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一般采用:1、雷尼替丁:①禁忌證:對本藥及其他H2受體拮抗藥過敏者、孕婦、哺乳期婦女、8歲以下兒童禁用。②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急性血卟啉癥者、老年人慎用。③可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神志不清、精神行為異常、失眠等;肝、腎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偶見服藥后出現定向力障礙、嗜睡、焦慮等精神癥狀;有少量發生視力模糊;出現便秘、腹瀉、惡心、嘔吐、腹痛;可出現皮疹,有極少數發生多形性紅斑;罕見關節痛、肌痛;罕見過敏性反應,表現為風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發熱、支氣管痙攣、低血壓、過敏性休克、胸痛等;長期使用可致維生素B12缺乏、男性乳房女性化少見;弓丨起腎功能損傷等、靜注后部分患者可出現面熱感、頭暈、惡心、出汗及胃刺激。④本藥對肝臟有一定的毒性,故給藥過程中,應監測患者肝功能變化。⑤靜脈給予本藥時,可出現心動過緩。故靜注時應緩慢,且用藥過程中應定期檢查心電圖。⑥本藥對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少數患者可發生可逆性中等程度的白細胞或粒細胞減少,也有出現血小板減少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2、枸櫞酸鉍鉀:①禁忌證:對本藥過敏者、嚴重腎功能不全、孕婦患者禁用。②慎用:肝功能不良者、兒童、哺乳期婦女慎用。③少數患者可有輕微頭痛、頭暈、失眠等;個別患者可出現皮疹;口中可能帶有氨味,且舌、糞便可被染成黑色,易與黑糞癥相混淆;個別患者服用時可出現惡心、腹瀉、便秘、食欲減退、腹瀉等消化道癥狀。④長期大劑量服用可能引起腎臟毒性,導致可逆性腎衰,并與10日內發作,應定期檢查腎功能。⑤骨骼的不良反應較常見的是鉍性腦病相關的骨關節病,常以單側或雙肩疼痛為先兆癥狀。3、奧美拉唑:①禁忌證:對本藥過敏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嬰幼兒患者禁用。②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哺乳期婦女、老年患者應慎用。③常見不良反應是腹瀉、頭痛、惡心、腹痛、胃腸脹氣及便秘,偶見血清 氨基轉移酶增高、皮疹、眩暈、嗜睡、失眠等;可見胸痛、心悸、心動過速或過緩、血壓升高、外周水腫。可見鏡下膿尿、蛋白尿、血尿、尿頻、泌尿系統感染、間質性腎炎、尿糖、睪丸痛。可見溶血性貧血。可見皮膚潮紅、干燥。罕見光敏性、多形性紅斑、史-約綜合征、毒性上皮壞死溶解、脫發。罕見視物模糊。罕見出汗增多、低鈉血癥、男子乳腺發育。罕見關節痛、肌痛、肌力減弱。罕見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癥和各類血細胞減少。4、氫氧化鋁:①禁忌證:有膽汁、胰液等強堿性消化液分泌不足或排泄障礙者、骨折患者、低磷血癥患者及對氫氧化鋁過敏者禁用。②慎用:腎功能不全者、長期便秘者、老年人、闌尾炎等急腹癥患者慎用。③可引起惡心、嘔吐、便秘等癥狀。長期大量服用,可致嚴重便秘,甚至糞結塊引起腸梗阻。④腎衰竭患者長期服用可引起腦病、癡呆及小細胞性貧血等。5、西咪替丁:①禁忌證: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②慎用:嚴重心臟及呼吸系統疾病、慢性炎癥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器質性腦病、腎功能損害、肝功能不全、幼兒慎用。
③較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腹瀉、頭暈、乏力、頭痛和皮疹等;有用藥劑量較大時可引起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溢乳、性欲減退、陽痿、精子計數減少等,可通過血-腦脊液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偶見精神紊亂,本品罕見的不良反應有:過敏反應、發熱、關節痛、肌痛、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間質性腎炎、肝臟毒性、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等。6、雷貝拉唑:①禁忌證: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②慎用:既往使用蘭索拉唑、奧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藥物時曾發生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者、肝功能損傷的患者、老年患者應慎用本藥。③可見光敏性反應、皮疹、瘙癢、水腫、視力障礙、肌痛、鼻炎。可見口干、腹脹、腹痛,偶見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罕見心悸、心動過緩、胸痛。可見眩暈、四肢乏力、感覺遲鈍,偶見頭痛,罕見失眠、困倦、握力低下、口齒不清、步態蹣跚。偶見血尿素氮升高、蛋白尿。④使用本藥可引起紅細胞、淋巴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或增多,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等癥狀。⑤使用本藥可引起氨酸氨基轉移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總膽紅素、總膽固醇升高等現象。⑥使用本藥有可能掩蓋胃癌癥狀,故應在排除惡性腫瘤的基礎上使用本藥。7、多潘立酮:①禁忌證:嗜鉻細胞瘤患者、乳腺癌患者、機械性腸梗阻患者、胃腸道出血患者及孕婦禁用。②慎用:過敏體質者、心臟病患者或低血鉀患者及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慎用。③偶見頭痛、頭暈、嗜睡、倦怠、神經過敏等、錐體外系癥狀、癲癇發作等,可見腹部痙攣性疼痛、口干、腹瀉;使用較大劑量可引起非哺乳期泌乳,可出現心律失常,偶見一過性皮疹或瘙癢。8、法莫替丁:①禁忌證:對本藥過敏者、嚴重腎功能不全者、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②慎用:有藥物過敏史、肝、腎功能不全者、嬰幼兒應慎用。③可引起便秘、惡心、嘔吐、腹瀉、腹部不適、口干、食欲不振、腮腺炎及味覺障礙;服藥期間,肝臟功能的檢測指標可升高;常見頭痛,少見的有頭暈、意識模糊、焦慮、感覺異常、抑郁、失眠、全身倦怠無力和嗜睡等,少見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嗜酸粒細胞增多,少見性欲降低;少見皮疹、蕁麻疹、脫發、痤瘡、瘙癢、皮膚干燥和潮紅;罕見心悸、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血壓上升、月經不調,用藥期間應監測心電圖變化;罕見中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罕見幻覺、癲癇大發作,用藥應注意患者臨床表現;可致耳鳴;肌肉骨骼疼痛,包括肌肉痛性痙攣和關節痛;可致眶部水腫、面部水腫、結膜充血、血管神經性水腫、藥物熱、蕁麻疹和皮疹等。9、甲氧氯普胺:可引起嗜睡、乏力、錐體外系綜合征及精神不安等。對胎兒影響尚未明確,故不宜用于妊娠嘔吐,孕婦慎用。10、甘珀酸:具有醛固酮效應,故可引起高血壓、水鈉潴留、低鉀性堿中毒和肌病等。老年人、高血壓者慎用,肝腎功能不全、隱性心衰者忌 用。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發明一種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指由于胃或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下段粘膜的炎癥而言。《金匱要略》名為胃反。在《嘔吐噦下利病》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其證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不化,朝食者則暮吐,暮食者則朝吐,《景岳全書.噎膈》說:“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病因病機:食管下端橫過膈肌部分為一長2 5厘米的高壓區,該處壓力較胃底高,它在解剖學上雖無括約肌的結構,但在食管和胃之間起括約肌樣的屏障作用,故稱為食管下端括約肌。胃內壓力增高時,LES的壓力也隨著增高,以避免胃、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LES受迷走神經和激素的調節。飲酒、吸煙,都可使LES的功能減弱,引起胃腸內容物反流到食管。于是胃液中的鹽酸和胃蛋白酶,膽、胰液中的膽鹽和溶血卵磷脂等可損傷食管粘膜,導致食管炎。食管粘膜受反流物損害后,粘膜表層的鱗狀上皮細胞脫落,基底層細胞增生、增厚,產生較多的新細胞以代償脫落的表層細胞,因此在粘膜中不成熟的上皮細胞的比例增多。此外,血管乳突增生,血管簇和伴隨的神經末梢延伸,甚至可達上皮的表面。由于這些改變,內窺鏡可見食管粘膜呈充血、水腫、脆而易出血、糜爛、淺表潰瘍,或伴有滲出物,有時粘膜呈顆粒狀,或有白斑。平素喜食辣椒,時間久之,熱毒上攻,而致本病。臨床表現:喜食辣椒,口干,口渴,遇食辣椒而誘發。正常情況下,食管鱗狀上皮細胞有角化表層,角化表層的上皮細胞變薄或完全脫落,劍突后燒灼感。燒灼感可牽涉至頸、肩胛間區、耳、甚至兩上臂,常于餐后不久發生,或在軀干前屈、劇烈運動、仰臥或側臥位時出現。反流較重者,當軀干前屈或臥床時,常有酸性或苦味的胃或腸內容物溢入口腔。隨著病程的進展,燒灼感發作次數減少,逐漸出現咽下困難。于吞咽食物時有間歇性梗阻感,重者可伴有吞咽疼痛。舌質紅, 苔黃,脈數。它的技術方案:取八仙草9重量份、八角蓮9重量份、了哥王3重量份、三白草6重量份、三棵針9重量份、大青葉9重量份、大飛揚草6重量份、大金錢草9重量份、萬年青根6重量份、山白菊3重量份、山豆根6重量份、山慈姑6重量份、千里光9重量份、千層塔9重量份、千金藤6重量份、小飛揚草6重量份、馬尾連6重量份、馬齒莧6重量份、馬桑葉3重量份、黃芩9重量份、黃連9重量份、黃柏6重量份、黃花母3重量份、救必應6重量份、銀柴胡3重量份、大黃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將以上27味中藥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該發明的優點:本方27味中藥,在藥店均能買到,制作簡單,制成的中藥液毒副作用小,療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處。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八仙草、八角蓮、了哥王、三白草、三顆針、大青葉、大飛揚草、大金錢草、萬年青根、山白菊、山豆根、山慈姑、千里光、千層塔、千金藤、小飛揚草、馬尾連、馬齒莧、馬桑葉。以上19味藥具有清熱利水、清心除煩、活血散瘀、解毒消腫、祛瘀、益腎防勞、瀉下通便、散瘀消腫、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祛風止癢、涼血止血、止痛、清肝明目、涼肝明目之功效。在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過程中,起主要治療作用,故為君藥。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以上6味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辛涼解表、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在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過程中,能輔助主藥發揮治療作用,故為臣藥。大黃:苦,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腸五經。攻積導滯,涼血解毒,活血祛瘀。這味藥能率諸藥直達病灶,故為佐藥。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既能糾諸藥之偏性,又能緩解諸藥之毒性,故為使藥。八仙草、八角蓮、了哥王、三白草、三顆針、大青葉、大飛揚草、大金錢草、萬年青根、山白菊、山豆根、山慈姑、千里光、千層塔、千金藤、小飛揚草、馬尾連、馬齒莧、馬桑葉、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大黃、甘草,以上27味藥具有清熱利水、清心除煩、活血散瘀、解毒消腫、祛瘀、益腎防勞、瀉下通便、散瘀消腫、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祛風止癢、涼血止血、止痛、清肝明目、涼肝明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辛涼解表、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當,是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最佳配方。八仙草:辛、苦,寒。入心、肺經。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解毒消腫。八角蓮:苦、辛,平。入心、肺、腎經。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止咳化痰、益腎防勞。了哥王:苦、辛,寒,有毒。入心、肺、小腸經。清熱解毒、消毒散結、止咳化痰、瀉下通便、祛風除痹。三白草:甘、辛,寒,有小毒。入肺、脾、胃、大腸經。清熱利濕、利水消腫、解毒療瘡、消積化痞。三棵針:苦,寒,無毒。入肝、胃、大腸經。清熱利濕、清肝明目、散瘀消腫。大青葉:苦,寒。入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大飛揚草:辛、酸,寒。入肺、肝經。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通乳。大金錢草:甘、咸,微寒。入肝、膽、腎、膀胱經。清熱利濕、和胃降逆、解毒消腫、祛瘀消腫。萬年青根:苦、甘,寒,有小毒。入肺經。清熱解毒、利尿消脹、涼血止血。山白菊:苦、辛,涼。入肺、肝經。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涼血止血。山豆根:苦,寒。入心、肺、大腸經。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山慈姑:甘、微辛,寒。入肝、脾、肺經。解毒消腫、散結化痰。千里光:苦,寒。入肝、腎經。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祛風燥濕。千層塔:辛、甘、酸、微苦、平,無毒。入肺、大腸、肝、腎經。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止血定痛。千金藤:苦,寒。入肺、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祛風活絡。小飛揚草:酸、澀、苦,涼。入脾、胃、大腸經。清熱利濕、解毒消腫。馬尾連:苦,寒。入心、肝、膽、大腸經。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涼肝明目、利濕退黃。馬齒莧:酸,寒。入大腸、肝、脾經。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止消渴、治目盲白翳。馬桑葉:辛、苦,寒,有毒。入心、肺二經。消熱解毒、祛風除濕。黃芩:苦,寒,入心、肺、膽、大腸四經。清熱燥濕、清泄少陽、降火、止血、安胎。黃連:苦、寒。入心、肝、胃、大腸四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苦,寒。入腎、膀胱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退虛熱、堅陰治痿。黃花母:甘、辛、酸、澀、涼、無毒。入心、肝、肺、大腸、小腸經。辛涼解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救必應:苦,寒。入肺、肝、大腸經。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消腫止痛。銀柴胡:甘、苦,微寒。入肝、胃經。退虛熱、虛勞,清疳熱。大黃:苦,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腸五經。攻積導滯,涼血解毒,活血祛瘀。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潤肺、益氣復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具體實施例方式取八仙草9g、八角蓮9g、了哥王3g、三白草6g、三棵針9g、大青葉9g、大飛揚草6g、大金錢草9g、萬年青根6g、山白菊3g、山豆根6g、山慈姑6g、千里光9g、千層塔9g、千金藤6g、小飛揚草6g、馬尾連6g、馬齒覓6g、馬桑葉3g、黃岑9g、黃連9g、黃柏6g、黃花母3g、救必應6g、銀柴胡3g、大黃6g和甘草9g,以上27味藥一起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 過濾去渣,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共煎藥液360毫升,當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需要治療時,使藥液溫度為36V,每次120毫升,口服,每日三次,二日為一療程,若癥狀仍存,再服第二療程,以至痊愈。329例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性213例,占64.74% ;女性116例,占35.26%。男性多于女性。表一、329例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年齡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八仙草9克、八角蓮9克、了哥王3克、三白草6克、三棵針9克、大青葉9克、大飛揚草6克、大金錢草9克、萬年青根6克、山白菊3克、山豆根6克、山慈姑6克、千里光9克、千層塔9克、千金藤6克、小飛揚草6克、馬尾連6克、馬齒莧6克、馬桑葉3克、黃芩9克、黃連9克、黃柏6克、黃花母3克、救必應6克、銀柴胡3克、大黃6克和甘草9克,將以上27味中藥放入15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30分鐘,過濾去渣共煎藥液360毫升,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 炎的中藥。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領域。目前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一般采用雷尼替丁,但對肝、腎功能不全者及老年人慎用。該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取八仙草、八角蓮、了哥王、三白草、三棵針、大青葉、大飛揚草、大金錢草、萬年青根、山白菊、山豆根、山慈姑、千里光、千層塔、千金藤、小飛揚草、馬尾連、馬齒莧、馬桑葉、黃芩、黃連、黃柏、黃花母、救必應、銀柴胡、大黃和甘草,將以上27味中藥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即為治療嗜食辣椒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藥。它的優點是應用中藥的同時,避免了西藥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
文檔編號A61P1/04GK103110821SQ20131005049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15日
發明者葉蕾 申請人: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