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日用百貨生活用品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三層納物袋。
背景技術:
納物袋,顧名思義,就是被用于購物的袋子,一般在超市等場所被大量使用,其中使用做多的是塑料納物袋。而每生產1噸塑料,需消耗3噸石油,我國每年隨生活垃圾進入填埋場的廢塑料占填埋垃圾重量的3%-5%,其中大部分是廢塑料納物袋,特別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廢塑料在自然條件下不易降解,造成長期的、潛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是廢棄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二是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的事件屢見不鮮;三是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棄塑料很難處理,混有廢棄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于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利用。
目前由于人口增多,納物袋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會引起大量污染,因此當今社會提倡低碳及低污染生活方式,而且現今越來越多的人去超市都自己攜帶納物袋。但是購物過程中,普通的納物袋往往不能滿足要求:有時購物太多納物袋放不下,不能分隔不宜放在一起的物品,如冷(冰)的和熱的,干的和濕的,有異味的和其他物品等,對于易碎易變形的物品也不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分隔物品,并且對易碎易變形的物品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的雙層式手提納物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三層納物袋,包括上袋體和兩根手提帶,所述上袋體底部設有上底板,上袋體下方設有下袋體a,下袋體a下方設有下袋體b,下袋體a和下袋體b的底部分別設有下底板a和下底板b,上底板、下底板a和下底板b的長寬相同;并且,上袋體和下袋體b的底部四周各設有一半相匹配的拉鏈;同時,所述下袋體a和下袋體b上各設有開合結構。本實用新型的納物袋具有上中下三層,不需要使用下袋體a、下袋體b時,拉上拉鏈使上底板、下底板a和下底板b相抵,下袋體a、下袋體b隱藏即可,當納物袋容納空間不足或需要分隔不宜放在一起的物品時,可拉開拉鏈使上底板、下底板a和下底板b各自分離,下袋體a、下袋體b顯現,將相應的物品通過開合結構放入下袋體a或下袋體b中。此外,上底板、下底板a和下底板b為硬材質結構,不僅具有較好的隔絕作用,還能減小納物袋的袋面或放置時對物品的擠壓,起到保護作用。
優選的,所述上底板底部的前后兩端或左右兩端鉸接有支撐板a,支撐板a的長度與下袋體a的高度相同,且大于兩塊支撐板a鉸接處之間的距離的一半,小于兩塊支撐板a鉸接處之間的距離,兩塊支撐板a活動端向上翻轉后重疊的部分設有轉折角a,兩個轉折角a的高度之和為支撐板a的厚度;所述下底板a底部的前后兩端或左右兩端鉸接有支撐板b,支撐板b的長度與下袋體b的高度相同,且大于兩塊支撐板b鉸接處之間的距離的一半,小于兩塊支撐板b鉸接處之間的距離, 兩塊支撐板b活動端向上翻轉后重疊的部分設有轉折角b,兩個轉折角b的高度之和為支撐板b的厚度;所述開合結構設于下袋體a和下袋體b上無支撐板接觸的一側。例如,若支撐板a鉸接于上底板前后兩端,則支撐板a長度大于上底板前后端長度的一半,小于上底板前后端的長度,而開合結構位于下袋體a的左側面或右側面,反之亦然, 下袋體b也是如此。當不需要使用下袋體a和下袋體b時,將支撐板a和支撐板b向上翻轉拉上拉鏈即可,當需要使用下袋體a和下袋體b時,打開拉鏈且支撐板a向下翻轉后與下袋體a的袋面及下底板a相抵,支撐板b向下翻轉后與下袋體b的袋面及下底板b相抵,上底板、下底板a與支撐板a之間及下底板a、下底板b與支撐板b之間分別形成一個結構穩定的框型容納空間,可以放置易碎易變形的物品,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
優選的,兩根所述手提帶的頂端設有連接機構a,使兩根手提帶能互相連接固定。
優選的,所述上袋體前后的兩側面上設有連接機構b,能與另一側面手提帶上的連接機構a互相連接固定。當納物袋中物品較多滿出時,納物袋放置后物品容易掉出,通過連接機構b和連接機構a兩根手提帶交錯后向另一側的拉伸固定,相當于對納物袋的袋口進行封閉捆綁,防止物品掉出。
優選的,所述連接機構a和所述連接機構b可以為魔術貼或按扣。
優選的,所述上袋體前后的其中一側面或兩側面上設有連接機構c,能與另一個納物袋的連接機構c互相連接固定。當有多個納物袋且盛裝較多時,納物袋放置后容易傾倒,通過連接機構c可以使這些納物袋相互連接在一起,避免傾倒。
優選的,所述連接機構c可以為拉鏈、魔術貼或按扣。連接機構c的位置和形狀具有多種變化,可以位于上袋體上邊沿,也可以上邊沿及兩側邊沿都有,或者是位于上袋體的袋面上。
優選的,所述開合結構可以為拉鏈、魔術貼或按扣。開合口的形狀一般為倒的“U”字形,方便物品的進出。
優選的,所述下袋體a的頂部和底部四周各設有一半相匹配的拉鏈;相應的,所述下袋體b的頂部和底部四周也各設有一半相匹配的拉鏈。此處兩個拉鏈的作用在于可選擇使用下袋體a和下袋體b中的一個或兩個:需要使用一個隱藏空間時,可打開下袋體a和下袋體b中的一個拉鏈,另一個拉鏈關閉,需要使用兩個隱藏空間時,兩個拉鏈全部打開。
本實用新型的納物袋袋體和手提帶采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型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納物袋具有多個可隱藏的袋體,在必要時可增加容納空間,可對不宜放置在一起的物品分開放置,底板的結構使納物袋在提起后不會擠壓袋內物品,底板加支撐板的結構使納物袋的具有一個結構穩定的下層容納空間,可以放置容易損壞變形的物品,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而且可重復使用,環保節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下袋體a和下袋體b展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下袋體a和下袋體b收縮時的結構示意圖(未顯示拉鏈)。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納物袋袋口封閉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納物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兩塊支撐板a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兩塊支撐板b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袋體; 2、手提帶; 3、上底板;4、下袋體a;5、下底板a; 6、支撐板a;6.1、轉折角a;7、下袋體b;8、下底板b; 9、支撐板b;9.1、轉折角b;10、拉鏈;11、開合結構;12、連接結構a;13、連接結構b;14、連接結構c。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方式為:如圖1、圖2、圖6和圖7所示,一種三層納物袋,包括上袋體1和兩根手提帶2,上袋體1底部設有上底板3,上袋體1下方設有下袋體a4,下袋體a4下方設有下袋體b7,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的底部分別設有下底板a5和下底板b8,上底板3、下底板a5和下底板b8的長寬相同;并且,上袋體1和下袋體b7的底部四周各設有一半相匹配的拉鏈10;同時,所述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上各設有開合結構11。
其中,上底板3底部的前后兩端或左右兩端鉸接有支撐板a6,支撐板a6的長度與下袋體a4的高度相同,且大于兩塊支撐板a6鉸接處之間的距離的一半,小于兩塊支撐板a6鉸接處之間的距離,兩塊支撐板a6活動端向上翻轉后重疊的部分設有轉折角a6.1,兩個轉折角a6.1的高度之和為支撐板a6的厚度;所述下底板a5底部的前后兩端或左右兩端鉸接有支撐板b9,支撐板b9的長度與下袋體b7的高度相同,且大于兩塊支撐板b9鉸接處之間的距離的一半,小于兩塊支撐板b9鉸接處之間的距離, 兩塊支撐板b9活動端向上翻轉后重疊的部分設有轉折角b9.1,兩個轉折角b9.1的高度之和為支撐板b9的厚度。
其中,開合結構11設于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上無支撐板a6和支撐板b9接觸的一側。
其中,兩根所述手提帶2的頂端設有連接機構a12,使兩根手提帶2能互相連接固定。上袋體1前后的兩側面上設有連接機構b13,能與另一側面手提帶2上的連接機構a2互相連接固定,將納物袋的袋口封閉捆綁,如圖4所示。
其中,上袋體1前后的其中一側面或兩側面上設有連接機構c14,能與另一個納物袋的連接機構c14互相連接固定,如圖5所示。
其中,下袋體a4的頂部和底部四周各設有一半相匹配的拉鏈10;相應的,下袋體b7的頂部和底部四周也各設有一半相匹配的拉鏈10。此處兩個拉鏈10的作用在于可選擇使用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中的一個或兩個,如圖5中的納物袋隱藏了下袋體a4。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連接機構a12和連接機構b13可以為魔術貼或按扣,連接機構c14和開合結構11可以為拉鏈、魔術貼或按扣。
結合圖3,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納物袋的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時,打開所有的拉鏈10,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展開,支撐板a6和支撐板b9向下翻轉分別豎直抵在下底板a5和下底板b8上,通過開合結構11可使用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的容納空間,不需要使用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時,只需將支撐板a6和支撐板b9向上翻轉,下底板b8向上底板3合攏,合并后將所有拉鏈7拉上即可。當然,也可以通過只打開單處的拉鏈10而只展開下袋體a4和下袋體b7中相應的一個。下袋體隱藏后,支撐板a6和支撐板b9的關系如圖6和圖7所示,兩塊支撐板a6的兩個活動端通過轉折角a6.1組成一塊平板結構,使兩塊支撐板a6不會交疊干涉,與上底板3和下底板a5之間不會產生間隙,同樣的,兩塊支撐板b9的兩個活動端通過轉折角b9.1組成一塊平板結構,使兩塊支撐板b9不會交疊干涉,與下底板a5和下底板b8之間不會產生間隙。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并不局限于此,本實用新型可以用于類似的產品上,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