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主要由皂角刺,白蒺黎,紅花,五加皮,地骨皮,苦參,羽澤和冰乙酸組成,原料按照質量比由皂角刺10-18份,白蒺黎12-16份,紅花20-28份,五加皮8-12份,地骨皮8-12份,苦參16-20份,羽澤2-6份,冰乙酸114-168份組成。其組合物為外用,用量為充分均勻涂抹到患處不脫落至少15分鐘以上,選用藥物藥性一致的原則,運用中醫理論,不僅對腳氣腳癬治愈的同時,并且有副作用極小且不易復發的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式傳統洗液配方,主要是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
[0003]腳氣是足癬的俗名。是由真菌(又稱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西醫一般治療通過抗生素或者抑制藥物殺菌,但是這種治療知識對暫時性的緩解,并且患者容易對藥物依賴癥,中醫治療的配方并不多,切多也是沿用抑菌的方法進行治療,本發明提供一種組方制備,在抑菌的同時,調節局部的中氣,使患者治愈。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西醫西藥只用抑菌的方法對腳氣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差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全新的組合配方,在抑菌的同時,對患者局部施藥,讓患者中氣和自我免疫增強,從而對腳氣和皮癬進行治愈。
[0005]本發明所用成分為:皂角刺,白蒺藜,紅花,五加皮,地骨皮,苦參,羽澤,冰乙酸。
[0006]本發明配方按照質量配比依次為:皂角刺10-18份,白蒺黎12-16份,紅花20_28份,五加皮8-12份,地骨皮8-12份,苦`參16-20份,2_6份,冰乙酸114-168份。
[0007]本發明的制備步驟為:
[0008]a)皂角刺選用嫩刺,能淹沒原料的醋量泡20分鐘后溫火熬制成濃膏備用;
[0009]b)白蒺黎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后粉碎為80-200目備用;
[0010]c)紅花,揀凈雜質,除去莖葉、蒂頭,曬干粉碎為60-80目備用;
[0011 ] d)五加皮,揀凈雜質,用水洗凈,稍潤后切片,干燥,炒制,取原藥材,用微火炒至變色后粉碎為200-300目備用;
[0012]e)地骨皮,干地骨皮粉碎為200-300目備用;
[0013]f)苦參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粉碎為200-300目備用;
[0014]g)羽澤,為白色為最佳,粉碎為400目后備用。
[0015]將上述步驟a)——步驟g)加工后的料置入冰乙酸中充分均勻混合浸泡48小時后即為成品,分裝中的沉淀物為正常藥物沉淀。
[0016]本發明的組合物為外用,用量為充分均勻涂抹到患處不脫落至少15分鐘以上。
[0017]本發明的組合物選用藥物藥性一致的原則,運用中醫理論,不僅對腳氣腳癬治愈的同時,并且副作用極小且不易復發的的效果。
[0018]本發明藥理分析如下:
[0019]阜角刺:[0020]【性味】辛,溫。
[0021]①《綱目》:辛,溫,無毒。
[0022]②《醫林纂要》:辛咸,溫。
[0023]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有小毒。
[0024]【功用主治-皂角刺的功效】搜風,拔毒,消腫,排膿。
[0025]治癰腫,瘡毒,癘風,癬瘡,胎衣不下。
[0026]①《本草圖經》: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0027]②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0028]③《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0029]④《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0030]⑤《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
[0031]定小兒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
[0032]⑥《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并能通乳。
[0033]⑦《藥材學》:治扁 桃體炎。
[0034]白蒺藜:
[0035]平肝解郁,祛風明目。用于肝陽眩暈頭痛,肝郁脅痛,風熱頭痛,赤目腫痛,皮膚瘙癢等癥。
[0036]紅花:
[0037]功能主治活血通徑、散瘀止痛。用于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跌打損傷。古人常有於血在體內時,常加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煮開可用一天兩次泡腳,適用各種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活血能經;祛瘀止痛,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氣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經,經閉,產后血暈,瘀滯腹痛,胸痹心痛,血積,跌打瘀腫,關節疼痛,中風癱瘓,斑疹紫暗。
[0038]五加皮:
[0039]五加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微香散降;具有祛風除濕,強筋壯骨,補腎益肚,活血利水;主治風寒濕痹,寒濕腰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陽痿虛羸,血勞經閉,跌打損傷,腳氣,水腫,小便不利,陰囊濕癢。
[0040]地骨皮:
[0041]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扇胨?,具有涼血除珍、清肺降火等功效。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0042]①《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
[0043]②《別錄》: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
耐寒暑。
[0044]③《藥性論》: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
[0045]④《食療本草》:去骨熱消渴。
[0046]⑤《本草別說》:治金瘡。
[0047]⑥李杲: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尸有汗之骨蒸。
[0048]⑦王好古: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0049]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
[0050]⑨《綱目》:去下焦肝腎虛熱。
[0051 ] ⑩《本草述》:主治虛勞發熱,往來寒熱,諸見 血證、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癉,中風,眩暈,痙痼,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
[0052]苦參:
[0053]清熱燥濕;祛風殺蟲。主濕熱瀉痢;腸風便血;黃疸;小便不利;水腫;帶下;陰癢;疥癬;麻風;皮膚瘙癢;濕毒瘡瘍,脾胃虛寒者忌服。胃弱者慎用。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0054]羽澤:
[0055]能強力凝固蛋白質,臨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瀉和用作硬化劑。可廣譜抗菌,對多種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陰性桿菌、某些厭氧菌、皮膚癬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明顯;在體外有明顯抗陰道滴蟲作用。白礬經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還能促進潰瘍愈合;凈化混濁生水。
[0056]消痰,燥濕,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0057]①《本經》: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0058]②《別錄》: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0059]③《藥性論》:治鼠漏,瘰疬,療鼻衄,治齄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0060]④《日華子本草》:除風去勞,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風失音,疥癬。和桃人、蔥湯浴,可出汗。
[0061]⑤《本草衍義》:火枯為粉,貼嵌甲,牙縫中血出如衄者,貼之亦愈。
[0062]⑥《本草蒙筌》:禁便瀉,塞齒疼,洗脫肛澀腸。敷膿瘡收水。
[0063]⑦《醫學入門》:治耳卒腫出膿,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瘡,牙齒腫痛出血,歷久碎壞欲盡,急喉風痹,心肺煩熱,風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蝎、惡犬、壁鏡、驢涎,馬汗毒傷。
[0064]⑧《綱目》:吐下痰涎飲磷,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蝎百蟲傷。
[0065]⑨《醫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
[0066]冰乙酸:
[0067]冰乙酸具有殺滅真菌、消炎止癢等作用,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對病灶有直接的治療作用,有較強的殺菌止癢等功效,具有療效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0068]實施例1.皂角刺10克,白蒺黎12克,紅花20克,五加皮8克,地骨皮8克,苦參16克,羽澤2克,冰乙酸114克,皂角刺選用嫩刺,能淹沒原料的醋量泡20分鐘后溫火熬制成濃膏備用;白蒺黎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后粉碎為80-200目備用;紅花,揀凈雜質,除去莖葉、蒂頭,曬干粉碎為60-80目備用;五加皮,揀凈雜質,用水洗凈,稍潤后切片,干燥,炒制,取原藥材,用微火炒至變色后粉碎為200-300目備用;地骨皮,干地骨皮粉碎為200-300目備用;苦參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粉碎為200-300目備用;羽澤,為白色為最佳,粉碎為400目后備用;將上述步驟加工后的備料置入冰乙酸中充分均勻混合浸泡48小時后即為成品,分裝中的沉淀物為正常藥物沉淀。
[0069]實施例2皂角刺18克,白蒺黎16克,紅花28克,五加皮12克,地骨皮12克,苦參20克,羽澤6克,冰乙酸168克,皂角刺選用嫩刺,能淹沒原料的醋量泡20分鐘后溫火熬制成濃膏備用;白蒺黎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后粉碎為80-200目備用;紅花,揀凈雜質,除去莖葉、蒂頭,曬干粉碎為60-80目備用;五加皮,揀凈雜質,用水洗凈,稍潤后切片,干燥,炒制,取原藥材,用微火炒至變色后粉碎為200-300目備用;地骨皮,干地骨皮粉碎為200-300目備用;苦參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粉碎為200-300目備用;羽澤,為白色為最佳,粉碎為400目后備用;將上述步驟加工后的備料置入冰乙酸中充分均勻混合浸泡48小時后即為成品,分裝中的沉淀物為正常藥物沉淀。
[0070]實施例在實施過程中的參照
[0071]病例50例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3歲;療程最長為21天,最短為5天;治療次數為每天1-2次,外敷上去每次至少靜待15分鐘。療效標準為治療后患處皮膚正常,瘙癢消失為痊愈;個別患者皮膚稍有潮紅現象,暫停用藥后忌食辛辣性食物7天后再持續用藥潮紅消失,繼續有效;治療結果,痊愈46例,另外四例癥狀減輕,治愈率92%,有效率100%。`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主要由皂角刺,白蒺黎,紅花,五加皮,地骨皮,苦參,羽澤和冰乙酸組成,其特征為原料按照質量比由皂角刺10-18份,白蒺黎12-16份,紅花20-28份,五加皮8-12份,地骨皮8-12份,苦參16-20份,羽澤2_6份,冰乙酸114-168份組成。
2.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為本發明的選料制備步驟為: a)皂角刺選用嫩刺,能淹沒原料的醋量泡20分鐘后溫火熬制成濃膏備用; b)白蒺黎漂去泥沙,除凈殘留的硬刺后粉碎為80-200目備用; c)紅花,揀凈雜質,除去莖葉、蒂頭,曬干粉碎為60-80目備用; d)五加皮,揀凈雜質,用水洗凈,稍潤后切片,干燥,炒制,取原藥材,用微火炒至變色后粉碎為200-300目備用; e)地骨皮,干地骨皮粉碎為200-300目備用; f)苦參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凈,干燥粉碎為200-300目備用; g)羽澤,為白色為最佳,粉碎為400目后備用。
3.一種治療腳氣、皮癬的洗液以及制備方法,其特征為將步驟a)——步驟g)加工后的料置入冰乙酸中充分均勻混合浸泡48小時后即為成品,分裝中的沉淀物為正常藥物沉淀。
【文檔編號】A61P31/10GK103494944SQ201210086630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武小力 申請人:海絲克(河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