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將假體植入到組織中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用于將假體植入界定人體通道的組織中以便促使該通道變窄,即減小相對橫截面的裝置。本發明還涉及ー種用于該裝置的操作方法。例如在期望降低相對橫截面的尺寸以便治療受大便失禁影響的患者時,根據本發明的裝置可以用于緊靠肛管植入假體。可替代地,根據本發明的裝置可以用于將假體植入到界定尿道的組織中。源于此 的變窄有助于治療受小便失禁影響的患者。另外,在期望治療受胃食道返流影響的患者時,根據本發明的裝置可以用于將假體植入到食道粘液組織中。
背景技術:
使用根據本發明的裝置植入的假體可以用已知的聚合材料(諸如hyexpan),即具有吸收大量液體并由此膨脹的能力的材料形成。當該類型的假體植入到界定患者身體通道的組織中吋,構成假體的材料吸收體液,促使假體自身膨脹。這樣,產生通道變窄,其自由橫截面變小。堵塞物質、液體或固體穿過通道。US2002/0052653描述ー種用于靠近患者的胃食管結合處植入假體的裝置。該裝置包括中空件,在其內部設置有通路,在該通路中可以接納一個或更多個要植入到患者身體中的假體。該裝置還包括推動件,其布置在中空件內并且相對中空件是可移動的,從而可以使假體通過中空件的遠端離開,以便將假體定位在患者身體的期望部位處。為了使假體從中空件的遠端向外離開,可以朝向所述遠端推動推動件。作為上述的替代方案,還可以在推動件保持與假體接觸的同時朝操作者撤回中空件。在US2002/0052653中所述裝置的第一個缺陷是,該裝置不能確保假體精確定位在患者身體中,尤其是當中空件相對推動件撤回吋。事實上,中空件可能沒有充分撤回,在該情形中,中空件停止而假體的一部分仍然位于中空件中。如果該情形發生,當操作者遠離患者身體移動裝置吋,假體趨于受到中空件的驅動,并且其位置由此以非期望方式改變。也可能發生與這相反的情形,S卩,中空件相對推動件過度撤回。該情形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如果多個假體存在于中空件內的話,這些假體ー個位于另ー個后方以便在接下來的情形中插入到患者身體中。事實上,如果中空件向后移動太多,不僅期望的假體從中空件離開,而且后續假體的一部分也會離開。后續假體與體液接觸,膨脹并且不再能完全重新插入到中空件內。在US2002/0052653中所述裝置的第二個缺點是,在患者體內準備插入假體的步驟中,該裝置沒有使假體隔離。在將中空件插入以及定位在患者組織內過程中,血液、有機液以及組織碎片可能進入到中空件內,直到它們接觸到假體。血液和有機液與假體的接觸會在假體已經從中空件向外離開之前出現假體的膨脹,由此帶來在中空體內的滑動困難。
在一些情形中,假體的膨脹會導致中空體的堵塞以及假體在中空體內定向(pointing)的現象。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可以預先執行中空體的插入以及將中空體定位在人體組織中,以及隨后將假體插入到中空體中。從細菌學角度來說,該方法擺脫不了假體感染的風險。另外,之前所述的假體的后續裝填致使外科手術操作困難并且不精確、延長手術時間以及使手術的操作步驟復雜。
在US2002/0052653中所述裝置的另ー缺點是,末端部分的構造適于穿刺身體組織以便在身體組織內生成假體插入通道。末端部分的中空構造不允許管狀體內部結構與血液、有機液和組織碎片隔離。另外,中空內部構造和非対稱的外部構造不便于中空件插入到身體組織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ー個目的是改進用于在人體組織(尤其是界定身體通道的組織)中植入假體的裝置,所述假體尤其是能夠吸收液體并且由此膨脹從而導致通道變窄的類型的假體。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允許在組織中精確定位假體的裝置。另ー目的是減少在將假體植入到組織中時假體沒有完全釋放在組織內的風險,或者減少可能的后續假體的一部分也會釋放的風險。第二目的是提供ー種在將假體置于人體組織內之前允許隔離假體的裝置。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承載至少ー個假體的裝置,其適于盡可能地限制假體和由身體組織釋放的有機液之間的接觸。第三目的是提供ー種允許將管狀體容易地插入到身體組織中以保護假體的完整性的裝置。
參照附圖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本發明,附圖示出了其例證性和非限制性實施例,其中圖I是示出用于將假體植入到界定患者身體通道的組織中的裝置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包括在圖I裝置中的施用槍(applicator pistol)的前部分以及可插入到施用槍中的管殼(cartridge)的中斷透視圖;圖3是沿著豎直縱向平面所取的截面,示出了圖I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前部分處于第一觸發位置;圖4是沿著圖3的平面IV-IV所取的截面,示出了圖I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前部分在裝置根據第一實施例形成時處于靜止位置,或在裝置根據第二實施例形成時處于前進位置;圖5是類似于圖3的截面,示出了圖I裝置的前部分處于向后位置;圖6是類似于圖3的截面,示出了圖I裝置的前部分處于裝填位置;圖7是類似于圖4的截面,示出了圖I裝置處于釋放位置;
圖8是類似于圖3的截面,示出了圖I裝置的上部分處于前述釋放位置的末端處。圖9a是沿圖3平面1_1所取的橫截面,示意了處于第一位置的管殼的特定結構細節。圖9b是沿圖5的平面II-II所取的橫截面,示意了處于第二位置的管殼的結構細節。圖9c是相對于圖9a的時刻和圖9b的時刻處于中間時刻的管殼的第二變型的橫截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示出了一種用于將假體植入到身體組織中的裝置1,尤其是植入到界定患者 身體通道,如肛管或尿管或食管的組織中。假體在圖8中進行了特別示出,其中由參考數字12來指示。假體12能夠具有細長形狀,如圓柱形或棱柱形,并且其可以由所謂的hyexpan材料形成。所述假體12優選具有沿著軸線Y-Y的延伸方向的細長形式。所述假體12具有面積T的橫截面,并且優選具有圓柱形。假體12具有前端19,其首先從裝置I向外離開;以及后端20,其最后從裝置I向外離開。前端19和后端20處于相互距離DL處,其限定了假體12的縱向尺寸。裝置I包括施用槍2,出于清晰目的,其邊界在圖I中由虛線來指示。施用槍2設置有握持部3,適于由操作者來握持;以及可操作部4,允許移動假體12的機構容納在可操作部中。握持部3從可操作部4的ー側橫向于主方向突出,可操作部4沿該主方向延伸。裝置I包括管殼5 (在圖2中更加直觀),其適于安裝到施用槍2的前末端區域6中。管殼5包括管狀件7,其在使用中從前末端區域6突出。所述管狀件7在其內部限定了通道Z ;該通道具有沿著第一軸線X-X的延伸方向以及面積A的橫截面,假體12可以在管狀件內滑動。管狀件7設置有開ロ端18,假體12可以通過該開ロ端向外離開。開ロ端18是管狀件7的布置在遠離施用槍2的位置中的端部。管殼5還包括支撐體8,其適于被引導至在前末端區域6中形成的孔9內。管狀件7從支撐體8的第一端突出。所述支撐體8在其內部限定腔C ;該腔與通道Z流體連通并且包括基座31,基座容納假體12,能在腔C內移動并將在下面進行詳細描述。支撐體8能夠裝配有固定設備10,其適于允許管殼5固定至施用槍2。固定設備10包括舌狀物,其從支撐體8的第二端突出,舌狀物適于與施用槍2的層狀件11接合,例如卡扣接合,如圖3所示。管狀件7能夠在支撐體8內沿著基本平行于管狀件7的延伸軸線X-X的方向滑動,這將在下面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所示,裝置I包括壓カ件16,其適于作用在假體12的后端20,以便向著必須被插入進去的身體組織推動假體12。由圓柱體限定的所述壓カ件16具有沿著軸線K-K的延伸方向,該軸線平行并且重合于管狀件的延伸軸線X-X。壓カ件16能夠在管狀件7內滑動。
換句話說,壓カ件16能夠在通道Z內移動,以便移動假體12。在第一實施例中,裝置I能夠直接設置有組裝好的管殼5。在該情形中,壓カ件16插入在管狀體7內(圖4)。在第二實施例中,裝置I能夠設置有拆卸的管殼5。在該情形中,壓カ件16最初可以如下方式容納在施用槍2中,即當管殼5安裝在施用槍2上時,壓カ件16對準管狀件7 (圖3)。如圖4所示,壓カ件16能夠成形為類似于針并且設置有適于穿刺身體組織的尖端17。所述尖端17優選是閉合的,以便阻止血液和身體組織進入到管狀體7內并接觸到假體12。 所述尖端17相對壓カ件16的延伸軸線K-K具有軸向對稱延伸。換句話說,尖端部17優選具有截頭圓錐形,其對稱軸線與壓力件16的延伸軸線K-K重合。另外,管狀件7的開ロ端18具有朝著壓カ件16的尖端17的頂點漸縮的構造。尖端17和開ロ端18的構造阻止身體組織的碎片在將管狀件插入到組織內期間進入管狀件7內。這樣,在假體12在管狀件7內滑動期間,碎片不會占據假體12的外表面與管狀件7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因此,假體12在管狀件內滑動而無需定向并且無需通過使用低功率機動部件。在第二個實施例中,支撐體8還包括鎖定件15(可見于圖3和4中),例如具有圓柱體形式,可能地內部中空。鎖定件15以可滑動方式容納在管狀件7內,以便與壓カ件16對準。尤其是,鎖定件15能夠由壓力件16朝著開ロ端18推動,以便從裝置I移除。更確切地說,鎖定件15具有至少ー個中空末端截面15a,其朝向壓カ件16,以便在壓カ件16的運動期間允許尖端17接合鎖定件15,從而將鎖定件推動到管狀件7外。換句話說,當壓カ件16撞擊鎖定件15時,其尖端17插入到中空未端截面15a內,便于壓カ件16與鎖定件15接合。鎖定件15的功能將在下面進行更多地說明。如圖3所示,在支撐體8內形成基座31,準備植入到患者身體中的假體12可以容
納基座中。所述基座31具有沿著與假體12的延伸軸線Y-Y重合的軸線H-H的延伸方向以及面積為V的橫截面。在管殼5內,推動件13作用在基座31上。所述推動件13便于基座31在腔C內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更確切地說,所述推動件13由弾性部件14來形成,其適于產生將基座31從第一位置推動到第二位置的推力。所述彈性部件14有助于根據入射在通道Z的第一軸線X-X上的推動方向S推動基座31。在第一位置,基座31不朝向通道Z。如圖9a所示意的,在所述第一位置,基座31的橫截面面積V在管狀件7的橫截面面積A外側。換句話說,基座31的面積V不會與管狀件的面積A交叉。在這樣的時刻,假體12的橫截面面積T在管狀件7的橫截面面積A外側。在假體12具有細長形式、容納在合適的對應形狀的基座31中的情形下,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通道Z的軸線X-X與基座31的軸線H-H不對準。更加詳細地,基座31的軸線H-H以及進而假體12的軸線Y-Y平行于通道Z的第ー軸線X-X但不會與其重合。基座31的軸線H-H以及進而假體12關于通道Z的該布置 允許阻止通道Z和基座31之間的流體連通。這阻止了有機液在管狀件7插入到組織內的操作期間在通道Z內流動并到達基座31由此接觸到假體12。在第二位置,基座31與通道Z流體連通。如圖9c所示,基座31的橫截面面積V至少部分與管狀件7的橫截面面積A交叉。在這樣的時刻,促進了通道Z和基座31之間的連通,適于在接到壓カ件16的指令時將假體12容易地插入到通道Z內。如果基座31的橫截面面積V大于管狀件7的橫截面面積A,則由基座31采取的第二位置在圖9c中示出。如果基座31的橫截面面積V小于或基本等于管狀件7的橫截面面積,則由基座31采取的第二位置在圖9b中示出。在兩種情形下,當假體12的橫截面面積T完全包含在管狀件7的橫截面面積A中時,完全達到所述第二位置。在細長假體12被容納在合適地對應成形的基座31中并處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形下,通道Z的第一軸線X-X對準基座31的軸線H-H。更詳細地,基座的軸線H-H以及進而假體12的軸線Y-Y平行于通道Z的軸線X-X
并且與其重合。假體12的軸線以及進而基座31關于通道Z的該布置允許獲得通道和基座之間的流體連通。由于隨后壓カ件16的作用(將在下面進行詳細描述),允許便于將假體12插入到通道Z內并且隨后從通道Z離開。下面,對裝置I的兩個實施例進行描述,它們具有多個共同的部件;出于該原因,在實施例討論中只對其進行一次描述。在第一實施例中,基座31定位在壓カ件16的上方,該壓カ件可以至少部分布置在腔C中。更具體而言,在第一實施例的背景下,在施用槍開始運行之前,壓カ件16布置在靜止位置(如圖4所示意)。在所述靜止位置,壓カ件16可以至少部分處于腔C內。在所述靜止位置,通過將基座31保持在第一位置,推動件13抵抗壓カ件16推動基座31。在所述靜止位置,壓カ件16阻礙推動件13沿著方向S推動基座31。如圖4所示意,壓カ件16與其尖端17 —起從管狀件7向外離開Dl的量。
在該情形中,壓カ件16完全插入到腔C內并且穿過腔C,以便到達管狀件7的通道Z,完全穿過通道Z。裝置I還包括第一移動設備21,以便將壓カ件16平行于軸線X-X移動到管狀件7內。兩個實施例中共用的第一移動設備21可以包括第一馬達22(如電動類型),其適于旋轉第一蝸桿23。第一蝸桿23轉而嚙合托架24,壓カ件16安裝在托架24上。在第一實施例中,所述壓カ件16在第一移動設備21的作用下可以從靜止位置移動至撤回位置以及從撤回位置移動至裝載位置。在所述撤回位置,壓カ件16與腔C分離,從而允許推動件沿著方向S將基座31移
動至第二位置。第一移動設備21便于壓カ件16從靜止位置移動至撤回位置(后者在圖6中可見)。換句話說,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為用于將壓力件16向后移動到管狀體7和腔C外,從而在基座31和通道Z之間形成流體連通并且允許推動件13將基座31推動到第二位置,由此便于假體12和通道Z之間的對準。在裝載位置,壓カ件16橫穿腔C并且接近將假體12推動到管狀件7內,即通道Z內(參見圖6中最后時刻的位直)。壓カ件16從靜止位置移動至撤回位置以及從撤回位置移動至裝載位置通過移動設備21的作用進行,下面將對移動設備21進行更好地描述。在第二實施例中,壓カ件16初始容納在施用槍2內,而在管殼5中,在管狀件7內存在閉合件15。基座31定位在支撐體8中形成的通路35的頂部上,鎖定件15定位該通路中。尤其是,在施用槍2開始運作之前,鎖定件15在初始時刻定位在之前所述通路35內。更特別的是,鎖定件15位于管狀件7內,并且至少部分地橫穿腔C內部,從而阻礙推動件13的動作。在這樣的時刻,基座31被限制在第一位置,并且壓力件16置于觸發位置,在觸發位置,壓カ件16與通道Z和腔C分離(圖3)。還是在該實施例中,壓カ件16的移動委托給第一移動設備21。所述移動設備21便于壓カ件16從觸發位置移動至前進位置,從前進位置移動至撤回位置以及從撤回位置移動至裝載位置。壓カ件16在第一移動設備21的作用下在管狀體7內從觸發位置滑動到前進位置,從而推斥鎖定件15。
在這樣的時刻,壓カ件16將閉合件15推動至管狀件7外并且上面提及的通路35同時并且逐漸被壓カ件16占據。這樣,推動件13繼續行進以便這時抵抗占據之前由閉合件15占據的位置的壓カ件16,并且基座31保持在其第一位置。當壓カ件16已經達到前進位置時(圖4),其將橫穿整個腔C、管狀件7的通道Z,直到它從管狀件7的通道Z向外離開預定的量Dl。從附圖中可以看出的是,圖4中所示的裝置I的第一實施例的靜止位置與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前進位置重合。壓カ件16在通道Z內的穿刺部分的尺寸被設定為允許尖端17從管狀件7離開,并且還被設定為允許閉合件15從管狀件7中自動離開以及隨后允許通過壓カ件16的尖端17刺穿身體組織。已經達到前進位置的壓カ件16將阻礙準動件13的動作。接下來,根據已經在第一實施例中描述的模式,壓カ件16將在移動設備21的作用下繼續運動,以從前進位置移動至撤回位置以及從撤回位置移動至觸發位置。
在撤回位置,沒有部件存在于腔C中,沒有鎖定件15 (之前被逐出)也沒有壓カ件16 (位于撤回位置中),即位于布置在基座31下方的通道35內的假體12可以在推動件13的作用下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已經達到第二位置的假體12以及尤其是基座31的軸線H-H與管狀體7的軸線X-X重合。在該位置,壓カ件16在第一移動設備21的作用下達到裝載位置并且繼續將假體12插入到通道Z內,直到假體從管狀件7排出。在兩個實施例中都設置有第二移動設備25,以便相對壓カ件16來移動管狀件7。第二移動設備25可以包括第二馬達26 (如電動類型的),適于旋轉第二蝸桿27。支撐管殼5的滑塊28與第二馬達26接合。第一馬達22和第二馬達26固定至支撐凸緣29上,該凸緣布置在施用槍2的可操作部4的后部區域中。第一蝸桿23和第二蝸桿26優選彼此平行并且沿著可操作部4的主要尺寸延伸。在壓カ件16接納在施用槍2內時,第一蝸桿23和第二蝸桿26布置在壓カ件16的兩側上。裝置I還包括控制單元30,用于控制第一移動設備21和第二移動設備25。在所描述的實例中,控制單元30容納在施用槍2的握持部3內。控制單元30允許對第一移動設備21和第二移動設備25的行進以及由此而來的壓カ件16和管狀件7的行進進行精確地編程。可以提供對兩個實施例而言共有的致動設備,用于致動第一移動設備21和第二移動設備25。致動設備可以包括定位在施用槍2的握持部3中的按鈕32。在一個方案中,致動設備還可以包括后部按鈕34,如圖8所示,其定位在可操作部4的后部區域中。裝置I還可以包括兩個實施例共有的發信號設備33,適于將裝置I的狀況發信號給操作者。發信號設備33可以例如通知操作者如下信息,即裝置I準備執行某種操作、或因為裝置I當前正在工作所以操作者在執行任何操作之前必須等待數秒。發信號設備33可以定位在可操作部4的后部區域中。發信號設備33可以是光學類型的并且可以包括一個或更多個彩色LED。在工作期間,操作者必須致動根據意欲用其進行手術的裝置I的預備操作。通過利用第一實旋例而獲得的第一裝置I設有已經組裝在一起的施用槍2和管殼5。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裝置I達到如圖4所示的初始可操作位置,在該位置中壓カ件16處于靜止位置。這樣,可以避免使用閉合體15,這是因為管狀體7的通道Z和管殼5的腔C通過壓力件16而彼此隔離;壓力件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腔C中,并且由此阻止推動件13使假體12的基座31從第一位置進入第二位置。壓カ件16處于靜止位置,在該位置中壓カ件與其尖端17 —起從管狀件7離開。在該位置,壓カ件16還處于支撐體8的腔C內,阻止推動件13,從而將基座31保
持在第一位置。在靜止位置,處于第一位置的基座31由弾性部件14抵抗阻擋基座31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動S的壓カ件16的推力。在這樣的時刻,在通道Z和腔C之間不存在流體連通,即假體12是被隔離的。在該步驟,裝置1,尤其是管狀件7準備插入到身體組織中。 尖端17的對稱構造便于打開身體組織并且由此插入管狀件7。管狀件7的插入由于外部的表面處理而進ー步得以促進,該外部涂有TEFLON 或陶瓷材料。該涂層類型減少了管狀件7外部和組織之間的摩擦,以如此方式阻止管狀件7外部粘附到組織上。當達到用于假體釋放的正確位置時,操作者致動致動設備,例如通過按壓按鈕32。控制單元30通過使用已知電子發信號裝置而自動識別裝置利用第一實施例,即裝置是施用槍和管殼已經由制造者細裝在一起的的類型。控制單元30驅動第一馬達22,其沿著使得托架24向后移動到可操作部4內的方向相應地旋轉第一蝸桿23。壓カ件16由此沿著撤回方向Fl移動。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為向后移動壓カ件16。這樣,壓カ件16首先從管狀件7內離開,接下來向后移動直到其離開腔C。在達到撤回位置時確定這種可操作位置。在該位置,基座31、尤其是假體12沿著移動方向S移動,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所述移動在推動件13的作用下發生,推動件將不再碰到障礙。在這樣的時刻,假體12處于其軸線Y-Y與通道Z的軸線X-X對準的位置。該位置在圖5中示出。 在壓カ件16已經達到撤回位置之后,控制單元30再次致動第一移動設備21,用于沿著前進方向F移動壓カ件16前迸,從而達到裝載位置。在壓カ件16已經達到裝載位置之后,隨后驅動移動設備21和22,這將在裝置I的第二實施例中進行描述。通過利用第二實施例獲得的第二裝置I設有初始拆卸開并且封裝在分離外殼內從而兩者處于無菌狀態的施用槍2和管殼5。壓カ件16定位在施用槍2內,與通道Z和腔C完全分離。所述壓カ件16由此定位在觸發位置。管殼5在其內部容納至少部分橫穿腔C的鎖定件15,從而阻礙推動件13,將基座
保持于第一位置中。將管殼5安裝在施用槍2上將支撐體8定位在孔9內并且朝向可操作部4的內部推動管殼5。這樣,與管殼5相關的固定設備10與施用槍2中獲得的相應固定設備相接合,例如與層狀件11接合,因此將管殼5鎖定在施用槍2上。
由此達到圖3中所示的初始可操作位置。在該位置,壓カ件16在管殼5的后部仍舊容納在施用槍2內,處于觸發位置。鎖定件15定位支撐體8內,在腔C內,并且還部分地處于管狀件7內,在通道Z內。鎖定件15關閉布置在基座31下方的通路35,由此在通道Z和基座31之間提供流體連通,并且克服弾性部件14的抵抗力。換句話說,鎖定件15阻礙推動件13的移動S,該推動件13保持在第一位置中。在這樣的時刻,基座31與管狀件7的通道Z隔離。操作者現在致動致動設備,例如通過按壓后部按鈕34并且保持其被按壓直到發信號設備33的第一發信號元件,例如紅色LED接通。控制單元30由此得到通知,即管殼5正確定位在施用槍2中。
控制單元30致動第一移動設備21,用于使壓力件16在管狀件7內前移。尤其是,控制單元30作用在第一馬達22上,其轉而驅動蝸桿23旋轉。該蝸桿朝向施用槍2的前末端區域6移動托架24。相對托架24固定的壓カ件16由此沿著前進方向F前進并且穿透到管狀件7內,從而從觸發位置移動至前進位置。這里,壓カ件16與鎖定件15相互作用。壓カ件16推動鎖定件15并且其尖端17被插入到中空末端部分15a內,便于壓カ件16與鎖定件15的接合。尖端17和末端部分15a之間的耦合便于鎖定件的移動而不用在管狀件內定向。在壓カ件16從觸發位置移動至前進位置過程中,壓カ件16繼續在管狀件7內逐漸前進,壓カ件16沿著前進方向F推動鎖定件15,直到鎖定件完全通過開ロ端18離開。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為沿著受控行程移動壓カ件16。事實上,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為在壓カ件16的尖端17突出到管狀件7外側預定量Dl時停止。這樣,達到圖4所示的前進位置;在該位置,裝置I準備與患者的身體交互作用。然后操作者可以刺穿假體12必須在期望位置處插入其中的身體組織。由此可以在身體組織中首先引入從管狀件7離開的壓カ件16的一部分,并且然后通過朝著患者繼續按壓槍2來引入具有期望長度的管狀件7部分。可以看出的是,因為在該步驟中壓カ件16的尖端17從管狀件7離開,壓カ件16像針ー樣穿刺身體組織。另外,尖端17的軸向對稱構造便于促進組織的打開。管狀件7外表面的由Tef Ion 或者陶瓷材料制成的涂層盡可能地減少摩擦并且促進管狀件自身容易插入到身體組織。在如圖4所示的前進位置,假體12仍舊容納在基座31內,該基座不會導致與通道Z的流體連通。事實上,在前進位置中定位在管狀件7內的壓カ件16代替鎖定件15與假體12接觸。因此壓カ件16保持假體12被向前推動,克服由弾性設備14向下施加的力。當壓カ件16已經刺穿身體組織并且管狀件7已經到達假體12必須植入其中的位置時,操作者再次作用于致動設備上,從而致動第一移動設備21。出于該目的,操作者例如可以按壓設置在施用槍2的握持部3上的按鈕32。控制單元30沿著與第一馬達22受到驅動以驅逐鎖定件15的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驅動第一馬達22。第一馬達22相應地沿著如下方向旋轉第一蝸桿23,S卩,使得托架24向后移動到可操作部4內。壓カ件16由此沿著與前進方向F相反的撤回方向Fl移動,而操作者保持施用槍2與患者身體接觸,這樣管狀件7留在身體組織中。這樣,壓カ件16首先返回到管狀件7內,然后向后移動至可操作部4內,直到其到達撤回位置,在撤回位置,布置在基座31下方的通路35自由。該位置在圖5中示出。當壓カ件16處于撤回位置吋,由于推動件14所施加的力,假體12從基座31移動到與管狀件7對準的通路內。該カ不再被壓カ件16抵抗。假體12現在與壓カ件16對準。尤其是,基座31的軸線H-H與通道Z的軸線X-X對準。在壓カ件16已經到達撤回位置后,控制單元30再次致動第一移動設備21,用于沿著前進方向F向前移動壓カ件16,從而到達裝載位置。由此壓カ件的尖端17接觸到假體12的后端20,并且隨著壓カ件16沿著前進方向F逐漸移動,假體12朝著管狀件7的開ロ端18被推動。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用以前移壓カ件16,直到假體12的前端19處于距離管狀件7的開ロ端18預定距離D處,假體12仍舊容納在管狀件7內。距離D可以基本為零,如圖6的實例中所示,在該情形中,假體12的前端19基本上與管狀件7的開ロ端18齊平。在替代、未描述的方案中,距離D能夠大于零,在該情形,壓カ件16將在假體12的 前端19仍舊處于管狀件7內時停止。在壓カ件16已經將假體12定位在距離開ロ端18的期望距離D處,達到圖6所示的前進位置之后,控制單元30致動第二移動設備25。尤其是,控制単元30作用于第二馬達26,其旋轉第二蝸桿27,從而沿著撤回方向Fl向后移動滑塊28。因為滑塊28相對管殼5固定,整個管殼5向后移動至可操作部4內。因此,管狀件7沿著向后方向Fl相對壓カ件16移動,壓カ件反而保持在固定位置。由此達到如圖7所示的釋放位置;在該位置,假體12釋放在壓カ件16插入的身體組織中。第二移動設備25被編程為當假體12的后端20從開ロ端18中離開時停止壓カ件16沿著撤回方向Fl的行進。尤其是,第二移動設備25可以被編程為向后移動管狀件7 —定量,該量等于假體12的縱向尺寸DL加上如圖6所示的距離D。這樣,管狀件7在其開ロ端18與假體12的后端20齊平時停止。當假體12釋放在身體組織中之后,基于第二移動設備25,可以再次前移管狀件7 (尤其是如果管狀件7沒有包含其它假體的話),從而將管殼5帶到初始位置。第一移動設備21可以在可操作部4內再次向后移動壓カ件16,使得壓カ件16與管殼5脫離。這樣,達到圖8所示的最終位置。操作者現在可以將管殼5從施用槍2移除。第一移動設備21和第二移動設備25允許精確地控制順序,通過該順序,壓カ件16和管狀件7移動各自的行程/路徑。
這樣,在圖7所示的釋放位置,可以阻止管狀件7相對壓カ件16向后移動過小或過大造成假體12的部分釋放。即使如圖1-8所示的管殼5包含單ー假體12,在未描述的方案中,可以提供包含多個假體的管殼,例如這些假體ー個定位在另ー頂上,以便在相繼時刻引入至管狀件7內。然后通過多次重復之前所述循環,將這些假體植入到患者身體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假體(12)植入到身體組織中的裝置,包括管狀件(7),其具有開口端(18),通過該開口端假體(12)能夠向外退出;壓力件(16),其作用于假體(12)的后端(20),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第一移動設備(21),其被編程為用于使壓力件(16)在管狀件⑵內前進,從而使假體(12)的前端(19)更靠近所述開口端;和第二移動設備(25),其被編程為用于使管狀件(7)相對壓力件(16)向后移動預定計算量,使得假體(12)的后端(20)從所述開口端(18)向外退出。
2.根據權利要求I的裝置,其中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為使壓力件(16)在管狀件(7)內沿著如下路徑前進,使得假體(12)的前端(19)離開口端(18)預定距離(D),第二移動設備(25)被編程為用于使管狀件(7)向后移動等同于假體的縱向尺寸(DL)加上所述預定距離⑶的量。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的裝置,其中第一移動設備(21)被編程為用于使壓力件(16)在管狀件⑵內沿著如下路徑前進,使得假體(12)的前端(19)與開口端(18)齊平,第二移動設備(25)被編程為用于隨后使管狀件(7)向后移動等同于假體(12)的縱向尺寸(DL)的量。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之一的裝置,其中第一移動設備(21)和第二移動設備(25)容納在所述裝置(I)的施用槍(2)中,管狀件(7)被包含在管殼(5)中,該管殼能夠與施用槍(2)的前末端區域(6)相關聯。
5.根據權利要求4的裝置,其中壓力件(16)初始容納在施用槍(2)中。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的裝置,其中管殼(5)包括支撐體(8),支撐體設置有用于容納假體(12)的基座(31)。
7.根據權利要求6的裝置,其中基座(31)以下述方式面對與管狀件(7)對準的通路,使得被接納在基座(31)中的假體(12)的縱軸線平行于管狀件(7)的縱軸線。
8.根據權利要求7的裝置,還包括推動件(13),其用于在所述通路為空時將假體(12)推動到所述通路中。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的裝置,其中管殼(5)包括鎖定件(15),該鎖定件可移除地定位在所述通路內,用于在將管殼(5)裝配在施用槍(2)上之前將假體(12)保持在基座(31)內。
10.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之一的裝置,其中第一移動設備(21)和第二移動設備(25)包括相應的馬達(22、26),每個馬達驅動蝸桿(23、27),第一移動設備(21)的蝸桿(23)與支撐壓力件(16)的托架(24)相關聯,第二移動設備(25)的蝸桿(27)與支撐管狀件(7)的滑塊(28)相關聯。
1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之一的裝置,其中壓力件(16)成形為針形,具有用于刺穿身體組織的尖端(17)。
12.根據權利要求11的裝置,其中尖端(17)是閉合的。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將假體(12)植入到身體組織中的裝置,包括管狀件(7),其具有開口端(18),通過該開口端假體(12)能夠向外退出;壓力件(16),其作用于假體(12)的后端(20),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還包括第一移動設備(21),其被編程為用于使壓力件(16)在管狀件(7)內前進,從而使假體(12)的前端(19)更靠近所述開口端;和第二移動設備(25),其被編程為用于使管狀件(7)相對壓力件(16)向后移動預定計算量,使得假體(12)的后端(20)從所述開口端(18)向外退出。
文檔編號A61B17/34GK102670286SQ20121016901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25日
發明者F·巴斯蒂亞 申請人:Thd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