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屬于中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急性乳腺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乳腺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絕大部分患者是產后哺乳婦女,尤以初產婦多見,發病多在產后第3-4周。臨床上以乳房結塊,局部紅、腫、熱、 痛,并有發熱為特征。初期如治療得當,一般炎癥多能迅速消散,若處理不當,則進一步形成膿腫、破潰,使病程延長,并有可能形成瘺管。中醫稱本病為“乳癰”,又名“吹乳”,哺乳期發生者稱為“內吹乳癰”。臨床上可分為乳汁淤積、熱毒釀膿、潰后正虛三個證型,在治療上需根據不同的證型辨證施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了一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分組成雙花21-30g、連翹15-20g、蒲公英21-30g、白芷 12-15g、穿山甲 9-12g、瓜蔞 21-30g、花粉 15_21g、柴胡 9_12g、絲瓜絡 6_9g、甘草 6_9g。優選用量雙花30g、連翹15g、蒲公英30g、白芷15g、穿山甲9g、瓜蔞30g、花粉 15g、柴胡9g、絲瓜絡6g、甘草6g。藥理分析本方藥中,雙花甘,寒。清熱解毒。連翹苦,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蒲公英苦、甘,寒。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為治乳癰之要藥。白芷辛,溫。消腫排膿。穿山甲咸,微寒。軟堅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排膿。瓜蔞甘,寒。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消癰腫, 潤腸通便。花粉苦、甘,寒。功效清熱生津,解毒消腫。柴胡苦、辛,微寒。功效疏肝解郁, 和解退熱。絲瓜絡甘,平。通絡,解毒,化痰。甘草甘,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劑型及用法本中藥劑型為湯藥,水煎服,一日一劑,煎煮兩遍。頭煎加涼水500ml 浸泡2小時,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取藥汁150ml ;二煎加熱水400ml,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取藥汁150ml,兩遍藥汁混合后,早晚飯后各服150ml,溫開水送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及寒涼食物。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一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分組成雙花21-30g、連翹15-20g、蒲公英21-30g、白芷12_15g、穿山甲9_12g、瓜蔞21_30g、花粉15-21g、柴胡9-12g、絲瓜絡6-9g、甘草6_9g。實施例2 —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其中各種原料藥物的優選重量份配比為 雙花30g、連翹15g、蒲公英30g、白芷15g、穿山甲9g、瓜蔞30g、花粉15g、柴胡9g、絲瓜絡 6g、甘草6g。
臨床療效總結1、一般資料3年共收治病人20例,均為初產婦。年齡最大者35歲,最小者25歲, 平均年齡觀歲。均為初次發病,病程長則2天,短則1天。2、診斷標準乳房結塊,局部紅、腫、熱、痛,并有發熱畏寒等全身癥狀。3、療效評定標準治愈乳房腫塊消散,紅、腫、熱、痛等癥狀消失。好轉乳房腫塊減小,紅、腫、熱、痛等癥狀消失。未愈服藥后癥狀無明顯改善。4、治療結果服藥6天為一療程,一般患者一療程痊愈??傆行?2%,治愈率 80%,好轉12%,無效8%。5、典型病例①孫XX,觀歲,工人。2007年5月就診。產后3周,于1天前自覺右側乳房脹痛,結塊,伴發熱,周身不適,經服用“阿莫西林”未見好轉。要求服中藥治療。查體體溫 38. 5°C,右側乳房紅腫、硬,觸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診為熱毒內盛,乳汁淤積。給予本中藥服用一療程,諸癥消失痊愈。②王XX,30歲,教師。2008年10月就診。產后4周,于2天前自覺左側乳房疼痛,伴發熱惡寒。經靜滴青霉素效果不顯,要求中醫治療,給予本中藥服用一療程,諸癥消失痊愈。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分組成雙花21-30g、連翹15-20g、蒲公英21-30g、白芷12_15g、穿山甲9_12g、瓜蔞21_30g、花粉15-21g、柴胡9-12g、絲瓜絡6-9g、甘草6_9g。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急性乳腺炎的中藥,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藥物的組分組成雙花21-30g、連翹15-20g、蒲公英21-30g、白芷12-15g、穿山甲9-12g、瓜蔞21-30g、花粉15-21g、柴胡9-12g、絲瓜絡6-9g、甘草6-9g??傆行?2%,治愈率80%,好轉12%,無效8%。
文檔編號A61K36/634GK102389464SQ20111036694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8日
發明者劉國棟, 劉運波 申請人:文登市口腔醫院米山路口腔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