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該中藥組合物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地骨皮、白花蛇舌草、百部、地膚子、蛇床子、甘草、荊芥、防風、菊花、丹參、梔子、黃芩、金銀花、姜黃、白甘遂、扛板歸、紫花地丁、當歸、皂角刺。本發(fā)明還提供了這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在治療痤瘡方面,療效確切、安全性好、沒有副作用,且使用方便、成本低,效果優(yōu)于現(xiàn)有技術(shù)。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痤瘡,俗稱青春痘或粉刺,為慢性炎癥性毛囊皮脂腺疾病,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其發(fā)病主要與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及炎癥等因素相關。青春期時,體內(nèi)的激素會刺激毛發(fā)生長,促進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發(fā)和皮脂腺因此堆積許多物質(zhì),使油脂和細菌附著,引發(fā)皮膚紅腫的反應。雖然痤瘡是有自愈傾向的疾病,但是痤瘡本身以及痤瘡治療不及時引起的瘢痕可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需引起關注。
[0003]人們曾認為是巧克力和炸薯條引起痤瘡,但事實上這種皮膚問題是由激素、死皮、油脂和細菌(如痤瘡丙酸桿菌)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雖然沒人清楚是什么原因?qū)е吗畀復ㄟ^皮脂腺感染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毛孔的脂肪酸里存活著痤瘡丙酸桿菌,當毛孔被堵塞時,它們就會瘋狂生長,分解飽和脂肪酸,產(chǎn)生大量的游離脂肪酸,這些脂肪酸通過毛孔滲入皮膚,引起皮膚應激反應,產(chǎn)生粉刺、紅腫等,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通過流出的膿液粘在皮膚上,導致皮膚組織受損。利用過氧化苯甲酰和丁香油等很多天然抗菌素可殺死痤瘡丙酸桿菌,但是有些藥物已經(jīng)不能再起治療作用,例如四環(huán)素,痤瘡丙酸桿菌已經(jīng)對它們產(chǎn)生了耐藥性。
[0004]目前,西醫(yī)治療痤瘡多采用抗生素、維A酸類、雌性激素、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維生素、雄性激素拮抗劑等藥物內(nèi)服或外用進行治療,這些療法療效尚未能令人滿意,且療程都需要較長,耐藥性和副作用明顯。
[0005]中醫(yī)藥治療痤瘡分為.內(nèi)服和外治兩類:
內(nèi)服:中醫(yī)藥內(nèi)服包括辨證診治、專方專藥加減內(nèi)服、一方為主隨證加減等,這方面的內(nèi)服方劑國內(nèi)有大量的報道,其共同的特點是療程較長、療效緩慢、需要煮藥服用不方便,因此患者難以接受。
[0006]外治:中醫(yī)外治包括中藥面膜、酊劑、搽劑、洗劑、熏劑、刮痧療法、耳穴療法、自血療法、針灸療法、埋線療法等,這些中醫(yī)外治療法除酊劑、搽劑外,不足之處是使用不便,有的療效也不明顯,有的產(chǎn)品價格昂貴,患者也難以接受。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0008]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下列的技術(shù)方案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 地骨皮8-18份白花蛇舌草12-20份百部12-20份地膚子8_16份 蛇床子12-20份甘草12-26份荊芥10-20份防風12-20份菊花12-28份丹參10-20份桅子10-20份黃芩10-20份
金銀花12-20份姜黃6-10份白甘遂6-12份扛板歸10-20份
紫花地丁 10-20份當歸6-12份皂角刺8-18份;
優(yōu)選地,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
地骨皮10-15份白花蛇舌草13-18份百部13-18份地膚子10-15份 蛇床子13-18份甘草15-25份荊芥12-18份防風13-18份
菊花14-26份丹參12-18份桅子12-18份黃芩12-18份
金銀花13-18份姜黃7-9份白甘遂8-10份扛板歸12-18份
紫花地丁 12-18份當歸8-10份皂角刺10-16份。
更優(yōu)選地,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
地骨皮13份白花蛇舌草15份百部15份地膚子13份 蛇床子15份甘草18份荊芥15份防風15份
菊花18份丹參15份桅子15份黃岑15份
金銀花15份姜黃8份白甘遂9份扛板歸15份 紫花地丁 15份當歸9份皂角刺13份。
[0009]以下是本發(fā)明中藥制劑的藥材來源:
地骨皮為爺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qū)幭蔫坭絃ycium barb arum L.的干燥根皮。性寒,味甘。入肺、肝、腎經(jīng)。功能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
[0010]白花蛇舌草為菌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Oldenlandiadiffusa(ffilld.) Roxb.]的全草。味苦甘,性寒。入心經(jīng)、肝經(jīng)、脾經(jīng)。功能清熱解毒;利濕。用于肺熱喘咳;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擅長治療多種癌腫。
[0011]百部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1.) Miq.或?qū)θ~百部 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塊根。性味甘、苦,微溫。歸肺經(jīng)。主治潤肺下氣止咳,殺蟲。用于新久咳嗽,肺癆咳嗽,百日咳;外用于頭虱,體虱,蟯蟲病,陰部騷癢。
[0012]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寒,味辛、苦。入腎、膀胱經(jīng)。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0013]蛇床子為傘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 (L.) Cuss.的干燥成熟果實。味
辛、苦,性溫;有小毒。歸腎經(jīng)。解毒殺蟲,燥濕祛風。用于外治外陰濕疹,婦人陰癢、滴蟲性陰道炎、濕疹疥癬、寒濕帶下、濕痹腰痛、腎虛陽痿、宮冷不孕。
[0014]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味甘,性平,無毒。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yǎng)陰血,補脾胃,潤肺。在中藥配伍中常起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
[0015]荊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微苦,性微濕。入肺、肝經(jīng)。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發(fā)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0016]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jīng)。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用于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jié)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0017]菊花為菊科植物菊花Chrysanthemum mor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性涼,味甘、苦,無毒。入肺、脾、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明目,疏風,解毒功效,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心胸煩熱、療瘡腫毒諸癥。
[0018]丹參為雙子葉植物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及根莖。味苦,微寒。入心、肝經(jīng)。活血通,涼血消腫,清心除煩。具有活血散淤、消腫止血、消炎止痛、調(diào)經(jīng)止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低血壓、安神靜心、降血糖和抗菌等功效。
[0019]桅子為菌草科植物桅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三焦經(jīng)。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0020]黃岑為唇形科植物黃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紐,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0021]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紅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 Miq.、山銀花 Lonicera 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 Lonicera dasystylaRehd.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抗炎、補虛療風的功效,主治脹滿下疾、溫病發(fā)`熱,熱毒癰瘍和腫瘤等癥。
[0022]姜黃為姜科植物姜黃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莖。味辛、苦,性溫。歸脾、肝經(jīng)。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用于胸脅剌痛,閉經(jīng),癥瘕,風濕肩臂疼痛,跌撲腫痛。
[0023]白甘遂別名七葉一枝花、重樓、蚤休、草河車。為百合科重樓屬植物華重樓Paris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isi (Franch) Hara、云南重樓 Paris polyphylla Smithvar.yunnanensis (Franch.)Hand.-Mazz.或七葉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 (Franch.)Hara的干燥根莖。苦,微寒;有小毒。歸肝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于疔瘡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撲傷痛,驚風抽搐。
[0024]扛板歸為寥科屬植物貫葉寥Polygonum perfoliatum L的干燥全草。味酸、苦,性平。歸肺,小腸經(jīng)。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治水腫,黃疸,泄瀉,瘧疾,痢疾,百日咳,淋池,丹毒,瘰疬,濕疫,疥癬。
[0025]紫花地丁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n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味苦、辛,性寒,無毒。歸心、肝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黃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損傷、癰腫、毒蛇咬傷等。
[0026]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主治血虛諸證、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結(jié)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
[0027]皂角刺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味辛,性溫。歸肺、肝經(jīng)。搜風,拔毒,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癘風,癬瘡,胎衣不下。
[0028]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了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的活性成分的制備方法,該方法是采用水提或40— 80%體積百分濃度的乙醇回流提取。具體的制備方法如下:
方案一:取全部19味藥材,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相當于藥材總重量的6-12倍,每次提取時間為1-3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70 - 80°C時相對密度為1.10-1.25的清膏,即得活性成分。
[0029]方案二:取全部19味藥材,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相當于藥材總重量的6-12倍,每次提取時間為1-3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70 — 80°C時相對密度為1.05-1.2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為40-70%,靜置12-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70 —80°C時相對密度為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0030]方案三:取全部19味藥材,用40-80%乙醇回流提取2_3次,每次乙醇用量為藥材總量的4-10倍,提取 時間為1-4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至60-80°C時相對密度為
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0031]本發(fā)明所述的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可以與醫(yī)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配合,制成各種常用制劑,如搽劑、洗劑、酊劑、油劑、糊劑、(軟)膏劑、熨劑、粉劑等。
[0032]本發(fā)明的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稀釋劑:蒸餾水、乙醇等。
[0033]助溶劑:甘油、山梨醇等多元醇。
[0034]防腐劑:苯甲酸、苯甲酸鈉、丙酸、尼泊金類、對羥基苯甲酸乙酯等。
[0035]油脂性基質(zhì):凡士林、液狀石蠟、羊毛脂、蜂蠟、動物油、植物油、單硬脂酸甘油酯、十八醇等及其混合物、
水溶性基質(zhì):甘油、海藻酸鈉、卡巴浦爾樹脂、淀粉明膠、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
聚乙二醇、聚乙烯醇。
[0036]促透劑:角質(zhì)保濕利尿素、吡咯酮類衍生物、亞油酸、月桂醇、吐溫、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十二烷基磺酸鈉、十二烷基硫酸鈉、薄荷醇、月桂氮卓酮(氮酮)等。
[0037]例如,其可以通過下列方法之一制備為各種常見劑型:
方法1:搽劑
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加入搽劑常用輔料,按常規(guī)生產(chǎn)方法制備得本發(fā)明搽劑。
[0038]上述搽劑常用輔料包括稀釋劑、防腐劑、助溶劑、促透劑之一或全部。
[0039]方法2:膏劑
取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加入膏劑常用輔料,按常規(guī)生產(chǎn)方法制備得本發(fā)明膏劑。
[0040]上述膏劑常用輔料包括油脂性基質(zhì)、水溶性基質(zhì)、防腐劑、促透劑之一或全部。
[0041]方法3:面膜
取成膜劑預處理后,加入方案一至方案三所得活性成分之一、甘油、蒸餾水攪拌均勻,制得本發(fā)明面膜。
[0042]方法4:粉劑
取全部19味藥材,凈選,粉碎,即得本發(fā)明粉劑。[0043]本 申請人:在研究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經(jīng)過多年的試驗,將多種配方進行篩選,找到了相互配合能很好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本發(fā)明配方合理創(chuàng)新,
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濕、消癤腫瘡瘍,百部、地膚子、蛇床子能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扛板歸活血解毒,以上共為方中君藥,行解熱毒、殺蟲止癢之功效;地骨皮性寒、行肺腎經(jīng)絡,能涼血降火,荊芥消瘡解表,防風止瘡瘍初起,桅子、黃芩、紫花地丁、皂角刺共為方中臣藥,助君藥起排膿、去熱毒癰瘍、止痛之功;菊花、丹參、金銀花、姜黃、白甘遂、當歸為佐,清熱解毒、除濕化瘀;用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殺菌除蟲、清熱解毒、除濕化瘀,可殺滅多種細菌。在痤瘡丙酸桿菌產(chǎn)生大量游離脂肪酸后,皮膚應激反應流出膿液時,各種細菌若得不到有效抑制,會以膿液為介質(zhì),大量生長,損傷皮膚,本發(fā)明產(chǎn)品在痤瘡初發(fā)期或嚴重期均可有效抑制各種細菌,退消瘡膿,恢復皮膚正常生理環(huán)境,用于治療各種不同病因引起的痤瘡療效極佳。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符合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機理,立足疾病之本源,組方合理科學。
[0044]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提供的組合物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均有顯著的殺滅效果,稀釋為不同的濃度后,在3-20分鐘內(nèi),可使試驗培養(yǎng)菌群檢查達到無菌生長效果。
[0045]2、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對皮膚消毒作用明顯,作用手部皮膚15min后,對自然菌的消除率為94.66%,有顯著的滅菌作用。
[0046]3、急性毒性試驗及皮膚、陰道刺激性試驗結(jié)果顯示: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經(jīng)口毒性屬實際無毒級;按化妝品衛(wèi)生規(guī)范的皮膚刺激強度分級標準評價,本發(fā)明對家兔皮膚、陰道粘膜無刺激性,提示本發(fā)明臨床使用安全性高。
[0047]4、本發(fā)明提供的組合物制劑在治療身體各部位的痤瘡時均取得顯著的效果,總有效率達到95.43%,絕大部分患者身上的紅色丘疹逐漸消失而痊愈,療效顯著。.【具體實施方式】
[0048]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應該理解的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對本發(fā)明進行的簡單改進都屬于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除非另有說明,本發(fā)明中的乙醇量的百分數(shù)是體積百分數(shù),v/v表示溶液的體積比。
[0049]實施例1搽劑
地骨皮800g 白花蛇舌草1200g 百部1200g地膚子800g
蛇床子1200g 甘草1200g荊芥IOOOg防風1200g
菊花1200g丹參IOOOg桅子IOOOg黃芩IOOOg
金銀花1200g 姜黃600g白甘遂600g 扛板歸IOOOg
紫花地丁 IOOOg 當歸600g皂角刺800g
取全部19味藥材,用4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乙醇用量分別為藥材總量的10倍、8倍、4倍,提取時間分別4小時、2小時、I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60°C時相對密度為1.25的浸膏,加純化水至總重量為藥材總重量的2倍,加入0.1%的苯甲酸鈉、0.05%的尼泊金甲酯,混勻,分裝,即得本發(fā)明搽劑。
[0050]使用方法:患處用洗面奶或溫熱水洗凈,將本品直接涂患處,每日4-6次,共3-7天。
[0051]實施例2搽劑
地骨皮1300g 白花蛇舌草1500g 百部1500g地膚子1300g
蛇床子1500g 甘草1800g荊芥1500g防風1500g
菊花1800g丹參1500g桅子1500g黃芩1500g
金銀花1500g 姜黃800g白甘遂900g 扛板歸1500g
紫花地丁 1500g 當歸900g皂角刺1300g
取全部19味藥材,加水提取3次,三次加水量分別相當于藥材總重量的12倍、8倍、6倍,每次提取時間分別3小時、2小時、I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70°C時相對密度為1.2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為40%,靜置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濾液濃縮至70°C時相對密度為1.10的浸膏,加入純化水至總重量為藥材總重量的3倍,灌裝,即得本發(fā)明搽劑。
[0052]使用方法:患處用洗面奶或溫熱水洗凈,將本品直接涂患處,每日3-6次,共3-7天。
[0053]實施例3膏劑
地骨皮1800g 白花蛇舌草2000g 百部2000g 地膚子1600g 蛇床子2000g甘草2600g荊芥2000g 防風2000g 菊花2800g丹參2000g桅子2000g 黃芩2000g
金銀花2000g姜黃IOOOg白甘遂1200g 扛板歸2000g
紫花地丁 2000g 當歸1200g皂角刺1800g。
[0054]取上述19味藥材,加水提取3次,三次加水量分別為藥材總重量的12倍、8倍、6倍,三次提取時間分別為3小時、2小時、I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80°C時相對密度為1.10的清膏,備用。
[0055]稱取硬脂酸15g,凡士林IOOg,羊毛脂80g,硬脂酸甘油脂35g,十六醇80g,加熱至85°C,攪勻,作為油相,備用;另取甘油130g,對羥基苯甲酸乙酯2g,十二烷基硫酸鈉20g,月桂氮卓酮25g,加入上述浸膏,用水調(diào)節(jié)使油、水兩相共IOOOg,作為水相,加熱至90°C,待全部溶解后,恒溫至85°C,攪勻;將油相緩緩加入水相,置勻漿機中攪拌,冷卻,凝固,分裝,即得本發(fā)明膏劑。
[0056]使用方法:患處用洗面奶或溫熱水洗凈,將本品直接涂患處,每日3-5次,共3-7天。
[0057]實施例4膏劑
地骨皮IOOOg 白花蛇舌草1300g 百部1300g 地膚子IOOOg 蛇床子1300g甘草1500g荊芥1200g 防風1300g
菊花1400g丹參1200g桅子1200g 黃芩1200g
金銀花1300g姜黃700g白甘遂800g 扛板歸1200g
紫花地丁 1200g當歸800g皂角刺IOOOg
取上述19味藥材用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乙醇濃度分別為80%、60%,每次乙醇用量分別為藥材總量的10倍、8倍,提取時間分別為4小時、3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至80°C時相對密度為1.10的浸膏,備用。[0058]稱取硬脂酸10g,凡士林95g,羊毛脂85g,硬脂酸甘油脂40g,十六醇80g,加熱至85°C,攪勻,作為油相,備用;另取甘油120g,對羥基苯甲酸乙酯3g,十二烷基硫酸鈉25g,月桂氮卓酮30g,加入上述浸膏,用水調(diào)節(jié)使油、水兩相共1O(jiān)OOg,作為水相,加熱至90°C,待全部溶解后,恒溫至85°C,攪勻;將油相緩緩加入水相,置勻漿機中攪拌,冷卻,凝固,分裝,即得本發(fā)明膏劑。
[0059]使用方法:患處用洗面奶或溫熱水洗凈,將本品直接涂患處,每日3-5次,共3-7天。
[0060]實施例5面膜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 地骨皮8-18份白花蛇舌草12-20份百部12-20份地膚子8_16份 蛇床子12-20份甘草12-26份荊芥10-20份防風12-20份 菊花12-28份丹參10-20份桅子10-20份黃芩10-20份 金銀花12-20份姜黃6-10份白甘遂6-12份扛板歸10-20份 紫花地丁 10-20份當歸6-12份皂角刺8-18份。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 地骨皮10-15份白花蛇舌草13-18份百部13-18份地膚子10-15份 蛇床子13-18份甘草15-25份荊芥12-18份防風13-18份 菊花14-26份丹參12-18份桅子12-18份黃芩12-18份 金銀花13-18份姜黃7-9份白甘遂8-10份扛板歸12-18份 紫花地丁 12-18份當歸8-10份皂角刺10-16份。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的: 地骨皮13份白花蛇舌草15份百部15份地膚子13份 蛇床子15份甘草18份荊芥15份防風15份 菊花18份丹參15份桅子15份黃岑15份 金銀花15份姜黃8份白甘遂9份扛板歸15份 紫花地丁 15份當歸9份皂角刺13份。
4.如權(quán)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采用水提或40— 80%體積百分濃度的乙醇回流提取制備而成的。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過以下方法制備而成的: 取全部19味藥材,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相當于藥材總重量的6-12倍,每次提取時間為1-3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70 - 80°C時相對密度為1.10-1.25的清膏,即得活性成分。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過以下方法制備而成的: 取全部19味藥材,加水提取2-3次,每次加水量相當于藥材總重量的6-12倍,每次提取時間為1-3小時,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70 - 80°C時相對密度為1.05-1.20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為40-70%,靜置12-2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70 — 80°C時相對密度為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7.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過以下方法制備而成的: 取全部19味藥材,用40-80%乙醇回流提取2-3次,每次乙醇用量為藥材總量的4-10倍,提取時間為1-4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至60-80°C時相對密度為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8.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包括權(quán)利要求1-3中任一項的治療痤瘡的中藥組合物與醫(yī)藥學上可接受 的載體。
【文檔編號】A61P31/02GK103432536SQ201310446942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唐榮蘭, 韋獻飛, 韋怡琳 申請人:唐榮蘭, 韋獻飛, 韋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