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女士高跟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升降高跟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高跟鞋是當代女性著裝的一個重要元素,不僅僅可以彌補女性身高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可以彰顯女性的獨特魅力。當今社會,高跟鞋更是朝著多元化發展,不僅是時尚的代表、生活態度的表達,更是職場上不可缺少的元素。一般人除了在社交、禮儀等特定正式場合穿著高跟鞋,生活中會友等休閑娛樂時間也會穿搭。高跟鞋已經成為成熟女性的生活必備品。大部分平凡女性在穿上高跟鞋后,會變得更有魅力,在氣質感倍增的同時也變得更有自信,特別是在職場中。
高跟鞋在賦予人們美麗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較高的高跟鞋加劇腳的疼痛感,較高的高跟鞋不宜出行且不宜長時間穿著,普通高跟鞋的鞋跟高度固定化,不能調整,導致普通的高跟鞋不能適應不同場合的穿著要求。隨著高跟鞋的進一步發展,其多功能性、舒適性、健康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本案發明人,力求設計一種可升降高跟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升降高跟鞋,高跟鞋的高度可靈活調整,具有多功能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底和鞋跟,所述鞋底具有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所述鞋跟設于所述鞋底的后跟部,所述鞋跟設有可調節所述鞋跟的高度的升降調節裝置。
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液壓千斤頂、氣壓桿或者螺旋升降器。
所述鞋跟為具有定位機構的伸縮套桿結構。
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液壓千斤頂,所述鞋跟的內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所述液壓千斤頂安裝于所述容納腔中,所述液壓千斤頂具有升降液壓缸、手動液壓泵、管道和油箱,所述升降液壓缸與所述手動液壓泵之間、所述升降液壓缸與所述油箱之間以及所述手動液壓泵與所述油箱之間,分別通過管道連接;所述升降液壓缸的活塞桿與所述后跟部相連接,所述手動液壓泵的活塞桿連接有調節桿,所述管道設有截止閥門,所述截止閥門設有控制鈕,所述調節桿和所述控制鈕均伸出所述鞋跟的外部。
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氣壓桿,所述鞋跟的內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所述氣壓桿安裝于所述容納腔中,所述氣壓桿具有缸體,活塞桿,活塞,調節桿和支架,所述缸體為內腔充滿高壓氮氣的缸體,所述活塞桿連接所述活塞,所述支架一端連接缸體,另一端連接后跟部,所述調節桿從所述容納腔延伸至所述鞋跟的外部。
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螺旋升降器,所述鞋跟的內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所述螺旋升降器安裝于所述容納腔中,所述螺旋升降器具有蝸輪蝸桿傳動機構、絲杠和旋轉按鈕,所述絲杠與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的蝸輪通過螺紋旋合在一起,所述絲杠連接所述后跟部,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的蝸桿從所述容納腔延伸至所述鞋跟的外部,所述旋轉旋鈕設于鞋跟的外部,與所述蝸桿的末端連接在一起。
所述螺旋升降器與所述液壓千斤頂或者所述氣壓桿串聯使用。
所述前掌部與所述足弓部之間具有銜接部,此銜接部為軟質塑膠材料銜接部。
所述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面,所述鞋面對應于所述銜接部的部位設有張緊部,所述張緊部為彈性膠皮張緊部,或所述張緊部呈分頁狀或者褶皺狀。
所述調節桿延伸至所述鞋跟的外部的部分、設置于所述鞋跟的外部的所述控制鈕和設置于所述鞋跟的外部的所述調節旋鈕,分別設有裝飾件。
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通過液壓千斤頂、氣壓桿或者螺旋升降器來靈活調整高跟鞋的鞋跟高度,實現高跟鞋的多功能性,使得同一雙高跟鞋在不同場合都具有恰當的使用高度,實用性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的結構示意圖一(省略裝飾件);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的結構示意圖二(省略裝飾件);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的結構示意圖三(省略裝飾件);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液壓千斤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氣壓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螺旋升降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中前掌部的內凹結構示意圖。
圖中:
鞋底 1 前掌部 11
減震凹口 111 足弓部 12
后跟部 13 銜接部 14
鞋跟 2 鞋面 3
張緊部 31 液壓千斤頂 4
油箱 401 管道 402
大活塞 403 大液壓缸 404
大活塞桿 405 小活塞 406
小液壓缸 407 小活塞桿 408
調節桿 409 單向閥門 410
單向閥門 411 截止閥門 412
控制鈕 4121 氣壓桿 5
缸體 51 活塞桿 52
活塞 53 調節桿 54
開關栓導管 55 開關栓 56
支架 57 外套筒 58
氮氣 59 螺旋升降器 6
蝸輪 61 蝸桿 62
絲杠 63 調節旋鈕 64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底1、鞋跟2和鞋面3。鞋底1具有前掌部11、足弓部12和后跟部13。鞋跟2設于后跟部13,鞋跟2設有可調節鞋跟2的高度的升降調節裝置,本實施例的升降調節裝置為液壓千斤頂4。
本實用新型中,液壓千斤頂4可以采用常規的液壓千斤頂。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液壓千斤頂4具有升降液壓缸、手動液壓泵、油箱401和管道402。升降液壓缸具有大活塞403、大液壓缸404和大活塞桿405;手動液壓泵具有小活塞406、小液壓缸407、小活塞桿408和調節桿409。油箱401設于液壓千斤頂4的底部。大活塞403嵌設于大液壓缸404的內腔中,大活塞403的上表面與大活塞桿405的下表面連接,大活塞桿405的上表面與后跟部13的下表面連接;小活塞406嵌設于小液壓缸407的內腔中,小活塞406的上表面與小活塞桿408的下表面連接,小活塞桿408的上表面連接調節桿409。升降液壓缸與手動液壓泵之間、升降液壓缸與油箱401之間、手動液壓泵與油箱401之間,分別通過管道402連接,整體形成一個閉合回路。連接升降液壓缸與手動液壓泵的管道402上設有單向閥門410;連接手動液壓泵與油箱401的管道402上設有單向閥門411;連接升降液壓缸與油箱401的管道402上設有截止閥門412。截止閥門412設有控制鈕4121。
鞋跟2為可伸縮套桿結構,可設兩節、三節或者多節的節桿。節桿上開設有通孔,通孔呈條狀,可供調節桿409上下活動。鞋跟2的內部為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液壓千斤頂4安裝于容納腔中,調節桿409通過通孔,從容納腔延伸至鞋跟外部,通過調節桿409的控制,可實現可升降高跟鞋的鞋跟2高度的升高。為了便于操作且保證可升降高跟鞋整體的美觀,調節桿409可設成彎折桿狀,且調節桿409延伸至鞋跟的外部的部分設有裝飾件(圖中未標出)。控制鈕4121設于鞋跟2的外部,通過控制鈕4121的操作,控制截止閥門412所在管道402的液體的流通狀態,可實現可升降高跟鞋的鞋跟2高度的降低。鞋底1的前掌部11與足弓部12之間具有銜接部14,此銜接部采用軟質塑膠材料,便于鞋跟2的升高或降低。鞋面3對應于銜接部14的部位設有張緊部31,張緊部31采用彈性膠皮,減少鞋跟2高度變化對鞋面3的拉伸。
在實際使用中,提起調節桿409時,小活塞406的下部油腔容積增大,形成局部真空,這時單向閥門411打開,油箱401里的油通過管道402和單向閥門411被吸進小活塞406的下部;再用力按壓調節桿409時,調節桿409帶動小活塞406向下運動,油箱401與小活塞406下部的油路被單向閥門411堵上,小活塞406下部的油通過閉合回路中單向閥門410所在的管道402,被壓進大活塞403下部,迫使大活塞403向上移動,帶動大活塞桿405向上移動,頂向可升降高跟鞋的鞋底1的后跟部13。再次按壓調節桿409時,單向閥門410自動關閉,大活塞403下端的油不能倒流,從而保證大活塞403上頂的高度不會下降,通過不斷的按壓調節桿409可以不斷提高可升降高跟鞋的鞋跟2的高度。當要降低鞋跟2的高度時,旋動控制鈕412,打開截止閥門412,大活塞403下部的油會流回油箱401,鞋跟2的高度便下降。
實施例二: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底1、鞋跟2和鞋面3。鞋底1具有前掌部11、足弓部12和后跟部13。鞋跟2設于后跟部13,鞋跟2設有可調節鞋跟的高度的升降調節裝置3,本實施例的升降調節裝置為氣壓桿5。
本實用新型中,氣壓桿5可以采用常規氣壓桿。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氣壓桿5具有缸體51、活塞桿52、活塞53、調節桿54、開關栓導管55、開關栓56、支架57和外套筒58。缸體51的內腔中充滿高壓氮氣59,活塞53設于缸體51的內腔中,活塞桿52的上端連接活塞53。活塞53內部設有通孔,活塞53上、下兩端氣體壓力相等,而活塞53上、下兩側的截面積不同,下側面接有活塞桿52而上側面沒有,在氣體壓力作用下,產生向截面積小的一側的壓力,即氣壓桿5的彈力,彈力的大小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氮氣59壓力或者不同直徑的活塞桿52而設定。開關栓導管55上端連接調節桿54,下端連接開關栓56。開關栓56控制缸體51內以活塞53為界的上、下兩側氣體壓力的平衡。支架57的下端連接缸體51,上端連接后跟部13的下表面。調節桿54兩端之間的某一點鉸接于支架57上。當按下調節桿54的時候,人施給后跟部13向下的外力,也就是給氣壓桿5壓力,氣壓桿5的缸體51就相對外套筒58平緩地下降,速度均勻,可以降到最低點;當不給后跟部13施加向下的外力,那么氣壓桿5的缸體51立刻彈回到最高點。當不按調節桿54或者按的中途松開調節桿54的時候,氣壓桿5的缸體51就保持在當前位置,壓縮和拉伸都不能使它相對外套筒58移動。
鞋跟2為可伸縮套桿結構,可設兩節、三節或者多節的節桿。節桿上開設有通孔,通孔呈條狀,可供調節桿54上下活動。鞋跟2的內部為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氣壓桿5安裝于容納腔中,調節桿54通過通孔,從容納腔延伸至鞋跟外部,且調節桿54延伸至鞋跟2的外部的部分設有裝飾件(圖中未標出)。通過調節桿54的調控,實現可升降高跟鞋的鞋跟2的升降。鞋底1的前掌部11與足弓部12之間具有銜接部14,此銜接部采用軟質塑膠材料,便于鞋跟2的升高或降低。鞋面3對應于銜接部14的部位設有張緊部31,張緊部31呈分頁狀或者褶皺狀,減少鞋跟2高度變化對鞋面3的拉伸。
在實際使用中,向上拉起調節桿54伸出容納腔的一端,人穿上高跟鞋往下踩給氣壓桿5壓力,氣壓桿5可以平緩地下降,速度均勻,可以降到最低點。同理,后跟部13不給氣壓桿5向下的外力,氣壓桿5可以升回到最高點。放開調節桿54,可以在行程中的任意位置停止,并且停止以后有很大的鎖緊力。如此操作實現高跟鞋的升降。因為缸體51內高壓氮氣59氣壓力不變,而活塞桿52的橫截面是一定的,所以在整個行程中氣壓桿5的支撐力保持不變。
實施例三:
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底1、鞋跟2和鞋面3。鞋底1具有前掌部11、足弓部12和后跟部13。鞋跟2設于鞋底1的后跟部13,鞋跟2設有可調節鞋跟的高度的升降調節裝置3,本實施例的升降調節裝置為螺旋升降器6。
本實用新型中,螺旋升降器6可以采用常規螺旋升降器。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螺旋升降器6具有蝸輪61,蝸桿62,絲杠63,調節旋鈕64。蝸輪61和蝸桿62組成一個蝸輪蝸桿傳動機構,此傳動機構用來傳遞兩交錯軸之間的運動和動力。傳動中,蝸桿62是主動件,蝸輪61是從動件。蝸輪61外表面設有螺紋,蝸桿62與螺桿形狀相似,也設有相應的螺紋,蝸輪61與蝸桿62的交錯角約為90°。蝸輪61與蝸桿62在其中間平面內相當于齒輪與齒條,中間平面為通過蝸桿62軸線并與蝸輪61軸線垂直的平面。蝸輪61的軸心孔設有內螺紋,絲杠63的表面設有外螺紋,蝸輪61與絲杠63通過內外螺紋旋合在一起。蝸桿62驅動蝸輪61旋轉。蝸輪61的轉動可以帶動絲杠63的上下運動。絲杠63的上端部連接后跟部13的下表面。
鞋跟2為可伸縮套桿結構,可設兩節、三節或者多節的節桿。節桿上開設有通孔,通孔的形狀和大小與蝸桿62的桿狀相適配。鞋跟2的內部為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螺旋升降器6安裝于容納腔中,蝸桿62的一端通過通孔從容納腔延伸至鞋跟2的外部,調節旋鈕64設于鞋跟2的外部,連接于蝸桿62的末端。設置于所述鞋跟2的外部的所述調節旋鈕64,設有裝飾件(圖中未標出)。
鞋底1的前掌部11與足弓部12之間具有銜接部14,此銜接部采用軟質塑膠材料,便于鞋跟2的升高或降低。鞋面3對應于銜接部14的部位設有張緊部31,張緊部31呈分頁狀或者褶皺狀,減少鞋跟2高度變化對鞋面3的拉伸。
實際使用中,旋轉調節旋鈕64,帶動蝸桿62旋轉,驅動蝸輪61旋轉,從而驅動絲杠63上下移動。蝸桿62的螺紋與蝸輪61的螺紋實現絲杠63的上下移動,達到上升或者下降的作用。
實施例四:
一種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底和鞋跟,所述鞋底具有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所述鞋跟設于所述鞋底的后跟部,所述鞋跟設有可調節所述鞋跟的高度的升降調節裝置。
較佳地,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液壓千斤頂、氣壓桿或者螺旋升降器。
較佳地,所述鞋跟為具有定位機構的伸縮套桿結構。
較佳地,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液壓千斤頂,所述鞋跟的內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所述液壓千斤頂安裝于所述容納腔中,所述液壓千斤頂具有升降液壓缸、手動液壓泵、管道和油箱,所述升降液壓缸與所述手動液壓泵之間、所述升降液壓缸與所述油箱之間以及所述手動液壓泵與所述油箱之間,分別通過管道連接;所述升降液壓缸的活塞桿與所述后跟部相連接,所述手動液壓泵的活塞桿連接有調節桿,所述管道設有截止閥門,所述截止閥門設有控制鈕,所述調節桿和所述控制鈕均伸出所述鞋跟的外部。
較佳地,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氣壓桿,所述鞋跟的內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所述氣壓桿安裝于所述容納腔中,所述氣壓桿具有缸體,活塞桿,活塞,調節桿和支架,所述缸體為內腔充滿高壓氮氣的缸體,所述活塞桿連接所述活塞,所述支架一端連接缸體,另一端連接后跟部,所述調節桿從所述容納腔延伸至所述鞋跟的外部。
較佳地,所述升降調節裝置為螺旋升降器,所述鞋跟的內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后跟部的容納腔,所述螺旋升降器安裝于所述容納腔中,所述螺旋升降器具有蝸輪蝸桿傳動機構、絲杠和旋轉按鈕,所述絲杠與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的蝸輪通過螺紋旋合在一起,所述絲杠連接所述后跟部,所述蝸輪蝸桿傳動機構的蝸桿從所述容納腔延伸至所述鞋跟的外部,所述旋轉旋鈕設于鞋跟的外部,與所述蝸桿的末端連接在一起。
較佳地,所述螺旋升降器與所述液壓千斤頂或者所述氣壓桿串聯使用。
較佳地,所述前掌部與所述足弓部之間具有銜接部,此銜接部為軟質塑膠材料銜接部。
較佳地,所述可升降高跟鞋具有鞋面,所述鞋面對應于所述銜接部的部位設有張緊部,所述張緊部為彈性膠皮張緊部,或所述張緊部呈分頁狀或者褶皺狀。
較佳地,所述調節桿延伸至所述鞋跟的外部的部分、設置于所述鞋跟的外部的所述控制鈕和設置于所述鞋跟的外部的所述調節旋鈕,分別設有裝飾件。
實施例五:
鞋底的前掌部、足弓部和后跟部也可設置前述的升降調節裝置,這樣使鞋底增高。
在鞋底的前掌部、足弓部、后跟部和鞋跟設置升降調節裝置,再用鞋面包覆升降調節裝置,從而設置成內增高式。
后跟部的鞋里折疊有護套,當調節升降調節裝置達到最高位置時,翻出后跟部的護套,護套包住腳踝,護套類似于護腕一樣,可保護腳踝。
如圖7所示,前掌部向內凹,內凹的高度約為鞋底厚度的3分之一,或者為鞋跟高度的10-15分之一,這樣腳踩在前掌部11上,能最大限度地吻合人的腳底的形狀,當向下用力踩時,前掌部11受力變形,隨之產生氣流微循環,提高前腳掌的散熱,防止出腳汗。內凹的前掌部11的內部還可設置微孔,形成一些孔隙,也有助于提高散熱。
后跟部13還可設置減震結構,后跟部13上開槽,該槽里嵌入可拆卸、可置換的減震片,減震片為截面呈Y字型的彈力片,Y字開口朝后,這樣腳跟踩在Y字開口端,減震助力強,對腳部保護效果好。前掌部11內還可設置減震凹口111,該減震凹口111沿前掌部11的邊緣設置;當向下用力踩在前掌部11上,擠壓減震凹口111,使減震凹口111中的氣流形成微循環,既能減震助力強,又能提高前腳掌的散熱,防止出腳汗。較佳地,減震凹口111設置成具有弧度的流線型,該流線型與腳底相吻合。
上述實施例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產品的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皆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