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活輔助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拐杖。
背景技術:
拐杖是一種重要的醫療康復輔助用具,通過增加步行時支撐的面來達到減少下肢或是身體骨骼結構所必須承擔的負荷。
一種典型的拐杖中,拐杖包括主桿和附桿兩根,相互連接形成“h”型,使拐杖形成兩個支“腳”,一長一短,長短“腳”的高度差與樓梯臺階的高度相同,老年人或其他腿腳不便人士使用該拐杖上下樓梯時,拐杖的長短“腳”可以同時接觸兩個臺階,支撐點在兩個平面上,短“腳”可以隨著使用人身體前傾后仰的趨勢通過附桿內的彈簧自動調節長度,保持拐杖穩定。
然而,此種拐杖由于主桿與附桿底部的高度差已確定,可使用的臺階高度范圍較小,且體型較為龐大,不易于移動與收納。
因此,如何提高拐杖的適用性,且提高拐杖移動與收納的便捷性,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拐杖,適用性較好,且便于移動與收納。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拐杖,包括支撐桿和具有彈性的附桿,所述附桿的頂端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撐桿的上側,所述附桿的底端與所述支撐桿的底端均為自由端,所述附桿上設有調節孔,所述支撐桿貫穿所述調節孔,所述調節孔能夠相對于所述支撐桿滑動,以調節所述附桿的底端與所述支撐桿的底端之間的位置關系,所述支撐桿上設有用于阻擋所述調節孔脫出所述支撐桿的第一限位部。
優選地,所述附桿的底端端面在自由狀態下伸出于所述支撐桿的底端端面之外或與所述支撐桿的底端端面平齊。
優選地,所述支撐桿上設有用于限制所述調節孔在所述支撐桿上的上移極限位置的第二限位部。
優選地,所述調節孔為沿所述附桿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長條形孔,所述支撐桿上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與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間的部分的周面包括兩個平形的限位平面,所述限位平面能夠限制所述長條形孔的轉動。
優選地,所述支撐桿為可伸縮桿。
優選地,所述附桿的頂端固定套設有硅膠把手,所述硅膠把手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撐桿的頂端。
優選地,所述支撐桿的底端為硅膠底座。
優選地,所述支撐桿的頂端為方向可調的軟質塑料蛇形管。
優選地,所述附桿為碳纖維桿。
本發明提供的拐杖包括支撐桿和附桿,附桿上設有調節孔。在上下樓梯的過程中,支撐桿的底端位于下層臺階面上,附桿的底端位于上層臺階面上,根據相鄰兩層臺階面的高度差,調節孔會相對于支撐桿自動移動,附桿發生形變,在支撐桿長度方向上,附桿的總長度會發生變化,使支撐桿支撐在下層臺階面上,附桿支撐在上層臺階面上。
此種拐杖中,調節孔在支撐桿上的相對位置可以隨著樓梯的每級臺階的高度而自行調節,使支撐桿與附桿分別支撐于不同層臺階面上,給予用戶上下平衡的支撐,從而輔助上下樓梯,此種拐杖可以適用于多種不同臺階高度的樓梯,適用性較好,且無論是上樓還是下樓,該拐杖均能夠較好地提供支撐力,使用靈活,便于操作,同時,該拐杖的結構簡單,體型輕便,便于移動與收納。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拐杖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提供拐杖的使用示意圖。
圖1和圖2中,1為硅膠把手,2為軟質塑料蛇形管,3為附桿,301為調節孔,4為硅膠底座,5為支撐桿,501為第一限位部,502為第二限位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拐杖,適用性較好,且便于移動與收納。
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本發明所提供拐杖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所提供拐杖的使用示意圖。
本發明所提供拐杖的一種具體實施例中,包括支撐桿5和具有彈性的附桿3。附桿3的頂端固定連接在支撐桿5的上側,附桿3的底端與支撐桿5的底端均為自由端。附桿3的頂端上與支撐桿5相連接的位置相對于支撐桿5是不能動的,而附桿3的其他部分相對于支撐桿5是可以動的。
附桿3上設有調節孔301,支撐桿5貫穿該調節孔301,調節孔301能夠相對于支撐桿5滑動,以調節附桿3的底端與支撐桿5的底端之間的位置關系。附桿3與支撐桿5位于調節孔301上側的部分可以形成封閉環,而下側的部分以調節孔301和支撐桿5的交點為起點,分出兩個支桿,即該交點至附桿3的底端、該交點至支撐桿5的底端,當調節孔301滑動時,該封閉環的大小與形狀會發生變化,附桿3底端的位置相對于支撐桿5的底端會發生變動。同時,支撐桿5上設有用于阻擋調節孔301脫出支撐桿5的第一限位部501。
在上下樓梯的過程中,支撐桿5的底端位于下層臺階面上,附桿3的底端位于上層臺階面上,根據相鄰兩層臺階面的高度差,調節孔301會相對于支撐桿5自動移動,附桿3發生形變,在支撐桿5長度方向上,附桿3的總長度會發生變化,使支撐桿5支撐在下層臺階面上,附桿3支撐在上層臺階面上。
可見,此種拐杖中,調節孔301在支撐桿5上的相對位置可以隨著樓梯的每級臺階的高度而自行調節,使支撐桿5與附桿3分別支撐于不同層臺階面上,給予用戶上下平衡的支撐,從而輔助上下樓梯,此種拐杖可以適用于多種不同臺階高度的樓梯,適用性較好,且無論是上樓還是下樓,該拐杖均能夠較好地提供支撐力,使用靈活,便于操作,同時,該拐杖的結構簡單,體型輕便,便于移動與收納。
具體地,附桿3的底端端面在自由狀態下可以伸出于支撐桿5的底端端面之外,或者,附桿3的底端端面在自由狀態下可以支撐桿5的底端端面平齊。其中,自由狀態指的是附桿3在受重力和支撐桿5的作用力外不受其他外力的狀態。以支撐桿5的頂端與底端之間的最大距離所在直線的方向為準來判定附桿3的底端端面與支撐桿5的底端端面之間的關系,在此方向下,附桿3底端端面位于支撐桿5的底端端面的下側即為伸出于支撐桿5底端端面,附桿3底端端面與支撐桿5的底端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即為平齊。此時,可以保證平時在平地上走路時,該拐杖的附桿3與支撐桿5亦能夠配合提供支撐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該拐杖的適用性。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支撐桿5上可以設有用于限制調節孔301的在支撐桿5上的上移極限位置的第二限位部502,即第一限位部501位于調節孔301的下側,第二限位部502位于調節孔301的上側,第一限位部501與第二限位部502之間的距離為調節孔301能夠移動的距離。第二限位部502的設置可以保證附桿3能夠提供的支撐力,避免第二限位部502上移的位置過高而影響拐杖提供支撐力的能力。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調節孔301具體可以為沿附桿3的長度方向延伸的長條形孔,從而可以進一步擴大附桿3相對于支撐桿5的可調節長度范圍。同時,支撐桿5上位于第一限位部501與第二限位部502之間的部分的周面包括兩個平形的限位平面,該限位平面能夠限制長條形孔的轉動。限位平面的邊部的棱可以防止長條形孔繞支撐桿5的周向轉動,從而保證拐杖在使用時的穩定性。
具體地,支撐桿5可以為直桿,且橫截面為矩形,其中兩個相對的平直面為限位平面,同時,通過支撐桿5在沿長度方向上的橫截面面積的大小關系的設計來實現第一限位部501與第二限位部502的設置,第一限位部501、第二限位部502的橫截面面積均大于支撐桿5上位于第一限位部501、第二限位部502之間的部分的橫截面面積,相應地,調節孔301可以為矩形孔,該調節孔301的兩個大體沿附桿3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孔壁可以分別與支撐桿5上的兩個限位平面相貼合,便于加工。
當然,支撐桿5上各部分的形狀及尺寸關系、調節孔301的形狀設置不限于此。例如,支撐桿5也可以為圓柱形桿,且調節孔301可以為圓孔,通過調節孔301在支撐桿5上的上下滑動來實現附桿3的形變。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支撐桿5可以為可伸縮桿,以進一步擴大支撐桿5與附桿3之間的可調節的長度范圍,進一步提高拐杖的適用性。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附桿3的頂端可以固定套設有硅膠把手1,硅膠把手1固定連接于支撐桿5的頂端,即支撐桿5與附桿3通過硅膠把手1連接在一起,硅膠把手1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舒適度,且便于實現把手、附桿3與支撐桿5三者之間的連接。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支撐桿5的底端可以為硅膠底座4,該硅膠底座4為支撐桿5的一部分。硅膠底座4的設置可以增加拐杖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從而提高拐杖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支撐桿5的頂端可以為方向可調的軟質塑料蛇形管2,該軟質塑料蛇形管2為支撐桿5的一部分。此種設置方式可以進一步方便控制把手與支撐桿5之間的相對關系,提高使用者使用的舒適度。
在上述各個實施例的基礎上,附桿3可以為碳纖維桿,碳纖維桿具有高彈性、高剛性等優點,機械性能較好。具體地,附桿3可以呈C形,便于加工。當然,附桿3也可以為S形以及其他形狀。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拐杖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