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腹腔導管穿刺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科手術器械,特別是腹腔導管穿刺針。
背景技術:
腦積水為目前神經外科常見、多發性疾病,腦室腹腔分流術已經成為其標準治療術式。目前神經外科醫生對腦室端穿刺點的選擇以側腦室額角及枕角為主,且穿刺技術成熟,但在腹腔端的引流管置入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必須具備一定的普外基礎。傳統手術方式腦室腹腔端是在右劍突下旁正中或下腹腹直肌旁作3cm切口,在直視下置入,需開腹,相對比較復雜,有腸黏連、切口疝等開腹常見并發癥發生可能。近年來,也有大量報道在腹腔鏡的輔助下置入腦室腹腔管,具有微創、不需開腹、直視下置管的優點,該技術需在掌握腹腔鏡技術的醫生幫助下得以完成,費用大,不易在基層醫院進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腹腔導管穿刺針,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腹腔導管穿刺針,包括針管、棒芯、外管,外管前端與針管尾端固定連接,針管前端為斜面,管內裝有空心棒芯,棒芯外端為鈍頭并露出針管端頭,露出部分側方有開孔,棒芯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內管,外管與內管之間設有內螺母、彈簧和壓緊螺桿,在針管外還有套管,套管內徑略大于針管外徑,套管可在針管上滑動,套管短于針管。作為優選,套管前端為斜面。通過實施本實用新型,使腹腔導管插管手術無需開刀,直接穿刺完成,具有微創、不需開腹、直視下置管的優點。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是棒芯,2是開孔,3是針管,4是套管,5是外管,6是彈簧,7是內管,8是氣管接口,9是壓緊螺桿。
具體實施方式
腹腔導管穿刺針,包括針管3、棒芯I、外管5,外管5的前端與針管3的尾端固定連接,針管3的前端為斜面,管內裝有空心的棒芯1,棒芯I的外端為鈍頭并露出針管3端頭,露出部分側方有開孔2,棒芯I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內管7,外管5與內管7之間設有內螺母、彈簧6和壓緊螺桿9,內管7尾端有氣管接口 8,在針管3外還有套管4,套管4的內徑略大于針管3的外徑,套管4可在針管3上滑動,套管4短于針管3,套管4前端為斜面。使用時,在氣管接口 8與二氧化碳氣體輸送管連接,將棒芯I鈍頭接觸腹部皮膚,適當用力刺壓,棒芯I鈍頭受壓縮入針管3,同時壓緊彈簧6,與此同時,針管3的前端斜面扎進腹部,套管4也隨同針管3進入腹部,當針管3進入腹腔后,棒芯I的鈍頭隨彈簧6的回彈而自動露出針管1,二氧化碳氣體通過棒芯I的開孔2進入腹腔,當氣體達到需要量以后,拔出針管3,留下套管4,將引流導管從套管4插入腹腔,然后抽出套管4,完成引流導管 的腹腔插入。
權利要求1.腹腔導管穿刺針,其特征是包括針管(3)、棒芯(I)、外管(5),外管(5)的前端與針管(3)的尾端固定連接,針管(3)的前端為斜面,管內裝有空心的棒芯(1),棒芯(I)的外端為鈍頭并露出針管(3)端頭,露出部分側方有開孔(2),棒芯(I)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內管(7),外管(5)與內管(7)之間設有內螺母、彈簧(6)和壓緊螺桿(9),內管(7)尾端有氣管接ロ(8),在針管(3)外還有套管(4),套管(4)的內徑略大于針管(3)的外徑,套管(4)可在針管(3)上滑動,套管(4)短于針管(3)。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腹腔導管穿刺針,其特征是套管(4)前端為斜面。
專利摘要腹腔導管穿刺針,包括針管、棒芯、外管,外管前端與針管尾端固定連接,針管前端為斜面,管內裝有空心棒芯,棒芯外端為鈍頭并露出針管端頭,露出部分側方有開孔,棒芯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內管,外管與內管之間設有內螺母、彈簧和壓緊螺桿,在針管外還有套管,套管內徑略大于針管外徑,套管可在針管上滑動,套管短于針管,實施本實用新型,使腹腔導管插管手術無需開刀,直接穿刺完成,具有微創、不需開腹、直視下置管的優點。
文檔編號A61M25/06GK202526749SQ20122020000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7日
發明者張孫富 申請人:張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