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產品生產設備配套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裝配表帶裝置。
背景技術:
智能手表手環普遍要用到表帶,而表帶和手表主體的連接通常使用生耳,生耳內置壓縮彈簧,常見生耳帶有兩橫閂,用以壓縮生耳彈簧,完成表帶和手表主體的裝卸。
目前智能手表行業,通常使用手工配合生耳叉治具裝配表帶。其使用過程為:將手表主體放于固定座固定,右手持生耳叉,捏緊生耳叉將生耳橫閂壓緊至壓縮狀態,左手持表帶靠近手表主體,晃動表帶將生耳與手表主體上的生耳孔對齊,松開生耳叉,生耳壓縮彈簧彈開,生耳與主體孔配合,完成裝配。但是,在某些不具備生耳叉的場合,就只能完全憑借手工捏緊生耳橫閂來實現表帶和手表主體的裝配,其工作效率很低,并且這種裝配方式對人力依賴性較大,稍有疏忽,還容易將左右表帶裝反,這就需要拆卸后重新裝配,不但浪費了勞動力還浪費了時間,同時操作者在使用生耳叉作業時極易將產品劃傷,影響產品的質量。還有,為了節約成本,目前所使用的生耳大多不帶有橫閂,這就為表帶的裝配提出了新的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裝配表帶裝置,它采用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帶動壓塊將表帶生耳栓壓入手表主體的生耳孔內,有效促進了表帶裝配的標準化,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裝配表帶裝置,裝配表帶裝置,包括均豎向安裝于工作臺上的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和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所述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的動力輸出部件上固定安裝有壓塊,所述壓塊下方的所述工作臺上設置有用于放置手表主體的固定座;所述壓塊與所述固定座之間設置有導向塊,所述導向塊安裝在所述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的動力輸出部件上;所述導向塊的兩側對應所述手表主體的生耳安裝部的位置各設置有與表帶端部的生耳本體相適配的錐形的導向槽,所述壓塊的兩側對應兩所述導向槽的位置各設有與所述導向槽相適配的凸塊。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工作臺上豎向設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和所述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分別豎向安裝在所述固定板的兩側。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和所述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分別安裝在所述固定板的前后兩側。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導向塊相對于所述固定座的一側的中部設置有壓緊塊。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壓緊塊的材質為軟膠材質。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固定座的兩側設置有與兩表帶相適配的表帶支撐塊。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固定座的下方設置有墊塊。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表帶支撐塊包括豎向貼合在所述固定座及所述墊塊兩側的固定部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上方傾斜向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延伸的承托部,所述承托部上設有與所述表帶相適配的定位槽。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工作臺包括固定底板及設置在所述固定底板下方的四個支撐墊腳,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固定座均安裝在所述固定底板上。
作為一種改進裝置,所述固定板的兩側各設置有一支撐肋板,兩所述支撐肋板安裝在所述固定底板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裝配表帶裝置,通過安裝在工作臺上的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的動力輸出部件帶動壓塊做往復運動,來按壓安裝在表帶端部的生耳本體,通過導向塊上的錐形導向槽的導向作用將生耳本體兩端的生耳栓分別裝入手表主體端部的兩生耳孔內,由此完成表帶和手表主體之間的裝配。其工作原理是,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的動力輸出部件上的導向塊移動至手表主體上方,導向塊兩側的導向槽對應手表主體的生耳安裝部的位置,將兩表帶安裝有生耳本體的一端分別放置在兩導向槽內,當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的動力輸出部件伸出時,由于生耳本體內置壓縮彈簧,通過動力輸出部件帶動壓塊對表帶端部的生耳本體做按壓動作的同時,再通過安裝于導向塊上的錐形的導向槽對生耳本體兩端的生耳栓的擠壓,兩生耳栓向生耳本體內部縮進,生耳本體整體長度縮短,此時兩生耳栓對準手表主體端部的兩個生耳孔并同時彈入手表主體的兩生耳孔內,完成表帶和手表主體之間的裝配。采用這樣的結構,通過導向槽的導向作用,使壓塊對生耳本體的按壓動作更加精準,避免了由于表帶的放置位置不準確造成的表帶裝配不成功,保證了整個裝配過程的穩定性,同時還可以將左右手兩邊同時放置表帶,能夠一定程度上防止兩表帶裝反的情況發生,避免了返工,有效促進了表帶裝配的標準化,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導向塊相對于固定座的一側的中部設置有壓緊塊,壓緊塊的材質為軟膠材質。采用這樣的結構,通過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的外伸,使設置在導向塊上的壓緊塊壓緊放置在固定座上的手表主體,從而使手表主體更加穩定,保證了整個裝配過程的穩定性,由于壓緊塊為軟膠材質不會對手表主體造成損傷,因此在保證正常裝配的同時也保證了手表主體的品質。
由于固定座的兩側設置有與兩表帶相適配的表帶支撐塊。當導向塊上的壓緊塊壓緊手表主體時,將兩個表帶安裝有生耳本體的端部分別放置到導向塊的兩個導向槽內,此時通過表帶支撐塊的支撐作用,保證了整個裝配過程的穩定性,同時,左右手兩邊同時放置表帶,能夠一定程度上防止兩表帶裝反的情況發生,避免了返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固定座的下方設置有墊塊,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以將放置手表主體的固定座墊高,便于手表主體的取放,操作方便。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裝配表帶裝置,采用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帶動壓塊將表帶生耳栓壓入手表主體的生耳孔內,有效促進了表帶裝配的標準化,其工作穩定可靠,操作方便,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配表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裝配表帶裝置中表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裝配表帶裝置中生耳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A部的放大圖;
圖5是圖2中B部的放大圖;
圖中:1.支撐墊腳,2.固定底板,3.支撐肋板,4.固定板,5.壓緊氣缸,6.壓塊,61.凸塊,7.導向氣缸,8.導向塊,81.導向槽,82.壓緊塊,9.表帶支撐塊,10.固定座,11.墊塊,12.第一表帶,13第二表帶,14.手表主體,141.生耳孔,15.生耳本體,151.橫閂,152.生耳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實用新型裝配表帶裝置正常工作時的方位為準,不限定其存儲及運輸時的方位,僅代表相對的位置關系,不代表絕對的位置關系,所涉及到的前側指工作人員操作的一側,后側指相反的一側。
結合圖1至圖3所示,裝配表帶裝置,包括豎向安裝于工作臺上的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優選為壓緊氣缸5,其動力輸出部件為活塞桿,還包括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豎向移動動力裝置優選為導向氣缸7,其動力輸出部件也為活塞桿,壓緊氣缸5的活塞桿上固定安裝有壓塊6,壓塊6下方的工作臺上設置有用于放置手表主體14的固定座10;壓塊6與固定座10之間設置有導向塊8,導向塊8安裝在導向氣缸7的活塞桿上;導向塊8的兩側對應手表主體14的生耳安裝部的位置各設置有與第一表帶12和第二表帶13端部的生耳本體15相適配的錐形的導向槽81,壓塊6的兩側對應兩導向槽81的位置各設有與導向槽81相適配的凸塊61。
如圖1所示,工作臺上豎向設置有固定板4,壓緊氣缸5和導向氣缸7分別豎向安裝在固定板4的前后兩側。
如圖1所示,導向塊8相對于固定座10的一側的中部設置有壓緊塊82。壓緊塊82的材質為軟膠材質;固定座10的兩側分別設置有與第一表帶12和第二表帶13相適配的表帶支撐塊9;固定座10的下方設置有墊塊11。
如圖1所示,表帶支撐塊9包括豎向貼合在固定座10及墊塊11兩側的固定部及位于固定部上方傾斜向固定座10的兩側延伸的承托部,承托部上設有與第一表帶12和第二表帶13表帶相適配的定位槽。
如圖1所示,工作臺包括固定底板2及設置在固定底板2下方的四個支撐墊腳1,固定板4和固定座10均安裝在固定底板2上;固定板4的兩側各設置有一支撐肋板3,兩支撐肋板3安裝在固定底板2上。
工作時,將手表主體14放入固定座10內,按下運行按鈕,導向氣缸7帶動導向塊8運動,壓緊塊82壓緊手表主體14,兩導向槽81運動至手表主體14的兩端的上方,一手持第一表帶12,將第一表帶12放置到導向槽81內,一手持第二表帶13,將第二表帶13放置到另一導向槽81內,再次按下運行按鈕,壓緊氣缸5帶動壓塊6豎直向下運動,兩凸塊61分別按壓第一表帶12和第二表帶13端部的生耳本體15,通過錐形導向槽81兩斜邊擠壓兩端的生耳栓152,生耳彈簧被壓縮,生耳栓152沿導向槽81導向至手表主體14的生耳孔141內,完成兩表帶與手表主體14的裝配,壓緊氣缸5回位后,導向氣缸7回位,取走作業后的產品,裝配表帶裝置待機準備下一循環。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