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麻醉科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
背景技術:
硬膜外麻醉后發生寒戰是臨床麻醉過程中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可達20% -50%。劇烈寒戰可使患者極不舒適,不僅影響手術操作及臨床監測,而目機體氧耗量大為增加,導致低氧血癥和乳酸性酸中毒,有必要加以制止。因此,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質制成全葉青蘭10-20份、白頭翁10-25份、一枝黃花1-15份、瓜萎皮1-10份、防風1-15份、小野雞尾1-10份、干姜1-10份、冬凌草1-15份、地膚子1_10份、肉蓯蓉10-20份、決明子10-30份、農吉利1-20份、遠志1_10份、蘆薈10-20份和牡丹皮1_10份。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質制成全葉青蘭15份、白頭翁15份、一枝黃花5份、瓜萎皮5份、防風10份、小野雞尾5份、干姜5份、冬凌草10份、地膚子5份、肉蓯蓉15份、決明子20份、農吉利10份、遠志5份、蘆薈15份和牡丹皮5份。優選地,本發明所述的藥劑為片劑、口含片、速溶片、或湯劑。本發明所述的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具有成本低、制備易、毒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特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本發明湯劑的制備稱全葉青蘭15克、白頭翁15克、一枝黃花5克、瓜萎皮5克、防風10克、小野雞尾5克、干姜5克、冬凌草10克、地膚子5克、肉蓯蓉15克、決明子20克、農吉利10克、遠志5克、蘆薈15克和牡丹皮5克,加入水2000毫升,置于密封的燒瓶內,在70°C的水浴下加熱6小時,過濾,收集濾液即得。實驗例50例硬膜外麻醉寒戰者均是下肢、下腹、脊柱乎術,ASA I-II級,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6±11歲,體重60±5kg。術前均未用藥,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2°C _25°C,術中輸液為室溫環境中的液體。取T11-L4,向頭端置管3厘米,試驗劑量注入2體積%利多卡因5毫升。5分鐘后無不適,追加2體積%利多卡因7-15ml,麻醉平面達到手術要求。麻醉后常規給氧,術中監測HR、NBP, ECG、SP02?;颊咦允雠吕洳⒂忻娌考八闹∪獠蛔灾黝澏稙楹畱鸩±?。50例寒戰病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2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局麻藥用量、手術時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 > O. 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于寒戰出現后2分鐘口服實施例I制備的湯劑50毫升,每個4小時口服一次,連續口服3次。對照組于寒戰出現后2分鐘內靜脈注射生理鹽水5毫升。12小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寒戰情況。療效標準顯效患者畏寒及寒戰消失;好轉有畏寒但無寒戰;無效仍有畏寒及寒戰。顯效+好轉者視為有效。 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17例,好轉6例,有效率為92. 0%,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O. 01),見表 I。表I兩組療效比較(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質制成全葉青蘭10-20份、白頭翁10-25份、一枝黃花1-15份、瓜萎皮1_10份、防風1_15份、小野雞尾1-10份、干姜1-10份、冬凌草1-15份、地膚子1-10份、肉蓯蓉10-20份、決明子10-30份、農吉利1-20份、遠志1-10份、蘆薈10-20份和牡丹皮1-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質制成全葉青蘭15份、白頭翁15份、一枝黃花5份、瓜萎皮5份、防風10份、小野雞尾5份、干姜5份、冬凌草10份、地膚子5份、肉蓯蓉15份、決明子20份、農吉利10份、遠志5份、蘆薈15份和牡丹皮5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藥劑為片劑、口含片、速溶片、或湯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質制成全葉青蘭10-20份、白頭翁10-25份、一枝黃花1-15份、瓜蔞皮1-10份、防風1-15份、小野雞尾1-10份、干姜1-10份、冬凌草1-15份、地膚子1-10份、肉蓯蓉10-20份、決明子10-30份、農吉利1-20份、遠志1-10份、蘆薈10-20份和牡丹皮1-10份。本發明所述的治療椎管內麻醉后寒戰的藥劑具有成本低、制備易、毒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2961719SQ20121053481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6日
發明者王昆 申請人: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