向張開的方向變形,液體等就可以通過上述狹縫29,上述狹縫29則作為吐出部發揮功能。撤去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22的力后,上述凸部28的變形恢復原狀,上述狹縫29重新閉合,因此,吐出部呈閉合狀態,液體等不能通過。上述狹縫29通過這種變形作為開合的閥門發揮功能,進行吐出部的開合。
[0103]如圖12所示,2條上述狹縫29被設置在由4個槽27構成的相互垂直的2條直線上。雖然上述狹縫29貫穿上述凹部25的表面到上述凸部28的表面,但通常為閉合狀態。
[0104]如圖10所示,上述內塞21之主體部23的外側面設有階梯部38,因上述階梯部38而形成了上段部39和下段部40。而且,上述主體部23的外側面的上段部39上設有I條縱向的狹縫31。如圖10所示,上述狹縫31在未對上述頂端部22施力的狀態下是閉合的,對上述頂端部22施力后,如圖14所示,發生以上述槽27為折線彎曲般的變形時,上述狹縫31張開,打通上述主體部23的內部和外部。
[0105]通過上述狹縫31的開合,上述內塞21打通上述主體部23的內部和外部,藉此,消除吐出部噴出液體時產生的上述主體部23的內部和外部的壓力差,令液體噴出更加容易,因此,吐出量穩定,而且,除了頂端部22的變形外,上述主體部23也變得更容易變形,更順利地發生上述內塞21的變形,通暢地實現吐出部的開合。
[0106]如圖13所示,上述狹縫31設置在4個上述槽部27中的I個槽部27下方的頂端部22上,藉此,因上方槽部27部分的變形而變得容易開合。然而,上述狹縫31的位置不僅限于此,如果是上述主體部23的外側面,可以變更為其他位置,而且,其數量也不僅限于I個,可以是多個。而且,雖然記載了上述狹縫31是縱向設置的,但縱向不是僅限于垂直,還包括水平方向除外的傾斜狀態,也可以在相對于垂直的左右45°范圍內傾斜。
[0107]如圖10所示,上述內塞21在上述主體部23的下方具有安裝到容器上時使用的安裝部24。以環繞上述主體部23下方之外周的凸緣形狀形成上述安裝部24。上述安裝部24上形成有如同環繞上述主體部23般的凹槽30,上述凹槽30用于上述內塞21的固定。
[0108]上述內塞21在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22施力后會變成狹縫29變形、吐出部張開的狀態,同時,變成上述狹縫31變形并張開的狀態。但是,通常狀態下上述狹縫29和上述狹縫31是閉合的,因此,構成液體等不會從吐出部和狹縫31向外部噴出的結構。
[0109]下面將對使用了上述內塞21的容器41進行說明。如圖15、16所示,上述容器41是在容器主體44上安裝了上述內塞21的容器,可以利用上述內塞21噴出上述容器主體44內的液體等。如圖15、16所示,在嵌合在上述容器主體44上的口部43上,利用固定器具42將上述內塞21安裝在容器主體44上,上述容器41還有蓋子45。
[0110]上述固定器具42具有圓柱狀的側面和中間有開口的上表面,形成有與上述口部43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開口的周圍作為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21之安裝部24的部件發揮功能。而且,上述開口之周圍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環狀突起47,上述突起47插入上述內塞21之安裝部24的凹槽30中。
[0111]將上述內塞21放置在上述口部43的頂部,令上述固定器具42從上述內塞21的上方與上述口部43接合后,上述內塞21的安裝部24被上述固定器具42從上方按壓,同時,上述固定器具42的突起47從上方插入上述安裝部24的凹槽30中,上述內塞21被上述固定器具42固定住。
[0112]上述容器41使用了蓋子45,在上述蓋子45的內面形成有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21之頂端部22之凹部25的向下突出的第2突起48。如圖16所示,蓋上上述蓋子45時,上述第2突起48變成從上方按壓上述凹部25并令其變形,下方將狹縫29稍稍打開的狀態。在這種蓋上上述蓋子45的狀態下,狹縫29不是貼緊狀態,而是下方稍稍張開的狀態,藉此,可以防止狹縫29因容器41內的液體等而粘連,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合吐出部。
[0113]因此,由于上述狹縫29的密閉度降低,所以,為了提高蓋上上述蓋子45時上述容器41的密閉度,在上述蓋子45的內部設有環狀的第3突起49。上述第3突起49從蓋子45的內側上表面延伸至下方,呈管狀,如圖16所示,蓋上蓋子45時,上述第3突起49從上方按壓上述固定器具42,密封上述蓋子45與上述內塞21之間的空間。即使在上述狹縫29漏液的情況下,液體也會被上述第3突起49阻隔,可以防止液體漏到外部。
[0114]用以提高蓋上上述蓋子45時上述容器41的密閉度的環狀第3突起49的其他形狀如圖17所示。圖17是根據上述容器41的形狀形成蓋子45’的內部形狀,第3突起49’不是從蓋子頂部的上表面延伸至下方,而是從與上述蓋子45’的與上述固定具42相對的面稍微向下突出,形成環狀。如圖17所示,蓋上蓋子45’時,上述第3突起49’從上方按壓上述固定器具42,密封上述蓋子45’與上述內塞21之間的空間。而且,上述蓋子45’上還設有另一個第3突起50,如圖17所示,蓋上蓋子45’時,上述第3突起50可以從上方按壓上述口部43,進一步密封上述蓋子45’與上述內塞21之間的空間。
【權利要求】
1.具有管狀主體部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頂部的頂端部的內塞, 其特征在于,上述頂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環繞上述凹部的環狀的邊緣部,下表面朝上述主體部內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頂端部設有由貫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I條狹縫構成的吐出部,上述邊緣部在穿過環狀的上述邊緣部中心的同一條直線上形成有2個如同將上述邊緣部隔斷般的槽。
2.具有管狀主體部以及設置于上述主體部頂部的頂端部的內塞, 其特征在于,上述頂端部的上表面具有凹部以及環繞上述凹部的環狀的邊緣部,下表面朝上述主體部內部具有向下突出的凸部,上述頂端部設有由貫穿上述凹部到上述凸部的至少I條狹縫構成的吐出部,上述邊緣部在穿過環狀的上述邊緣部中心的直線上至少形成有I個如同將上述邊緣部隔斷般的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內塞,其特征在于,從上方對上述頂端部施力時,受到上述槽的激發,上述頂端部上表面如同中間凹陷般變形,藉此,上述狹縫張開,作為上述吐出部發揮功能。
4.根據權利要求1?3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塞,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底面的形狀為曲面,上述凸部大致為拱頂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1?4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塞,其特征在于,上述主體部的外側面有階梯部,因上述階梯部而形成壁厚不同的上段部和下段部,上述上段部的壁厚比上述下段部薄。
6.根據權利要求1?5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塞,其特征在于,具有設置于上述主體部下方、安裝到容器上時使用的安裝部。
7.根據權利要求1?6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塞,其特征在于,上述頂端部,或者上述頂端部和上述主體部由彈性可變形材料形成。
8.根據權利要求1?7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內塞,其特征在于,上述主體部的外側面至少設有I條縱向狹縫。
9.容器,其特征在于,配有權利要求1?8的任意一項所述之內塞。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口部安裝了上述內塞的容器主體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體上裝卸的蓋子,上述蓋子上設有蓋上上述蓋子時與上述內塞之凹部相連的第I突起。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口部安裝了上述內塞的容器主體以及可以在上述容器主體上裝卸的蓋子,上述蓋子上設有蓋上上述蓋子時從上方按壓上述內塞之凹部的第2突起。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權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 其特征在于,具有將上述內塞固定在上述容器主體之口部的固定器具,上述固定器具具有圓柱狀的側面和中間有開口的上表面,上述側面的內周面上形成有與上述容器主體之口部的外周面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之開口的周圍將設置于上述內塞上的凸緣狀安裝部從上方按壓至上述口部的頂端,固定上述內塞。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蓋子的內部以環狀方式設置了蓋上上述蓋子時從上方按壓上述固定器具的第3突起。
【文檔編號】A45D34/00GK104224536SQ201410236246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10日
【發明者】巖津宇洸, 百合宏哲, 片山就介, 大友唯一, 西川浩二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 紀伊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