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非傳染性、過敏性表皮炎癥,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皮膚病、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征。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任何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對癥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藥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藥、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藥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涂膜劑、酊劑及硬膏等。上述藥物治療濕疹雖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但患者會對藥品產生依賴性,停藥后易復發。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于稟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于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于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根據中醫理論,針對濕疹的發病機理,以止癢祛濕、提升免疫力為治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西藥治療濕疹易對藥品產生依賴性、停藥后易復發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方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10 30份、茜草5 25份、桃仁5 20份、紅花5 20份、重樓5 20份、槐米10 30份、萆蘚10 30份、土茯苓10 40份、炙甘草5 20份、生地10 40份、丹參10 30份、白鮮皮10 40份、當歸5 25份、僵蠶5 20份、黃精10 40份、桂枝5 20份、藿香10 40份。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20份、茜草15份、桃仁10份、紅花10份、重樓10份、槐米20份、萆蘚20份、土茯苓30份、炙甘草10份、生地30份、丹參20份、白鮮皮30份、當歸15份、僵蠶10份、黃精30份、桂枝10份、藿香3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紫草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透疹的功效;茜草具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重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的功效;槐米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萆蘚具有利濕去濁、祛風通痹的功效;土茯苓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利水、健脾胃、利關節的功效;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止痛調經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白鮮皮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僵蠶具有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的功效;黃精具有滋腎潤肺、補脾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桂枝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藿香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的功效。本發明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共奏清熱解毒、祛濕去濁、養血疏風、活血祛瘀、健脾和胃的功效,從而達到濕疹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5%,治愈率達70%。·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
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20g、茜草15g、桃仁10g、紅花10g、重樓10g、槐米20g、萆蘚20g、土獲茶30g、炎甘草10g、生地30g、丹參20g、白鮮皮30g、當歸15g、僵蠶10g、黃精30g、桂枝10g、藿香30g。實施例2
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300g、茜草10g、桃仁15g、紅花5g、重樓20g、槐米10g、萆蘚10g、土茯苓20g、炙甘草5g、生地20g、丹參15g、白鮮皮10g、當歸10g、僵蠶15g、黃精20g、桂枝15g、藿香IOg0實施例3
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15g、茜草25g、桃仁5g、紅花15g、重樓5g、槐米30g、萆蘚25g、土茯苓40g、炙甘草12g、生地40g、丹參10g、白鮮皮20g、當歸25g、僵蠶5g、黃精40g、桂枝12g、藿香40g。實施例4
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10g、茜草20g、桃仁12g、紅花20g、重樓15g、槐米25g、萆蘚30g、土茯苓10g、炙甘草20g、生地10g、丹參25g、白鮮皮15g、當歸20g、僵蠶12g、黃精25g、桂枝5g、藿香20g。實施例5
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25g、茜草5g、桃仁20g、紅花12g、重樓12g、槐米15g、萆蘚15g、土茯苓25g、炙甘草15g、生地25g、丹參30g、白鮮皮40g、當歸5g、僵蠶20g、黃精10g、桂枝20g、藿香15g。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的3歲,病程最短I周,最長5年。二、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用量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癥狀酌情增減。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服藥期間忌辛辣、肥厚之物。二、療效標準
(1)治愈皮損全消退,癥狀消失;
(2)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明顯減輕;
(3)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有所改善;
(4)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癥狀無減輕或反而加重。四、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5 — 40天,治愈28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2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五、典型病例
病例I :
王某,男,45歲。患濕疹3年。癥見渾身上下是紅色的丘疹,潰破后流黃水,痛癢難耐,坐立不安。破潰流水的地方始慢慢變成結痂,皮膚干燥如麩,不斷脫皮。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7天,結痂逐步脫落,皮膚慢慢恢復,不再如前干燥;繼續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14天,皮損處的膚色紅潤有光澤,紅斑基本消失;為了鞏固療效,續服5天,治愈,未見復發。病例2
曲某,女,35歲,患濕疹半年。自訴平素易激動、好猜疑,情緒不穩,淋雨后頓覺全身燥癢,脘痞納呆而遍身紅粟點點,抓破流津。經查皮疹以軀干四肢為主,面頸偶見紅斑、丘疹、丘疤疹及抓痕、結癡,部分皮損融合成小片,皮膚潮紅,輕度水腫。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7天,燥癢癥狀明顯減輕,紅斑、丘疹減少,皮損結痂脫落;續服7天,治愈;為鞏固療效,再續服7天,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10 30份、茜草5 25份、桃仁5 20份、紅花5 20份、重樓5 20份、槐米10 30份、草蘇10 30份、土獲茶10 40份、炎甘草5 20份、生地10 40份、丹參10 30份、白鮮皮10 40份、當歸5 25份、僵蠶5 20份、黃精10 40份、桂枝5 20份、藿香10 4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20份、茜草15份、桃仁10份、紅花10份、重樓10份、槐米20份、萆蘚20份、土獲茶30份、炎甘草10份、生地30份、丹參20份、白鮮皮30份、當歸15份、僵蠶10份、黃精30份、桂枝10份、藿香3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紫草10~30份、茜草5~25份、桃仁5~20份、紅花5~20份、重樓5~20份、槐米10~30份、萆薢10~30份、土茯苓10~40份、炙甘草5~20份、生地10~40份、丹參10~30份、白鮮皮10~40份、當歸5~25份、僵蠶5~20份、黃精10~40份、桂枝5~20份、藿香10~40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去濁、養血疏風、活血祛瘀、健脾和胃的功效,其治療濕疹療效顯著,作用可靠。其具有組分藥源廣、配制簡便、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K36/90GK102784333SQ2012102945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0日
發明者王先忠, 王軍紅, 董艷麗 申請人:王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