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口服液,確切地說是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
背景技術:
發熱是由于人體產熱過多和散熱不足引起的體溫高于正常的癥狀。引起發熱的病因很多,臨床最常見的是微生物感染所致,非感染性的一些疾病如腫瘤、甲亢、風濕免疫性疾病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也會有發熱。中醫傳統上把發熱按照外感發熱和內傷發熱分類,外感病有邪,內傷多虛,而常兼氣滯、血瘀、痰飲、水濕為患,隨其偏重,各安其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存缺陷,提供一種療效顯著,不易復發的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方案實現
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藿香13-17,生姜13-17,黃芩13-17,青蒿18-22,白蘧5-7,冬青13-17,玄參8-12,荊芥8-12,薄荷8-12,生苡仁28-32,茯苓13-17,竹葉5-7,玉蝴蝶5-7,柴胡13-17,郁金8-12,川楝子8-12,蒼術13-17,知母13-17,魚腥草28-32,板藍根28-32,姜半夏5-7,厚樸8-12,蒲公英13-17,竹茹5_7,炒白術13-17,陳皮8_12,清半夏2-4,敗醬草5-7,神曲5-7,生石膏28-32,芹菜30-40,雪梨40-50、西紅柿40-50,檸檬5-10,蜂蜜13-17。所述的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其各原料的重量份選藿香15,生姜15,黃芩15,青蒿20,白蘧6,冬青15,玄參10,荊芥10,薄荷10,生苡仁30,茯苓15,竹葉6,玉蝴蝶6,柴胡15,郁金10,川楝子10,蒼術15,知母15,魚腥草30,板藍根30,姜半夏6,厚樸10,蒲公英15,竹茹6,炒白術15,陳皮10,清半夏3,敗醬草6,神曲6,生石骨30,芳:菜30,雪梨50,西紅柿50,朽1檬5,蜂蜜15。所述的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藿香、生姜、黃芩、青蒿、冬青、玄參、荊芥、生苡仁、茯苓、竹葉、玉蝴蝶、柴胡、郁金、川楝子、蒼術、知母、魚腥草、板藍根、姜半夏、厚樸、竹茹、炒白術、陳皮、清半夏、敗醬草、神曲、打碎的白蘧以及打碎布包的生石膏和蒲公英按重量份共同放入煎藥容器內,每200g總重量的原料加入5000ml左右的冷水,浸泡IOmin左右后用武火煎煮IOmin左右,再用文火煎30min左右;
B、再將薄荷按重量份放入A步驟中的煎藥容器內,繼續用文火煎IOmin左右,將所得物料去渣濃縮至3000ml左右,冷卻得濃縮藥液,備用; C、按重量份取芹菜、雪梨、西紅柿、檸檬洗凈后與蜂蜜一同放入果汁機中攪汁,后與步驟B所得濃縮藥液混勻裝瓶即得產品。
服用方法成人每次口服50_100ml,每日三次,空腹口服;兒童用量酌減。每7天為一療程,連服1-3個療程。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對發熱療效顯著,收治門診患者共7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齡為14-20歲的16例,25-45歲的39例,50-60歲的19例,無效I例,總有效率為99% ;
2、本發明辛溫解表治療發熱,在治愈后不易復發,用藥每7天為一療程,連服1-3個療程痊愈,停藥后兩年無復發;
3、本發明由中藥組合物與水果蔬菜汁混合制得,芹菜中含有的豐富纖維,可以過濾體內的廢物,刺激身體排毒,有效對付由于身體毒素累積所造成的體表皮損;西紅柿性涼味甘酸,可清熱生津,含有的尼克酸成分可以保護皮膚;雪梨可以養陰清熱、降火生津;檸檬 含有煙酸和豐富的有機酸,可殺菌,消除色素沉著,以上四味攪汁同服,對清熱效果明顯;蜂蜜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天然滋養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補品之一,其含有與人體血清濃度相近的多種無機鹽和維生素、鐵、鈣、銅、錳、鉀、磷等多種有機酸和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以及果糖、葡萄糖、淀粉酶、氧化酶、還原酶等,具有滋養、潤燥、解毒、美白養顏、潤腸通便之功效,同時蜂蜜還可以改善本發明的口感,使得中藥口服液不再難以下咽。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
其各原料的重量份選藿香15,生姜15,黃芩15,青蒿20,白蘧6,冬青15,玄參10,荊芥10,薄荷10,生苡仁30,茯苓15,竹葉6,玉蝴蝶6,柴胡15,郁金10,川楝子10,蒼術15,知母15,魚腥草30,板藍根30,姜半夏6,厚樸10,蒲公英15,竹茹6,炒白術15,陳皮10,清半夏3,敗醬草6,神曲6,生石骨30,芳:菜30,雪梨50,西紅柿50,朽1檬5,蜂蜜15。所述的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藿香、生姜、黃芩、青蒿、冬青、玄參、荊芥、生苡仁、茯苓、竹葉、玉蝴蝶、柴胡、郁金、川楝子、蒼術、知母、魚腥草、板藍根、姜半夏、厚樸、竹茹、炒白術、陳皮、清半夏、敗醬草、神曲、打碎的白蘧以及打碎布包的生石膏和蒲公英按重量份共同放入煎藥容器內,每200g總重量的原料加入5000ml左右的冷水,浸泡IOmin左右后用武火煎煮IOmin左右,再用文火煎30min左右;
B、再將薄荷按重量份放入A步驟中的煎藥容器內,繼續用文火煎IOmin左右,將所得物料去渣濃縮至3000ml左右,冷卻得濃縮藥液,備用;
C、按重量份取芹菜、雪梨、西紅柿、檸檬洗凈后與蜂蜜一同放入果汁機中攪汁,后與步驟B所得濃縮藥液混勻裝瓶即得產品。服用方法成人每次口服50-100ml,每日三次,空腹口服;兒童用量酌減。每7天為一療程,連服1-3個療程。典型病例
病例I :
楊某,女,26歲。患者于2009年7月19日來診,心煩、胸悶,發熱,惡寒,口渴欲飲,尿頻、尿急,大便干,服用本實施例3個療程患者癥狀全部消失,痊愈至今未復發。病例2
徐某,男,59歲。于2010年6月5日來診發熱,惡寒,頭痛,周身酸痛,疲倦乏力,大便量少,黏滯不爽,口干欲飲,心煩,服用本實施例3個療程,患者癥狀全部消失,痊愈至今未復發。病例3:
陳某某,女,39歲。發熱,體溫38°C 38. 5°C,最高39°C,持續不降,服用本實施例3個療程患者癥狀全部消失,痊愈至今未復發。 病例4:
葉某,男,47歲。發熱,惡寒,頭痛,大便量少,黏滯不爽,舌紅降,苔黃,脈細數。服用本實施例3個療程,患者癥狀全部消失,痊愈至今未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其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藿香13-17,生姜13-17,黃芩13-17,青蒿18-22,白蘧5-7,冬青13-17,玄參8-12,荊芥8-12,薄荷8-12,生苡仁28-32,茯苓13-17,竹葉5-7,玉蝴蝶5-7,柴胡13-17,郁金8-12,川楝子8-12,蒼術13-17,知母13-17,魚腥草28-32,板藍根28-32,姜半夏5-7,厚樸8-12,蒲公英13-17,竹茹5_7,炒白術13-17,陳皮8_12,清半夏2-4,敗醬草5-7,神曲5-7,生石膏28-32,芹菜30-40,雪梨40-50、西紅柿40-50,檸檬5-10,蜂蜜13-17。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其各原料的重量份選藿香15,生姜15,黃芩15,青蒿20,白蘧6,冬青15,玄參10,荊芥10,薄荷10,生苡仁30,茯苓15,竹葉6,玉蝴蝶6,柴胡15,郁金10,川楝子10,蒼術15,知母15,魚腥草30,板藍根30,姜半夏6,厚樸10,蒲公英15,竹茹6,炒白術15,陳皮10,清半夏3,敗醬草6,神曲6,生石骨30,芳:菜30,雪梨50,西紅柿50,朽1檬5,蜂蜜15。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特征在于 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藿香、生姜、黃芩、青蒿、冬青、玄參、荊芥、生苡仁、茯苓、竹葉、玉蝴蝶、柴胡、郁金、川楝子、蒼術、知母、魚腥草、板藍根、姜半夏、厚樸、竹茹、炒白術、陳皮、清半夏、敗醬草、神曲、打碎的白蘧以及打碎布包的生石膏和蒲公英按重量份共同放入煎藥容器內,每200g總重量的原料加入5000ml左右的冷水,浸泡IOmin左右后用武火煎煮IOmin左右,再用文火煎30min左右; B、再將薄荷按重量份放入A步驟中的煎藥容器內,繼續用文火煎IOmin左右,將所得物料去渣濃縮至3000ml左右,冷卻得濃縮藥液,備用; C、按重量份取芹菜、雪梨、西紅柿、檸檬洗凈后與蜂蜜一同放入果汁機中攪汁,后與步驟B所得濃縮藥液混勻裝瓶即得產品。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辛溫解表治療發熱的中藥復合口服液,其是由藿香、生姜、黃芩、青蒿、冬青、玄參、荊芥、生苡仁、茯苓、竹葉、玉蝴蝶、柴胡、郁金、川楝子、蒼術、知母、魚腥草、板藍根、姜半夏、厚樸、竹茹、炒白術、陳皮、清半夏、敗醬草、神曲、芹菜、雪梨、西紅柿、檸檬、蜂蜜等原料制成。本發明對發熱療效顯著,總有效率為99%。
文檔編號A61K33/06GK102743716SQ20121018488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7日
發明者王曉兵 申請人:王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