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安全包裹設計領域,具體為一種具有自動識別主人的高安全性能包。
背景技術:
包裹是人類常用的出行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包裹的演化卻非常的緩慢,現有包裹依然主要采用密碼鎖和機械鎖作為唯一保護手段,包裹離身后很難進行監管,而且包裹被盜竊后無法自動報警,包裹也不具備分辨使用者和盜竊者的能力,因此安全一直很低,需要使用者長期提高戒備心,因此增加了使用者的負擔,如果能夠發明一種能夠區分使用者和無關人士,并且能夠遠程定位監控,被竊后能夠自動報警的新型包裹就能夠大大提高包裹的安全性,從而降低財產損失的風險,為此我們提供了一種具有自動識別主人的高安全性能包。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自動識別主人的高安全性能包,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自動識別主人的高安全性能包,包括主包體和設置在主包體后端的背帶,所述主包體的上端鉸接安裝有封蓋,且封蓋的下端設置有控制裝置,所述主包體的上端設置有配合槽,且封蓋上設置有與配合槽匹配的配合凸起,所述主包體的前端設置有與封蓋匹配的電子鎖,所述封蓋的上端設置有指紋識別裝置和密碼盤,且控制裝置內設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裝置內設置有與控制器電性連接的RFID標簽、NFC模塊和鋰電池,且控制器分別電性連接電子鎖、指紋識別裝置和密碼盤。
優選的,所述主包體的前端設置有副包體,且主包體與副包體之間通過拉鏈連接。
優選的,所述主包體的后端設置有彈性護墊,且主包體的下端設置有支撐墊。
優選的,所述控制裝置內設置有分別電性連接控制器的GSM報警器和揚聲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包裹內部增加指紋識別、NFC模塊和RFID標簽,能夠有效的通過電子識別技術區分包裹的擁有者和其他人員,從而避免被非法開啟,并在包裹被非法開啟或竊走時進行自動報警,因此大大提高了包裹的安全性,降低了使用者財產使用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后視圖。
圖中:1主包體、2副包體、3電子鎖、4配合槽、5控制裝置、6封蓋、7配合凸起、8背帶、9指紋識別裝置、10密碼盤、11提手、12彈性護墊、13支撐墊、14 RFID標簽、15 NFC模塊、16控制器、17 GSM報警器、18揚聲器、19鋰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自動識別主人的高安全性能包,包括主包體1和設置在主包體1后端的背帶8,主包體1的上端鉸接安裝有封蓋6,且封蓋6的下端設置有控制裝置5,主包體1的上端設置有配合槽4,且封蓋9上設置有與配合槽4匹配的配合凸起7,主包體1的前端設置有與封蓋6匹配的電子鎖3,封蓋6的上端設置有指紋識別裝置9和密碼盤10,且控制裝置5內設置有控制器16。
本裝置的控制裝置5內設置有與控制器16電性連接的RFID標簽14、NFC模塊15和鋰電池19,且控制器16分別電性連接電子鎖3、指紋識別裝置9和密碼盤10,主包體1的前端設置有副包體2,且主包體1與副包體2之間通過拉鏈連接,主包體1的后端設置有彈性護墊12,且主包體1的下端設置有支撐墊13,控制裝置5內設置有分別電性連接控制器16的GSM報警器17和揚聲器18。
本裝置工作時,使用者可以通過包裹上攜帶的RFID標簽14對包裹進行監控,而且包裹能夠通過NFC模塊15、指紋識別裝置9和密碼盤10等方式識別是否是使用者本人,從而授權開啟,當包裹一定時間內未能通過RFID標簽14檢測到主人在身邊或者包裹被非法開啟時會自動發出警報并通過GSM報警器17進行報警,大大提高了包裹的安全性,降低了使用者財產使用的風險。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