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鉆石技術領域,特指一種81切割面鉆石。
背景技術:
金剛石的折射率非常高, 色散性也很強,不過要經過打磨師精雕細琢才能發出無與倫比的光芒,現在市場上的傳統鉆石多以57個切割刻面,圓形明亮式切割為主,由腰(磨沙邊),冠部33個刻面、亭部24個刻面3個部分組成。傳統鉆石切割打磨工藝,腰粗糙,切割刻面比較少,鉆石光線不能全方位的透射和反射,折射次數較少,亮度、火彩度和閃爍度較為黯淡。
因此,如何達到光線全方位的透射和反射, 合理有效的提高鉆石亮度、火彩度和閃爍度, 展現鉆石最閃耀的光芒, 一直是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基于上述現有的鉆石的缺陷,需要對現有的鉆石進行改進。
因此,基于上述現有的57切割面鉆石的缺陷,需要對現有的57切割面鉆石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81切割面鉆石,該81切割面鉆石解決了現有的81切割面鉆石所存在的:腰粗糙,切割刻面比較少,鉆石光線不能全方位的透射和反射、折射次數較少、亮度、火彩度和閃爍度較為黯淡等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81切割面鉆石,包括:冠部、亭部以及連接冠部和亭部的腰,冠部主切割面的數目為51個,亭部主切割面的數目為30個,共81個主切割面,腰為圓形,腰縱向成型有輔助小切割面為65-100個。
冠部為對稱結構:冠頂具有1個臺面、冠部側面具有10個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10個冠部梯形主切割面、10個冠部盾形主切割面以及20個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
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的兩個頂點分別位于臺面和腰上,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的六條邊分別與2個冠部梯形主切割面、2個冠部盾形主切割面以及2個冠部上腰刻面相連。
冠部梯形主切割面的四條邊分別與臺面、冠部盾形主切割面和2個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相連。
冠部盾形主切割面的五條邊分別與冠部梯形主切割面、2個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以及2個冠部上腰刻面相連。
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的四條邊分別與冠部盾形主切割面、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以及腰相連。
亭部為對稱結構:10個共頂點的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20個亭部下腰主切割面。
相鄰的2個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共一條邊,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的一個頂點位于腰上;相鄰的2個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與腰之間具有對稱的2個亭部下腰主切割面。
亭部下腰主切割面具有三條邊,分別與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相鄰的亭部下腰刻面、腰相連。
腰的輔助小切割面為平均分布結構:為四邊形結構,上下兩邊分別與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和亭部下腰主切割面相連。
臺面的寬度占腰直徑的比d2/d1:55.5%~58.2%,腰的厚度占腰直徑的寬度比g/d1:2.2%-4.8%。
冠部的橫截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3.1°~36.2°,亭部的橫截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0.7°~41.4°。
冠部的高度占腰直徑的比h2/d1:12%~16%;亭部的高度占腰直徑的比h1/d1:42%~4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鉆石光線能全方位的透射和反射,折射次數較多,鉆石亮度、火彩度和閃爍度高, 展現鉆石最閃耀的光芒,能觀察到十顆心形、十支箭圖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剖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仰視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鉆石觀察到十顆心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鉆石觀察到十顆箭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鉆石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見圖1——圖7,本發明81切割面鉆石包括:冠部、亭部以及連接冠部和亭部的腰2,冠部切割面的數目為51個,亭部切割面的數目為30個,腰2為圓形輔助小切割面數目為65-100個,共81個主刻面和65-100個輔助小切割面。
冠部為對稱結構:冠頂具有1個臺面1、冠部側面具有10個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 3、10個冠部梯形主切割面4 、10個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以及20個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6。
見圖1、圖7,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3的兩個頂點分別位于臺面1和腰2上,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3的六條邊分別與2個冠部梯形主切割面4、2個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以及2個冠部上腰刻面6相連;
冠部梯形主切割面4的四條邊分別與臺面1、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和2個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3相連;
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的五條邊分別與冠部梯形主切割面4、2個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3以及2個冠部上腰刻面6相連;
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6的四條邊分別與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3、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6以及腰2相連;
亭部為對稱結構:10個共頂點的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20個亭部下腰主切割面8;
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相鄰的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共一條邊,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的一個頂點位于腰2上;相鄰的2個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與腰2之間具有對稱的2個亭部下腰主切割面8;
亭部下腰主切割面8具有三條邊,分別與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相鄰的亭部下腰刻面8、腰2相連;
腰部輔助小切割面為平均分布結構: 腰2的輔助小切割面,分別與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和亭部下腰刻面相連。
見圖2,臺面的寬度d2占腰直徑d1為d2/d1,55.5%~58.2%,腰的厚度g 占腰直徑d1的比為g/d1,2.2%-4.8%;冠部的橫截面與水平面的夾角c為33.1°~36.2°,亭部的橫截面與水平面的夾角p為40.7°~41.4°;冠部的高度h2占腰直徑d1的寬度為h2/d1,12%~16%;亭部的高度h1占腰直徑d1的寬度為h1/d1,42%~45%。
見圖1,所述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 3與腰2相鄰的角k為33.1°~36.2°;所述臺面1與冠部梯形主切割面4之間的夾角t為24°~28°;所述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與腰2相鄰的角s為29°~34°;所述冠部上腰四邊形主切割面6與腰2相鄰的角u為37°~43°;
所述亭部四邊形主切割面7與腰2相鄰的角q為40.7°~41.4°;所述亭部下腰主切割面8與腰相鄰的角d為41.8°~43.3°。
下面是鉆石的加工步驟。
步驟1,篩選鉆坯,選取近似的立體正方形鉆坯進行設計。
步驟2,將鉆坯固定好用銅片加上鉆石粉從中部切割成兩部分,形成了1個臺面和亭部,二顆鉆坯任選一顆鉆坯,進行加工,另一顆鉆坯的加工步驟相同。
步驟3,將鉆坯臺面和亭部兩頭固定夾好,高速旋轉對鉆坯的外部輪廓進行磨圓,形成鉆石的腰,鉆石成圓錐形。
步驟4,用夾咀夾住鉆石的腰以亭部(圓錐形)為基準中心,用夾咀角度為40.7°~41.4°對鉆石的亭部平均磨出10個亭部主切割面7。
步驟5,用夾咀夾住鉆石的腰以亭部為基準中心,在位于亭部主切割面7上,夾咀角度為41.8°~43.3°,平均磨出20個亭部下腰主切割面8。
步驟6,用夾咀夾住臺面以腰為基準中心,直徑之間的比例為55.5%~58.2%,夾咀角度為33.1°~36.2°,平均再磨出10個冠部主切割面,該冠部主切割面通過后續冠部各切割面的加工而形成冠部六角形主切割面3。
步驟7,用夾咀夾住臺面和亭部,根據鉆石大小平均切割出65-100個輔助小切割面。
步驟8,用夾咀夾住臺面以腰為基準中心,夾咀角度為24°~28°,平均再磨出10個冠部三角形主切割面,該冠部三角形切割面通過后續冠部各切割面的加工而形成冠部梯形主切割面4。
步驟9,用夾咀夾住臺面以腰為基準中心,夾咀角度為37°~43°,平均再磨出20個冠部冠部上腰三邊形主切割面, 該冠部上腰三邊形主切割通過后續冠部各切割面的加工而形成冠部四邊形主切割面6。
步驟10,用夾咀夾住臺面以腰為基準中心,夾咀角度為29°~34°,平均再磨出10個冠部盾形主切割面5。
見圖5,鉆石亭部在通過專業的儀器如三菱鏡照射鉆石時會觀察到十顆心形。
見圖6,鉆石冠部在通過專業的儀器如三菱鏡照射鉆石時會觀察到十支箭形。
當然,以上所述之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例而已,并非限制本發明實施范圍,故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