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能夠補益氣血、祛瘀生新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氣血兩虛之癥,臨床多見。氣與血關系非常密切,氣對血而言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對氣而言氣為血的載體,血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水谷精微)。所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血在生成上相互促進,在運行上相互依托。外傷、出血、氣虛、氣滯、血寒血熱,都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而形成血瘀,一旦瘀血形成,更阻礙了氣機,影響血液的生成與運行。故“祛瘀生新”對出血、失血諸癥在益氣補血的同時佐以活血祛瘀,采取益氣、補血,祛瘀并用推陳出新。
治療氣血兩虛,采用氣血雙補的著名古方如“當歸補血湯”、“八珍湯”、“十全大補丸”、“人參養容丸”、“歸脾湯”等在臨床應用甚廣,療效可靠,深為人知,業已由多個廠家制成中成藥制劑用于臨床。除此之外,吉林的“歸鹿補血精口服液”由當歸、黃芪、鹿角、阿膠、蔗糖組成,用于治療各種貧血,氣不攝血的出血癥;河北的“血速升沖劑”由黃芪、當歸、淫羊霍、阿膠組成,用于氣血虧損的萎黃病,月經不調等病;廣東的“血寶膠囊”由皂礬、黃芪、當歸、白術、陳皮組成,經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治療各種原因所致的缺鐵性貧血253例,總有效率達93.7%。此外還有浙江杭州胡慶余堂制藥廠生產的“當芍六君子丸”等等。統計上述多種處方的組成,黃芪、當歸、阿膠、陳皮等藥的出現頻率很高,然而立法處方立意于“祛瘀生新”的品種不多見。
益母草為婦科要藥,現代研究其含益母草堿甲、益母草堿乙、水蘇堿、氯化鉀,月桂酸、油酸等。具有活血調經、行血散瘀,為子宮興奮藥,促進子宮收縮,治產后出血或惡露不絕、腹部脹痛等癥,對氣血瘀滯的痛經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由于該品有擴張血管、利尿去瘀作用還用于高血壓病、急慢性腎炎等疾病。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能夠補益氣血、祛瘀生新的中藥組合物。
(二)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是由有效成分和/或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制成,其中所述的有效成分是由按重量配比的下列原料制成當歸20-500、黃芪20-500、阿膠10-300、益母草20-500、陳皮1-100。
優選的重量配比當歸80-120、黃芪80-120、阿膠24-36、益母草120-180、陳皮2.4-3.6。
優選的劑型是片劑、膠囊劑、軟膠囊劑、顆粒劑、糖漿劑、口服液、丸劑、滴丸或分散片。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步驟如下(1)將黃芪、益母草加3-10倍量水煎煮1-5次,每次1-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25(50-90℃)的清膏,備用;(2)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用3-8倍量40-95%的乙醇作溶劑,浸漬8-90h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25(50-90℃)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再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即可。
優選的步驟(1)是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4.8-6倍量水煎煮2小時濾出煎液后,第二次加3.2-4.8倍量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15(60-70℃)的清膏,備用。
優選的步驟(2)是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用4-5倍量60-8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0-60h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15(60-70℃)的清膏,備用。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的鑒別方法如下方法1取本品少量,研細,加乙醚浸漬30min,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無水乙醇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藥材1g,加乙醇超聲處理20min,濾過,濾液作為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VIB)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5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白色熒光斑點。
方法2取本品少量,研細,加甲醇加熱回流30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3次,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滌3次,棄去水洗液,正丁醇液置蒸干,殘渣加甲醇使溶解,通過已處理好的中性氧化鋁柱(100-200目)上,用40%甲醇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甲醇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芪甲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VIB)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ul,對照品溶液3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的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和熒光斑點。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的含量測定照氮測定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x.L第一法)測定。其中氮含量不得少于12%。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中當歸的含量照高效液相色譜法(《中國藥典92000年版一部附錄VI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1%冰醋酸溶液(27-73)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13nm。理論板數按阿魏酸峰計算應不低于1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經五氧化二磷干燥至恒重的阿魏酸,用甲醇配制為每1ml含阿魏酸10ug的對照品溶液。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研細,混勻,取1g,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加1%冰醋酸的60%甲醇溶液40ml,超聲處理40min,放冷,加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
其中含當歸以阿魏酸(C10H10O4)計,不得少于1.2mg。
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補益氣血、祛瘀生新的功效,尤其適用于氣血兩虛兼血瘀證產后腹痛。
(三)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具有補血益氣之中藥當歸、黃芪加益母草、陳皮、阿膠經提取加工制成的中藥制劑,組方簡練。本品確具有補益氣血、祛瘀生新的功效,對婦女各類手術后、產后氣血兩虛血瘀證者確有療效,總有效率為93.94%,尤其對心悸乏力、頭暈眼花、少言懶語等氣虛血虛癥狀的改善作用最優。且無任何毒副反應,提示本品確為一安全有效的治療性藥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通過下面給出的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可以進一步清楚地理解本發明,但下述實施例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片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500g、黃芪500g、阿膠10g、益母草500g、陳皮1g、糊精15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10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7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三次加4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第四次加3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五次加3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合并五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90℃時為1.10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4kg 95%的乙醇作溶劑,浸漬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90℃時為1.10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約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干燥成干膏粉,加入糊精150g,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為粘合劑,混勻,制粒,干燥,壓片,包衣,即得。
實施例2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顆粒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蔗糖140g、糊精105g;(1)將黃芪、益母草加3.12kg水煎煮3小時,濾出煎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50℃時為1.2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64kg 4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90小時后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50℃時為1.25的清膏,備用;
(3)將阿膠溶化于黃芪、益母草清膏,加入約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干燥,加入蔗糖粉、糊精,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為粘合劑,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即得。
實施例3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分散片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g、黃芪500g、阿膠300g、益母草20g、陳皮100g、預膠化淀粉65g、乳糖50g、羧甲基淀粉鈉15g、硬脂酸鎂2.5g、木糖醇1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2.5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濾渣第二次加1.67kg水煎煮1.5小時后濾出煎液,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0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48kg 8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0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0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約三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70℃)的清膏,干燥成干膏粉。將干膏粉、預膠化淀粉65g、乳糖50g、羧甲基淀粉鈉5g混合均勻,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潤濕制粒,干燥,整粒,加入羧甲基淀粉鈉10g、硬脂酸鎂2.5g、木糖醇1g混勻,壓片,即得。
實施例4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的制備方法當歸500g、黃芪20g、阿膠20g、益母草500g、陳皮100g、糊精7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3.12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2.5kg水煎煮1.5小時,第三次加1.67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第四次加1.56kg水煎煮1小時后濾出煎液,合并四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3kg 6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60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約三分之二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1(70℃)的清膏,干燥制成干膏粉,加入糊精,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潤濕,混勻,制粒,干燥,裝膠囊,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
實施例5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丸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乳糖170g、微晶纖維素45g、羧甲基淀粉鈉3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3.12kg水浸泡1小時后煎煮2小時,濾出煎液,第二次加2.6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70kg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約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80℃)的清膏,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乳糖、微晶纖維素、羧甲基淀粉鈉,混勻,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為粘合劑制軟材,煉丸,制丸,60℃條件下干燥14小時,拋光、干燥,即得成品。
實施例6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糖漿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0g、黃芪200g、阿膠60g、益母草300g、陳皮6g、蔗糖450g、0.3%苯甲酸鈉蔗糖3g
(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3kg水浸泡1小時,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2.5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2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1.03kg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4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2(70℃)的清膏,加入蔗糖,加熱溶解,濾過,濾液加入0.3%苯甲酸鈉攪勻,濾過,加適量蒸餾水至1000ml充分攪拌均勻,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糖漿劑。
實施例7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的軟膠囊劑的制備方法當歸120g、黃芪120g、阿膠24g、益母草120g、陳皮2.4g、蜂蠟1.5g、橄欖油30g、丙二醇25g、大豆卵磷脂1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1.44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1.15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98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60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2(70℃)的清膏,干燥,粉碎成100目的細粉,取蜂蠟溶于預熱至60℃分散介質橄欖油25g中備用,取大豆卵磷脂、丙二醇加入余下的橄欖油中,攪拌均勻,并與上述分散介質充分混合至37℃,加入上述藥材提取物細粉,攪拌均勻,研磨均質,制成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軟膠囊劑。
實施例8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的滴丸劑的制備方法當歸80g、黃芪80g、阿膠36g、益母草180g、陳皮3.6g、聚乙二醇4000 200g、聚乙二醇6000 20g(1)將黃芪、益母草加1.56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420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7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2(70℃)的稠膏,取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水浴60℃加熱融化,加入藥材提取物的稠膏,混合均勻,趁熱滴入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制成滴丸,除去冷卻液,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滴丸劑。
實施例9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劑的制備方法當歸120g、黃芪120g、阿膠36g、益母草120g、陳皮2.4g、單糖漿100ml、殼聚糖1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1.44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1.20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610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提取液中,加入當歸、陳皮提取液,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70℃)的清膏,加入單糖漿,濃縮至1000ml,靜置12h,取上清液,加入防腐劑,分裝,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劑。
實施例10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顆粒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蔗糖140g、糊精105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3.12kg水煎煮2小時,濾出煎液,第二次加2.5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化于黃芪、益母草清膏,加入約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干燥,加入蔗糖粉、糊精,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為粘合劑,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即得。
實施例11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片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糊精8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2.5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1.67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
(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約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干燥成干膏粉,加入糊精,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潤濕混勻,制粒,干燥,壓片,包衣,即得。
實施例12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分散片劑的制備方法稱取如下重量的原料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預膠化淀粉52g、乳糖40g、羧甲基淀粉鈉12g、硬脂酸鎂2g,木糖醇1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2.6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1.67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70℃)的清膏,干燥成干膏粉。將干膏粉、預膠化淀粉、乳糖、羧甲基淀粉鈉4g混合均勻,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潤濕制粒,干燥,整粒,加入羧甲基淀粉鈉8g、硬脂酸鎂2g、木糖醇1g混勻,壓片,即得。
實施例13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的制備方法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糊精6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2.6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1.67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約二分之一量的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1(70℃)的清膏,干燥制成干膏粉,加入糊精,以余下的當歸、陳皮清膏潤濕混勻,制粒,干燥,裝膠囊,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
實施例14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的軟膠囊劑的制備方法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蜂蠟3g、橄欖油60g、丙二醇50g、大豆卵磷脂2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2.6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1.67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2(70℃)的清膏,干燥,粉碎成100目的細粉,取蜂蠟溶于預熱至60℃分散介質橄欖油50g中備用,取大豆卵磷脂、丙二醇加入余下的橄欖油中,攪拌均勻,并與上述分散介質充分混合至37℃,加入上述藥材提取物細粉,攪拌均勻,研磨均質,制成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軟膠囊劑。
實施例15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的滴丸劑的制備方法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聚乙二醇4000 400g、聚乙二醇6000 4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3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2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2(70℃)的稠膏,取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水浴60℃加熱融化,加入藥材提取物的稠膏,混合均勻,趁熱滴入二甲基硅油冷卻液中,滴制成滴丸,除去冷卻液,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滴丸劑。
實施例16 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劑的制備方法當歸208.35g、黃芪208.35g、阿膠62.5g、益母草312.5g、陳皮6.25g、單糖漿200ml、殼聚糖20g(1)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3kg水煎煮2小時后濾出煎液,第二次加2kg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兩次的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2)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I O),用0.86kg 7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8小時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在60℃時為1.15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提取液中,加入當歸、陳皮提取液,混合,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70℃)的清膏,加入單糖漿,濃縮至1000ml,靜置12h,取上清液,加入防腐劑,分裝,即得本發明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劑。
我們參照《中藥新藥藥效學指導原則》,和同類藥物進行對比,觀察了該制劑的止血、補血益氣方面的藥理作用,結果報告如下
實驗例11實驗材料1.1藥物湖南中醫學院附一院、湖南中醫學院附二院、長沙市第二醫院三家醫院采用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中藥新藥“補血益母顆粒”,即實施例10制得的顆粒劑,按照臨床驗證方案進行了臨床驗證,系統地考察了補血益母顆粒治療婦科各類手術、產后屬中醫氣血虛兼血瘀證的療效及其安全性,共觀察255例(含對照組90例),現將結果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1.1.1病例來源,見表1表1、補血益母顆粒劑臨床驗證病例來源情況
1.1.2兩組病例年齡、癥狀積分和血色素(Hb)檢查情況比較見表2表2、兩組年齡、癥狀積分和血色素(Hb)檢查情況比較(X±s)
上述資料經T檢驗,年齡、癥狀積分及Hb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組年齡,病情基本相同,有可比性。
1.1.3疾病與手術分布情況,見表3表3、試驗組與對照組疾病手術分布情況
以上病例經中醫辨證均屬氣血兩虛兼血瘀證2病例選擇標準采用以證為主,證病結合方式選擇觀察對象。
2.1氣血兩虛兼血瘀證辯證標準及其依據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氣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血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血瘀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訂。
2.1.1氣虛主證(1)呼吸氣短;(2)神疲乏力;(3)少氣懶言;(4)舌淡胖或有齒印,脈細無力。
2.1.2血虛主證(1)頭暈眼花;(2)面色蒼白;(3)舌質淡,脈細;(4)心悸。
2.1.3血瘀主證(1)疼痛,刺痛,痛有定處,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2)脈澀。
2.1.4辨證氣血兩虛兼血瘀證主癥(1)頭暈眼花;(2)腹痛(刺痛,痛有定處,拒按);(3)神疲乏力;(4)舌質淡或有瘀點。
次癥(1)心悸氣急;(2)少氣懶言;(3)面色蒼白;(4)脈虛無力(細緩而澀或細弱而澀)。
凡具備主癥三個、次癥二個即可辨證為氣血兩虛兼血瘀證。
2.2試驗病例標準2.2.1納入病例標準各種婦產科手術(如剖腹產手術后,人工流產術后,取環上環術后,子宮及卵巢術后等)以及產后的婦女凡符合氣血兩虛兼血瘀證者,均可納入試驗病例。
2.2.2排除病例標準(1)有明顯兼夾或合并其他證候者。
(2)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本藥過敏者。
(3)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4)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判斷者。
3驗證方法采用完全隨機分組,雙盲對照觀察設計方案。
3.1病例來源與例數3.1.1病例來源臨床驗證參加單位的住院或門診病例。住院病例不少于總例數1/3。
門診病例注意嚴格控制可變因素,保證受試對象單純服用驗證用藥。
3.1.2觀察例數根據中藥新藥臨床驗證例數的規定及統計學有關樣本含量的要求,共觀察225例。
3.2分組方法與盲法選擇3.2.1分組方法首先按擬驗證病例數編號001~255,然后將編號按2∶1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并制作隨機分配卡。
3.2.2盲法選擇及實施由于療效觀察指標以患者的主觀癥狀為主,為盡可能避免觀察過程中的偏差,驗證中對兩組觀察病例采用雙盲法進行觀察,并采取以下措施保證雙盲法的實施(1)受試藥與對照藥外包裝一致,編印分別與各隨機分配卡相同的隨機號。然后將隨機分配卡裝入信封密封,信封按001~255順序編號。
(2)驗證時按就診并納入觀察時間先后順序編號,拆開序號相同的信封,按照信封內隨機分配卡發放隨機號相同的藥物。
(3)雙盲編碼由負責單位不具體參加臨床驗證的負責人掌握,信封及發藥由藥房指定專人負責。
3.3治療方案3.3.1驗證藥品(1)受試藥補血益母顆粒(由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規格12g/包。
(2)對照藥驢膠補血沖劑(由長沙九芝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規格20g/包。
3.3.2用法用量(1)試驗組口服補血益母顆粒,一次1包,一日兩次,開水沖服;(2)對照組口服驢膠補血沖劑,一次1包,一日兩次,開水沖服。
3.3.3療程(1)試驗組10天為一療程,共觀察兩個療程(20天)。
(2)對照組10天為一療程,共觀察兩個療程(20天)。
每一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相應的檢查。
3.3.4服藥禁忌和并用療法控制觀察期間,受試者不得服用以所觀察病證為主要適應癥的中西藥物,及采用針對上述病證的其他治療方法。
3.4主要觀測指標3.4.1療效觀測指標(1)病證癥狀按嚴重、重、中、輕、無五級分級計4、3、2、1、0分。見附表。
(2)婦科檢查外陰、陰道、宮頸、宮體、左右附件等,未婚婦女行肛查。
(3)治療前后均進行子宮及附件B超檢查,判斷宮腔內瘀血情況。
(4)治療前后均進行血常規檢查,觀察Hb變化情況。
3.4.2安全性檢測指標(1)一般體格檢查Bp、R、P等。
(2)三大常規檢查血、尿、便常規。
(3)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檢查。
(4)不良反應主要觀察用藥后出現新的癥狀和體征,注意同病證本身的癥征相鑒別。不良反應程度按以下標準分度輕度服藥過程中偶爾出現,癥狀輕微,持續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對服藥無影響。
中度服藥后或一段時間后間斷出現,癥狀較輕,持續時間不超過2小時;患者尚能耐受,但提出減少劑量或服藥次數。
重度服藥后即出現,癥狀重且經常發生,常持續2小時以上。患者不能耐受,提出甚至自行停藥。
3.5觀測記錄(1)臨床驗證在3個以上醫療單位進行,參加單位必須為二甲以上醫院。
(2)臨床驗證負責人應具備副主任醫師(包括相當職稱)以上職稱,并對所觀察病證的臨床和科研有一定造詣;觀察記錄者均應具有中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每一觀察病例由同一觀察者完成。
(3)全部病例均按以上方案觀察記錄。癥狀觀察記錄在服藥開始前及療程結束后1天內,服藥過程中每五天觀察記錄1次,按照上述病證癥狀記分標準認真評分,并將分數填入癥狀觀察表。不良反應臨床分度標準詳細填入不良反應觀察記錄表;若出現兩次中度以上不良反應或一次重度不良反應時,及時停藥,作相應對癥處理。療效和安全性指標用藥前和療程結束后2天內各檢測記錄一次。各種實驗室檢測報告單應粘貼于病例觀察記錄表后。
(4)病例觀察記錄表及其所附報告單作為原始記錄,原則上不得更改。因錯誤必須改動時,亦不得更改原始記錄,只能采用附加敘述說明,并由參加臨床驗證的醫師簽名和注明日期。
(5)認真記錄患者的服藥情況,應對按治療方案全部服用,有時漏服,有一半以上未服等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說明。
3.6觀察表格見附后“補血益母顆粒臨床驗證觀察表”4總結方法4.1療效判斷標準及其依據參照“中藥新藥治療氣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血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血瘀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1)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治療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1%以上;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
(2)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90.9%;理化檢查明顯改善。
(3)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治療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5%~69.9%;理化檢查有相應好轉。
(4)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治療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5%;理化檢查無改善。
4.2安全性評價標準(1)I級安全,無任何毒副作用。即觀察過程中沒有發現不良反應,各項安全性指標用藥前后檢測正常。
(2)II級比較安全。即有輕度不良反應,但無需作處理,能繼續給藥;各項安全性指標用藥前后檢測正常。
(3)III級有安全性問題。即有中度不良反應,經處理后方可繼續給藥;或/及安全性檢測指標有一項輕度異常,但停藥后可恢復。
(4)IV級安全性差。即有中重度不良反應,患者不能耐受,自行停藥;或/及安全性檢測指標有一項或多項異常。
4.3終止和撤除臨床驗證標準(1)驗證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
(2)病情惡化,必須采取緊急措施者。
(3)驗證過程中出現其他嚴重的合并疾病者。
(4)因患者非與試驗藥品有關的主觀或客觀原因不能堅持治療者。
(5)非療效原因,患者提出退出臨床驗證者。
(6)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及安全性判斷者。
符合以上(1)(2)(3)條,按無效病例處理;符合以上(4)(5)(6)條,按剔除病例處理。
4.4資料處理(1)揭盲及總結驗證結束后,先由參與驗證各單位主持驗證者對臨床驗證資料分別集中和匯總后,向驗證主持單位申請揭盲;然后,撰寫臨床驗證小結。再由負責單位匯總撰寫臨床驗證總結。
(2)數據顯著性檢驗方法導致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
5觀察結果5.1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4表4、試驗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上表中兩組療效的統計結果表明,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但組間療效差異無顯著意義(兩組間比較(Ridit檢驗)u=1.93p>0.05)。
5.2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比較,見表5表5、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比較(X±s)
組間比較(T檢驗)治療前與治療后兩組均無顯著差異(p>0.05)5.3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主癥積分比較,見表6表6、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X±s)
*示治療前后比較P<0.05**示治療前后比較P<0.01表6資料顯示,試驗組主癥(心悸氣急、腹痛外)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性(P<0.01P<0.05);對照組主癥(心悸氣急、腹痛外),積分治療前后差異有顯著性(P<0.01 P<0.05)。但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均>0.05)5.4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Hb變化比較見表7表7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試驗組和對照組二組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均>0.05)。
表7、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Hb變化(X±s)
5.5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B超檢查結果見表8表8、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B超檢查結果
表8顯示治療組即試驗組消除子宮瘀血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5.6不良反應試驗組與對照組在服藥期間和治療觀察結束時均未見不良反應,試驗組55例治療前后功能檢查比較未見異常改變。
6討論通過上述255例(含對照組90例)臨床研究,我們認為①補血益母顆粒確有補益氣血、祛瘀生新的功效,對婦女各類手術后、產后屬氣血兩虛兼血瘀證者有確切療效,其總顯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70.30%、93.94%,與對照組藥物(驢膠補血沖劑)相當。
②補血益母顆粒對婦科手術后及產后氣血虛血瘀證之神疲乏力、頭暈眼花、少氣懶言等氣虛癥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③補血益母顆粒對Hb作用緩慢,對B超子宮瘀血影響有一定的消除改善作用。
④補血益母顆粒服用方便,試驗過程中未發現毒副作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它是由有效成分和/或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是由按重量配比的下述原料制成當歸20-500、黃芪20-500、阿膠10-300、益母草20-500、陳皮1-10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是由按重量配比的下述原料制成當歸80-120、黃芪80-120、阿膠24-36、益母草120-180、陳皮2.4-3.6。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片劑、膠囊劑、軟膠囊劑、顆粒劑、糖漿劑、口服液、丸劑、滴丸或分散片。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如下(1)將黃芪、益母草加3-10倍量水煎煮1-5次,每次1-3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25(50-90℃)的清膏,備用;(2)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用3-8倍量40-95%的乙醇作溶劑,浸漬8-90h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25(50-90℃)的清膏,備用;(3)將阿膠溶于上述黃芪、益母草清膏中,再加入當歸、陳皮清膏,混合即可。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是將黃芪、益母草第一次加4.8-6倍量水煎煮2小時濾出煎液后,第二次加3.2-4.8倍量水煎煮1.5小時,濾出煎液,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15(60-70℃)的清膏,備用。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是將當歸、陳皮粉碎成粗粉,用4-5倍量60-80%的乙醇作溶劑,浸漬40-60h后滲漉,收集滲漉液,滲漉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10-1.15(60-70℃)的清膏,備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補益氣血的中藥組合物,它是由有效成分和/或藥學上可接受的輔料制成,其中所述有效成分是由當歸、黃芪、阿膠、益母草、陳皮等原料制備而成。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功能補益氣血,祛瘀生新,用于氣血兩虛兼血瘀證產后腹痛,對婦科手術、婦女產后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文檔編號A61K35/36GK1872150SQ20061001186
公開日2006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9日
發明者朱飛錦 申請人: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