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戶外工作用穿戴式冷暖空調服。
背景技術:
空調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家用電器,其可達到改變居住環境溫度以保證人體冷暖需求的目的。然而,傳統的空調裝置體積大、位置固定,最主要的是在房間室內進行溫度調節,而對于戶外工作人群來說,難以享受傳統空調裝置帶來的舒適;在高溫環境下,僅依靠人體自身的散熱,效果有限,甚至因為得不到空調防護,因太熱或太冷而造成危險,影響戶外的活動或工作。
因此,需要對現有的空調裝置進行改進,使其可方便攜帶,可在戶外工作時使用,能夠有效地解決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散熱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保證作業環境的舒適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戶外工作用穿戴式冷暖空調服,其可方便攜帶,可在戶外工作時使用,能夠有效地解決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散熱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保證作業環境的舒適性。
本實用新型的戶外工作用穿戴式冷暖空調服,包括穿戴裝置和設置在穿戴裝置上的空調系統,穿戴裝置至少包括頭套體和軀干穿戴體,所述空調系統包括設置在軀干穿戴體上的儲水容件和與儲水容件連通并使水流經穿戴裝置用于對人體降溫的水循環組件,空調系統還包括用于對流經水循環組件的水進行制冷的制冷裝置。
進一步,水循環組件包括第一蓄水容件、布置于穿戴裝置上并與第一蓄水容件連通的循環水管和用于提供泵力使儲水容件內水流經第一蓄水容件與循環水管的水泵,第一蓄水容件設置在軀干穿戴體上,制冷裝置至少包括安裝在第一蓄水容件上用于對水制冷的第一制冷裝置。
進一步,循環水管包括布置在軀干穿戴體上并向頭套體引流制冷水的上流水管和流經頭套體后制冷水向下流動的下流水管,上流水管與第一蓄水容件相連通。
進一步,上流水管位于軀干穿戴體的部分為蛇形盤管結構。
進一步,穿戴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腿部套體,循環水管還包括設置在腿部套體內并與下流水管連通的腿部制冷水管。
進一步,水循環組件還包括與下流水管連通并用于下流水管內制冷水流經的第二蓄水容件,第二蓄水容件上設置有用于對水進行制冷的第二制冷裝置。
進一步,循環水管還包括回水管,回水管與腿部制冷水管的出水端連通并用于制冷水回流至儲水容件。
進一步,軀干穿戴體上還設置有用于可通電發出熱量為人體供暖的電熱元件。
進一步,軀干穿戴體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電熱元件呈盤蛇狀設置在內層上,所述內層和外層之間填充有保溫隔熱層;內層外表面設置有用于與皮膚直接接觸的透氣不銹鋼薄板。
進一步,第一蓄水容件和第二蓄水容件為由同一蓄水容件中間分隔開形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戶外工作用穿戴式冷暖空調服,工人在戶外工作時,可直接穿戴該空調服,并控制水循環組件進行工作以通過制冷水達到對人體降溫的目的;其可方便攜帶,可在戶外工作時使用,能夠有效地解決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散熱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保證作業環境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戶外工作用穿戴式冷暖空調服,包括穿戴裝置和設置在穿戴裝置上的空調系統,穿戴裝置至少包括頭套體1和軀干穿戴體2,所述空調系統包括設置在軀干穿戴體2上的儲水容件3和與儲水容件3連通并使水流經穿戴裝置用于對人體降溫的水循環組件,空調系統還包括用于對流經水循環組件的水進行制冷的制冷裝置;其中,穿戴裝置為可穿戴在人體上的設備,在使用時,空調服直接穿戴在人體上,當需要時,控制水循環組件進行工作以對人體進行降溫,穿戴裝置上設置有水循環組件的開關和電源裝置17,其中電源裝置為鋰電池,具有較輕的重量;另外,儲水容件3可為儲水袋或儲水盒,可單獨設置,也可直接設置在軀干穿戴體2上。
本實施例中,水循環組件包括第一蓄水容件4、布置于穿戴裝置上并與第一蓄水容件4連通的循環水管和用于提供泵力使儲水容件3內水流經第一蓄水容件4與循環水管的水泵6,第一蓄水容件4設置在軀干穿戴體2上,制冷裝置至少包括安裝在第一蓄水容件4上用于對水制冷的第一制冷裝置5;如圖所示,水泵6為潛水泵6,其設置在儲水容件3內,水泵6工作,首先將水泵6入第一蓄水容件4內,然后在泵力的作用下經循環水管進行制冷水循環,且第一制冷裝置5對第一蓄水容件4內的水制冷以保證冷卻降溫效果,第一蓄水容件4為蓄水袋或蓄水盒。
本實施例中,循環水管包括布置在軀干穿戴體2上并向頭套體1引流制冷水的上流水管7和流經頭套體1后制冷水向下流動的下流水管8,上流水管7與第一蓄水容件4相連通;上流水管7可對人體的軀干部進行降溫,制冷水經上流水管7流入頭套體1內,頭套體1可設置為雙層結構,制冷水直接進入雙層間隙內對人體內部進行降溫,或者,頭套體1內設置有環繞人體頭部的頭部制冷水管15,制冷水進入頭部制冷水管,并自下流水管8流出。
本實施例中,上流水管7位于軀干穿戴體2的部分為蛇形盤管結構14;蛇形盤管結構的上流水管7可增加制冷水在軀干穿戴體2內的流經面積,從而擴大降溫效果。
本實施例中,穿戴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腿部套體9,循環水管還包括設置在腿部套體9內并與下流水管8連通的腿部制冷水管10;如圖所示,共設置有兩個腿部套體9,腿部套體9在使用時穿戴在人體的大腿根部,自下流水管8內的制冷水進入腿部制冷水管內對人體腿部進行降溫。
本實施例中,水循環組件還包括與下流水管8連通并用于下流水管8內制冷水流經的第二蓄水容件11,第二蓄水容件11上設置有用于對水進行制冷的第二制冷裝置12;第二蓄水容件11設置在下流水管8上,自下流水管8下來的水流經第二蓄水容件11后再流出進入腿部冷卻水管,第二制冷裝置12對第二蓄水容件11內的水再次進行制冷,以保證制冷效果;第二蓄水容件11可為蓄水袋或蓄水盒。
本實施例中,循環水管還包括回水管13,回水管與腿部制冷水管的出水端連通并用于制冷水回流至儲水容件3。
本實施例中,軀干穿戴體2上還設置有用于可通電發出熱量為人體供暖的電熱元件(在圖中未示出);即當戶外工作環境溫度較低時,可對電熱元件進行通電使其發熱,以達到對人體供暖的目的,電熱元件可使用現有的電熱合金絲螺旋纏繞在耐熱芯線上形成,并在外部涂覆一層耐熱樹脂。
本實施例中,軀干穿戴體2包括內層和外層,所述電熱元件呈盤蛇狀設置在內層上,所述內層和外層之間填充有保溫隔熱層16;內層外表面設置有用于與皮膚直接接觸的透氣不銹鋼薄板,不銹鋼薄板上設置有透氣孔用于透氣,不銹鋼鋼薄板的厚度為0.3-0.5mm。
本實施例中,第一蓄水容件4和第二蓄水容件11為由同一蓄水容件中間分隔開形成;即本實施例中,第一蓄水容件4和第二蓄水容件11通過一個蓄水袋或蓄水盒在中間隔開形成。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先對水循環組件內注水,可在儲水容件3內進行蓄水,或在第一蓄水容件4和第二蓄水容件11內進行同時蓄水,設置有蓄水口,通過螺紋堵塞堵住,需要時打開進行注水,保證第一蓄水容件4和第二蓄水容件11內有余水,以保證制冷裝置有充分的時間對水進行冷卻;另外,本實施例中的制冷裝置可為壓縮制冷器或電子制冷片,或現有其它可達到制冷效果的產品,在本實用新型中,采用電子制冷片,電子制冷片為現有技術結構,在此不再贅述,將制冷片安裝在蓄水容件上,對制冷片通電進行制冷,從而對水降溫產生冷水。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