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包括:管體,該管體包括喉罩導管和完全內置于所述喉罩導管的氣管導管,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設有接頭,所述氣管導管出氣部設有氣管導管氣囊;罩體,該罩體與所述喉罩導管出氣部相結合;推動結構,該推動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的推動件和設置在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的導孔,所述推動結構可將所述氣管導管的出氣部從所述喉罩導管中移動推出;密封裝置,該密封裝置設于所述管體上;以及充氣裝置,該充氣裝置分別與所述氣管導管氣囊和所述罩體相連接。本發明通過將氣管導管和喉罩導管結合,可在適當的條件下隨時轉換插管的方式,減少病人術中漏氣、通氣障礙以及在麻醉蘇醒過程中,通過早期拔管預防喉罩導管插管所致的氣道高敏反應、血流動力學波動等問題。
【專利說明】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用器具,尤其是一種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時需要對手術病人進行輔助呼吸以保持病人全麻血流動力學穩定,常用的輔助呼吸通氣裝置包括氣管導管通氣裝置和喉罩呼吸通氣裝置。
[0003]氣管導管通氣裝置由一根細長管構成的氣管管道構成,在細長管的遠端布置有一個可充氣的球囊。在操作過程中,氣管管道的遠端被插入病人的口腔,且經過病人的喉部入口(或稱為聲門開口)而進入病人的氣管中。該氣管管道一旦被如此定位,則對所述球囊充氣而對氣管的內部通道形成密封。在形成該密封之后,對該管道的近端施加正壓力以向病人的肺充氣。氣管導管的優勢在于,其能夠承受較大的密封壓力,不易漏氣。而其主要缺陷在于,難于適當地將管道插入,對實際操作者的技術要求過高。除了這種主要缺陷之外,還存在與氣管管道相關聯的其他缺陷。例如,氣管管道經常使病人感到劇烈的“咽喉疼痛”。這種“咽喉疼痛”主要是由所述管道和病人軟骨組織間的凹口之間的摩擦引起的,還可以引起病人劇烈嗆咳反應。
[0004]與氣管管道相反,喉罩通氣裝置可以較容易地插入病人體內而建立一個呼吸通道。另外,喉罩通氣裝置是一種“可令人承受的”裝置的原因在于:即使將其不正確地插入,該喉罩通氣裝置仍可建立一個呼吸通道。因此,喉罩通氣裝置經常被認為是一種“救命”裝置。另外,可只通過對病人的頭、頸和口腔進行較小的操縱動作就可將喉罩通氣裝置插入。此外,該喉罩通氣裝 置不需要與氣管敏感的內部通道相接觸就可向病人的肺充氣,由該喉罩通氣裝置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的尺寸顯著大于由氣管管道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的尺寸。而喉罩通氣裝置的主要缺陷在于,成本高,且密封壓力過小而導致漏氣,病人的體位要求高,對其他特殊體位病人容易移位導致控制通氣失敗。
[0005]目前的氣管導管通氣裝置和喉罩通氣裝置通常為各自獨立的輔助呼吸裝置,其相互間的更換十分不便,而且在轉換呼吸模式的時候往往容易造成由于麻醉早期拔管,使氣道產生高敏反應導致的一系列的并發癥,使手術存在不可預知的不利因素。
[0006]雖然,氣管內置式喉罩出現在一些專利文獻中,如中國專利ZL02819802.6以及美國專利US5303697,但是,其氣管導管并未完全內置于喉罩導管內,在實際的換管操作過程中,氣管導管容易脫落,且氣管導管的插入操作也不方便。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呼吸通氣裝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防止漏氣、嗆咳,防止氣管導管脫落,方便氣管導管和喉罩的兩種通氣方法轉換,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0008]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發明提出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包括:管體,該管體包括喉罩導管和完全內置于所述喉罩導管的氣管導管,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設有接頭,所述氣管導管出氣部設有氣管導管氣囊;罩體,該罩體與所述喉罩導管出氣部相結合;推動結構,該推動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的推動件和設置在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的導孔,所述推動結構可將所述氣管導管的出氣部從所述喉罩導管中移動推出;密封裝置,該密封裝置設于所述管體上;以及,充氣裝置,該充氣裝置分別與所述氣管導管氣囊和所述罩體相連接。
[0009]當需要使用氣管導管時,可推動氣管導管進氣部的推動件,將氣管導管從喉罩中推出,十分方便。
[0010]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0011]所述密封裝置包括第一密封裝置,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設于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外偵牝用于防止所述導孔的漏氣。
[0012]進一步地,所述密封裝置還包括第二密封裝置,所述第二密封裝置設于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用于防止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的漏氣。
[0013]作為本發明第二密封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二密封裝置包括與所述充氣裝置相連接的充氣密封圈,該充氣密封圈固定套設于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外側。充氣密封圈充氣后,還可以作為限位裝置,用于阻止所述氣管導管在所述喉罩導管內的移動。充氣密封圈未充氣時,對氣管導管的滑動阻礙較小,充氣密封圈充氣后,可在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實現較好的密封,充氣密封圈充氣后,還可以作為限位裝置,用于阻止氣管導管12在喉罩導管11內的移動。
[0014]作為本發明第一密封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導孔的密封滑蓋,該密封滑蓋可沿著所述喉罩導管外壁滑動。該密封滑蓋通過來回滑動,密封或打開所述導孔。
[0015]進一步地,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表面具有環形凸出部,所述導孔設置在該環形凸出部上,該環形凸出部上還設有用于引導所述密封滑蓋滑動的導槽。
[0016]進一步地,所述推動件為設于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的推桿,該推桿可推動所述氣管導管在所述喉罩導管內移動。
[0017]作為本發明第一密封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包括套裝在所述喉罩導管外部的可轉動的密封環套,所述密封環套上設有卡扣孔,所述推動件能夠在所述卡扣孔中滑動。
[0018]所述密封環套與所述喉罩導管可通過摩擦力緊密貼合。從而將所述密封環套可轉動的結合在所述喉罩導管上。
[0019]作為所述密封環套與所述喉罩導管的另一種結合方式,所述喉罩導管外表面設有凸起,所述密封環套內表面上設有容納所述凸起的滑槽。該滑槽沿著所述密封環套內表面的圓周設置,所述凸起容納在所述滑槽內,從而將所述密封環套可轉動的結合在所述喉罩導管上。
[0020]進一步地,所述卡扣孔由豎向卡槽以及橫向卡槽組成,豎向卡槽與橫向卡槽組合成L型。橫向卡槽作為定位結構,限制了推動件的位置。
[0021]作為所述卡扣孔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卡扣孔由上下的橫向卡槽和豎向卡槽組成,橫向卡槽與豎向卡槽組合成Z型。
[0022]作為本發明第一密封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包括密封蓋,該密封蓋能夠與所述導孔密封扣接。
[0023]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管體內還設有套管,該套管上端與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上端密封結合,所述氣管導管套設在所述套管外。
[0024]進一步地,所述密封裝置包括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套管之間設置的密封環。該密封環的作用在于防止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的漏氣,以及防止所述導孔的漏氣。
[0025]優選地,所述密封環為固設于所述氣管導管內壁的防漏氣充氣環,該充氣環與所述充氣裝置連接,該充氣環與所述充氣裝置連接,在所述氣管導管移動過程中,該充氣環位置始終在所述套管下端之上。
[0026]優選地,所述導孔由豎向導孔以及橫向導孔組成,豎向導孔與橫向導孔組合成L型。
[0027]作為本發明充氣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充氣裝置包括與所述氣管導管氣囊連接的第一充氣裝置以及與所述罩體連接的第二充氣裝置,所述第二充氣裝置的充氣管緊靠所述管體外壁設置。
[0028]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29]I)通過將氣管導管和喉罩導管結合,可在適當的條件下隨時裝換插管的方式,減少漏氣、通氣障礙以及通過早期轉換喉罩通氣模式預防氣管導管插管所致的嗆咳等氣道高敏反應、血流動力學波動、傷口裂開等問題;
[0030]2)通過將氣管導管完全內置,防止了操作過程中氣管導管的內置,并且節省了材料;
[0031]3)通過設置各種形式的密封裝置,達到了較好的密封效果,防止了操作過程中的漏氣;
[0032]4)將氣管導管內置于喉罩導管內,通過對氣管導管簡單的推動動作即可實現呼吸模式的轉變;
[0033]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4]圖1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2為圖1中的滑蓋打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3為圖2中的氣管導管推出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4為圖1中的環形凸出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8]圖5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6為圖5中的氣管導管推出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40] 圖7為圖5所示的通氣裝置的改進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41]圖8為圖5的A部切面圖;
[0042]圖9為圖8中的密封環套的轉動狀態的切面圖;
[0043]圖10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0044]圖11為圖10中的氣管導管推出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45]圖12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46]圖13為圖12中的氣管導管推出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47]圖14為圖12示出的通氣裝置的改進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48]圖中:1-管體;11_喉罩導管;111-導孔;112-凸起;12-氣管導管;121_氣管導管氣囊;122-推桿;123-推鈕;13_接頭;14-密封環;15_套管;16-密封圈;2-罩體;3-密封裝置;31_環形凸出部;311-導槽;32_密封滑蓋;33_密封環套;331_滑槽;34_卡扣孔;35-密封蓋;4_第一充氣裝置;5_第二充氣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49]本發明的基本操作過程如下:
[0050]本發明可分為喉罩功能工作狀態以及氣管導管功能插入工作狀態兩種形式。病人全身麻醉誘導后,病人意識消失,先將本發明設為喉罩功能工作狀態,即內置氣管導管12收藏于喉罩導管11內,接頭13與呼吸機相連接,將本發明插入病人的咽腔中,罩體2正確地定位罩住聲門,通過第二充氣裝置對罩體2進行充氣,使罩體2固定在病人的咽腔內,推動內置氣管導管12上的氣管導管移動件,使內置氣管導管12沿喉罩導管11內腔滑動。此時,內置氣管導管12通過病人聲門被推入到病人氣道之中,本發明轉變為氣管導管插入工作狀態,通過第一充氣裝置4對氣管導管氣囊121進行充氣,使氣管導管氣囊121固定在病人的氣道之中,再通過第二充氣裝置對罩體2放氣,完成本發明的安裝。 [0051]當手術結束后,根據臨床麻醉工作指南,控制第一充氣裝置4對氣管導管氣囊121進行放氣,將病人氣道中的內置氣管導管12抽出,內置氣管導管12與病人氣道脫離,撥動推動件使內置氣管導管2回退,內置氣管導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導管11內,本發明轉變為喉罩功能工作狀態。病人清醒后,通過第二充氣裝置5對罩體2進行放氣,將本發明從病人咽腔中拔出。
[0052]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下。
[0053]如圖1至圖11所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包括管體I和罩體2,管體I包括喉罩導管11和氣管導管12,罩體2與喉罩導管11出氣端相結合,氣管導管12完全內置于喉罩導管11中,并且可在其中移動,喉罩導管11進氣端設有與麻醉機(圖中未示出)相連接的接頭13,氣管導管12出氣部設有氣管導管氣囊121。氣管導管氣囊121連接第一充氣裝置4,罩體2連接第二充氣裝置5,優選地,第二充氣裝置5充氣管緊靠管體I外壁設置(圖中未示出)。
[0054]圖1至圖3示出了一種實施方式的推動結構和密封裝置3。
[0055]如圖1至圖3所示,喉罩導管11上開設有導孔111,氣管導管12上設有推桿122,該推桿122可推動氣管導管12滑動。優選地,推桿122與氣管導管12 —體成型,推桿122也可以其他方式與氣管導管12固接。操作推桿122,可推動氣管導管12滑動。優選地,所述推桿122的位置位于導孔111之后,不影響導孔111的密封。
[0056]如圖1至圖3所示,密封裝置3包括設置在管體上的用于密封導孔111的密封滑蓋32,滑蓋32通過來回滑動,密封或打開導孔111。[0057]作為密封滑蓋32的一種安裝方式,如圖1至圖4所示,喉罩導管11進氣部表面具有環形凸出部31,導孔111設于環形凸出部31上,環形凸出部31上還設有用于引導密封滑蓋32滑動的導槽311。
[0058]密封裝置3還包括設于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充氣密封圈14,其用于防止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漏氣。優選地,該密封圈固定設于氣管導管12外壁,且可隨氣管導管12移動。優選地,充氣密封圈14可以與上述第一充氣裝置4連接(圖中未示出),第一充氣裝置4可同時對充氣密封圈14以及氣管導管氣囊121充氣。使用時,在充氣密封圈14充氣之前,其對氣管導管的滑動阻礙較小,此時可推動氣管導管,推動操作結束后,使用第一充氣裝置4對充氣密封圈14以及氣管導管氣囊121同時充氣,在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實現較好的密封。充氣密封圈14充氣后,還可以作為限位裝置,用于阻止氣管導管12在喉罩導管11內的移動。
[0059]充氣密封圈14也可選用其他合 適的非充氣密封件替代,用于防止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漏氣。
[0060]當沿著導孔111推動推桿122時,氣管導管12推出,內置氣管導管12通過病人聲門被推入到病人氣道之中,本發明轉變為氣管導管插入工作狀態。當內置氣管導管2的伸出到達極限位置,可關閉密封滑蓋32,密封導孔111。收回氣管導管12時,打開密封滑蓋32,推動推桿122使內置氣管導管12回退,內置氣管導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導管11內。
[0061]如圖5至圖7示出了另一種實施方式的推動結構和密封裝置。
[0062]如圖5至圖7所示,該推動結構包括設于氣管導管12進氣部的推鈕123和設于喉罩導管11上的導孔111,推鈕123可在導孔111中滑動。優選地,推鈕123與氣管導管12一體成型,推鈕123也可以其他方式與氣管導管12固接。優選地,推鈕123從導孔111中凸出。
[0063]如圖5至圖7所示,密封裝置3包括套裝在管體I外部的可轉動的密封環套33,密封環套33上設有卡扣孔34,推鈕123能夠在卡扣孔34中滑動。
[0064]如圖5至圖7所示,密封裝置3還包括設于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充氣密封圈14,其用于防止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漏氣。優選地,該密封圈固定設于氣管導管12外壁,且可隨氣管導管12移動。優選地,充氣密封圈14可以與上述第一充氣裝置4連接。充氣密封圈14充氣后,還可以作為限位裝置,用于阻止氣管導管12在喉罩導管11內的移動。
[0065]優選地,如圖5至圖6所示,卡扣孔34由豎向卡槽以及橫向卡槽組成,豎向卡槽與橫向卡槽組合成L型。
[0066]當沿著導孔111和卡扣孔34推動推鈕123時,氣管導管12推出,內置氣管導管12通過病人聲門被推入到病人氣道之中,本發明轉變為氣管導管插入工作狀態。當氣管導管移動推鈕21推動到卡扣孔31的盡頭時,內置氣管導管2的伸出到達極限位置,旋轉密封環套33,使氣管導管移動推鈕234從豎向卡槽卡接到橫向卡槽中,內置氣管導管12緊扣定位,密封環套33密封導孔111。收回氣管導管12時,旋轉密封環套33使氣管導管移動推鈕21從橫向卡槽卡接到豎向卡槽中,撥動氣管導管12移動推鈕21使內置氣管導管12回退,內置氣管導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導管11內。
[0067]優選地,如圖7所示,卡扣孔34由上下的橫向卡槽和豎向卡槽組成,橫向卡槽與豎向卡槽組合成Z型。當向下移動推鈕123之前,旋轉密封環套33,氣管導管移動推鈕234從豎向卡槽卡接到橫向卡槽中,此時可密封導孔111。
[0068]密封環套33與喉罩導管11可通過摩擦力緊密貼合,從而將密封環套33可轉動的結合在喉罩導管11上。
[0069]作為所述密封環套與所述喉罩導管的另一種結合方式,如圖5至圖9所示,喉罩導管11外表面設有凸起112,密封環套33內表面上設有容納凸起112的滑槽331。該滑槽331沿著密封環套33內表面的圓周設置,凸起112容納在滑槽331內,且可在滑槽331中滑動,從而將密封環套33可轉動的結合在喉罩導管11上。
[0070]如圖10至圖11在圖5至圖7所示的推動結構的基礎上,提供了另一種實施方式的密封裝置3。
[0071]如圖10至圖11所示,密封裝置3包括密封蓋35。導孔111設在喉罩導管11上,推鈕123設在氣管導管12上,該推鈕123能夠在導孔11內滑動,密封蓋7能夠與導孔11密封扣接。優選地,推鈕123與氣管導管12 —體成型,推鈕123也可以其他方式與氣管導管12固接。優選地,推鈕123從導孔111中凸出。
[0072]如圖10至圖11所示,密封裝置3還包括設于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充氣密封圈14,其用于防止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漏氣。優選地,該密封圈固定設于氣管導管12外壁,且可隨氣管導管12移動。優選地,充氣密封圈14可以與上述第一充氣裝置4連接。充氣密封圈14充氣后,還可以作為限位裝置,用于阻止氣管導管12在喉罩導管11內的移動。
[0073]使用時,推動氣 管導管12上的推鈕123,使氣管導管12沿喉罩導管11內腔滑動。此時,氣管導管12通過病人聲門被推入到病人氣道之中,當推鈕123推動到導孔111的盡頭時,把密封蓋35密封扣接在導孔111上,氣管導管12緊扣定位。抽出氣管導管12時,打開密封蓋35,移動推鈕123使氣管導管12回退,氣管導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導管11內。
[0074]圖12至圖14示出了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例。
[0075]進一步地,所述密封裝置包括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套管之間設置的密封環。該密封環的作用在于防止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的漏氣,以及防止所述導孔的漏氣。
[0076]優選地,所述密封環為固設于所述氣管導管內壁的防漏氣充氣環,該充氣環與所述充氣裝置連接,該充氣環與所述充氣裝置連接,在所述氣管導管移動過程中,該充氣環位置始終在所述套管下端之上。
[0077]如圖12至圖13所示,管體I內還設有套管15,套管15上端與喉罩導管11進氣部上端密封結合,氣管導管12套接所述套管外。導孔111設在喉罩導管11上,推鈕123設在氣管導管12上,該氣管導管123移動推鈕21能夠在導孔11內滑動。優選地,推鈕123與氣管導管12 —體成型,推鈕123也可以其他方式與氣管導管12固接。
[0078]如圖12至圖13所示,密封裝置3包括氣管導管12和套管15之間的密封環16。該密封環16的作用在于防止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的漏氣,以及防止導孔111的漏氣。
[0079]優選地,如圖12所示,密封環16固定設置在氣管導管12內壁上,可隨氣管導管12移動。在氣管導管12移動過程中,該密封環16位置始終在套管15下端之上。[0080]優選地,密封環16為防漏氣充氣環,該充氣環與第一充氣裝置4連接(圖中未示出)。
[0081]優選地,如圖14所示,導孔111由豎向導孔以及橫向導孔組成,豎向導孔與橫向導孔組合成L型。當推鈕123推下時,橫向導孔可作為定位結構,將氣管導管移動推鈕234從豎向導孔卡接到橫向卡槽中,氣管導管12緊扣定位。
[0082]當沿著導孔111推動推鈕123時,氣管導管12推出,內置氣管導管12通過病人聲門被推入到病人氣道之中,本發明轉變為氣管導管插入工作狀態。當氣管導管移動推鈕21推動到導孔111的盡頭時,內置氣管導管2的伸出到達極限位置,通過充氣裝置對密封環16充氣,使得套管15和氣管導管12形成密封,氣體不會從導孔111中漏出,也不會從氣管導管12和喉罩導管11之間漏氣。收回氣管導管12時,通過充氣裝置對密封環放氣,移動推鈕21使氣管導管12回退,氣管導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導管11內。
[0083]本發明的喉罩材料均采用醫用病人生物相容性高材料制作,無毒無刺激。罩體可選用柔軟的硅膠材料且設計與咽喉部的輪廓一致,最大限度減少對人體刺激,提高了與喉部的密封性。喉罩導管中上部經過加強,便于操作導管移動推鈕并防止牙齒咬扁氣管。氣管導管光滑柔軟,透明度高,抗折曲性極佳。
[0084]本發明使用方便,結構一體,操作簡單,插管方式可根據需要隨時變換,內置氣管導管在氣管內的深度可實時調整。能生產各種型號,適用不同年齡、性別、各種手術體位人群。特別是在病人清醒過程中,可以隨時將氣管導管模式轉換為喉罩模式,減少氣道不良反應造成的各種麻醉后拔管 并發癥。
[0085]主要特點及用途:用于圍術期麻醉早期拔管,防止拔管嗆咳導致的氣道高反應的并發癥,防止拔管后氣道通氣發生障礙,如舌后墜、呼吸抑制等。適用于所有全麻手術、各種年齡、和性別、特別是腦手術病人。
[0086]本發明的達到的臨床效果如下:
[0087]I)減少顱腦手術拔管期嗆咳導致的顱內壓急劇升高、出血、腦組織移位;
[0088]2)減少應激導致的心血管反應,如傷口出血、腦出血,心肌梗塞等并發癥;
[0089]3)防止其他手術導致的手術創面出血;
[0090]4)減少嗆咳導致腹部壓力升高,傷口裂開;
[0091]5)防止麻醉后呼吸暫停以及病人蘇醒過程中嘔吐、誤吸、舌后墜。
[0092]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都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體,該管體包括喉罩導管和完全內置于所述喉罩導管的氣管導管,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設有接頭,所述氣管導管出氣部設有氣管導管氣囊; 罩體,該罩體與所述喉罩導管出氣部相結合; 推動結構,該推動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的推動件和設置在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的導孔,所述推動結構可將所述氣管導管的出氣部從所述喉罩導管中移動推出; 密封裝置,該密封裝置設于所述管體上;以及, 充氣裝置,該充氣裝置分別與所述氣管導管氣囊和所述罩體相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裝置包括第一密封裝置,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設于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外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裝置還包括第二密封裝置,所述第二密封裝置設于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喉罩導管之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裝置包括與所述充氣裝置相連接的充氣密封圈,該充氣密封圈固定套設于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外側。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導孔的密封滑蓋,該密封滑蓋可沿著所述喉罩導管外壁滑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表面具有環形凸出部,所述導孔設置在該環形凸出部上,該環形凸出部上還設有用于引導所述密封滑蓋滑動的導槽。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件為設于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的推桿,該推桿可推動所述氣管導管在所述喉罩導管內移動。
8.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包括套裝在所述喉罩導管外部的可轉動的密封環套,所述密封環套上設有卡扣孔,所述推動件能夠在所述卡扣孔中滑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導管外表面設有凸起,所述密封環套內表面上設有容納所述凸起的滑槽。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由豎向卡槽以及橫向卡槽組成,豎向卡槽與橫向卡槽組合成L型。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由上下的橫向卡槽和豎向卡槽組成,橫向卡槽與豎向卡槽組合成Z型。
12.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包括密封蓋,該密封蓋能夠與所述導孔密封扣接。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內還設有套管,該套管上端與所述喉罩導管進氣部上端密封結合,所述氣管導管套設在所述套管外。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裝置包括所述氣管導管和所述套管之間設置有用于防止漏氣的密封環。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環為固設于所述氣管導管進氣部內側的防漏氣充氣環,該充氣環與所述充氣裝置連接,在所述氣管導管移動過程中,該充氣環位置始終在所述套管下端之上。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孔由豎向導孔以及橫向導孔組成,豎向導孔與橫向導孔組合成L型。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管導管完全內置式喉罩聯合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裝置包括與所述氣管導管氣囊連接的第一充氣裝置以及與所述罩體連接的第二充氣裝置,所述第二充氣裝置的充氣管緊靠所述管體外壁設置。
【文檔編號】A61M16/01GK104001250SQ201310059573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5日
【發明者】肖金仿 申請人:肖金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