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輪椅結構,其包括:一椅架、兩后輪以及兩導向結構。該椅架包括一椅背以及一椅座。兩后輪分別利用一輪軸組將兩后輪各別結合于位于該椅背兩側。兩導向結構分別結合于該椅架的該椅座前方往下延伸的兩輪架上,其分別包括:一樞轉機構、一架體、多個輪組、一履帶、一緩沖裝置以及一定位裝置。多個輪組樞設于架體,且該履帶框圍于多個輪組上。樞轉機構該定位裝置設置于該樞轉機構上,并與該架體保持一預設間隙。該導向結構接觸到地面障礙時,可通過該多個輪組所連動的該履帶來增大前輪的一虛擬半徑且構成較低的重心,以增強跨越較高凸出物或較寬凹洞等障礙的能力。
【專利說明】輪椅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輪椅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結合有履帶傳動式的導向結構的輪椅結構配合一緩沖裝置,使該輪椅行進中遇到崎嶇障礙時可通過該多個輪組所連動的該履帶沿著該障礙物外表進行跨越,達到可將該輪椅結構順利通過障礙的目的。
【背景技術】 [0002]輪椅的發明為下肢行動不便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替代雙腳的行動工具,而通過手動輪椅的使用,大大地增加了行動不便者的活動能力。傳統的手動輪椅除了驅動效率不彰外,其使用的環境也受到許多限制。為了使手動輪椅具有高效率且兼具安全、舒適、方便及實用性,使其能適應多種環境并適用于更多使用者,手動輪椅的研究仍有著相當的重要性。
[0003]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輪椅不論是醫療設備行販賣或是醫院所提供借用的免費愛心輪椅大都類似于圖1所不的現有輪椅結構9為主,該現有輪椅結構9包括一椅架91、該椅架91上的底端上設有一對前輪92以及一對后輪93。該現有輪椅結構9主要以手動的方式驅動,當使用者乘坐于該椅架91上時,必須利用雙手推動位于該椅架91后端兩側的該后輪93的輪盤進行轉動使該現有輪椅結構9達到前進、后退、或轉向等動作。
[0004]但是,該現有輪椅結構9往往都適用于較為平坦的道路或室內行進,當遇到地面不平有突起的障礙物或是顛頗的路面或凹陷時容易跳動翻覆造成乘坐者的傷害,且由于該前輪92為導向輪的型態并位于椅架91下方前端,所以該前輪92的半徑比以手動操作的該后輪93的半徑小,因此遇到具有孔洞或縫隙的水溝蓋或是小排水溝時,使得小半徑的該前輪92容易卡住孔洞或縫隙而無法順利跨越,且其輪椅于行進中突如其來遭阻礙的沖力更有令乘坐者造成跌落的風險。
[0005]因此,本發明人本著服務于廣大殘障同胞的精神,針對現有輪椅結構9上使用時所產生種種缺失與不便,進一步在現有輪椅結構9的構造上加以改良,以突破上述現有輪椅結構9無法行駛的路面狀況,達到可于崎嶇路面行駛的目的,以大幅改善輪椅使用者長年因行動不便所造成困擾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輪椅結構,利用履帶傳動式的導向結構配合一緩沖裝置所構成的輪椅,使該輪椅行進中遇到崎嶇障礙時可通過該履帶所連動的該輪組沿著該障礙物外表進行跨越,達到可將該輪椅順利通過障礙的目的。
[0007]為達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輪椅結構,其包括:一椅架,包括一椅背以及一椅座;兩后輪,分別利用一輪軸組將兩后輪各別結合于該椅背兩側;以及兩導向結構,分別結合于該椅架的該椅座前方往下延伸的兩輪架上,每個導向結構包括:一樞轉機構,結合在該輪架上,該樞轉機構能夠沿著該輪架延伸方向為軸心做旋轉擺動;一架體,結合于該樞轉機構;多個輪組,以能夠旋轉的方式結合于該架體上;一履帶,框圍套附于該多個輪組;以及一緩沖裝置,至少連接于該架體,可使該架體在沒有受到外力的情況下會有回復到其一原始位置的趨勢。
[0008]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樞轉機構包括一第一旋轉結構以及一第二旋轉結構;其中,該第一旋轉結構樞接于該輪架上,且該第一旋轉結構的軸心線與該第二旋轉結構的軸心線相互呈垂直狀態;
[0009]該架體為倒U形,其包括兩垂直面以及連接兩垂直面的一水平面;位于該水平面上設有相對應的兩軸承架,且該兩軸承架供一中心軸貫穿并結合于該第二旋轉結構上;
[0010]該多個輪組分別位于倒U形的架體中,且各該輪組分別固定于兩垂直面上;
[0011]該履帶位于該兩垂直面之間;
[0012]該緩沖裝置連接于該樞轉機構與該架體之間;以及
[0013]各個該導向結構分別更包括一定位裝置,其設置于該樞轉機構上,并與該水平面保持一間隙。
[0014]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各個該導向結構的該多個輪組呈倒三角形狀排列,其包括:一第一輪組、一第二輪組以及一第三輪組;其中,該第二輪組和第三輪組分別位于該第一輪組的兩側,且僅以該第一輪組接觸地面,而第二輪組和第三輪組各別的軸心線位于同一水平線上,并與該第一輪組的軸心線呈平行狀態。
[0015]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第一輪組的軸心線與該第一旋轉結構的軸心線間隔一距離,且該第一輪組的半徑長度大于該第二輪組的半徑長度且該第一輪組的半徑長度大于第三輪組的半徑長度。
[0016]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第二輪組與該第三輪組的半徑長度相同,且各別該第二輪組和第三輪組的軸心線位置`分別至該第一輪組的軸心線位置的垂直距離相同。
[0017]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第一輪組、第二輪組以及第三輪組的周緣表面上分別設有環狀的一滑槽用以定位并容納該履帶;并且,該第一輪組、第二輪組以及第三輪組分別包括一第一軸承組、一第二軸承組以及一第三軸承組;其中,分別通過該第一軸承組、一第二軸承組以及一第三軸承組將該第一輪組、第二輪組以及第三輪組分別固定于兩垂直面上所各別對應設置的多個軸孔中。
[0018]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緩沖裝置是一壓縮彈簧、油壓缸、氣壓缸或彈性簧片;該履帶材質是一金屬、橡膠或皮帶。
[0019]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第一旋轉結構包括至少一第一軸承固定于該輪架上,且該第一軸承嵌附于該樞轉機構內。
[0020]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第二旋轉結構位于該第一旋轉結構下方,并且該第二旋轉結構與該架體的該水平面間隔一距離,而該第二旋轉結構包括至少一第二軸承,且該中心軸固定于該第二軸承上,并以該中心軸的兩端固定于兩軸承架上。
[0021]所述的輪椅結構,其中,該第一旋轉結構的軸心線與該第二旋轉結構的軸心線相互交會;并且,該輪椅結構更包括一履帶調整裝置,該履帶調整裝置結合于該架體上,通過該履帶調整裝置位移其中一輪組以達到繃緊該履帶的效果。
[0022]該導向結構接觸到地面障礙時,可通過該多個輪組所連動的該履帶來增大輪椅前輪的一虛擬半徑且構成較低的重心,以增強跨越較高凸出物或較寬凹洞等障礙的能力,并通過該緩沖裝置減少跨越該障礙物時所造成的震動。【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現有輪椅結構的側視示意圖;
[0024]圖2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側視示意圖;
[0025]圖3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剖面示意圖;
[0026]圖4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A-A剖面示意圖;
[0027]圖5為本發明輪椅結構于前進時的該導向結構轉向示意圖;
[0028]圖6為本發明輪椅結構于后退時的該導向結構轉向示意圖;
[0029]圖7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該導向結構障礙跨越動作示意圖;
[0030]圖8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剖面意圖;
[0031]圖9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履帶調整裝置俯視剖面示意圖。
[0032]附圖標記說明:1-輪椅結構;11_椅架;111-椅背;112_椅座;113_腳踏板;1121-輪架;12_后輪;121_輪軸組;13_導向結構;131_樞轉機構;1311_第一旋轉結構(第一軸承);1312_第二旋轉 結構(第二軸承);1313_螺孔;132、132a-架體;1321、1321a_垂直面;13211-軸孔;13212a-溝槽;1322、1322a-水平面;13221_軸承架;13222_中心軸;1323a-擋片;133_輪組;1331_第一輪組;13311_滑槽;13312_第一軸承組;1332_第二輪組;13321-滑槽;13322_第二軸承組;1333、1333a-第三輪組;13331_滑槽;13332_第三軸承組;13333a-輪軸;134-履帶;135-緩沖裝置;136-定位裝置;137-履帶調整裝置;
1371-座體;13711、13711’-側架;137111、137111’ -軸孔;13712_ 連接部;137121_ 螺孔;
1372-調整螺絲;13721-底端;51、52、53、54、55_軸心線;71_前進方向;72_后退方向;8-障礙物;9_現有輪椅結構;91_椅架;92_前輪;93_后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33]請參閱圖2所示,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側視示意圖。于本發明中該輪椅結構I定義有一相互垂直的X、Y、Z軸方向,其包括:一椅架11、兩后輪12以及兩導向結構13。該椅架11包括:一椅背111以及一椅座112,于椅架11前方設有自椅座112前端向下向前延伸的兩腳踏板113。兩后輪12分別利用一輪軸組121將兩后輪12各別結合于該椅背111兩偵1K兩導向結構13分別結合于該椅架11的該椅座112前方往下延伸的兩輪架1121上,其分別包括:一樞轉機構131、一架體132、多個輪組133、一履帶134、一緩沖裝置135以及一定位裝置136。
[0034]請參閱圖3、圖4所示,分別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剖面示意圖以及導向結構A-A剖面示意圖。該導向結構13的該樞轉機構131結合在輪架1121上且包括有:一第一旋轉結構1311以及一第二旋轉結構1312。該第一旋轉結構1311樞接于該輪架1121上,且該第一旋轉結構1311的軸心線51與該第二旋轉結構1312的軸心線52相互呈垂直狀態。于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一軸承1311的軸心線51與該第二軸承1312的軸心線52相互交會,且該第一旋轉結構1311為至少一第一軸承(以下第一旋轉結構稱的為第一軸承)固定于該輪架1121上。該第一軸承1311嵌附于該樞轉機構131內,并與該輪架1121相互樞接,使該樞轉機構131以及所連接的該架體132得以沿著該軸心線51 (也就是輪架1121延伸的方向)為中心進行360度旋轉擺動。[0035]該架體132結合于該樞轉機構131且為一倒U形的架體,其包括兩垂直面1321以及連接兩垂直面的一水平面1322 ;其中,位于該水平面1322上設有相對應的兩軸承架13221,且通過一中心軸13222貫穿兩軸承架13221并結合于該第二旋轉結構1312上。該第二旋轉結構1312則位于該第一軸承1311下方,并與該架體132的該水平面1322間隔一預設距離D。于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二旋轉結構1312包括至少一第二軸承(以下第二旋轉結構稱的為第二軸承),且將該中心軸13222貫穿樞接于該第二軸承1312上,并令該中心軸13222的兩末端固定于兩軸承架13221上。
[0036]多個輪組133以可滾動旋轉的方式結合于該架體132上。于本實施例中,多個輪組133分別位于該架體132內,也就是設置于兩垂直面1321的中央處,且該輪組133分別固定于兩垂直面1321上。于本發明實施例中,多個輪組133呈倒三角形狀排列,其包括:一第一輪組1331、一第二輪組1332以及一第三輪組1333 ;其中,該第一輪組1331、第二輪組1332以及第三輪組1333其周緣表面上分別設有環狀的一滑槽13311、13321、13331用以定位并容置該履帶134。
[0037]該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分別位于該第一輪組13331的兩側上方處,且僅以該第一輪組1331為主要接觸地面的核心輪,而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各別的軸心線54、55位于同一 X軸方向的水平線上,并與該第一輪組1331的軸心線53呈平行狀態。于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二輪組1332與該第三輪組1333的半徑r2、r3長度相同,且各別該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的軸心線54、55至該第一輪組1331的軸心線53的Y軸方向垂直距離相同。
[0038]也就是說,該第一輪組1331的半徑rl長度分別大于該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的半徑r2、r3的長度,且該第二輪組的半徑r2等于該第三輪組的半徑r3長度(rl > r2,rl > r3 ;r2 = r3)。當然,于另外實施例中(圖中未示),該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的半徑r2、r3的長度亦可以因應不同的需求加以改變其半徑長度比例,例如:r2 > r3或r3 >r2。此外,各別該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設置于該架體132上的位置,也就是該第二、第三輪組1332、1333的軸心線54、55至該第一輪組1331的軸心線53的Y軸方向垂直距離亦可以設置為不同長度的距離。
`[0039]換句話說,該多個輪組133以該第一輪組1331為主要的核心輪組用以與地面接觸,而相對于該第一輪組1331位于其兩側上方的該第二輪組1332以及該第三輪組1333則將該履帶134由該第一輪組1331下方處往Y軸方向呈傾斜方式繃緊于各別的該滑槽13311、13321、13331內,使該履帶134位于該兩垂直面1321中央處,可進一步將所有的該第一輪組1331、第二輪組1332以及第三輪組1333加以框圍套附,進而固定于該架體132的兩垂直面1321上,通過該多個輪組133將所套附的該履帶134加以傳動行駛于地面上。
[0040]進一步說,該第一輪組1331、第二輪組1332以及第三輪組1333分別包括一第一軸承組13312、一第二軸承組13322以及一第三軸承組13332,且分別設置于該架體132上;其中,分別通過該第一軸承組13312、一第二軸承組13322以及一第三軸承組13332將該第一輪組1331、第二輪組1332以及第三輪組1333分別固定于該架體132的兩垂直面1321上所各別對應設置的多個軸孔13211中,并利用該履帶134將該第一輪組1331、第二輪組1331以及第三輪組1333加以串連并同時予以連動。
[0041]該緩沖裝置135為一彈性體,其分別連接于該樞轉機構131與該架體132之間,用以提供一復位彈力,使得該架體132在沒有受到外力的情況下會有回復到其原始位置的趨勢。于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緩沖裝置135可以是一壓縮彈簧、油壓缸、氣壓缸或彈性簧片。該履帶134材質可以是金屬、橡膠或皮帶。該定位裝置136設置于該樞轉機構131上,并與該架體132的該水平面1322保持一預設間隙d的距離樞轉機構,以限制該架體132以該中心軸13222為中心擺動的角度。于本發明實施例中,該定位裝置136為一螺栓,并設置于該樞轉機構131的一螺孔1313內,通過旋轉螺栓可以控制并調整該定位裝置136至該水平面1322所間隔的該預設間隙d的距離。
[0042]換句話說,該架體132通過兩軸承架13221并通過該中心軸13222貫穿結合于該第二軸承1312上,使該架體132的該水平面1322至該樞轉機構131所間隔預設距離D提供該架體132以該中心軸13222的軸心線52沿著Z軸方向進行前后擺動,其擺動的幅度受限于該定位裝置136末端至該架體132的該水平面1322的預設間隙d的距離。該預設間隙d的距離大致為lcnT3Cm之間。 [0043]請參閱圖5、圖6并參考圖3、圖4所示,圖5、圖6分別為本發明輪椅結構于前進時的該導向結構動作示意圖以及輪椅結構于后退時的該導向結構動作示意圖。一般于現有手動輪椅在設計上,位于輪椅下方前緣的小直徑尺寸的前輪的主要作用可說是用來輔助輪椅行進及轉向,該前輪的中心軸線與轉彎時的垂直轉軸會有一段偏移量,當輪椅的手動后輪與前方的該前輪以不同的轉速驅動時,其輪椅本身會有一個轉彎的力矩存在,此時通過地面與前輪之間的摩擦力加上前輪上兩回轉軸間偏移量,會讓前輪本身產生一個旋轉力矩,促使前輪自行產生轉向的作用。
[0044]換句話說,于本發明該輪椅結構I的該導向結構13中,該第一輪組1331的軸心線53與結合于該輪架1121的該第一軸承1311的軸心線51也就是該第二軸承1312的軸心線52于該Y軸方向間隔一預設距離t,因此,同樣使該輪椅結構I的兩輪架1121分別與所樞接的該導向結構13于前進或后退時形成一旋轉力矩造成回轉偏移量,由原本如圖5所示的該第二輪組1332朝向一前進方向71行進時,由乘坐者針對該兩后輪12于施以逆轉動力而產生該導向結構13以該軸心線51為中心呈180度回旋,使整體的該輪椅結構I得以如圖6所示的該第二輪組1332朝一后退方向72行駛。
[0045]請參閱圖7所示,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該導向結構障礙跨越動作示意圖。其中,本發明該輪椅結構I的該導向結構13行經于該前進方向71而遭遇到一障礙物8時,由呈倒三角形排列的該多個輪組133外圍所套附框圍的該履帶134通過該第二輪組1332下方至該第一輪組1331所連接的該履帶134區段與地面所形成的夾角Θ處沿著該障礙物8表面進行跨越接觸。由于該障礙物8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因此,于該導向結構13以該履帶134行進接觸并跨越該障礙物8的時,通過該障礙物8本身的高度將該導向結構13的該第二輪組1332往Y軸方向推擠,使設置該多個輪組13的該架體132傾斜一角度,但該架體132所傾斜的角度仍受限于該定位裝置136所限制的位置,也就是僅就該定位裝置136與該架體132的該水平面1322所間隔的該預設間隙d提供該架體132傾斜角度的限制。此時,該緩沖裝置135扮演著避震阻尼(damping)以及彈性回復的角色可隨著該架體132傾斜角度予以減緩顛頗的效果,直到該履帶134跨越該障礙物8并脫離該第三輪組1333下方至該第一輪組1331所連接的該履帶134區段后,更可經由該緩沖裝置135將該架體132復原呈水平狀態,使該架體132內所設置的該第二輪組1332與該第三輪組1333各別的軸心線54、55回復于X軸方向的同一水平線上。此外,如圖7所示,本發明的導向結構13中的架體132前端(或后端)頂緣與地面之間的距離F (也就是架體132前端頂緣的高度),即使在跨越障礙物8而被向上抬高至最高(也就是揚升角度最大)的狀態下,此一距離F也必須小于(低于)輪椅11的腳踏板113最低處與地面之間的距離E(也就是腳踏板113后底緣與地面之間的高度)。如此,導向結構13在操作的過程中才不會卡到腳踏板113。事實上,如圖1所示的傳統的輪椅9的所以要把前輪92直徑做的那么小,就是為了避免前輪92在操作時會受到腳踏板的阻礙,可是如此一來卻也導致小半徑的該前輪92容易卡住孔洞或縫隙而無法順利跨越的缺點。相反地,本發明的導向結構13的獨特設計可通過該多個輪組所連動的該履帶來增大輪椅前輪的一虛擬半徑且構成較低的重心,以增強跨越較高凸出物或較寬凹洞等障礙的能力,同時又可避免受到腳踏板113阻礙,確實大幅改善了現有輪椅技術的總總缺失。
[0046]以下所述的本發明其他較佳實施例中,因大部份的元件相同或類似于前述實施例,故相同的元件與結構以下將不再贅述,且相同的元件將直接給予相同的名稱及編號,并對于類似的元件則給予相同名稱但在原編號后另增加一英文字母以資區別且不予贅述,合先敘明。
[0047]請參閱圖8、圖9所示,圖8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剖面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履帶調整裝置俯視剖面示意圖。由于圖8、圖9的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其大體上與圖3所示的實施例類似,故相同的元件與結構以下將不再贅述。本發明輪椅結構的導向結構另一較佳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點在于,該導向結構13更包括一履帶調整裝置137。該履帶調整裝置137包括:一座體1371以及一調整螺絲1372。該座體1371外觀大致為一 U形狀態,由兩相對應的側架13711、13711’以及一連接部13712所構成。該座體1371通過U形的開口處套附并結合于該架體132a的上并位于該第三輪組1333a的外側,使得兩側架13711、13711’上分別相對設置的一軸孔137111、137111’,并利用該架體132a的兩垂直面1321a上所分別相對設置的一溝槽13212a令該第三輪組1333a中央的一輪軸13333a兩端得以分別貫穿且游移于該兩溝槽13212a中,并使該輪軸13333a的兩末端分別樞接于該軸孔137111、137111’內,使該履帶調整裝`置137的該座體1371與該第三輪組1333a的該輪軸13333a進行樞接。
[0048]于該座體1371的該連接部13712上設有一螺孔137121用以提供該調整螺絲1372予以螺紋連接,且于該架體132a的該兩垂直面1321a并位于該第三輪組1333a所設置的側端處設有一擋片1323a,而該擋片1323a周緣分別垂直且連接該兩垂直面1321a與該水平面1322a。該擋片1323a用于提供該調整螺絲1372貫穿于該連接部13712上所設的該螺孔137121后,進一步提供該調整螺絲1372的一底端13721抵靠的施力點。也就是說,當該調整螺絲1372螺旋鎖入于該連接部13712上的該螺孔137121內時,進一步使得該調整螺絲1372的該底端13721抵靠于該擋片1323a,同時間接使得該兩側架13711、13711’上相對應設置的兩軸孔137111、137111’內所樞接該第三輪組1333a中央的該輪軸13333a橫跨于該架體1321a相對應的兩溝槽13212a中進行橫向移動,也由于兩溝槽13212a所提供該第三輪組1333a的移動方向與該調整螺絲1372的螺旋中心軸向相同,因此,當該調整螺絲1372旋入該螺孔137121內時,通過該調整螺絲1372的該底端13721推擠該擋片1323a可通過兩側架13711、13711’反向拉動該第三輪組1333a的該輪軸13333a,進一步將套附于該第三輪組1333a上的該履帶134達到繃緊的作用,由此調整該履帶134松緊程度以減少脫落的風險。[0049]綜上所述,本發明一種輪椅結構I包括:一椅架11、兩后輪12以及兩導向結構13。該椅架11包括一椅背111以及一椅座112。兩后輪12分別利用一輪軸組121將兩后輪12各別結合于位于該椅背111兩側。兩導向結構13分別結合于該椅座112前方往下延伸的兩輪架1121上,其分別包括:一樞轉機構131、一架體132、多個輪組133、一履帶134、一緩沖裝置135以及一定位裝置136。
[0050]該樞轉機構131包括:一第一旋轉結構1311以及一第二旋轉結構1312 ;其中,該第一旋轉結構1311樞接于該輪架1121的上,且該第一旋轉結構1311的軸心線51與該第二旋轉結構1312的軸心線52相互呈垂直狀態。該架體132為一倒U形的架體,其包括兩垂直面1321以及連接兩垂直面1321的一水平面1322 ;其中,位于該水平面1322上設有相對應的兩軸承架13221,且通過一中心軸13222貫穿兩軸承架13221并結合于該第二旋轉結構1312上。多個輪組33分別位于倒U形的該架體132的中央處,且該輪組33分別固定于兩垂直面1321上。
[0051]該履帶134位于該兩垂直面1321中央處,且將該多個輪組133加以套附并框圍。該緩沖裝置135分別連接于該樞轉機構131與該架體132之間。該定位裝置136設置于該樞轉機構131上,并與該架體132的該水平面1322保持一預設間隙。該導向結構13接觸到地面一障礙物8時可通過該緩沖裝置135減緩震動并將該輪組33所連動的該履帶134沿著該障礙物8外表進行攀附,使該導向結構13得以于該定位裝置136所限制的跨越范圍通過該障礙物8,進一步令本發明的該輪椅結構I于行進中遇到凸出障礙時可憑借該履帶134所連動的該輪組33沿著該障礙物8外表進行跨越,達到可將該輪椅結構I順利通過該障礙物8的目的。
[0052]唯以上所述的實施例不應用于限制本發明的可應用范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本發明的申請專利范圍內容所界定技術精神及其均等變化所含括的范圍為主者。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及修飾,仍將不失本發明的要義所在,亦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故都應視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狀況。
【權利要求】
1.一種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椅架,包括一椅背以及一椅座; 兩后輪,分別利用一輪軸組將兩后輪各別結合于該椅背兩側;以及 兩導向結構,分別結合于該椅架的該椅座前方往下延伸的兩輪架上,每個導向結構包括: 一樞轉機構,結合在該輪架上,該樞轉機構能夠沿著該輪架延伸方向為軸心做旋轉擺動; 一架體,結合于該樞轉機構; 多個輪組,以能夠旋轉的方式結合于該架體上; 一履帶,框圍套附于該多個輪組;以及 一緩沖裝置,至少連接于該架體,能夠向該架體提供復位彈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樞轉機構包括一第一旋轉結構以及一第二旋轉結構;其中,該第一旋轉結構樞接于該輪架上,且該第一旋轉結構的軸心線與該第二旋轉結構的軸心線相互呈垂直狀態; 該架體為倒U形,其包括兩垂直面以及連接兩垂直面的一水平面;位于該水平面上設有相對應的兩軸承架,且該兩軸承架供一中心軸貫穿并結合于該第二旋轉結構上; 該多個輪組分別位于倒U形的`架體中,且各該輪組分別固定于兩垂直面上; 該履帶位于該兩垂直面之間; 該緩沖裝置連接于該樞轉機構與該架體之間;以及 各個該導向結構分別更包括一定位裝置,其設置于該樞轉機構上,并與該水平面保持一間隙。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各個該導向結構的該多個輪組呈倒三角形狀排列,其包括:一第一輪組、一第二輪組以及一第三輪組;其中,該第二輪組和第三輪組分別位于該第一輪組的兩側,且僅以該第一輪組接觸地面,而第二輪組和第三輪組各別的軸心線位于同一水平線上,并與該第一輪組的軸心線呈平行狀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輪組的軸心線與該第一旋轉結構的軸心線間隔一距離,且該第一輪組的半徑長度大于該第二輪組的半徑長度且該第一輪組的半徑長度大于第三輪組的半徑長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輪組與該第三輪組的半徑長度相同,且各別該第二輪組和第三輪組的軸心線位置分別至該第一輪組的軸心線位置的垂直距離相同。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輪組、第二輪組以及第三輪組的周緣表面上分別設有環狀的一滑槽用以定位并容納該履帶;并且,該第一輪組、第二輪組以及第三輪組分別包括一第一軸承組、一第二軸承組以及一第三軸承組;其中,分別通過該第一軸承組、一第二軸承組以及一第三軸承組將該第一輪組、第二輪組以及第三輪組分別固定于兩垂直面上所各別對應設置的多個軸孔中。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緩沖裝置是一壓縮彈簧、油壓缸、氣壓缸或彈性簧片;該履帶材質是一金屬、橡膠或皮帶。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旋轉結構包括至少一第一軸承固定于該輪架上,且該第一軸承嵌附于該樞轉機構內。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旋轉結構位于該第一旋轉結構下方,并且該第二旋轉結構與該架體的該水平面間隔一距離,而該第二旋轉結構包括至少一第二軸承,且該中心軸固定于該第二軸承上,并以該中心軸的兩端固定于兩軸承架上。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椅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旋轉結構的軸心線與該第二旋轉結構的軸心線相互交會;并且,該輪椅結構更包括一履帶調整裝置,該履帶調整裝置結合于該架體上。
【文檔編號】A61G5/06GK103655073SQ201210340195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3日
【發明者】曾文昌, 江仁森 申請人:曾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