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芪培元顆粒及制備方法和治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的應(yīng)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是一種太芪培元顆粒及制備方法和治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的應(yīng)用。
背景技術(shù):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俗稱艾滋病。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被感染者的免疫功能逐步喪失,CD4+T細胞數(shù)目減少,為一種慢性致死性傳染性疾病。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共同發(fā)布的《2010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最新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萬人,死亡180萬人,目前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總數(shù)達到3400萬人。我國衛(wèi)生部報告,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459例,其中病人166207例、死亡88223例。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的迅猛流行給我國及世界帶來一個亟待解決的國際性研究課題。近年來,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現(xiàn)代醫(yī)學(xué)通過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療法治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療已經(jīng)在全球廣泛應(yīng)用。由于HIV病毒在人體內(nèi)的潛伏期平均為9年至10年,在發(fā)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 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就HIV感染后早、中期的患者來說,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HAART治療)尚存有很大的爭論。一方面,對于未達到應(yīng)用抗病毒治療指征的 HIV感染者仍無藥可用,顯示出現(xiàn)抗病毒藥物在治療上的局限性,絕大多數(shù)的感染者在早期未接受治療,帶毒生存者居多。另一方面,雖然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可以較早地控制并維持病毒的低水平狀態(tài),延緩或防止免疫系統(tǒng)的破壞,減少HIV傳播的危險性,但也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如毒副作用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不能堅持長期服用;易產(chǎn)生耐藥性,甚至出現(xiàn)變異毒株,停藥后會反彈;不能徹底清除病毒,病人需要終生服藥,但費用昂貴,普通患者難以承擔;治療后的免疫功能改善不明顯,仍易患各種并發(fā)癥。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太芪培元顆粒及制備方法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的應(yīng)用,克服了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采用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療法治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時毒副作用大、易產(chǎn)生耐藥性、費用昂貴和治療后的免疫功能改善不明顯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之一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xiàn)的一種太芪培元顆粒,按下述方法得到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芪、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按重量份數(shù)分別稱取藥材女貞子6份至8份、當歸6份至8份、五味子4 份至6份、甘草4份至6 份、炒白術(shù)10份至12份、炒山楂8份至10份、生地12份至14份、太子參10份至12份、黃芪10份至12份、枸杞子6份至8份、麥冬6份至8份、天冬6份至8份、山藥6份至8份、炒麥芽8份至10份、炒六神曲8份至10份;
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藥材總重量7至9倍的50%至70%乙醇水溶液,加熱至微沸進行乙醇回流提取I次至3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醇提取液,將醇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將稠膏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將干膏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
I;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7至9倍的水,加熱至微沸進行水回流提取2次至4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水提取液,將水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I,將稠膏I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I,將干膏I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I ;
第四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炒六神曲,將炒六神曲粉碎得到細粉III,將細粉I和細粉II混合均勻成浸膏粉,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20%至4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過90目篩至11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
第五步向細粉IV中加入90%乙醇水溶液進行濕法制粒,邊加90%乙醇水溶液邊攪拌,制成軟材,將制成的軟材過9目篩至11目篩,使其完全分散、均勻、整齊,然后進行真空干燥,得到太苗培元顆粒。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之二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xiàn)的一種太芪培元顆粒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驟進行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芪、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按重量份數(shù)分別稱取藥材女貞子6份至8份、當歸6份至8份、五味子4份至6份、甘草4份至6份、炒白術(shù)10份至12份、炒山楂8份至10份、生地12份至14份、太子參10份至12份、黃芪10份至12份、枸杞子6份至8份、麥冬6份至8份、天冬6份至8份、山藥6份至8份、炒麥芽8份至10份、炒六神曲8份至10份;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藥材總重量7至9倍的50%至70%乙醇水溶液,加熱至微沸進行乙醇回流提取I次至3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醇提取液,將醇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將稠膏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將干膏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 ;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7至9倍的水,加熱至微沸進行水回流提取2次至4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水提取液,將水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I,將稠膏I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I,將干膏I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I ;
第四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炒六神曲,將炒六神曲粉碎得到細粉III,將細粉I和細粉II混合均勻成浸膏粉,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20%至4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過90目篩至11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第五步向細粉IV中加入90%乙醇水溶液進行濕法制粒,邊加90%乙醇水溶液邊攪拌, 制成軟材,將制成的軟材過9目篩至11目篩,使其完全分散、均勻、整齊,然后進行真空干燥,得到太芪培元顆粒。
下面是對上述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之一和技術(shù)方案之二的進一步優(yōu)化或/和改進 上述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可在溫度為40 V至50 V、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條件下進行干燥。
上述第二步中,可將稠膏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真空度為_0.06MPa 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第三步中,將稠膏I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
上述在第二步中,乙醇可回流提取2次,每次O. 5小時,稠膏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粉碎過80目篩;第三步中,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I小時,稠膏I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I粉碎過80目篩;第四步中,細粉III過10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過10目篩。
上述第二步中,可向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等藥材總重量8倍的60%乙醇水溶液;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8倍的水;第四步,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30%的細粉 III并混合均勻。
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之三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xiàn)的上述的太芪培元顆粒在制備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方面的應(yīng)用。
本發(fā)明所得的太芪培元顆粒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力, 能夠加強抗病毒藥物療效及減輕其毒副反應(yīng),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存能力,遏制艾滋病傳播,并且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服用方便,便于攜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該太苗培元顆粒按下述制備方法得到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芪、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按重量份數(shù)分別稱取藥材女貞子6份至8份、當歸6份至8份、五味子4份至6份、甘草4份至6份、炒白術(shù)10份至12份、炒山楂8份至10份、生地12份至14份、太子參10份至12份、黃芪10份至12份、枸杞子6份至8份、麥冬6份至8份、天冬6份至8 份、山藥6份至8份、炒麥芽8份至10份、炒六神曲8份至10份; 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藥材總重量7至9倍的50%至70%乙醇水溶液,加熱至微沸進行乙醇回流提取I次至3次,每次O. 5小時至1. 5 小時,得到醇提取液,將醇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將稠膏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將干膏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 ;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7至9倍的水,加熱至微沸進行水回流提取2次至4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水提取液,將水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I,將稠膏I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I,將干膏I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I ;
第四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炒六神曲,將炒六神曲粉碎得到細粉III,將細粉I和細粉II混合均勻成浸膏粉,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20%至4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過90目篩至11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
第五步向細粉IV中加入90%乙醇水溶液進行濕法制粒,邊加90%乙醇水溶液邊攪拌,制成軟材,將制成的軟材過9目篩至11目篩,使其完全分散、均勻、整齊,然后進行真空干燥,得到太芪培元顆粒。實施例2,該太芪培元顆粒按下述制備方法得到
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芪、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按重量份數(shù)分別稱取藥材女貞子6份或8份、當歸6份或8份、五味子4份或6份、甘草4份或6份、炒白術(shù)10份或12份、炒山楂8份或10份、生地12份或14份、太子參10份或12份、黃芪10份或12份、枸杞子6份或8份、麥冬6份或8份、天冬6份或8份、山藥6份或8份、炒麥芽8份或10份、炒六神曲8份或10份;
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稱取 好的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藥材總重量7倍或9倍的50%或70%乙醇水溶液,加熱至微沸進行乙醇回流提取I次或3次,每次O. 5小時或1. 5小時,得到醇提取液,將醇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或1. 30的稠膏I,將稠膏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將干膏I粉碎并過70目篩或90目篩,得到細粉I ;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7倍或9倍的水,加熱至微沸進行水回流提取2次或4次,每次O. 5小時或1. 5小時,得到水提取液,將水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或1. 30的稠膏II,將稠膏I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I,將干膏II粉碎并過70目篩或90目篩,得到細粉II ;
第四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炒六神曲,將炒六神曲粉碎得到細粉III,將細粉I和細粉II混合均勻成浸膏粉,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20%或4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過90目篩或11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
第五步向細粉IV中加入90%乙醇水溶液進行濕法制粒,邊加90%乙醇水溶液邊攪拌,制成軟材,將制成的軟材過9目篩或11目篩,使其完全分散、均勻、整齊,然后進行真空干燥,得到太苗培元顆粒。實施例3,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過篩后在溫度為40°C至5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條件下進行干燥。
實施例4,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第二步中,將稠膏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 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第三步中,將稠膏II置于溫度為 40°C至6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
實施例5,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在第二步中,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O. 5小時,稠膏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粉碎過80目篩;第三步中,水回流提取 3次,每次I小時,稠膏I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I粉碎過80目篩;第四步中,細粉III過10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過10目篩。
實施例6,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第二步中,向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等藥材總重量8倍的60%乙醇水溶液;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8倍的水;第四步,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3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
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苗培元顆粒臨床試驗如下1.擬采取的試驗方法、技術(shù)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L I試驗方法1.1.1試驗對象選取在沙依巴克區(qū)、水磨溝區(qū)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接受中醫(yī)藥治療且滿半年以上的患者40例。
1.1.2診斷標準O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WHO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符合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診斷標準。
2)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臨床技術(shù)方案(試行)》中醫(yī)辨證標準。證屬氣陰兩虛型(主要癥狀見低熱或五心煩熱或夜間潮熱、盜汗或自汗、乏力氣短、干咳少痰或咳痰帶血絲,次要癥狀見口干咽燥、心煩少寐、腰膝酸困體瘦、咳喘無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1.1. 3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辨證分型診斷標準;③年齡18-45歲之間;④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⑤未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
1.1. 4病例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血管、呼吸、內(nèi)分泌、腎、血液或精神系統(tǒng)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zhì),或?qū)Ρ舅庍^敏者。
1.1. 5藥物為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苗培元顆粒。
1. 2實驗方案1.2.1治療方法給予“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沖服,一日2次,每次15g。
1. 2. 2治療療程3個月為一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觀察一年。
1. 2. 3觀察內(nèi)容和時點(O 一般資料人口學(xué)資料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民族;(2)療效性指標分析療效評定標準參`照《11省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臨床技術(shù)方案》癥狀體征計分表,依次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要癥狀和體征采用0、2、4、6積分法,次要癥狀用0、1、2、3積分法,進行量化積分。
①中醫(yī)癥狀積分有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總積分下降> 1/3 ;穩(wěn)定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總積分下降< 1/3 ;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積分有所增加者。②卡洛夫斯基積分有效卡氏積分增高> 10分;穩(wěn)定卡氏積分增高或減少< 10分;無效卡氏積分減少> 10分。③免疫指標有效ra4+T淋巴細胞逐漸上升,治療后ra4+T淋巴細胞升高夕30%或50mm3 ;穩(wěn)定ra4+T淋巴細胞無變化或逐漸上升,治療后⑶4+T淋巴細胞升高或下降<30%或50mm3 ;無效CD4+T淋巴細胞下降夕30%或50mm3。(3)安全性觀測
①不良事件
試驗者應(yīng)記錄所有觀察到、經(jīng)非誘導(dǎo)性提問得到的或受試者主訴的不良事件,不論不良事件發(fā)生在哪個用藥組,也不論不良事件是否與試驗方案相關(guān),同時也應(yīng)記錄試驗期間新發(fā)生的疾病或原有疾病的加重。臨床療效不佳不應(yīng)被記錄為不良事件。對于所有的不良事件,試驗者均應(yīng)隨訪受試者以明確該不良事件的結(jié)果,明確其是否達到判定為嚴重不良事件的標準。對于所有不良事件,試驗者均應(yīng)判定導(dǎo)致不良事件的原因,是否與試驗藥物有關(guān),或達到一個試驗者或申辦者認可的穩(wěn)定的水平。②嚴重不良事件
嚴重不良事件定義為導(dǎo)致以下結(jié) 果的不良事件
致命、危及生命、永久致殘、需住院治療或延長住院時間、致先天畸形、致癌。③異常的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 實驗室檢查包括
血常規(guī)包括紅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
肝腎功包括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肌酐、尿素氮。任何超過正常值范圍的數(shù)值都將提請主任醫(yī)師注意是否有臨床意義,并判斷與本試驗藥物的關(guān)系。(4)觀察時點
在開始治療和治療結(jié)束時進行實驗室檢查及相關(guān)理化檢查;在觀察過程中,每一療程復(fù)診I次,進行相關(guān)療效性觀測并記錄。1.2.4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I)樣本量通過統(tǒng)計學(xué)樣本量計算公式
I= (Zci+[:):<
.
其中 α =0. 05, Z ft /2=1. 96, 2*/2=1. 04, Q = J C S*+S;*) /2
初步計算樣本例數(shù)為40例;因存在其他因素而中斷試驗退出的可能,可適當增加10%的樣本量。(2)統(tǒng)計分析
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統(tǒng)計處理將用SPSS17. O軟件包完成,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用完全隨機設(shè)計下兩組頻數(shù)分布的X2檢驗。計量資料均數(shù)比較,先做正態(tài)性及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條件時采用成組t檢驗;方差不齊時用Satterthwaite近似t檢驗;P值小于或等于O. 05將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1. 2. 5質(zhì)量控制對所有參與試驗的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xùn),明確操作規(guī)程,嚴格按照觀察時點進行臨床觀察。定期隨訪,及時、準確的記錄并保存各項原始數(shù)據(jù)及試驗結(jié)果。辨證分型的判斷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病例及對照的入選需嚴格按照標準執(zhí)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人員不參與病例收集。加強對入選病人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患者依從性,保證實驗方案的順利進行。
1. 3技術(shù)路線擬受試人群取得知情同意后,按標準納入病例,進行相應(yīng)證候評分,實驗室檢測,本發(fā)明制備的太芪培元顆粒治療2療程,然后進行有效性評價(證候評分、CD4+T淋巴細胞檢測), 接著進行安全性評價(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觀察一年后,總結(jié)觀察一年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評價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苗培元顆粒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試驗結(jié)果2.1患者一般情況的分析對所有納入試驗的病例的基本資料進行分析,共納入病例40例,平均年齡 36. 88±9. 23歲。其中男性19例,占47. 5% ;女性21例,占52. 5%。漢族14例 ,占35% ;維吾爾族23例,占57. 5% ;回族2例,占5% ;哈薩克族I例,占2. 5%。婚姻狀況未婚8例,占 20% ;已婚23例,占57. 5% ;離異7例,占17. 5% ;喪偶2例,占5%。職業(yè)分析無業(yè)17例,占 42. 5% ;職員11例,占27. 5% ;個體4例,占10% ;志愿者3例,占7. 5% ;司機2例,占5% ;工人 I例,占2. 5% ;退休I例,占2. 5% ;軍人I例,占2. 5%。文化程度小學(xué)I例,占2. 5% ;初中 12例,占30% ;高中11例,占27. 5% ;大專以上15例,占37. 5% ;文盲I例,占2. 5%。感染途徑性接觸24例,占60% ;靜脈吸毒6例,占15% ;不詳9例,占22. 5% ;輸血I例,占2. 5%。
2. 2治療前后單項癥狀積分的比較對患者接受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兩個療程的單項癥狀積分進行比較,經(jīng)配對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乏力、自汗、納呆、腹脹、肌肉痛的癥狀及體重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0°<0. 05)。即經(jīng)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患者乏力、自汗、納呆、腹脹癥狀明顯減輕,肌肉痛的癥狀得以改善,體重有所增加。見表1,治療前后單項癥狀積分的比較。
2. 3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總積分的比較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總積分為7. 60±3. 85,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總積分為4. 85±4. 63。經(jīng)配對樣本t檢驗,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總積分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0° <O. 05)。即經(jīng)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有所下降。見表2,中醫(yī)癥狀積分的比較。
2. 4治療前后卡諾夫斯基積分的比較治療前卡諾夫斯基積分為89. 00±3. 04, 治療后卡諾夫斯基積分為91. 50±5. 80。經(jīng)配對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卡諾夫斯基積分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0°<O. 05)。即經(jīng)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患者卡諾夫斯基積分有所升高。見表3,卡諾夫斯基積分的比較2.5治療前后⑶4+T淋巴細胞的比較治療前ra4+T淋巴細胞為357. 36± 144. 52,治療后ra4+T淋巴細胞為371. 85 ± 171. 62。經(jīng)配對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OT4+T淋巴細胞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0°> O. 05)。即經(jīng)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患者CD4+T淋巴細胞有所升高,但未達有效標準,ot4+t淋巴細胞的變化趨于穩(wěn)定。見表4,ra4+T淋巴細胞的比較。2. 6治療前后安全性指標的分析對治療前后患者的血常規(guī)、肝腎功進行分析,患者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肌酐、尿素氮的變化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即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對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未見不良影響。見表5,血常規(guī)、肝腎功的分析。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苗培元顆粒臨床試驗結(jié)果顯示①接受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乏力、自汗、腹脹癥狀明顯減輕,納呆、肌肉痛的癥狀得以改善,體重有所增加。與治療前比較,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有所下降,總積分下降夕1/3的23例(57. 5%),總積分下降< 1/3的6例(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 <0.05) 接受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后的患者生存質(zhì)量明顯提高,卡諾夫斯基積分增高> 10分的12例(30%),卡諾夫斯基積分增高或減少< 10分的25例(62.5%)。與治療前比較,卡諾夫斯基積分有所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O°<0.05);③接受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苗培元顆粒治療后的患者CD4+T淋巴細胞有所升高,但未達有效標準,ra4+T淋巴細胞的變化趨于穩(wěn)定,CD:升高夕50mm3的12例(30%),⑶/升高或下降< 50mm3的18例(45%) 對接受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的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進行分析,患者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肌酐、尿素氮的變化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即上述實施例所得太芪培元顆粒治療對患者血常規(guī)、肝腎功未見不良影響。此外,本試驗提示中醫(yī)藥防治艾滋病有其特有的優(yōu)勢和特點,能通過辨證施治從整體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增加機體免疫力,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為進一步延長患者生存期,延緩發(fā)病,延遲抗病毒治療爭取時間。同時,中草藥副作用相對較小,價格相對低廉,適合艾滋病這類慢性傳染病的中早期患者的長期治療。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制備治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的太芪培元顆粒,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方法得到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芪、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按重量份數(shù)分別稱取藥材女貞子6份至8份、當歸6份至8份、五味子4份至6份、甘草4份至6份、炒白術(shù)10份至12份、炒山楂8份至10份、生地12份至14份、太子參10份至12份、黃芪10份至12份、枸杞子6份至8份、麥冬6份至8份、天冬6份至8份、山藥6份至8份、炒麥芽8份至10份、炒六神曲8份至10份; 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藥材總重量7至9倍的50%至70%乙醇水溶液,加熱至微沸進行乙醇回流提取I次至3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醇提取液,將醇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將稠膏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將干膏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 ;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7至9倍的水,加熱至微沸進行水回流提取2次至4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水提取液,將水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I,將稠膏I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I,將干膏I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I ; 第四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炒六神曲,將炒六神曲粉碎得到細粉III,將細粉I和細粉II混合均勻成浸膏粉,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20%至4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過90目篩至11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 第五步向細粉IV中加入90%乙醇水溶液進行濕法制粒,邊加90%乙醇水溶液邊攪拌,制成軟材,將制成的軟材過9目篩至11目篩,使其完全分散、均勻、整齊,然后進行真空干燥,得到太苗培元顆粒。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在溫度為40°C至5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條件下進行干燥。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將稠膏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第三步中,將稠膏I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步中,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O. 5小時,稠膏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粉碎過80目篩;第三步中,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I小時,稠膏I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I粉碎過80目篩;第四步中,細粉III過10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過10目篩。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向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等藥材總重量8倍的60%乙醇水溶液;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8倍的水;第四步,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3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
6.一種太芪培元顆粒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驟進行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苗、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按重量份數(shù)分別稱取藥材女貞子6份至8份、當歸6份至8份、五味子4份至6份、甘草4份至6份、 炒白術(shù)10份至12份、炒山楂8份至10份、生地12份至14份、太子參10份至12份、黃芪 10份至12份、枸杞子6份至8份、麥冬6份至8份、天冬6份至8份、山藥6份至8份、炒麥芽8份至10份、炒六神曲8份至10份;第二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藥材總重量7至9倍的 50%至70%乙醇水溶液,加熱至微沸進行乙醇回流提取I次至3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醇提取液,將醇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 I,將稠膏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將干膏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 I ;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其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7至9倍的水,加熱至微沸進行水回流提取2次至4次,每次O. 5小時至1. 5小時,得到水提取液,將水提取液過濾,濾液在60°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 20至1. 30的稠膏II,將稠膏II進行真空干燥后得到干膏II,將干膏II粉碎并過70目篩至90目篩,得到細粉II ;第四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炒六神曲,將炒六神曲粉碎得到細粉III,將細粉I和細粉 II混合均勻成浸膏粉,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20%至4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 過90目篩至110目篩后得到細粉IV ;第五步向細粉IV中加入90%乙醇水溶液進行濕法制粒,邊加90%乙醇水溶液邊攪拌, 制成軟材,將制成的軟材過9目篩至11目篩,使其完全分散、均勻、整齊,然后進行真空干燥,得到太苗培元顆粒。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在溫度為40°C至5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條件下進行干燥;在第二步中,將稠膏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第三步中,將稠膏II置于溫度為40°C至60°C、真空度為-O. 06MPa至-O. 12MPa的真空烘箱中進行干燥。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步中,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O. 5小時,稠膏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I粉碎過80目篩;第三步中,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I小時,稠膏II干燥時真空烘箱的溫度為60°C,將干膏 II粉碎過80目篩;第四步中,細粉III過100目篩后得到細粉IV;第五步中,將制成的軟材過 10目篩。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步中,向女貞子、 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中加入重量是女貞子、當歸、五味子、甘草、炒白術(shù)、炒山楂和生地等藥材總重量8倍的60%乙醇水溶液;第三步,取第一步中稱取好的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并向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中加入重量是太子參、黃芪、枸杞子、麥冬、天冬、山藥和炒麥芽總重量8倍的水 ’第四步,向浸膏粉中加入重量是浸膏粉重量30%的細粉III并混合均勻。
10.一種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太芪培元顆粒在制備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方面的應(yīng)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技術(shù)領(lǐng)域,是一種太芪培元顆粒及制備方法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的應(yīng)用,一種制備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藥物的太芪培元顆粒,按下述方法得到第一步,將太子參、黃芪、麥冬、生地、天冬、當歸、女貞子、枸杞子、五味子、山藥、炒白術(shù)、炒山楂、炒麥芽、炒六神曲、甘草等十五味藥材揀去雜質(zhì),其中根莖類藥材用流水沖洗干凈,低溫烘干。本發(fā)明所得的太芪培元顆粒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力,能夠加強抗病毒藥物療效及減輕其毒副反應(yīng),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存能力,遏制艾滋病傳播,并且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毒副作用小,價格低廉,服用方便,便于攜帶。
文檔編號A61P31/18GK103055205SQ20121044682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11月11日
發(fā)明者馬建萍, 馬秀蘭, 艾合買提·阿不都熱依木, 張穎, 李靜茹, 曾琳 申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醫(yī)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