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鞋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制鞋用活化設備。
背景技術:
鞋子的斜面是由一層表面、一層粘著層以及一層內里粘合而成,在制鞋過程中,通常是先將表面、粘著層與內里同時放置于一活化機上,進行加熱使該粘著層活化而呈粘性之后,再將表面、粘著層與內里利用模具壓合出所需的鞋體形狀。
鞋子的成型是由鞋面與大底(含鞋跟)粘合而成,在制鞋過程中,通常是將鞋面與大底(含鞋跟)同時放置于一活化機上,分開進行不同溫度進行加熱活化而呈粘性之后,再將鞋面與大底(含鞋跟)通過人工粘合,利用機器、模具壓合出所需鞋子形體。
原有的制鞋活化設備,一般是采用電機推動或者油缸推動的方式,這需要耗用較大的能源,如電機推動至少用電380V100W,油缸推動至少用電380V370W,在運行過程中產生較大的能耗與噪音。
而且,目前的制鞋活化設備一般采用多個定位轉軸分別帶動各個托盤或者鞋架轉動,既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耗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是原有制鞋活化機在活化過程中較為耗能且噪音較大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制鞋用活化設備,包括機殼和工作臺,所述工作臺包括鞋底托盤和鞋楦鞋架,所述機殼的上部設有一面開口的活化區域,所述工作臺設于所述活化區域內;所述機殼的下部設有氣缸、齒條和轉動軸,所述齒條的一端與所述氣缸連接,所述轉動軸的下端設有齒輪,所述齒條與所述齒輪相嚙合,所述工作臺與所述轉動軸的上端連接并固定于所述轉動軸上,且所述工作臺在所述活化區域內隨著所述轉動軸沿軸線轉動。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鞋底托盤和鞋楦鞋架均固定安裝于同一根轉動軸上并位于同一側。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工作臺設有兩組,兩組工作臺呈對稱設置。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鞋楦鞋架包括L型支撐座和設于所述L型支撐座內部的多根平行且間隔設置的支撐桿,所述L型支撐座與所述轉動軸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一端與所述L型支撐座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為自由端。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支撐桿上設有弧形凹槽。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工作臺設有兩組,兩個所述鞋楦鞋架呈中心對稱設置,且兩個所述鞋楦鞋架的L型支撐座的開口方向相反。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轉動軸為方形的轉動軸。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制鞋用活化設備,包括氣缸、齒條、轉動軸與工作臺,氣缸內的氣體壓縮與膨脹推動齒條往復運動,齒條帶動位于轉動軸下端并與齒條嚙合的齒輪轉動,使得轉動軸沿軸線往復轉動,固定連接于轉動軸上端的工作臺隨著轉動軸在活化區域內往復轉動,由于采用的氣缸用電為24V2.5W,相比于油缸和電機推動的方式,降低了能耗,節約了能源,并且在運行過程中較為安靜,降低了噪音污染,優化了工作環境,間接提高了操作工人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一的制鞋用活化設備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施例一的制鞋用活化設備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主視圖;
圖4是圖2的左視圖。
圖中,1、機殼;11、底座;2、活化區域;3、工作臺;31、鞋底托盤;32、鞋楦鞋架;321、L型支撐座;322、支撐桿;322a、弧形凹槽;4、氣缸;41、活塞桿;5、齒條;6、齒輪;61、圓柱直齒;7、轉動軸;9、定位銷;10、隔板;13、螺釘;14、卡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一種制鞋用活化設備,其包括機殼1和工作臺3,工作臺3包括位于上方的鞋底托盤31和位于下方的鞋楦鞋架32,機殼1的上部設有用于活化鞋底和鞋楦的活化區域2,該活化區域2的三面封閉,而一面開口;機殼1的下部設有氣缸4、齒條5和轉動軸7,齒條5的一端與氣缸4連接,具體地,齒條5的一端與氣缸4的活塞桿連接,由氣缸4推動齒條5做往復運動,轉動軸7的下端設有齒輪6,齒條5與齒輪6相嚙合,轉動軸7的上端與工作臺3連接并帶動工作臺3在活化區域內轉動,當工作臺3轉動至活化區域2的開口一面時,可以安裝工件(即鞋底和鞋楦),當工作臺3轉動至與該開口相對的一面時,可以進行活化作用。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施例采用氣缸4來帶動工作臺3轉動,由于氣缸用電為24V2.5W,相比于油缸和電機推動的方式,降低了能耗,節約了能源,并且在運行過程中較為安靜,降低了噪音污染,優化了工作環境,間接提高了操作工人的工作效率。
具體地,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機殼1的下部設有氣缸4,圖2中的箭頭所示為氣缸4的運動方向,該氣缸4可以通過螺釘13固定安裝于底座11上,且水平放置于底座11的對角線方向,該氣缸4的活塞桿41的一端與齒條5固定連接并帶動齒條5往復移動,優選地,活塞桿41和齒條5水平放置且均不與底座接觸,以免在運動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摩損。機殼1內設有轉動軸7,該轉動軸7與底座11呈垂直布置,齒輪6固定安裝于轉動軸7的下端且不與底座11接觸,齒輪6與齒條5設于同一水平高度并通過圓柱直齒61跟齒條5嚙合,齒輪6的模數及壓力角分別與齒條5的模數及壓力角相等以保障正確地嚙合,在底座11上設有用于夾緊齒條5的卡盤14,該卡盤14位于齒條5的背面,齒輪6與卡盤14以齒條5為軸線對稱布置,由此保證了齒輪6與齒條5嚙合傳動過程的穩定性。
結合圖2、圖3與圖4所示,轉動軸7的上端與工作臺3固定連接,優選地,鞋底托盤31與鞋楦鞋架32均固定連接于同一根轉動軸7上且位于機殼1的同一側,該鞋底托盤31可通過定位銷9與轉動軸7固定連接,鞋楦鞋架32同樣通過定位銷7與轉動軸7固定連接,由此使得鞋底托盤31與鞋楦鞋架32隨著轉動軸7同步轉動,此種采用同步轉動軸的方式進一步降低了能耗,節約了能源,并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工精度。
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鞋楦鞋架32包括L型支撐座321和支撐桿322,該L型支撐座321固定連接于轉動軸7上且一端設有多個間隔布置的開孔,多根支撐桿322呈水平布置且一端插入L型支撐座321的開孔內,另一端為自由端,鞋楦可從兩支撐桿322的自由端之間的間隔空間插入并卡置于鞋楦鞋架32上,該支撐桿322上設有弧形凹槽322a,該弧形凹槽322a使得支撐桿322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利于鞋楦的卡置,防止鞋楦在隨鞋楦鞋架32旋轉的過程中發生滑脫。
進一步優選地,設置兩組工作臺3,該兩組工作臺3呈對稱設置,其中,兩組工作臺3以轉動軸7為分界線呈中心對稱布置,即轉動軸7旋轉180度后兩組工作臺3互換位置,由此使得操作人員在其中工作臺3上安裝工件(即鞋底和鞋楦)時,另一組工作臺3上的鞋底和鞋楦在活化區域內側進行加溫活化,采用此兩組工作臺的設置充分利用了能耗,減少了能量損失,節約了能源,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的制鞋用活化設備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僅在于:機殼1內設有多根轉動軸7和與轉動軸7數量相同的氣缸4,每根轉動軸7呈垂直間隔布置,且一根轉動軸7由一個氣缸4分別傳遞動力推動其旋轉,每根轉動軸7只與單個鞋底托盤31或者單個鞋楦鞋架32固定連接,由此使得該設備操作人員可以對每一鞋底托盤31或者鞋楦鞋架32進行獨自操作,由此可提高了工作的自由度。此外,本實施例二的制鞋用活化設備與實施例一的其它結構相同,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制鞋用活化設備,包括氣缸、齒條、轉動軸與工作臺,氣缸內的氣體壓縮與膨脹推動齒條往復運動,齒條帶動位于轉動軸下端并與齒條嚙合的齒輪轉動,使得轉動軸沿軸線往復轉動,固定連接于轉動軸上端的工作臺隨著轉動軸在活化區域內往復轉動,由于采用的氣缸用電為24V2.5W,相比于油缸和電機推動的方式,降低了能耗,節約了能源,并且在運行過程中較為安靜,降低了噪音污染,優化了工作環境,間接提高了操作工人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