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保證脛骨截骨無內外翻、無旋轉且固定后傾5度的脛骨截骨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
在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中,脛骨截骨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截骨定位裝置的設計和安裝直接關系到脛骨截骨的力線及厚度,也將影響到整個手術的成敗。目前,膝關節置換術中用于防止內外翻和后傾的裝置一般分為髓內定位截骨裝置和髓外定位截骨裝置。常見的髓內定位截骨裝置可參見專利號為201020193609所公開的“髓內定位支架”,其一般具有本體、豎梁、豎軌、橫梁、轉動梁、軸套和手把,可上下、左右以及轉動調節軸 套,調整自由度較大,豎梁、軸套上設有鎖定鈕,轉動梁通過偏心軸調節鈕調節角度,橫梁與豎梁之間通過彈簧頂珠形成阻尼滑動,設計較為合理,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卻存在許多缺點,如破壞了脛骨骨髓腔的正常結構,對病人創傷大,出血量大,加之操作較為復雜等,臨床上現已較少使用。目前使用的髓外定位截骨裝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髓內定位截骨裝置的缺點,無需破壞病人脛骨骨髓腔正常結構即可達到定位截骨的目的,對病人創傷小,出血量小,加之操作簡單,因此廣泛應用于臨床。其操作過程為將脛骨截骨定位器連接踝夾初步固定于脛骨,通過調節踝夾改變遠端定位桿與脛骨前緣皮質的距離,利用目測距離或大體估計來滿足截骨后傾角。其次通過調節踝夾使遠端定位桿左右滑動,目測遠端定位桿的矢狀面在內外踝尖中心偏內側5-10mm處或其矢狀面與脛骨前緣皮質線(或距骨中心)平行來控制內外翻。因此,通過踝夾來控制內外翻和后傾角的誤差比較大,日益不能滿足截骨的精確要求,必將影響膝關節置換的療效。且一般靠目測估計定位力線和角度,若操作不準確則可能導致定位不穩定,不能準確地于控制內外翻、內外旋以及脛骨前后傾,而且操作較為復雜。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髓外定位截骨裝置控制內外翻、內外旋以及脛骨前后傾欠精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對線準確的脛骨截骨定位裝置。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包括截骨板和定位桿,所述的截骨板固定于定位桿的頂端,所述的定位桿上設有用于釘入脛骨嵴前緣骨皮質進行定位的接觸螺釘。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所述的定位桿包括近端定位桿和中空的遠端定位桿,所述的近端定位桿套裝于遠端定位桿內,截骨板固定連接于近端定位桿的頂端,遠端定位桿開有一螺紋孔,所述的螺紋孔設有用于固定近端定位桿的固定螺栓,所述的接觸螺釘設置于遠端定位桿上。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所述的接觸螺釘的數量為兩顆且自上而下排列。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所述的兩顆接觸螺釘的距離為15厘米。
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所述的接觸螺釘中的上螺釘的長度為5厘米,下螺釘的長度為7. 108厘米。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所述的截骨板上設有兩條水平的截骨槽,在截骨槽的兩側分別設有用于固定的釘孔。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在于,本發明根據客觀定位和數據確定截骨角度,定位準確,結構簡單,操作使用方便,膝關節置換中脛骨截骨時能很好控制內外翻、內外旋和后傾進行髓外定位脛骨截骨,克服了現有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對線欠準確、操作方法復雜等不足。本發明因為主要是使用兩顆螺釘固定來確定截骨力線和角度,因此操作方便且精準。
圖I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定位桿安裝軸、脛骨的髓內解剖軸與脛骨前沿皮質中軸的夾角示意圖;其中I為截骨板,2為近端定位桿,3為固定螺栓,4為遠端定位桿,5為接觸螺釘,6為脛骨的髓內解剖軸,7為脛骨前沿皮質中軸,8為本發明定位桿安裝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圖1,本發明包括截骨板和定位桿,截骨板固定連接于定位桿的頂端,其上有供截骨鋸片通過的水平截骨槽兩個,截骨槽之間相距2毫米,截骨板上同時設有六個供定位完成去除定位桿后穿釘固定截骨板的釘孔,截骨槽的兩側各有對稱的兩個平行釘孔和一個斜行釘孔,每側的兩個平行釘孔的間距為2毫米。定位桿上設有用于釘入脛骨前緣骨皮質進行定位的接觸螺釘。同時定位桿包括近端定位桿和空心的遠端定位桿,近端定位桿套裝于遠端定位桿內,截骨板固定連接于近端定位桿的頂端,遠端定位桿上開有一螺紋孔,螺紋孔設有用于定位近端定位桿的固定螺栓,接觸螺釘設置于遠端定位桿上。接觸螺釘的數量為兩顆且自上而下排列。兩顆接觸螺釘的距離為15厘米。接觸螺釘中的上螺釘的長度為5厘米,下螺釘的長度為7. 108厘米。參見圖2,本發明兩顆接觸螺釘的下螺釘比上螺釘長2. 108厘米的原因在于,截骨時需滿足定位桿安裝軸8與脛骨的髓內解剖軸6的傾角為5°,這是因為同股骨遠端截骨一樣,在冠狀位上理想的脛骨平臺截骨平面應垂直于脛骨的髓內解剖軸。在矢狀位上脛骨平臺后傾角截骨時應保留平臺最接近生理性的合適后傾。相關研究曾指出脛骨假體放置和術前平臺傾斜決定脛骨假體關節形成接觸的位置,當置入與原始脛骨關節面傾斜度相等的假體時,將獲得一個最佳中心關節。沒有一定后傾的脛骨平臺術后假體容易松動。負的后傾角將使得脛骨假體前傾,導致平臺前面負荷加大,并導致隨著屈曲到股骨回位時PCL緊張,使全膝關節置換術(TKA)術后關節僵硬。后傾角過小也會使后滾運動過度或前后滑動,并可導致脛骨假體前后方的“蹺蹺板”效應。后傾角過大將導致切除PCL脛骨附著點,也會因為過分切除了脛骨后側導致膝關節屈曲時不穩定。脛骨平臺的后傾角包括平臺骨性后傾角和半月板后傾角。中國成人膝關節半月板后傾角大約是3°。由于各個膝關節假體的生產廠家考慮到平臺后傾因素,生產的聚乙烯襯墊一般都帶有3°左右的后傾,因此,在TKA手術中沒有必要考慮半月板的后傾因素。關于脛骨平臺的骨性后傾,學者們大都接受參考內側平臺的后傾角,因為內側平臺是膝關節的主要負重面。大多數西方人報告的脛骨平臺后傾角是3° -10°,因此,按照西方人特點設計的手術理念都告誡術者脛骨平臺的后傾截骨角度應該是3° -7° (平均5° ),國內很多醫生在手術中多采用這個理念進行脛骨平臺截骨。這個平均5°的后傾角需要通過調整脛骨髓外定位桿的前后距離等來獲得。當定位桿與髓內解剖軸成5°的夾角時,通過安裝在定位桿的截骨板進行截骨就能獲得脛骨平臺5°后傾截骨,膝關節假體安裝后將最接近生理性的合適后傾。同時由于人體脛骨的髓內解剖軸6與脛骨前沿皮質的中軸7夾角為3°,而定位桿是固定于脛骨前沿皮質上的,故定位桿安裝軸8需要與脛骨前沿皮質呈8°的夾角,即圖2中的a角為8°才能保證與髓內解剖軸的傾角滿足手術要求,則在上螺釘的長度為5厘米,兩顆螺釘的間距為15厘米的情況下,由tan (3+5) ° *15cm = tan8° *15cm = 2. 108cm,所以下螺釘的長度為7. 108厘米。
在實施時,首先將帶有2顆接觸螺釘的遠端定位桿靠近脛骨前緣皮質,將兩顆接觸螺釘同時釘入脛骨前緣皮質,兩顆接觸螺釘釘入脛骨前沿皮質的深度相同,此步驟完成后,脛骨截骨的5°后傾角、內外翻、內外旋就固定了,而原有脛骨截骨定位器是將踝夾初步固定于脛骨,通過目測遠端定位桿與脛骨前緣皮質的距離來估計截骨后傾角,通過調節踝夾使遠端定位桿左右滑動,目測遠端定位桿在矢狀面與脛骨前緣皮質線平行來控制內外翻,精確性不佳。再將截骨板固定于近端定位桿的頂端,近端定位桿套裝于遠端定位桿內,固定螺栓初步固定遠、近端定位桿,測量脛骨平臺截骨厚度合適后,通過克氏針穿過截骨板上的釘孔來固定截骨板于脛骨上,擰松固定螺栓,取下遠、近端定位桿。通過截骨板截骨槽進行脛骨截骨。
權利要求
1.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截骨板和定位桿,所述的截骨板固定于定位桿的頂端,所述的定位桿上設有用于釘入脛骨嵴前緣骨皮質進行定位的接觸螺釘。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桿包括近端定位桿和中空的遠端定位桿,所述的近端定位桿套裝于遠端定位桿內,截骨板固定連接于近端定位桿的頂端,遠端定位桿開有一螺紋孔,所述的螺紋孔設有用于固定近端定位桿的固定螺栓,所述的接觸螺釘設置于遠端定位桿上。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觸螺釘的數量為兩顆且自上而下排列。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顆接觸螺釘的距離為15厘米。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觸螺釘中的上螺釘的長度為5厘米,下螺釘的長度為7. 108厘米。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截骨板上設有兩條水平的截骨槽,在截骨槽的兩側分別設有三個用于固定的釘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中的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包括截骨板和定位桿,所述的截骨板固定于定位桿的頂端,所述的定位桿上設有用于釘入脛骨嵴前緣骨皮質進行定位的接觸螺釘。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在于,本發明結構簡單,定位精準,操作使用方便,膝關節置換中脛骨截骨時能很好控制內外翻、旋轉和后傾進行髓外定位脛骨截骨,克服了現有脛骨截骨定位裝置對線欠準確、操作復雜、人為因素造成不穩定等不足。本發明因為主要是使用兩顆螺釘在脛骨嵴固定,所以定位器上端不需與脛骨平臺接觸,主要根據脛骨嵴確定截骨平面。
文檔編號A61B17/56GK102743214SQ20121011482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8日
發明者姜未, 張方杰, 徐邁, 曾超, 羅偉, 雷光華, 高曙光 申請人: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