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工具,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壓線式大體積重物拎提器。
背景技術:
許多電器的包裝體積大,并且沒有設置提手,不方便單手拎提。而雙手搬抬則就不再拿其他的東西。雖然包裝精美,對內(nèi)容物的保護效果好,但搬抬等操作不夠人性化。而一些電器的包裝箱雖然提供了搬抬用的開口,但如果寬度過長,則不便施力,搬抬起來非常容易疲勞。而體積大的包裝箱的提手常用塑料制成,即使短時間拎提都會造成勒手的不適感。
特別是網(wǎng)購盛行的當下,必不可少的包裝箱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小的問題。包裝箱基本沒有設置任何可供拎提的部件。而且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包裝箱也不可能一塵不染,在搬抬時容易弄臟身上的衣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方便拎提、手感舒適的壓線式大體積重物拎提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壓線式大體積重物拎提器,包括手持部、繩索,手持部兩端的內(nèi)腔開設有下凹的卡槽,并樞接有扣具,扣具與卡槽相對的位置設置有與卡槽匹配的卡扣;手持部開設有穿透的出繩孔,繩索穿設在出繩孔內(nèi),繩索的一端從出繩孔的頂端開口伸出,設置在卡槽內(nèi),并通過卡扣壓緊;繩索的另一端從出繩孔的底端開口伸出。
作為優(yōu)選,卡槽在朝向手持部中心的一側(cè)開設有穿繩孔,繩索的一端經(jīng)卡槽后,從穿繩孔穿過。
作為優(yōu)選,手持部的頂面朝向內(nèi)腔開設有操作孔,操作孔與穿繩孔相通。
作為優(yōu)選,扣具的末端為卡勾,手持部的內(nèi)腔與卡勾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卡塊,壓緊繩索時,卡勾與卡塊形成卡接。
作為優(yōu)選,手持部的底面設置有多個連續(xù)內(nèi)凹的弧面。
作為優(yōu)選,手持部的側(cè)面設置有魔術貼的毛面,柔性帶的一面設置有磨術貼的勾面;收納時,繩索纏繞在手持部上,并通過柔性帶固定;使用時,柔性帶纏繞在手持部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壓線式大體積重物拎提器,設置有可調(diào)節(jié)長度的繩索,用于捆綁大體積或重量大的物品,直接使用本實用新型進行拎提,不僅能解決大體積物品無法拎提、搬抬不便、容易弄臟衣物等不足,而且解決了塑料提手拎提不適的缺陷。本實用新型中,繩索長度可調(diào)節(jié),適用于不同尺寸的物品。通過扣具對繩索進行固定,將繩索穿設在穿繩孔內(nèi),通過兩端的抽拉即可調(diào)節(jié)長度,操作方便。本實用新型還設置有柔性帶,通過魔術貼與手持部進行連接,收納時,用于固定繩索;使用時,用于加固手持部、加強扣具的固定效果、增強握持舒適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中:10是手持部,11是卡槽,12是出繩孔,13是穿繩孔,14是卡塊,15是操作孔,16是弧面,20是扣具,21是卡扣,22是卡勾,30是繩索,40是毛面,41是勾面,42是柔性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大體積重物無提手、搬抬不便、提手勒手等不足,提供一種壓線式大體積重物拎提器,通過可調(diào)節(jié)長度的繩索30與舒適的手持部10,對物品進行捆綁與拎提,實現(xiàn)方便拎提與握持舒適的效果。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手持部10、繩索30,手持部10兩端的內(nèi)腔開設有下凹的卡槽11,并樞接有扣具20,扣具20可進行轉(zhuǎn)動。扣具20與卡槽11相對的位置設置有與卡槽11匹配的卡扣21。手持部10從頂面向下掏出一定的空間,即內(nèi)腔,為容納扣具20提供讓位空間,減小本實用新型的體積。手持部10開設有穿透的出繩孔12,繩索30穿設在出繩孔12內(nèi),繩索30的一端從出繩孔12的頂端開口伸出,設置在卡槽11內(nèi),并通過卡扣21壓緊;繩索30的另一端從出繩孔12的底端開口伸出。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出繩孔12對繩索30進行限位,保證繩索30不會隨著物品的晃動而發(fā)生位移,造成手持部10的受力不平衡,影響拎提手感。而且在出繩孔12的限位作用下,抽拉調(diào)節(jié)繩索30伸出長度的過程中,也保證繩索30不會從手持部10上脫落,操作方便。本實用新型通過扣具20對繩索30進行固定,將繩索30調(diào)節(jié)到需要的長度后,扣上扣具20,扣具20凸起的卡扣21對準卡槽11并壓入,將繩索30壓緊在卡扣21與卡槽11之間,達到固定效果。
為了保證固定的有效性,扣具20的末端為卡勾22,手持部10的內(nèi)腔與卡勾22相對的位置設置有卡塊14,壓緊繩索30時,卡勾22與卡塊14形成卡接,能夠有限防止扣具20打開,造成繩索30松動。
為了方便繩索30與手持部10的連接,同時方便對繩索30的抽拉,卡槽11在朝向手持部10中心的一側(cè)開設有穿繩孔13,繩索30的一端經(jīng)卡槽11后,從穿繩孔13穿過。實施時,可以在繩索30的一端打結(jié),繩索30則不從穿繩孔13脫出,實現(xiàn)繩索30與手持部10的連接。
手持部10的頂面朝向內(nèi)腔開設有操作孔15,操作孔15與穿繩孔13相通。則在進行調(diào)節(jié)繩索30長度的操作中,手指從操作孔15伸入,并從操作孔15將繩索30的一端拉出,即可調(diào)節(jié)繩索30伸出手持部10底面的長度。
出于提高握持的舒適度,本實施例中,手持部10的底面設置有多個連續(xù)內(nèi)凹的弧面16,使得手持部10更符合人體工學,減輕手持部10對手指的勒手感,長時間拎提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手部不適感。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繩索30的收納功能,通過設置柔性帶42,用于固定繩索30。收納時,繩索30纏繞在手持部10上,然后通過柔性帶42固定。本實施例中,柔性帶42與手持部10通過魔術貼進行連接,手持部10的側(cè)面設置有魔術貼的毛面40,柔性帶42的一面設置有磨術貼的勾面41。毛面40設置于手持部10,不僅防止勾面41扎手,還能起到一定的柔軟手感,進一步提升握持舒適度。使用時,柔性帶42纏繞在手持部10上,不僅能鞏固扣具20與手持部10的連接穩(wěn)固性,也能一定程度加固手持部10的強度。所述的柔性帶42可以是尼龍帶或織物制成的具有柔性的扁帶。
上述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用作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zhì),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變型等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