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人的雙腳離心臟位置最遠,加上重力作用,腳部血液回流心臟相對較難。而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于足跟,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于足跟呈凝滯狀態,從而導致足部經絡瘀滯、氣血不通,引起足跟痛。血瘀引起足跟痛多見于中老年人,病因多與年老腎虧勞損、氣滯血瘀、經絡受阻有關。臨床上只能對癥進行治療,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及時緩解疼痛,迅速消除癥狀。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屬骨痹的一種,足跟痛多因肝腎陰虛,感受寒邪所致,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根據中醫理論,針對血瘀導致足跟痛的發病機理,以健脾益氣、輔以溫陽活血為治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方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顯著、 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10-30份、山萸肉5-20 份、肉蓯蓉10-25份、鹿銜草5-15份、獨活10-25份、元胡5_15份、地龍5_20份、丹參10-40 份、當歸10-30份、威靈仙5-20份、石斛5-20份、懷牛膝10-30份、乳香5-15份、沒藥5-15 份、骨碎補10-40份、制附子5-20份、 山藥10-30份、白芍10-30份、透骨草10-30份、雞血藤10-40份、炎甘草5-15份。
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 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20份、山萸肉12份、肉蓯蓉15份、鹿銜草10 份、獨活15份、元胡8份、地龍15份、丹參30份、當歸20份、威靈仙12份、石斛15份、懷牛膝20份、乳香10份、沒藥10份、骨碎補30份、制附子15份、山藥20份、白芍25份、透骨草 20份、雞血藤30份、炙甘草10份。
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熟地具有補血養陰、填精益髓的功效;山萸肉具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的功效;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鹿銜草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血的功效;獨活具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元胡具有活血散瘀、利氣止痛的功效;地龍具有清熱息風、清肺定喘、利尿通淋、通行經絡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威靈仙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痰水、散癖積的功效;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懷牛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的功效;乳香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沒藥具有散血去瘀、消腫定痛的功效;骨碎補具有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的功效;制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的功效;山藥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 透骨草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解毒止痛的功效;雞血藤具有補血活血、舒經通絡的功效; 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本發明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共奏補腎溫陽、益精填髓、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功效,對血瘀導致足跟痛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95%,治愈率達6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 20g、山萸肉12g、肉蓯蓉15g、鹿銜草10g、獨活15g、元胡8g、地龍15g、丹參30g、當歸20g、 威靈仙12g、石斛15g、懷牛膝20g、乳香10g、沒藥10g、骨碎補30g、制附子15g、山藥20g、白芍25g、透骨草20g、雞血藤30g、炙甘草10g。
實施例2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 25g、山萸肉15g、肉蓯蓉10g、鹿銜草5g、獨活25g、元胡10g、地龍12g、丹參20g、當歸25g、 威靈仙5g、石斛10g、懷牛膝15g、乳香15g、沒藥5g、骨碎補40g、制附子5g、山藥25g、白茍 15g、透骨草15g、雞血藤40g、炎甘草5g。
實施例3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 10g、山萸肉20g、肉蓯蓉15g、鹿銜草8g、獨活10g、元胡5g、地龍8g、丹參25g、當歸15g、威靈仙20g、石斛8g、懷牛膝30g、乳香5g、沒藥12g、骨碎補20g、制附子20g、山藥30g、白茍10g、 透骨草25g、雞血藤15g、炎甘草15g。
實施例4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 30g、山萸肉10g、肉蓯蓉25g、鹿銜草12g、獨活20g、元胡12g、地龍20g、丹參10g、當歸30g、 威靈仙10g、石斛5g、懷牛膝10g、乳香12g、沒藥8g、骨碎補25g、制附子10g、山藥15g、白茍 30g、透骨草10g、雞血藤25g、炎甘草12g。
實施例5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 15g、山萸肉5g、肉蓯蓉20g、鹿銜草15g 、獨活12g、元胡15g、地龍5g、丹參40g、當歸10g、威靈仙15g、石斛20g、懷牛膝25g、乳香8g、沒藥15g、骨碎補10g、制附子12g、山藥10g、白茍 20g、透骨草30g、雞血藤10g、炎甘草8g。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 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8厘米,進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鐘;第二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 6厘米,水沸后煎煮15 20分鐘。兩次煎煮去渣取汁,合并。
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臨床療效總結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 40 70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達20年,平均5. 4年。
二、診斷標準(1)、初起隱隱作痛,屈伸、俯仰、轉側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加重,反復纏綿不愈;(2)、起病隱襲,發病緩慢,多見于中老年;(3)、局部關節可輕度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喀刺聲或摩擦聲;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4)、X線攝片輔助檢查。
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組合物中的組分、用量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癥狀酌情增減。七天為一療程,一天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飯前半小時溫熱服用。
四、療效標準(1)治愈疼痛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 (2)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功能好轉;(3)未愈關節疼痛及腫脹無變化。
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1-6個療程,治愈39例,好轉18例,無效3 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六、典型病例病例1:劉某,男,60歲,左足跟腱痛,運動不便。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I個療程,疼痛消失,運動自如,鞏固服用I個療程,治愈。
病例2 于某,女,49歲,左足跟疼痛,著地痛感更甚。服用本發明制備的湯藥2個療程,疼痛有所減輕;繼續服用I個療程,疼痛明顯減輕,行走正常;鞏固服用I個療程,治愈。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10-30份、山萸肉5-20份、肉蓯蓉10-25份、鹿銜草5_15份、獨活10-25份、元胡5-15份、地龍5-20份、丹參10-40份、當歸10-30份、威靈仙5_20份、石斛5_20份、懷牛膝10-30份、乳香5-15份、沒藥5-15份、骨碎補10-40份、制附子5-20份、山藥10-30份、白芍10-30份、透骨草10-30份、雞血藤10-40份、炙甘草5_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20份、山萸肉12份、肉蓯蓉15份、鹿銜草10份、獨活15份、元胡8份、地龍15份、丹參30份、當歸20份、威靈仙12份、石斛15份、懷牛膝20份、乳香10份、沒藥10份、骨碎補30份、制附子15份、山藥20份、白芍25份、透骨草20份、雞血藤30份、炙甘草1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份的中藥原料組成熟地10-30份、山萸肉5-20份、肉蓯蓉10-25份、鹿銜草5-15份、獨活10-25份、元胡5-15份、地龍5-20份、丹參10-40份、當歸10-30份、威靈仙5-20份、石斛5-20份、懷牛膝10-30份、乳香5-15份、沒藥5-15份、骨碎補10-40份、制附子5-20份、山藥10-30份、白芍10-30份、透骨草10-30份、雞血藤10-40份、炙甘草5-15份。。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具有補腎溫陽、益精填髓、活血散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治療血瘀導致足跟痛療效顯著,作用可靠,其組分藥源廣、配制簡便、無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3007051SQ20121048208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5日
發明者柳暉 申請人:榮成市崖頭美全口腔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