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當歸10-15、川芎5-8、姜蠶8-10、丹參10-15、赤芍8-10、紅花8-10、荊芥8-10、鉤藤10-15、獨角蓮4-8、石菖蒲8-10、桔梗8-10、甘草2-5。本發明為純中藥制劑,面部中風一個月內使用,5-10天治愈。
【專利說明】—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面癱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面部疾病,發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涼、物理性損傷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經的發病之初表現為面神經發炎,此時還未形成明顯的面部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癥狀表現。因此,對于面神經的癥狀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時地發現這種疾病,從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療不及時而使病情加深。1961年6月國際醫學協會稱“面神經麻痹稱”為“面癱” “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通常是指在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面神經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患者面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當歸10-15、川芎5-8、姜蠶8-10、丹參10-15、赤芍8-10、紅花8-10、荊芥8-10、鉤藤10-15、獨角蓮4-8、石菖蒲8-10、桔梗8-10、甘草2-5。
[0005]所述的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優選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當歸12、川芎6、姜蠶9、丹參15、赤芍9、紅花9、荊芥9、鉤藤12、獨角蓮5、石菖蒲9、桔梗9、甘草3。
[0006]水煎服或職稱濃縮丸服用,一日一副,分兩次服用。
[0007]對100名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的情況:面部中風一個月內,100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成人55例,小孩45例,患者最小年齡38歲,患者最大年齡72歲,治療期間忌煙酒、辛辣、生冷、油膩食物。結果為:一個療程治愈人數98人,治愈率98%。
[000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為純中藥制劑,面部中風一個月內使用,5-10天治愈。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實施例1
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配方:當歸15 g、川芎8 g、姜蠶10 g、丹參15 g、赤芍10 g、紅花10 g、荊芥10 g、鉤藤15 g、獨角蓮8 g、石菖蒲10 g、桔梗10 g、甘草5 g。
[0010]實施例2
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配方:當歸10 g、川彎5 g、姜蠶8 g、丹參10 g、赤茍8 g、紅花8 g、荊芥8 g、鉤藤10 g、獨角蓮4 g、石菖蒲8 g、桔梗8 g、甘草2 g。
[0011]實施例3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配方:當歸10-15 g、川芎5-8 g、姜蠶8-10 g、丹參10-15g、赤茍8-10 g、紅花8-10 g、荊芥8-10 g、鉤藤10-15 g、獨角蓮4-8 g、石菖蒲8-10 g、桔梗 8-10 g、甘草 2-5 go
[0012]實施例4
當歸12 g、川芎6 g、姜蠶9 g、丹參15 g、赤芍9 g、紅花9 g、荊芥9 g、鉤藤12 g、獨角蓮5 g、石菖蒲9 g、桔梗9 g、甘草3 go[0013]典型病例
丁某,林州市五龍鎮南沃村人,男,38歲,面部中風10天后服本中藥,5日內治愈。
[0014]譚某,林州市五龍鎮西槳村人,男,62歲,面部中風20天后服本中藥,7日內治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當歸10-15、川芎5-8、姜蠶8-10、丹參10-15、赤芍8-10、紅花8-10、荊芥8-10、鉤藤10-15、獨角蓮4-8、石菖蒲8-10、桔梗8-10、甘草2-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當歸12 、川芎6、姜蠶9、丹參15、赤芍9、紅花9、荊芥9、鉤藤12、獨角蓮5、石菖蒲9、桔梗9、甘草3。
【文檔編號】A61P25/02GK103830457SQ20121048768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7日
【發明者】付廣興, 付劍鴻 申請人:付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