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中耳炎的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成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中耳炎的藥物。背景技術:
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室粘膜的驗證。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或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驗證,其表現為耳內疼痛、發熱、惡寒、口苦、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往往會轉化遷延為慢性中耳炎,臨床上以耳內反復流膿、鼓膜穿孔機聽力減退為特點,有部分中耳炎可引起嚴重的顱內、外并發癥而危及生命。目前,現有技術中治療中耳炎的藥一般都是采用口服消炎類的西藥、雙氧水清洗等方式,嚴重的做手術治療;采用中藥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卻存在著療效緩慢、治療費用高、毒副作用大的缺點,因此其使用效果還是不夠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配置簡單、療效顯著的治療中耳炎的藥物。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中耳炎的藥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混合制成:
痢特靈40 60%、白礬20 40%、血余10 30%。其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痢特靈50%、白礬30%、血余20%。所述藥物為散劑,通過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混合攪拌后使用。配方中,痢特靈臨床主要用于細菌性痢疾的治療,也可應用于治療霍亂、傷害及幽門彎曲菌所致的胃竇炎,局部用藥可治療陰道滴蟲感染;白礬作用為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血止瀉;主治痰飲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聹耳流膿,鼻中息肉,痔瘡,崩漏,衄血,外傷出血,久瀉久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血余作用為治血化瘀,利尿,生肌;主治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癰腫,潰瘍,流火,燙傷。上述藥物組合協同,起到治血化瘀、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祛痰燥濕的作用,對中耳炎有顯著的治療作用。臨床觀察:
(I)臨床資料
本發明人對200例中耳炎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年齡12飛7歲。(2)治療方法
將散劑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攪拌均勻后存瓶備用,把藥滴入患者耳孔2 3滴,每天早晚各一次,三天一療程。根據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使用一療程左右,重病患者連用2 3療程即可痊愈。(3)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判斷療效標準》中有關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接近正常水平。有效:臨床癥狀減輕,試驗室檢查各相關指標有所改善,體征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4)臨床結果
臨床治愈189例(94.5%),顯效6例(3%),有效3例(L 5%),無效2例(1%),總有效率為
99%。本發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取痢特靈40g、白礬30g、血余30g,將上述原料各自充分碾制成粉末后混合,羅制裝瓶。用法用量:將上述散劑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攪拌均勻后存瓶備用,把藥滴入患者耳孔2 3滴,每天早晚各一次,三天一療程。實施例2:
取痢特靈60g、白礬20g、血余20g,將上`述原料各自充分碾制成粉末后混合,羅制裝瓶。用法用量:將上述散劑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攪拌均勻后存瓶備用,把藥滴入患者耳孔2 3滴,每天早晚各一次,三天一療程。實施例3:
取痢特靈50g、白帆40g、血余IOg,將上述原料各自充分碾制成粉末后混合,羅制裝瓶。用法用量:將上述散劑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攪拌均勻后存瓶備用,把藥滴入患者耳孔2 3滴,每天早晚各一次,三天一療程。實施例4:
取痢特靈50g、白礬30g、血余20g,將上述原料各自充分碾制成粉末后混合,羅制裝瓶。用法用量:將上述散劑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攪拌均勻后存瓶備用,把藥滴入患者耳孔2 3滴,每天早晚各一次,三天一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中耳炎的藥物,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混合制成:痢特靈40 60%、白礬20 40%、血余10 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中耳炎的藥物,其特征為,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混合制成:痢特靈50%、白礬30%、血余2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中耳炎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藥物為散劑,通過與香油按1:1的重量比混 合攪拌后使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中成藥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治療中耳炎的藥物。該治療中耳炎的藥物以痢特靈、白礬和血余為原料,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混合制成。本發明配制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于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文檔編號A61P27/16GK103156883SQ20131008237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5日
發明者郭靈醫 申請人:郭靈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