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
背景技術:
產后缺乳是指產婦分娩后哺乳期內乳汁量少或無泌乳,不能滿足哺育的嬰兒需要,中醫稱之為“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新生兒的生長發育與采取的喂養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母乳含有免疫 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G、D,促生長因子,腸道激素,活性酶等幾百種物質,是嬰兒最佳的食品,適合嬰兒的消化吸收,能增強嬰兒的免疫力,促進嬰兒的智能發育,嬰兒吸吮母乳還可刺激母親子宮收縮減少產婦產后出血,減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病。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一直提倡、鼓勵進行母乳喂養。我國對母乳喂養非常重視,《中國兒童發展綱要》要求嬰兒4個月內母乳喂養率要達到80%以上,但我國目前產后4個月純母乳喂養率未達到要求,需要添加奶粉等輔助食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產婦乳量不足。由于我國提倡晚婚晚育,加之現代生活方式影響,初產婦年齡趨于增高,剖宮產率上升等等因素影響,產后缺乳癥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尤其在大、中城市產婦較為常見,據統計目前國內產婦產后缺乳發生率為20%以上,另有統計數字表明因乳量不足導致母乳喂養失敗者約占全部非母乳喂養嬰兒34%,糾正產后缺乳對于提高母乳喂養率具有重大意義。產后缺乳西藥臨床治療缺少有效手段,療效不佳,而中醫藥在治療缺乳具有明顯優勢,祖國醫學認為,產婦缺乳病源是婦女產后氣血虛弱致脈絡不調,治療以補血健脾、通乳補氣為主,產婦分娩后影響乳汁分泌因素較多,正可發揮中醫藥綜合調理的優勢,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有補益氣血,通絡下乳之效,治療產后缺乳有明顯療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制成該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其重量配比為當歸5份、黑芝麻10份、阿膠5份、人參5份、黃芪10份、通草8份、玉米須20份、漏蘆5份、瓜萎5份、益母草3份、蒲公英5份、麥冬3份、甘草5份。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由當歸、黑芝麻、阿膠、人參、黃芪、通草、玉米須、漏蘆、瓜萎、益母草、蒲公英、麥冬、甘草共十三味藥物組成,其中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功能補血活血行血,使氣血各有所歸。黑芝麻性平,味甘,歸肝、腎、大腸經,功能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阿膠味甘,性平,歸肺、肝、腎經,功能補血,止血,滋陰潤燥。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心經,功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黃芪性溫,味甘,歸肺、脾經,補氣固表,補五臟諸虛,益氣固脫,利水消腫。通草味甘、淡,性微寒,歸肺、胃經,功能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玉米須性平,味甘、淡,歸膀胱、肝、膽經,功能利尿、泄熱、通淋、清肝利膽。漏蘆性寒,味苦咸,入胃、大腸經,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消熱毒,下乳汁,舒筋通脈。瓜萎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功能潤肺,散結,潤腸。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包經,功能活血調經,祛瘀生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蒲公英性寒,味甘,微苦,入肝經,功能清熱解毒,化熱毒,消腫散結,通乳汁。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肺、胃經,功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利水,通行十二經,能協和諸藥,有調補之功。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根據祖國醫學理論,女子妊娠時氣血下注以養胎,分娩后氣血上行以化乳。乳汁為血所化生,而賴氣的運行。缺乳者多由氣血虛弱、乳絡不通所致。女子平素氣血虛弱,復因分娩過程耗氣太過,失血過多,或脾胃功能虛弱者,氣血生化無源,沖任氣血一時補充不及,乳汁化生乏源,而見乳汁甚少,或無乳可下。《傅青主女科》“婦人產后絕無點滴之乳,人以為乳管之閉者也,誰知是氣與血之兩涸乎。夫乳乃氣血之所化而成也,無血固不能生乳汁,無氣亦不能生乳汁”。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本,肝主藏血,主疏泄,乳房、脅肋為肝經所布,故乳汁分泌跟肝氣的疏泄有關。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 物制劑,扶助改善機體氣血虛弱,補氣生血,通絡行乳;津液血乳同源,由后天脾胃攝入的水谷精華所化生,處方藥物同時補脾健胃,活血通絡催乳。方中當歸、黑芝麻、阿膠、人參、黃芪補血養血、行血;通草、玉米須、漏蘆、瓜萎疏肝解郁理氣、通絡行乳;益母草、蒲公英、麥冬養陰生津,清熱解毒,化熱毒,克制熱盛血滯;甘草通行十二經,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協和諸藥,使之不爭,調和諸藥寒涼溫熱,為全方之使藥。全方藥物又互有佐使,例如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燥,黑芝麻歸肝經,補肝腎,黃芪補氣,并鼓舞氣血運行,補益中土,溫養脾胃,用黃芪大補脾胃之氣,資生血之源,益氣而生乳;阿膠與當歸、黃芪等補益氣血藥同用,氣血雙補,醫家認為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于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配伍人參,治血虛神怯,虛倦。例如方中人參能大補元氣,當歸活血化瘀,二者配伍更具補血活血之功,參、歸氣血雙補;例如蒲公英化熱毒,解食毒,漏蘆味苦降瀉,玉米須泄熱、通淋,通草入胃經,使胃氣上達而下乳汁,與黃芪相佐,有通經下乳之功。全方諸藥合用生化有源,補氣生血,共起通絡行乳,利水通乳,健脾通乳,理血產乳之效。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可以制備成口服膏劑,也可以萃取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制備成其他口服的液體制劑或固體制劑。經統籌考慮,優選制成口服膏劑,其制備方法為一、將配方中的黃芪、通草、玉米須、漏蘆、瓜萎、益母草、蒲公英、麥冬、甘草等藥材淘洗干凈,晾干,將上述藥材粉碎機內,混合粉碎成均勻粗粉,按以下流程提取藥物成分將藥材粗粉置于回流提取器內,加入適量蒸餾水,加熱至攝氏100度,回流提取藥材成分,棄去藥渣,分離蒸餾水提取液,過濾提取液雜質,得澄清液體,將提取液置于蒸發器內,減壓濃縮,得提取液濃縮液。二、將配方中的當歸、黑芝麻、人參等藥材淘洗干凈,晾干,將上述藥材粉碎機內,混合粉碎成均勻的極細粉。三、將配方中的阿膠粉碎成均勻的細粉。四、提取液濃縮液加熱至沸,加入阿膠細粉烊化,攪拌均勻。加入當歸、黑芝麻、人參等藥材的極細粉,再加入適量冰糖糾味,攪拌至冷卻室溫,形成均勻的棕黑色膏劑,密閉,置陰涼處儲存備用。本發明的用法為口服給藥。取膏劑加入適量開水,攪拌均勻后口服,也可以將本品加入小米湯中,攪拌均勻后口服。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實施條件相對簡單,有利于在基層推廣,解決患者相關疾病治療問題。發明實施方式按以下藥物組方用量準備藥物當歸5kg、黑芝麻10kg、阿膠5kg、人參5kg、黃芪10kg、通草8kg、玉米須20kg、漏蘆5kg、瓜萎5kg、益母草3kg、蒲公英5kg、麥冬3kg、甘草5份kg。一、將配方中的黃芪、通草、玉米須、漏蘆、瓜萎、益母草、蒲公英、麥冬、甘草等藥材淘洗干凈,晾干,將上述藥材置粉碎機內,混合粉碎成均勻粗粉,按以下流程提取藥物成分將藥材粗粉置于回流提取器內,加入適量蒸餾水,加熱至攝氏100度,回流提取藥材成分,棄去藥渣,分離蒸餾水提取液,過濾提取液雜質,得澄清液體,將提取液置于蒸發器內,減壓 濃縮,得提取液濃縮液。二、將配方中的當歸、黑芝麻、人參等藥材淘洗干凈,晾干,將上述藥材置粉碎機內,混合粉碎成均勻的極細粉。三、將配方中的阿膠粉碎成均勻的細粉。四、提取液濃縮液加熱至沸,加入阿膠細粉烊化,攪拌均勻,加入當歸、黑芝麻、人參等藥材的極細粉,再加入適量冰糖糾味,攪拌至冷卻室溫,形成均勻的棕黑色膏劑。五、上述藥材用量提取制備后,制成50000克藥物膏劑,密閉,置陰涼處儲存備用。以下通過臨床治療產婦缺乳癥典型病例來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所述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的有效作用。典型病例一患者劉某某,女,29歲,公司文員。患者第一胎生產,行剖宮產生一女嬰,產后乳汁量少,質稀。患者于產后第4天就診。查體身高I. 65m,體重51kg,體溫36. 6°C,血壓72/91mmHg,陰道少量流血,既往身體較虛弱,納差。給予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口服,每次25g,一日三次,飯前服,囑其加強營養,服藥5日后復診。患者復診時自述服藥三日后,乳汁量漸多,質稠,食欲改善。囑其繼續服藥三天。一月后回訪患者,乳汁充足。典型病例二 患者李某,女,27歲,機關公務員。患者第一胎生產,順產生一女嬰,按母乳喂養要求,產后即讓嬰兒吸母乳,至產后第二天始有乳汁,量少,質尚可。患者于產后第5天就診。查體身高I. 62m,體重55kg,體溫36. 6°C,乳房有輕微脹痛感,患者既往身體健康。給予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口服,每次25g,一日三次,飯前服,囑其按時服藥,加強營養,規律作息,放松精神,服藥5日后復診。患者復診時自述服藥后,乳汁量漸多,至復診時已乳汁充足。囑其停藥。一月后回訪患者,乳汁充足。本發明本發明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發揮祖國醫學綜合調理的優勢,所使用的藥材均是安全程度好的無毒性藥物,藥物安全程度高,藥物使用方便,未發現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產后缺乳有明顯療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制成該藥物制劑的藥物組成及其重量配比為當歸5份、黑芝麻10份、阿膠5份、人參5份、黃芪10份、通草8份、玉米須20份、漏蘆5份、瓜萎5份、益母草3份、蒲公英5份、麥冬3份、甘草5份。
2.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在用于制備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產婦催乳的藥物制劑,其特征在于制成該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由當歸、黑芝麻、阿膠、人參、黃芪、通草、玉米須、漏蘆、瓜蔞、益母草、蒲公英、麥冬、甘草共十三味藥物組成,根據中醫藥學理論,女子分娩后氣血上行以化乳,乳汁為血所化生,而賴氣的運行,缺乳者多由氣血虛弱、乳絡不通所致,本發明諸藥合用生化有源,補氣生血,活血通絡,補脾健胃,共起通絡行乳,利水通乳,健脾通乳,理血產乳之效。
文檔編號A61P15/14GK102846995SQ20121037986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0日
發明者王君君 申請人:王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