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短袖,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短袖。
背景技術:
在炎熱的夏季,短袖非常普遍,短袖所用面料少,穿著沒有負重感。市場上現有的短袖,因為面料存在透氣性不好等問題,使得短袖穿著的舒適度大大降低。短袖上沒有特殊的散熱結構,當人體處于高熱狀態時,熱量便無法及時散發出去,而人體處于涼爽狀態時,過于透氣的短袖又會讓人體感覺不適。短袖的舒適度低,實用性低,影響著短袖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散熱效果更佳,具有可調節功能,實用效果更好,舒適度更高的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短袖。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短袖,包括上衣主體、與其連接的左側衣袖和右側衣袖,所述上衣主體由透氣面料制成,所述透氣面料包括柔軟的耐磨層、中間吸濕層和外層復合而成,所述上衣主體包括上衣前側面和上衣后側面,所述上衣后側面上設有散熱結構,所述散熱結構包括若干散熱條,所述散熱條由左側衣袖方向延伸至右側衣袖方向設置,相鄰散熱條之間相抵觸,所述散熱條上纏繞有彈性繩,所述彈性繩將相鄰散熱條之間呈間隙設置,所述彈性繩的一端與上衣后側面固定連接,所述彈性伸的另一上設有扣環,所述上衣后側面上設有與扣環相適配的卡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上衣前側面上設有凸邊,所述凸邊內設有與彈性繩相適配的通槽,所述通槽沿著上衣前側面,由左側衣袖方向延伸至右側衣袖方向設置。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熱條的寬度為10cm,所述散熱條數量為5條均勻分布于上衣后側面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短袖上設有散熱結構,提升短袖的散熱功能,散熱條上纏繞有彈性繩,可以拉大相鄰散熱條之間的間隙,使的短袖的散熱能力更佳,當人體處于涼爽狀態時,可以將纏繞的彈性伸拆下,相鄰的散熱條之間便會相抵觸,減少透風,使得短袖的舒適度更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上衣后側面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上衣前側面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透氣面料結構剖視圖。
1、上衣主體; 10、上衣前側面;11、上衣后側面; 12、散熱結構;13、散熱條;14、彈性繩;15、扣環;16、卡扣;17、凸邊;18、通槽;2、左側衣袖;3、右側衣袖;4、透氣面料;40、耐磨層;41、吸濕層;42、外層。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5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短袖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具有散熱功能的短袖,包括上衣主體1、與其連接的左側衣袖2和右側衣袖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衣主體1由透氣面料4制成,所述透氣面料4包括柔軟的耐磨層40、中間吸濕層41和外層42復合而成,所述上衣主體1包括上衣前側面10和上衣后側面11,所述上衣后側面11上設有散熱結構12,所述散熱結構12包括若干散熱條13,所述散熱條13由左側衣袖2方向延伸至右側衣袖3方向設置,相鄰散熱條13之間相抵觸,所述散熱條13上纏繞有彈性繩14,所述彈性繩14將相鄰散熱條13之間呈間隙設置,所述彈性繩14的一端與上衣后側面11固定連接,所述彈性伸的另一上設有扣環15,所述上衣后側面11上設有與扣環15相適配的卡扣16。
所述散熱條13的寬度為10cm,所述散熱條13數量為5條均勻分布于上衣后側面11上。
上衣主體1由柔軟的耐磨層40、中間吸濕層41和外層42復合而成的面料制成,透氣更換,短袖的上衣后側面11,則是短袖的后背部分,在上衣后側面11上設有散熱結構12,可以增加短袖的散熱功能。散熱結構12包括若干散熱條13,散熱條13上纏繞有彈性繩14,彈性繩14可以將散熱條13的寬度變窄,使得相鄰散熱條13之間的間隙加大,增加了短袖的散熱能力。散熱條13的一端通過扣環15,固定在上衣后側面11上的卡扣16上,當人體處于涼爽狀態,不需大量散熱時,將散熱條13上的扣環15與卡扣16的連接拆分,彈性繩14具有彈性,扣環15卡扣16上的連接斷開后,彈性繩14纏繞在散熱條13上的部分便會迅速從散熱條13上拆卸下來,散熱條13受到來自彈性繩14的擠壓力消失,便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相鄰散熱條13之間相互抵觸,降低短袖的散熱功能,使得短袖的舒適度更高,具有可調節的功能,實用性更強。
所述上衣前側面10上設有凸邊17,所述凸邊17內設有與彈性繩14相適配的通槽18,所述通槽18沿著上衣前側面10,由左側衣袖2方向延伸至右側衣袖3方向設置。
當人體處于涼爽狀態不需要大面積散熱時,將纏繞的彈性繩14拆卸下來后,可將彈性繩14穿設于上衣前側面10的通槽18內,通槽18左側衣袖2方向延伸至右側衣袖3方向設置,穿設過通槽18后,再扣合在卡扣16上固定,彈性繩14可以將上衣前側收緊的作用,使得上衣前側與皮膚更加貼合,減少人體熱量的流失,提升短袖的舒適度,使得短袖的實用性更高。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