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帶背包式服裝,屬于服裝設計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現代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更喜歡在閑暇時間來一場旅行,以緩解生活中的工作壓力和學習壓力。而出門旅行經常要攜帶一些隨身物品或沿途留下紀念,現在通常是用背包來攜帶物品。但是對于短時間出游來說,帶上背包本身就是一件負重,而且在游玩過程中有的人經常把背包取下,隨手放置導致物品丟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自帶背包式服裝,其結構設計合理,美觀大方,即可方便地攜帶物品,又能減少出游途中的負重,解脫雙手去拍攝沿途風景或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并且不會丟失。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自帶背包式服裝,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包頂面面料、背包中間面料、第一開尾隱形拉鏈和第二開尾隱形拉鏈,所述背包頂面面料的左右側邊沿和底邊沿與所述背包中間面料的外邊沿縫合連接,所述背包中間面料的里邊沿與服裝后片縫合連接,背包頂面面料的頂邊沿與服裝后片之間留有開口;所述第一開尾隱形拉鏈的母拉鏈縫在背包頂面面料的底邊沿處,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外邊沿的外圍,第一開尾隱形拉鏈的子拉鏈縫在服裝后片上,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里邊沿的外圍,第一開尾隱形拉鏈拉合時,背包頂面面料的底邊沿與服裝后片緊密結合并將底邊沿處的背包中間面料封在內部;所述第二開尾隱形拉鏈的母拉鏈縫在背包頂面面料的其余邊沿處,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外邊沿的外圍,第二開尾隱形拉鏈的子拉鏈縫在服裝后片上,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里邊沿的外圍,第二開尾隱形拉鏈拉合時,背包頂面面料的其余邊沿與服裝后片緊密結合并將兩側邊沿處的背包中間面料封在內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服裝后片設有造型線,所述背包頂面面料的形狀按所述造型線圍成區(qū)域的形狀裁剪。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開尾隱形拉鏈和第二開尾隱形拉鏈的子拉鏈均是夾縫在服裝后片上的造型線與底層拼布之間,子拉鏈兩端縫頭藏于服裝后片的面料與里料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背包頂面面料采用與服裝后片面料相同的面料。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背包中間面料采用超薄柔軟高韌性面料。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背包中間面料采用羅緞面料。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美觀大方,即可方便地攜帶物品,又能減少出游途中的負重,解脫雙手去拍攝沿途風景或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并且不會丟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背包完全閉合)。
圖2為圖1中背包半打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背包完全打開狀態(tài)的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實施例中的自帶背包式服裝主要包括背包頂面面料2、背包中間面料3、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和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所述背包頂面面料2的左右側邊沿和底邊沿與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的外邊沿縫合連接,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的里邊沿與服裝后片1縫合連接,背包頂面面料2的頂邊沿與服裝后片1之間留有開口;所述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的母拉鏈縫在背包頂面面料2的底邊沿處,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外邊沿的外圍,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的子拉鏈縫在服裝后片1上,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里邊沿的外圍,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拉合時,背包頂面面料2的底邊沿與服裝后片1緊密結合并將底邊沿處的背包中間面料3封在內部;所述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的母拉鏈縫在背包頂面面料2的其余邊沿處,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外邊沿的外圍,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的子拉鏈縫在服裝后片1上,并位于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里邊沿的外圍,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拉合時,背包頂面面料2的其余邊沿與服裝后片1緊密結合并將兩側邊沿處的背包中間面料3封在內部。
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服裝后片1設有造型線,所述背包頂面面料2的形狀按所述造型線圍成區(qū)域的形狀裁剪,以確保背包頂面面料2完成造型完全吻合于造型線。所述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和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的子拉鏈均是夾縫在服裝后片1上的造型線與底層拼布之間,子拉鏈兩端縫頭藏于服裝后片1的面料與里料內。
本實施例中,所述背包頂面面料2優(yōu)選采用與服裝后片1面料相同的面料。所述背包中間面料3優(yōu)選采用超薄柔軟高韌性面料。如采用羅緞面料。
具體應用時,當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和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全部拉合時,背包藏于內部,整個背包從背面看為造型線。當需要打開背包使用時,將第一開尾隱形拉鏈4和第二開尾隱形拉鏈5拉開,背包造型打開,內部可裝納物品,隨身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