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鞋底,具體涉及一種復合鞋底。
背景技術:
鞋底的構造相當復雜,就廣義而言,可包括外底、中底與鞋跟等所有構成底部的材料。依狹義來說,則僅指外底而言,一般鞋底材料共通的特性應具備耐磨、耐水,耐油、耐熱、耐壓、耐沖擊、彈性好、容易適合腳型、定型后不易變型、保溫、易吸收濕氣等,同時更要配合中底,在走路換腳時有剎車作用不至于滑倒及易于停步等各項條件。鞋底用料的種類很多,可分為天然類底料和合成類底料兩種。天然類底料包括天然底革、竹、木材等,合成類底料包括橡膠、塑料、橡塑合用材料、再生革、彈性硬紙板等。
而現有技術中,復合類鞋底在大底、中底與鞋跟制備完成后,還需要進行最后的成型工序,即在成型車間內將大底、中底與鞋跟通過化學藥劑、粘接劑等高污染化工產品進行組合。與最后的組合工序配套的成型車間內,需要購置大量的成型設備、化學藥劑,并且對成型車間內的用電以及防火要求等級較高,而成型車間的固定投資、人工成本等同樣阻礙生產規模的擴展,大大增加了制鞋企業的生產成本。并且傳統的鞋底在復合成型后,直接與鞋面粘接在一起,在外出時根據功能同通常會攜帶多個種類不同的鞋,諸如登山鞋、跑步鞋、防水鞋、平底鞋、高跟鞋等,數量多且不方便攜帶,同時還會占用大量的行李空間;并且,特定的鞋底一般與相匹配的鞋面固定搭配,在復合鞋底上表面受損后,絕大部分人會直接將其丟棄,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合鞋底,摒棄現有技術中的中底與大底在復合時使用的化學試劑,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避免污染環境。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復合鞋底,包括大底以及中底,在所述大底上表面輪廓邊線的內側設有面扣,大底通過所述面扣與所述中底下表面卡接。現有技術中,復合式鞋底的制作成型時,中底、大底以及鞋跟部分之間需要通過大量的粘接劑進行合成,而大量化學試劑的存放,導致在成型車間內硬件與軟件配套設施要求的標準更高,即廠房內需要更高級別的防火、用電等級,大大增加了成型車間內的生產成本;而針對該問題,發明人通過改變傳統合成工序中的實施方式,摒棄現有技術中大底與中底粘接復合的操作方式,在大底上沿其輪廓在其上表面設置面扣,而大底與中底之間則通過面扣卡接在一起,直接省略了傳統制鞋工藝中的粘接復合工序,避免了化學粘接劑的使用,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優化了鞋底加工制造流程,大大提高了復合鞋底的加工效率。進一步地,在大底上表面還可設置多個鎖扣,而在中底下表面上設置多個與鎖扣一一對應配合的鎖孔,且多個鎖扣位于面扣所合圍的大底上表面內,使得大底與中底之間實現多點連接,進而增加兩者之間的連接穩定性,以避免在使用過程中中底與大底之間出現松動或是脫離的狀況。
在所述中底的后部設有連接塊,連接塊兩側壁的中部向內凹陷,且所述連接塊的寬度大小沿中底中部指向中底后部的方向遞減,在大底的后部設有開口,所述連接塊貫穿所述開口后向外延伸,還包括支撐體以及安裝在支撐體下部的耐磨層,所述支撐體上部端面開有一端開放且與連接塊延伸端配合的卡接槽。針對帶跟鞋,在中底下壁對應腳后跟的部分上設置一個異形的連接塊,連接塊兩側壁的中部向內凹陷,使得連接塊的側壁由之前的一個平整端面變為一個槽狀結構,而支撐體上部端面上設有一端開放且與連接塊的延伸端配合的卡接槽,即支撐體沿連接塊的長邊方向滑動,直至連接塊完全進入到卡接槽內并且卡接槽緊密接觸,進而完成支撐體的安裝,此時,支撐體、設置在支撐體下部的耐磨層以及連接塊構成復合鞋底的鞋跟部分,通過連接塊與卡接槽之間的緊密配合可保證在行走過程中鞋跟的穩固性。
所述中底包括中底后段和中底前段,在所述中底后段的上壁沖壓形成扣件Ⅰ,在所述中底前段的下壁沖壓形成扣件Ⅱ,中底后段與中底前段通過扣件Ⅰ和扣件Ⅱ的配合拼接構成中底。針對傳統鞋的制作工藝,發明人對傳統鞋底的制作方式做出了改進,即采用模塊化設計,鞋跟、大底、中底以及鞋面單獨制造,通過扣接的方式復合在一起,實現鞋跟、大底、中底以及鞋面之間的活動連接,大大簡化了制鞋的成型工序,甚至無需專門的成型車間,使用者可自行進行組合,即針對女鞋而言,根據有無鞋跟分為平底鞋與帶跟鞋,在平底鞋與帶跟鞋之間轉換時,由于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之間提供扣件Ⅰ和扣件Ⅱ的配合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中底,在不更換中底前段的前提下,只需要更換與大底相匹配的中底后段,然后將大底、鞋跟、中底以及鞋面復合在一起,即完成了新款鞋與舊款鞋的轉換,使得舊款鞋上的部件得到充分利用,進而減少資源浪費。其中扣件Ⅰ設置在中底后段上表面,而扣件Ⅱ設置在中底前段下表面,通過扣件Ⅰ和扣件Ⅱ的相互配合使得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之間緊密連接,以確保中底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因為人在穿鞋和走路的過程中后跟的骨頭為一個整體,且無法進行彎曲,行走時均是利用前掌彎曲完成來行走過程,本發明中中底后段采用硬度相對較大的材質來作為載體,以實現支撐腳后跟和腳弓,并承受部分人體體重,而中底前段則采用硬度相對較小的材質為作為載體,以適應行走時前掌的彎曲,通過質地柔軟的中底前段與質地較硬的中底后段的扣接,以滿足腳掌與中底匹配,增加腳掌在行走時的舒適度。同時,在隨著行走路程的增加,鞋子使用時間增長后,中底前段上表面的磨損嚴重,繼續使用會降低使用者的舒適度,而本發明中的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之間活動連接,即可隨時更換受損部分,以保證鞋子在行走時的舒適度。
所述扣件Ⅰ包括開設在中底后段上表面的T形的契合槽Ⅰ,所述扣件Ⅱ包括開設在中底前段下表面的T形的契合槽Ⅱ,契合槽Ⅰ的水平段端部開放且在該開放端端面上設有與契合槽Ⅱ配合的連接板Ⅰ,契合槽Ⅱ水平段端部開放且在該開放端端面上設有與契合槽Ⅰ配合的連接板Ⅱ。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各自的端部均設有一個光滑的切面,兩個切面在連接板Ⅱ扣接在契合槽Ⅰ內,同時連接板Ⅰ扣接在契合槽Ⅱ中時實現無縫對接,并且通過連接板Ⅱ與契合槽Ⅰ、接板Ⅰ與契合槽Ⅱ之間的接觸,保證中底的整體穩定性,即在鞋底使用時,當鞋底一端驟然受力后,復合在鞋面與大底之間的中底的另一端由于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之間具備足夠多的接觸面,使得該驟然應力無法對鞋底的整體性能造成任何影響,進而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在所述契合槽Ⅰ內開有多個鎖緊孔Ⅰ,在所述契合槽Ⅱ內開有多個鎖緊孔Ⅱ,且在所述連接板Ⅰ上設有多個與鎖緊孔Ⅱ相配合的卡扣Ⅰ,在所述連接板Ⅱ上設有多個與鎖緊孔Ⅰ相配合的卡扣Ⅱ。在人體腳部急停、加速或是側滑時,在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上,主要依靠契合槽Ⅰ(契合槽Ⅱ)對連接板Ⅱ(連接板Ⅰ)邊緣部分的限定來阻止中底隨產生的作用應力一起運動,以維持鞋底整體的穩定性;進一步地,在契合槽Ⅰ內設有多個鎖緊孔Ⅰ,在契合槽Ⅱ內設有多個鎖緊孔Ⅱ,通過連接板Ⅱ上的多個卡扣Ⅱ與多個鎖緊孔Ⅰ一一對應,而連接板Ⅰ上的多個卡扣Ⅰ與多個鎖緊孔Ⅱ一一對應,使得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之間的連接面積進一步增大,并且在人體腳部施力作用至中底前段或是中底后段時,卡扣Ⅱ與鎖緊孔Ⅰ、卡扣Ⅰ與鎖緊孔Ⅱ之間的貼合更加密切,進而避免了中底前段與中底后段之間出現脫離。
在所述中底下表面輪廓邊線的內側設有擠壓槽,所述擠壓槽槽底部分向中底內部擴張后形成鎖緊槽,面扣的局部穿過擠壓槽后與鎖緊槽契合。在中底的下表面上開有擠壓槽,而擠壓槽的槽底部分向中底的中部擴張形成鎖緊槽,面扣的上端部分則通過擠壓槽后進入到鎖緊槽內,并且與鎖緊槽契合,即完成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復合。通過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結構,避免了在制造工序中使用大量的化學試劑、膠粘劑等高污染化工產品的使用,徹底摒棄了有害物質的釋放,實現了綠色生產、環保無污染的加工目的。并且,在中底與大底的使用過程中,此時面扣與鎖緊槽契合,當中底上表面的局部受到多個方向的應力時,對應的面扣部分與鎖緊槽發生一定的相對位移,剩余的未受力部分對應的面扣部分始終與鎖緊槽契合,且保證相對靜止,保證使用者在行走出現打滑、側移用力過猛時中底與大底之間的始終保持其連接穩定性。
所述面扣的縱向截面為“工”字型或是“T”字型。面扣作為連接件,在維持中底與大底之間的穩定性連接的前提下,選用縱向截面為“T”字型的面扣,即面扣包括分別與鎖緊槽、擠壓槽相配合的水平段與豎直段,能實現在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無縫隙,防止大底與中底之間殘留空氣而滋生細菌。其中,優先選用縱向截面為“工”字型的面扣,使得面扣分為上水平段、中豎直段以及下水平段三部分,其中上水平段與鎖緊槽契合,中豎直段置于擠壓槽內,而下水平段與大底上表面連接且位于中底下表面與大底上表面之間,利用中豎直段與上水平段來增加中底與大底之間的接觸面積,以實現中底與大底之間的穩定連接;進一步地,下水平段的水平長度大于上水平段的水平長度,進而增加大底對上水平段、中豎直段的支撐力度,避免中豎直段上局部應力集中而出現撕裂損壞現象。
位于所述鎖緊槽內的面扣部分分為外側段與內側段,且外側段的水平長度小于內側段的水平長度。鞋底無論是在車間成型加工還是使用者自我組裝時,面扣與鎖緊槽的配合密切度直接影響鞋底的使用性能,就此將位于鎖緊槽內的面扣部分分為外側段與內側段,且外側段的水平長度小于內側段的水平長度,使得在將面扣上端壓入擠壓槽內時,可先將內側段傾斜壓入擠壓槽內,而外側段的長度相對較短,即在擠壓槽內受到的阻力相應減小,當內側段完全壓入鎖緊槽內時,外側段通過其形變和慣性自動進入到鎖緊槽內,即無論是車間內的鞋底成型復合還是使用者的自主安裝,均能快速實現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一般地,人體腳部在打滑、側移、急停或是加速時,中底以及大底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并且中底與大底之間還會產生相對位移,此時,中底的移動隨腳部的移動而移動,面扣的內側段與外側段受力不同,以人體腳部發生側移為例,中底隨腳掌一并發生側向移動,此時,面扣的內側段以及外側段均受力向外移動,而具有較長水平長度的內側段始終與鎖緊槽的槽壁接觸,以防止內側段上翻而導致面扣與鎖緊槽之間發生局部脫離。
所述面扣為TPU橡膠體。作為優選,選用TPU橡膠體作為面扣,在保證面扣具備一定彈性的前提下,使得面扣富有韌性,即在人體腳部不斷在側移、減速、加速、急停等運動狀態下,面扣能夠適應在不斷形變、回復狀態下頻繁變化的使用環境,延長面扣的使用壽命。
所述鎖緊槽的縱向截面為矩形、圓角矩形、三角形或是梯形中的一種。鎖緊槽在與面扣的局部契合時,能夠保證在一定的標準力度值以下,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穩固,即鎖緊槽的類型選擇較多,縱向截面為一般的幾何圖形,諸如矩形、圓角矩形、三角形或是梯形均能滿足面扣的外側段與內側段分別被卡持在鎖緊槽兩端,以提高中底的實用性,即中底可根據在不同的鞋底類型中選用不同形狀的鎖緊槽。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明改變了傳統鞋底的制作方式,采用模塊化設計,通過面扣與鎖緊槽之間的配合,實現中底與大底之間的活動連接,大大簡化了制鞋的成型工序,甚至無需專門的成型車間,使用者可自行進行組合;通過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結構,避免了在制造工序中使用大量的化學試劑、膠粘劑等高污染化工產品的使用,徹底摒棄了有害物質的釋放,實現了綠色生產、環保無污染的加工目的;
2、本發明中的面扣作為連接件,在維持中底與大底之間的穩定性連接的前提下,選用縱向截面為“T”字型的面扣,即面扣包括分別與鎖緊槽、擠壓槽相配合的水平段與豎直段,能實現在中底與大底之間的連接無縫隙,防止大底與中底之間殘留空氣而滋生細菌;
3、本發明在人體腳部在打滑、側移、急停或是加速時,中底以及大底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并且中底與大底之間還會產生相對位移,此時,中底的移動隨腳部的移動而移動,面扣的內側段與外側段受力不同,以人體腳部發生側移為例,中底隨腳掌一并發生側向移動,此時,面扣的內側段以及外側段均受力向外移動,而具有較長水平長度的內側段始終與鎖緊槽的槽壁接觸,以防止內側段上翻而導致面扣與鎖緊槽之間發生局部脫離。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中底后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中底前段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鎖緊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大底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中底、2-擠壓槽、3-鎖緊槽、4-面扣、5-大底、6-中底后段、7-中底前段、8-契合槽Ⅰ、9-鎖緊孔Ⅰ、10-連接板Ⅰ、11-卡扣Ⅰ、12-卡扣Ⅱ、13-連接板Ⅱ、14-契合槽Ⅱ、15-鎖緊孔Ⅱ、16-鎖孔、17-連接塊、18-支撐體、19-耐磨層、20-開口、21-鎖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圖2和圖6所示,本實施例包括大底5以及中底1,在所述大底5上表面輪廓邊線的內側設有面扣4,大底5通過所述面扣4與所述中底1下表面卡接。現有技術中,復合式鞋底的制作成型時,中底、大底以及鞋跟部分之間需要通過大量的粘接劑進行合成,而大量化學試劑的存放,導致在成型車間內硬件與軟件配套設施要求的標準更高,即廠房內需要更高級別的防火、用電等級,大大增加了成型車間內的生產成本;而針對該問題,發明人通過改變傳統合成工序中的實施方式,摒棄現有技術中大底與中底粘接復合的操作方式,在大底5上沿其輪廓在其上表面設置面扣4,而大底5與中底1之間則通過面扣4卡接在一起,直接省略了傳統制鞋工藝中的粘接復合工序,避免了化學粘接劑的使用,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優化了鞋底加工制造流程,大大提高了復合鞋底的加工效率。進一步地,在大底5上表面還可設置多個鎖扣16,而在中底1下表面上設置多個與鎖扣16一一對應配合的鎖孔21,且多個鎖扣16位于面扣4所合圍的大底5上表面內,使得大底5與中底1之間實現多點連接,進而增加兩者之間的連接穩定性,以避免在使用過程中中底1與大底5之間出現松動或是脫離的狀況。
在所述中底1的后部設有連接塊17,連接塊17兩側壁的中部向內凹陷,且所述連接塊17的寬度大小沿中底1中部指向中底1后部的方向遞減,在大底5的后部設有開口20,所述連接塊17貫穿所述開口20后向外延伸,還包括支撐體18以及安裝在支撐體18下部的耐磨層19,所述支撐體18上部端面開有一端開放且與連接塊17延伸端配合的卡接槽。針對帶跟鞋,在中底1下壁對應腳后跟的部分上設置一個異形的連接塊17,連接塊17兩側壁的中部向內凹陷,使得連接塊17的側壁由之前的一個平整端面變為一個槽狀結構,而支撐體18上部端面上設有一端開放且與連接塊17的延伸端配合的卡接槽,即支撐體18沿連接塊17的長邊方向滑動,直至連接塊17完全進入到卡接槽內并且卡接槽緊密接觸,進而完成支撐體18的安裝,此時,支撐體18、設置在支撐體18下部的耐磨層19以及連接塊17構成復合鞋底的鞋跟部分,通過連接塊17與卡接槽之間的緊密配合可保證在行走過程中鞋跟的穩固性。
實施例2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包括中底后段6和中底前段7,在所述中底后段6的上壁沖壓形成扣件Ⅰ,在所述中底前段7的下壁沖壓形成扣件Ⅱ,中底后段6與中底前段7通過扣件Ⅰ和扣件Ⅱ的配合拼接構成中底1。針對傳統鞋的制作工藝,發明人對傳統鞋底的制作方式做出了改進,即采用模塊化設計,鞋跟、大底、中底以及鞋面單獨制造,通過扣接的方式復合在一起,實現鞋跟、大底、中底以及鞋面之間的活動連接,大大簡化了制鞋的成型工序,甚至無需專門的成型車間,使用者可自行進行組合,即針對女鞋而言,根據有無鞋跟分為平底鞋與帶跟鞋,在平底鞋與帶跟鞋之間轉換時,由于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之間提供扣件Ⅰ和扣件Ⅱ的配合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中底1,在不更換中底前段7的前提下,只需要更換與大底5相匹配的中底后段6,然后將大底、鞋跟、中底以及鞋面復合在一起,即完成了新款鞋與舊款鞋的轉換,使得舊款鞋上的部件得到充分利用,進而減少資源浪費。其中扣件Ⅰ設置在中底后段6上表面,而扣件Ⅱ設置在中底前段7下表面,通過扣件Ⅰ和扣件Ⅱ的相互配合使得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之間緊密連接,以確保中底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扣件Ⅰ包括開設在中底后段6上表面的T形的契合槽Ⅰ8,所述扣件Ⅱ包括開設在中底前段7下表面的T形的契合槽Ⅱ14,契合槽Ⅰ8的水平段端部開放且在該開放端端面上設有與契合槽Ⅱ14配合的連接板Ⅰ10,契合槽Ⅱ14水平段端部開放且在該開放端端面上設有與契合槽Ⅰ8配合的連接板Ⅱ13;在所述契合槽Ⅰ8內開有多個鎖緊孔Ⅰ9,在所述契合槽Ⅱ14內開有多個鎖緊孔Ⅱ15,且在所述連接板Ⅰ10上設有多個與鎖緊孔Ⅱ15相配合的卡扣Ⅰ11,在所述連接板Ⅱ13上設有多個與鎖緊孔Ⅰ9相配合的卡扣Ⅱ12。
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各自的端部均設有一個光滑的切面,兩個切面在連接板Ⅱ13扣接在契合槽Ⅰ8內,同時連接板Ⅰ10扣接在契合槽Ⅱ14中時實現無縫對接,并且通過連接板Ⅱ13與契合槽Ⅰ8、接板Ⅰ與契合槽Ⅱ14之間的接觸,保證中底的整體穩定性,即在鞋底使用時,當鞋底一端驟然受力后,復合在鞋面與大底之間的中底1的另一端由于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之間具備足夠多的接觸面,使得該驟然應力無法對鞋底的整體性能造成任何影響,進而保證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人體腳部急停、加速或是側滑時,在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上,主要依靠契合槽Ⅰ8(契合槽Ⅱ14)對連接板Ⅱ13(連接板Ⅰ10)邊緣部分的限定來阻止中底1隨產生的作用應力一起運動,以維持鞋底整體的穩定性;進一步地,在契合槽Ⅰ8內設有多個鎖緊孔Ⅰ9,在契合槽Ⅱ14內設有多個鎖緊孔Ⅱ15,通過連接板Ⅱ13上的多個卡扣Ⅱ12與多個鎖緊孔Ⅰ9一一對應,而連接板Ⅰ10上的多個卡扣Ⅰ11與多個鎖緊孔Ⅱ15一一對應,使得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之間的連接面積進一步增大,并且在人體腳部施力作用至中底前段7或是中底后段6時,卡扣Ⅱ12與鎖緊孔Ⅰ9、卡扣Ⅰ11與鎖緊孔Ⅱ15之間的貼合更加密切,進而避免了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之間出現脫離。
進一步地,因為人在穿鞋和走路的過程中后跟的骨頭為一個整體,且無法進行彎曲,行走時均是利用前掌彎曲完成來行走過程,本發明中中底后段6采用硬度相對較大的材質來作為載體,以實現支撐腳后跟和腳弓,并承受部分人體體重,而中底前段7則采用硬度相對較小的材質為作為載體,以適應行走時前掌的彎曲,通過質地柔軟的中底前段7與質地較硬的中底后段6的扣接,以滿足腳掌與中底匹配,增加腳掌在行走時的舒適度。同時,在隨著行走路程的增加,鞋子使用時間增長后,中底前段7上表面的磨損嚴重,繼續使用會降低使用者的舒適度,而本發明中的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之間活動連接,即可隨時更換受損部分,以保證鞋子在行走時的舒適度。
實施例2
如圖3~6所示,在所述中底1下表面輪廓邊線的內側設有擠壓槽2,所述擠壓槽2槽底部分向中底1內部擴張后形成鎖緊槽3,面扣4的局部穿過擠壓槽2后與鎖緊槽3契合。發明人通過改變傳統合成工序中的實施方式,摒棄現有技術中大底5與中底1粘接復合的操作方式,在大底5上沿其輪廓在其上表面設置面扣4,而在中底1的下表面上開有擠壓槽2,而擠壓槽2的槽底部分向中底1的中部擴張形成鎖緊槽3,面扣4的上端部分則通過擠壓槽2后進入到鎖緊槽3內,并且與鎖緊槽3契合,即完成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連接復合。
本實施例改變了傳統鞋底的制作方式,采用模塊化設計,通過面扣4與鎖緊槽3之間的配合,實現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活動連接,大大簡化了制鞋的成型工序,甚至無需專門的成型車間,使用者可自行進行組合;通過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連接結構,避免了在制造工序中使用大量的化學試劑、膠粘劑等高污染化工產品的使用,徹底摒棄了有害物質的釋放,實現了綠色生產、環保無污染的加工目的。并且,在中底1與大底5的使用過程中,此時面扣4與鎖緊槽3契合,當中底1上表面的局部受到多個方向的應力時,對應的面扣4部分與鎖緊槽3發生一定的相對位移,剩余的未受力部分對應的面扣4部分始終與鎖緊槽3契合,且保證相對靜止,保證使用者在行走出現打滑、側移用力過猛時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始終保持其連接穩定性。
實施例3
如圖5和圖6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所述面扣4的縱向截面為“工”字型或是“T”字型。面扣4作為連接件,在維持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穩定性連接的前提下,選用縱向截面為“T”字型的面扣4,即面扣4包括分別與鎖緊槽3、擠壓槽2相配合的水平段與豎直段,能實現在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連接無縫隙,防止大底5與中底1之間殘留空氣而滋生細菌。
其中,優先選用縱向截面為“工”字型的面扣4,使得面扣4分為上水平段、中豎直段以及下水平段三部分,其中上水平段與鎖緊槽3契合,中豎直段置于擠壓槽2內,而下水平段與大底5上表面連接且位于中底1下表面與大底5上表面之間,利用中豎直段與上水平段來增加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接觸面積,以實現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穩定連接;進一步地,下水平段的水平長度大于上水平段的水平長度,進而增加大底5對上水平段、中豎直段的支撐力度,避免中豎直段上局部應力集中而出現撕裂損壞現象。
實施例4
如圖4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位于所述鎖緊槽3內的面扣4部分分為外側段與內側段,且外側段的水平長度小于內側段的水平長度。鞋底無論是在車間成型加工還是使用者自我組裝時,面扣4與鎖緊槽3的配合密切度直接影響鞋底的使用性能,就此將位于鎖緊槽3內的面扣4部分分為外側段與內側段,且外側段的水平長度小于內側段的水平長度,使得在將面扣4上端壓入擠壓槽2內時,可先將內側段傾斜壓入擠壓槽2內,而外側段的長度相對較短,即在擠壓槽2內受到的阻力相應減小,當內側段完全壓入鎖緊槽3內時,外側段通過其形變和慣性自動進入到鎖緊槽3內,即無論是車間內的鞋底成型復合還是使用者的自主安裝,均能快速實現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連接。一般地,人體腳部在打滑、側移、急停或是加速時,中底1以及大底5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并且中底1與大底5之間還會產生相對位移,此時,中底1的移動隨腳部的移動而移動,面扣4的內側段與外側段受力不同,以人體腳部發生側移為例,中底1隨腳掌一并發生側向移動,此時,面扣4的內側段以及外側段均受力向外移動,而具有較長水平長度的內側段始終與鎖緊槽3的槽壁接觸,以防止內側段上翻而導致面扣4與鎖緊槽3之間發生局部脫離。
所述鎖緊槽3的縱向截面為矩形、圓角矩形、三角形或是梯形中的一種。鎖緊槽3在與面扣4的局部契合時,能夠保證在一定的標準力度值以下,中底1與大底5之間的連接穩固,即鎖緊槽3的類型選擇較多,縱向截面為一般的幾何圖形,諸如矩形、圓角矩形、三角形或是梯形均能滿足面扣4的外側段與內側段分別被卡持在鎖緊槽3兩端,以提高中底1的實用性,即中底1可根據在不同的鞋底類型中選用不同形狀的鎖緊槽3。
作為優選,選用TPU橡膠體作為面扣4,在保證面扣4具備一定彈性的前提下,使得面扣4富有韌性,即在人體腳部不斷在側移、減速、加速、急停等運動狀態下,面扣4能夠適應在不斷形變、回復狀態下頻繁變化的使用環境,延長面扣4的使用壽命。
實施例5
如圖1至圖6所示,在實施例1~4的基礎之上,針對平底鞋,在其復合鞋底中,中底、大底以及鞋面的復合工序如下:不同材質的中底前段7與中底后段6通過扣件Ⅰ和扣件Ⅱ實現連接形成中底,中底下表面通過大底5上表面上設置的面扣4與大底5連接,而鞋面與面扣4的外側壁連接后將中底完全包裹,鞋面環繞在大底5上部,即構成完整的平底鞋。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