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
背景技術:
母乳性腹瀉是嬰兒期遷延性慢性腹瀉的常見原因,該種腹瀉具有明顯的特點,這種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 7次,甚至達10次以上,大便呈泡沫稀水樣,氣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綠,有泡沫和奶瓣,有時甚至還帶有條狀的透明粘液。腹瀉時沒有發熱,嬰兒沒有明顯的痛苦與哭鬧,大便化驗沒有感染方面的異常,腹瀉程度一般沒有其他癥狀,嬰兒精神活潑,食欲良好,雖腹瀉病程較長,但體重增長每10天在300g左右,遷延不愈。如果腹瀉時間長,則有可能導致生長停滯、營養不良等嚴重后果,需要及時治療。
母乳喂養引起腹瀉,可能是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較高,該物質促進小腸平滑肌運動,增加水和電解質的分泌而產生稀便。也可能是小兒對乳糖不耐受,體內缺乏乳糖酶。乳糖不耐受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所謂的繼發性乳糖不耐受,主要為個別小兒對牛乳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繼發腸道感染后對某些單糖,雙糖或碳水化合物不耐受。由于頻繁腹瀉會影響嬰兒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而且也容易引發紅臀等情況出現,所以對于中重度母乳性腹瀉往往需要進行治療,治療方案多是口服益生菌(如媽咪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一部分患兒不得不為了大便成形而改喂牛奶,但是牛奶的營養蛋白和人類的并不相同,對嬰兒成長不利。除此以外,還有訴求中醫藥進行治療的,采用的治則大多是健脾止瀉,但實際上,這種母乳性腹瀉的原因并不是嬰兒先天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而是基于機體對乳糖的高敏感性。所以,健脾止瀉敷臍劑效果并不明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肯定的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其特征在于由多種中藥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為虎尾輪6 10份,白菖8 15份,菥蓂子8^15份,蘇頭6 10份,亮葉樺皮6 10份,素馨花8 15份,藍花蔥6 10份,路路通8 15份,芡實3 6份。其最佳重量配比為虎尾輪8份,白菖10份,菥蓂子10份,蘇頭8份,亮葉樺皮8份,素馨花10份,藍花蔥8份,路路通10份,芡實5份。其中所述的虎尾輪,為豆科植物貓尾射Uraria crinita (T. )Desv.的全草。性味甘;微苦;平。歸心;肺;肝經。功可清肺止咳;散瘀止血。白菖,為天南星科植物白菖蒲的根莖。性味辛,平。歸脾、胃經。功可化痰,開竅,健脾,利濕。菥蓂子,十字花科菥蓂屬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種子。性味辛、苦,微溫。祛風除濕,和胃止痛。蘇頭,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frutescens (L. ) Britt.、野紫蘇Var. Crispa(Thunb.) Hand. - Mazz., P. frutescens (L.) Britt.和白蘇Var. Acuta (Thunb.) Kudo,P. Frutescens (L.) Britt.的根及近根的老莖。味辛,性溫,無毒。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功可疏風散寒;降氣祛痰;和中安胎。
亮葉樺皮,為樺木科植物亮葉樺Betula Iuminifera H. Win素馨花.的樹皮。性
味甘;辛;性微溫。功可祛濕散寒;消滯和中,解毒。素馨花,為木犀科植物素馨花Jasminu, grandiflorum L.的干燥花蕾。性味微苦;性平。歸肝經。功可舒肝解郁,行氣止痛。藍花蔥,為百合科藍花蔥Allium cyaneum Regel,以全草入藥。性味辛,溫。功可發散風寒,通陽,健胃。路路通,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干燥成熟果序。性味苦,平。歸歸肝、腎經。功可祛風活絡,利水通經。突實,為睡蓮科植物突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種仁。性味甘、潘,平。歸歸脾、腎經。功可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濕止帶。組方原理現在臨床上母乳性腹瀉的中醫藥治療采用的治則大多是健脾止瀉,而本發明人多年臨床研究表明,這種母乳性腹瀉的原因并不是嬰兒先天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而是基于機體對乳糖的高敏感性,導致腸道受到激惹而產生大便稀溏,故而應立足于降低乳糖敏感性已經改善腸道易激惹的情況。本發明與現有技術比較,具有以下特點。I、用虎尾輪、白菖和菥蓂子配合虎尾輪《中國藥典》中功能主治欄中記載“清肺止咳;散瘀止血”,但是發明人臨床經驗表明,肺與大腸相表里,虎尾輪應用于嬰兒敷臍有活血通絡,理氣和中功效,配合白菖的開竅健脾利濕、菥蓂子的除濕和胃止痛,可以有效的緩解嬰兒腸內的高激惹狀態,緩解腸痙攣,加速腸內液體吸收;而白菖性味辛平,這一點與同樣可以開竅利濕和中的石菖蒲不同,石菖蒲性味辛、苦,溫,藥物燥性比較大,故陰虛陽亢、煩躁汗多慎服,而嬰兒為純陽之體,容易感應石菖蒲的燥性,故而經過發明人反復測試,選擇白菖;菥蓂子含黑芥子甙,經酶作用后產生芥子油,該種物質容易通過敷臍形式進入腹部組織中,加速藥效發生。2、蘇頭降氣和中,素馨花舒肝解郁,行氣止痛,此二味藥物通過調整腹部氣機來緩解嬰兒腸道易產生痙攣、拘急的狀態,且該二味藥沒有其他疏肝藥的耗散的特性,適合于嬰兒使用。3、亮葉樺皮消滯和中,藍花蔥通陽健胃,發明人研究表明,加入此二味藥物可以特異性地降低機體對乳糖的高敏感性,而其他消食藥物并不能達到這一效果,故推測其作用途徑與消食無關。4、本藥物組合并未使用冰片、薄荷等常用的促進局部藥物透皮吸收的藥物,其原因是嬰兒肌膚比較嬌嫩,上述促透皮吸收的藥物往往刺激性比較大,本組方選用的藥物擴散性好,且菥蓂子含黑芥子甙,經酶作用后產生芥子油,該種物質容易通過敷臍形式進入腹部組織中,加速藥效發生;而加入路路通活絡,也有促藥物擴散的作用。5、芡實補脾止瀉,為收澀治標之藥;本組方并未使用石榴皮,白頭翁,訶子肉,烏梅,赤石脂等一類收澀太快的藥,其原因在于,該類藥物僅僅起到收斂作用,但是腸道高激惹狀態依舊存在,應用這類藥物后,嬰兒反而會產生腹痛哭泣的結果。6、本發明敷臍劑原料用量是經發明人進行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各原料用量為在下述重量份范圍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際情況,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實施例1,原料藥重量配比虎尾輪6g,白菖8g,菥蓂子8g,蘇頭6g,亮葉樺皮6g,素馨花8g,藍花蔥6g,路路通8g,芡實3g。實施例2,原料藥重量配比虎尾輪10g,白菖15g,菥蓂子15g,蘇頭10g,亮葉樺皮IOg,素馨花15g,藍花蔥IOg,路路通15g,芡實6g。 實施例3,原料藥重量配比虎尾輪8g,白菖10g,菥蓂子10g,蘇頭8g,亮葉樺皮8g,素馨花10g,藍花蔥8g,路路通10g,芡實5g。使用時,將本發明中藥虎尾輪、白菖、薪蓂子、蘇頭、亮葉樺皮、素馨花、藍花蔥、芡實和路路通加水煎煮兩次,合并濾液后加熱濃縮成浸膏或者稠膏,分早晚敷布于嬰兒臍部。上述敷臍劑的有效組合,互相協調,可以有效達到治療母乳性腹瀉之目的,且副作用較少。上述結果為臨床資料充分證明,有關資料如下,其中研究敷臍劑使用為實施例3中的原料藥重量配比。I對象與方法。I. I對象為2010年I月 2012年9月母乳性腹瀉124例,患兒均符合母乳性腹瀉診斷標準,排除其他腹瀉的可能。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脂肪球(+) (+++),便細菌培養均(_),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其中,男78例,女46例;年齡〈3月齡的56例,3 6月齡60例;>6月齡的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62例和治療組62例,二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I. 2方法對照組采取口服媽咪愛、思密達;治療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3所得的中藥敷臍劑治療,兩組治療療程均為I0d。I. 3安全性評價用藥前后均進行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檢測。I. 4統計學分析用SPSS 13. O進行統計分析,P<0. 05表示有顯著性意義。2 結果。2. I兩組大便頻率和性狀改變對照組治療前大便次數8. 31 ±3. 34次/d,治療后5. 34±2. 63次/d,平均大便性狀改善時間為6. 27±1. 18d ;治療組治療前大便次數8. 54±2. 94次/d,治療后2. 56 ± I. 43次/d,平均大便性狀改善時間為3. 65 ± I. 26d。兩組組間比較,治療組大便次數的減少、性狀出現改善的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2. 2不良反應患兒的生命體征(血壓、心率、體溫、呼吸)、體格檢查、血液生化分析及尿常規在治療期間無明顯異常。3.結論。本研究結果提示,本發明治療母乳性腹瀉具有療效好、起效快和安全性較高的特點,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其特征在于由多種中藥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為虎尾輪6 10份,白菖8 15份,菥蓂子8 15份,蘇頭6 10份,亮葉樺皮6 10份,素馨花8 15份,藍花蔥6 10份,路路通8 15份,芡實3 6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其特征在于其重量配比為虎尾輪8份,白菖10份,菥蓂子10份,蘇頭8份,亮葉樺皮8份,素馨花10份,藍花蔥8份,路路通10份,芡實5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母乳性腹瀉的敷臍劑,以解決母乳性腹瀉的治療問題。其特征在于由多種中藥加工而成,其原料配方和重量配比為虎尾輪6~10份,白菖8~15份,菥蓂子8~15份,蘇頭6~10份,亮葉樺皮6~10份,素馨花8~15份,藍花蔥6~10份,路路通8~15份,芡實3~6份。臨床實驗證明本發明治療母乳性腹瀉具有療效好和安全性較高的特點,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文檔編號A61P1/12GK102961565SQ201210543329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6日
發明者袁安香, 趙樹紅, 袁清蘭 申請人:袁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