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案關于一種衣飾,尤其是一種同時具有主動式警示功能以及保溫效果的衣飾。
背景技術:
常見用于衣物內取暖的物品包括有暖暖包、保溫袋等,然而,這種物品僅能提供熱能至身體的局部位置,而且所提供的熱能并不均勻,亦不持久,且必須時常更換,因此在使用上并不實用。另外,對于時常需要處于戶外環境的人(如交通警察、清潔隊員、汽機車或腳踏車騎士、登山者、滑雪愛好者等)而言,所穿著的衣物除了必須有保暖的效果之外,還需要在衣物上呈現警示功能,以顯示自己的位置,避免發生意外。
市面上兼具警示功能及保暖效果的衣物種類繁多。其中,為達到警示功能,衣物可貼有被動式發光的反射片/條,或可使用以電源供電的主動式發光裝置,如LED燈等;而為達到保暖效果,衣物內可縫制導電纖維布或加裝電熱裝置,以產生熱能。
TW M251474提供一種熱能保暖衣,其將活性碳纖維布作為發熱體,縫制或黏扣或扣固于衣物上,該活性碳纖維布電性連接于電源控制器,通過該電源控制器調整該活性碳纖維布的開關及溫度。然而,此熱能保暖衣并未具有任何警示的功能。
TW M291720提供一種具電熱裝置的冷光顯示衣,其于衣服內層設有電熱裝置(可撓曲的電阻絲、片狀電熱膜等),而在衣服表面設有冷光片,該電熱裝置與冷光片皆與電源電性連接,以調控電熱裝置的開關與溫度以及冷光片的開關。
然而,雖然該等衣物兼具警示功能及保暖效果,但皆必須透過與衣物連接的電源才能控制衣物上發光及/或發熱的裝置,此對于用戶而言仍有不便之處;另外,既有發熱體或電熱裝置皆需通過溫度控制裝置來控制溫度,因此在溫度控制裝置故障或其他不當使用時,發熱體或電熱裝置的溫度可能過高,而燙傷使用者。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同時具有主動式警示功能以及保溫效果的衣飾。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衣飾,其包括:
穿戴裝置,包括基布以及與該基布結合的發光組件及發熱組件;
控制模塊,其為電性連接至該發光組件及發熱組件;及
智能控制裝置,無線連接至該控制模塊,以遠程調控該控制模塊;
其中該發光組件包含發光體及紗線,及
其中該發熱組件包含直接設置于該基布的導電線路及碳膠層。
優選地,所述導電線路包含導電膠線路層或導電布。
優選地,所述導電布是以無電解電鍍披覆有銅及鎳的聚酯布料。
優選地,所述導電膠線路層為銀膠線路層。
優選地,所述發熱組件中銀膠線路層與碳膠層的重量比例為約1:1、約2:1或約4:1。
優選地,所述碳膠層包含約20wt%至約80wt%的碳。
優選地,所述銀膠線路層包含約40wt%至約80wt%的銀。
優選地,所述基布為聚酯、尼龍、聚酯尼龍交織而成的織物、改質尼龍、改質聚酯、上述任二者或二者以上交織混紡布料或上述任二者或二者以上涂布或貼合聚胺基甲酸酯(PU)、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彈性體(TPU)或壓克力樹脂(acryl resin)布料。
優選地,所述發光體為電致發光(EL)組件或發光二極管(LED),且所述的發光組件是由所述的發光體與紗線交織而成。
優選地,所述發熱組件的發熱溫度范圍為約20℃至約60℃。
優選地,所述控制模塊調整所述的發熱組件的電流而進一步調整所述的發熱組件的發熱溫度。
本實用新型通過穿戴裝置上的發光組件及發熱組件使該衣飾同時達到主動式警示功能及保溫效果,且通過發熱組件中的碳膠層,可使本實用新型衣飾達到恒溫的效果,可不需使用溫度控制器。再者,通過該控制模塊能夠控制該發光組件及發熱組件的開關,另以智能控制裝置遠程調控該控制模塊,更方便用戶控制及調節該智能衣飾的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衣飾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發熱組件中導電線路的配置圖。
圖3A至圖3E為本實用新型發熱組件中導電線路與碳膠層的配置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除非文中有另外說明,在本說明書中(尤其是在后述專利申請范圍中),所使用的“一”、“該”、“所述”及類似用語應理解為包含單數及復數形式。另,為明確起見,附圖中可能夸示各組件及區域的尺寸,而未按照實際比例繪示。
應了解在此說明書中所引用的任何數值范圍欲包含其內所涵括的所有次范圍。例如,從“20wt%至80wt%”的范圍包括陳述的最小數值20wt%及陳述的最大數值80wt%之間所有的次范圍(如從22wt%至78wt%、32wt%至67wt%、40wt%或60wt%)且包含該兩數值,亦即包含等于或大于20wt%的最小值以及等于或小于80wt%的最大值的范圍。因為所揭示的數值范圍是連續的,因此他們包含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的每個數值。除非另加說明,否則此說明書中指明的各種數值范圍是概略值。
請參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衣飾,其包括:
穿戴裝置,包括基布10以及與該基布10結合的發光組件11及發熱組件12;
控制模塊20,其為電性連接至該發光組件11及發熱組件12;及
智能控制裝置30,無線連接至該控制模塊20,以遠程調控該控制模塊20;
其中該穿戴裝置可為衣物、帽、手套、襪、鞋、圍巾等。
其中該發光組件11包含發光體及紗線,及
其中該發熱組件12包含直接設置于該基布10的導電線路121及碳膠層122。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光組件11及發熱組件12是以并聯方式配置,故發熱組件12若有過載現象則可通過將溢流電流經發光組件11分流達到安全平衡。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基布10可為聚酯(Polyester)、尼龍(Nylon)、聚酯尼龍交織而成的織物、改質(如陽離子可染型)尼龍、改質(如陽離子可染型)聚酯、上述任二者或二者以上交織混紡布料或上述任二者或二者以上涂布或貼合聚胺基甲酸酯(PU)、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彈性體(TPU)、壓克力樹脂(acryl resin)布料,或其他所屬技術領域所知悉的布料。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光體為電致發光(EL)組件或發光二極管(LED),而該發光組件11是由發光體與紗線交織而成。該紗線的材料為聚酯(Polyester)、尼龍(Nylon)、聚丙烯(PP)等。該紗線與基布10的材料可為相同或不相同。本文中所用的“紗線”用語為經紗與緯紗的泛稱。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熱組件12中的導電線路121可為直接印制于該基布10的導電膠線路層或縫制于該基布10的導電布。其中該導電膠線路層可為銀膠線路層,該 銀膠線路層包含約40wt%至約80wt%的銀,優選的是約45wt%至約75wt%的銀,更優選的是約50wt%至約70wt%的銀;再者,該銀膠線路層尚包含聚胺基甲酸酯或其他本領域熟知且合適的膠體成分。該導電布是一種具有導電材料于其上的布料,例如,于聚酯布料上以無電解電鍍披覆銅及鎳。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熱組件12中的碳膠層122包含約20wt%至約80wt%的碳,優選的是約25wt%至約75wt%的碳,更優選的是約30wt%至約70wt%的碳;其中該碳膠層122中的碳是以碳球、碳管、導電碳黑等型式存在;再者,該碳膠層122尚包含聚胺基甲酸酯或其他本領域熟知且合適的膠體成分。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熱組件12中銀膠線路層與碳膠層122的重量比例可為約1:1、約2:1或約4:1,優選的是約2:1。
由于本實用新型發熱組件12中包含碳膠層122,而就碳膠的特性而言,當溫度升高時碳膠本身的電阻會上升(電流下降);輸出功P=IV也同時下降,而不致使溫度再上升而達到恒溫(thermostat)效果。因此,本實用新型發熱組件12可通過碳膠層122的存在即可達到恒溫的效果,而可不需使用任何溫度控制器。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熱組件12的發熱溫度范圍可為約20℃至約60℃,優選的是約25℃至約45℃,更優選的是約33℃至約41℃。通過碳膠層122中的碳含量與涂布量(次數)控制該發熱組件12的發熱溫度,例如,碳含量越高則電阻值低,發熱溫度則高;衣飾中固定碳含量的碳膠122會因溫度變化而改變電阻與電流達到衡恒溫效果。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導電線路121的寬度可為約1至約50mm,優選的是約1至約10mm,更優選可為約1mm、約2mm、約4mm、約8mm或約10mm;該導電線路121的長度可為約10至約500mm,優選的是約50至約250mm,更優選的是可為約50mm、約100mm、約150mm或約200mm。
請參看圖2,其例示該發熱組件12的總電阻約5Ω(直徑1cm半圓,12組波并連12條,即一個波形長3.14cm,用1mm導電線路121寬度,電阻1.6Ω/cm,3.14*1.6=5.024Ω)。若發熱面積總長寬要增加,每增加約2cm一個波形,就要加一組并連??蓡我荒K呈現或數個模塊串聯或并聯呈現。
請參看圖3A至圖3E,其例示本實用新型發熱組件12中導電線路(121;如銀膠線路層或導電布)及碳膠層122配置的態樣。本實用新型的一具體態樣中,因碳膠層122為發熱恒溫之用,因此為大面積印制;而導電膠線路層或導電布為電流傳輸而具有線條(路)設計。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控制模塊20內建無線傳輸組件,并連接電源(21,如行動電源 等),用以分別調控對于該發光組件11及該發熱組件12的電流與電壓輸出量,本實用新型除了以碳膠層122調控溫度之外,亦可通過該控制模塊20調整該發熱組件12的電流而進一步調整該發熱組件12的發熱溫度。該無線傳輸組件可為使用藍芽、紅外線、WIFI、NFC等通訊方式。
于本實用新型中,該智能控制裝置30為結合有編譯軟件(如APP)的智能型手機、平板、手表等裝置,亦可為以微機系統為基礎的無線電子系統。
通過該控制模塊20能夠控制該發光組件11及發熱組件12的開關,另以智能控制裝置30遠程調控該控制模塊20,更方便使用者控制及調節該智能衣飾的功能。
再者,于本實用新型中,該發光組件11及/或該發熱組件12可與該基布10分離(而利用如魔鬼氈、扣等結合件與該基布10結合),以便于清洗或汰換。況且,除電源21可與衣飾分離之外,各電子組件皆已封埋(如以貼膠膜方式),而電源接點亦可以外接罩蓋的方式保護,故此衣飾可直接清洗。
實例:
實施例1
在聚酯織物上以金屬網版先印四層銀膠而形成銀膠線路層,再印兩層碳膠而形成碳膠層,而呈現圖3A的配置圖形,該銀膠線路層的寬度為約1mm,該發熱組件的總電阻約5Ω,且在該聚酯織物上縫制電致發光組件,以獲得穿戴裝置。再將控制模塊電性連接銀膠線路層及電致發光組件,則用戶能通過該控制模塊控制該穿戴裝置發熱及/或發光,亦可通過智能控制裝置(如遙控器、手機等),遠程控制該穿戴裝置發熱及/或發光。
實施例2
本實施例大致與實例1相同,不同的是在聚酯織物上以金屬網版先印兩層碳膠而形成碳膠層,再印四層導電膠而形成導電膠線路層,亦呈現圖3A的配置圖形。
實施例3
在聚酯織物上縫制導電布,該導電布是以無電解電鍍披覆有銅及鎳的聚酯布料,將該導電布裁切完成后再披覆2層碳膠而形成碳膠層,亦呈現圖3A的配置圖形,再于該聚酯織物上縫制電致發光組件,以獲得穿戴裝置。再將控制模塊電性連接導電布及電致發光組件,則用戶能通過該控制模塊控制該穿戴裝置發熱及/或發光,亦可通過智能控制裝置(如遙控器、手機等),遠程控制該穿戴裝置發熱及/或發光。
實施例4
本實施例大致與實例1、2或3相同,不同的是導電線路與碳膠層的配置方式如圖 3B所示。
實施例5
本實施例大致與實例1、2或3相同,不同的是導電線路與碳膠層的配置方式如圖3C所示。
實施例6
本實施例大致與實例1、2或3相同,不同的是導電線路與碳膠層的配置方式如圖3D所示。
實施例7
本實施例大致與實例1、2或3相同,不同的是導電線路與碳膠層的配置方式如圖3E所示。
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并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疇。任何熟悉本技術者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及精神下,可輕易完成改變或安排,均屬本實用新型所主張的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權利保護范圍如后附權利要求書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