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艾絨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艾灸的領域,尤其是一種艾絨筒。
背景技術:
艾灸是以艾絨作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后熏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法。艾灸分為1.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2.間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 黃蠟灸、硫磺灸等;3.艾卷灸——艾條灸、太乙神針、雷火神針;4.溫筒灸——銅制灸器。通常認為針和灸是同一種療法,其實并不是這樣,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范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說艾灸的一種神奇的療法,因為它的確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首先,艾灸的療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 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在艾灸行業中,有的使用艾絨來艾灸,也有用艾條或艾段來艾灸。由于艾絨比較松散,不用加工工序,價格比較低廉,到那火力無法集中也不持久耐燒;用艾條的話,特別是艾段,多了一兩道工序,但火力集中,持久耐燒,火力穩定,方便結合灸器和固定,燒后艾灰保持形狀不散落而污染周圍,但艾段多了幾道工序后成本增加數倍,很多艾灸用戶無法承受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火力集中、持久耐燒、火力穩定并且價格低廉的一種艾絨筒。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艾絨筒,包括中空結構的筒體,在筒體內可以填充艾絨,筒體上具有橫向和縱向交叉的網狀結構的濾網孔,此交叉的網狀結構的筒體的網孔比較小,在填裝艾絨時,艾絨無法穿出網孔跑到外面去,填裝好艾絨后,然后壓實,能夠等同于艾段一樣使用。為了在筒體內填裝艾絨時,能夠防止金屬劃傷手,所述的筒體上邊緣處和下邊緣處分別具有向外翻折的上折邊和下折邊,上折邊和下折邊的內側壁均與筒體外側壁相互貼
I=I O為了能夠填裝更多的艾絨,而且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所述的筒體形狀為圓柱形。為了能夠達到耐高溫的效果,所述的筒體的材質由不銹鋼制成,或是由其他耐退火材料制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一種艾絨筒,采用網狀結構的圓柱形筒體,能夠將艾絨填充在筒體內,從而能夠達到火力集中并且持久耐燒的作用;在筒體的邊緣處具有向外翻折的折邊,能夠在填充艾絨時防止劃傷手,此產品火力穩定和價格低廉。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艾絨筒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標記分述如下1、筒體,11、上折邊,12、下折邊,2、濾網孔。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 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如
圖1所示的艾絨筒,包括中空結構的圓柱形筒體1,筒體1采用材質為耐高溫的不銹鋼,筒體1上具有橫向和縱向交叉的網狀結構的濾網孔2,在筒體1的上邊緣處和下邊緣處分別具有向外翻折的上折邊11和下折邊12,上折邊11和下折邊12的內側壁均與筒體 1外側壁相互貼合。本實用新型的艾絨筒制作方法及使用方法將網狀結構的不銹鋼網卷的兩側邊進行對接形成圓柱形筒體1,然后將筒體1的上邊緣和下邊緣進行向外翻折形成與筒體1外側壁相互貼合的上折邊11和下折邊12,在使用時,可以直接購買艾絨及添加適合自身病癥的藥物,然后將藥物和艾絨填充在筒體1中直至填實填滿,此時就可以進行施行灸療了。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艾絨筒,其特征是包括中空結構的筒體(1),所述的筒體(1)上具有橫向和縱向交叉的網狀結構的濾網孔O)。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艾絨筒,其特征是所述的筒體(1)上邊緣處和下邊緣處分別具有向外翻折的上折邊(11)和下折邊(12),上折邊(11)和下折邊(1 的內側壁均與筒體(1)外側壁相互貼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艾絨筒,其特征是所述的筒體(1)形狀是圓柱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艾絨筒,其特征是所述筒體(1)的材質是不銹鋼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艾絨筒,包括中空結構的筒體,筒體上具有橫向和縱向交叉的網狀結構的濾網孔。所述的一種艾絨筒,采用網狀結構的圓柱形筒體,能夠將艾絨填充在筒體內,從而能夠達到火力集中并且持久耐燒的作用;在筒體的邊緣處具有向外翻折的折邊,能夠在填充艾絨時防止劃傷手,此產品火力穩定和價格低廉。
文檔編號A61H39/06GK202288808SQ2011203419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4日
發明者曾海雄 申請人:曾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