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其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荊芥穗10-20份、防風20-30份、丹皮10-20份、生地10-20份、元參10-20份、麥冬20-40份、枳殼10-20份、黃芩15-25份、梔子10-20份、側柏葉10-20份、桔梗20-30份、川牛膝5-10份、生石膏5-15份、知母5-10份。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在治療由胃熱引起流鼻血病人時,治愈率高,最高可達96.92%,而且有效率最高可達100%。而且由于是中藥治療無毒副作用,治療周期短,2個療程即可痊愈。
【專利說明】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鼻衄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俗稱鼻出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多為單側,少數情況下可出現雙側鼻腔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輕者僅為涕中帶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復鼻腔出血可導致貧血。
[0003]中醫認為,肺為鼻之外竅,鼻在上,下連于喉,直貫于肺。因此,當外感風熱或燥熱,導致肺熱火盛時,“邪熱”就會順著經絡,擁滯在鼻腔之中,對鼻腔內的毛細血管造成傷害。因此對于那些飲酒過度,嗜食辛辣油膩,導致胃火熾盛的人來說,火熱就會循經上炎,損傷鼻中血絡,造成鼻出血。上火也會由肺胃熱盛,引起心情抑郁惱怒,俗稱“肝火旺”,從而損傷鼻竅脈絡,導致鼻出血。
[0004]因此,鼻出血主要是由于(胃、肺、肝)火熱偏盛,迫血忘行,血溢清道而出血,因此需要對癥治療,而目前治療鼻出血的藥物一般沒有針對性,因此治療效果不好。
[0005]對于胃熱引起的的流鼻血,主要癥狀為:鼻出血,口渴,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膩等,目前并沒有主要針對由胃熱引起的流鼻血的藥物。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由于胃熱引起的流鼻血的止鼻血中藥組合物。
[0007]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8]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其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
[0009]荊芥穗10-20份、防風20-30份、丹皮10-20份、生地10-20份、元參10-20份、麥冬20-40份、枳殼10-20份、黃芩15-25份、桅子10-20份、側柏葉10_20份、桔梗20-30份、川牛膝5-10份、生石膏5-15份、知母5-10份。
[0010]作為優化,上述中藥組合物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
[0011]荊芥穗:13-18份、防風23-28份、丹皮10-15份、生地15-20份、元參10-15份、麥冬25-35份、枳殼15-20份、黃芩18-22份、桅子12-18份、側柏葉12-18份、桔梗22-28份、川牛膝5-8份、生石膏5-10份、知母5-8份。
[0012]作為優化,上述中藥組合物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
[0013]荊芥穗15份、防風25份、丹皮13份、生地18份、元參13份、麥冬30份、枳殼18份、黃芩20份、桅子15份、側柏葉15份、桔梗25份、川牛膝6份、生石膏9份、知母6份。上述的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驟:將荊芥穗10-20份、防風20-30份、丹皮10-20份、生地10-20份、元參10-20份、麥冬20-40份、枳殼10-20份、黃芩15-25份、桅子10-20份、側柏葉10-20份、桔梗20-30份、川牛膝5-10份、生石膏5-15份、知母5-10份放入沙鍋內浸泡20-30分鐘,然后加水至中藥總重量的5倍,先大火急煎至藥液沸騰,再文火煎約20-30分鐘,倒出液體,后加入中藥總重量3倍的水繼續文火煎15-20分鐘,然后將液體倒出,并將兩次液體合并即可。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在治療由胃熱引起流鼻血病人時,治愈率聞,最聞可達96.92%,而且有效率最聞可達100%。而且由于是中藥治療無毒副作用,治療周期短,2個療程即可痊愈。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以便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了解本發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發明。
[0016]本發明止鼻血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驟:將荊芥穗10-20份、防風20-30份、丹皮10-20份、生地10-20份、元參10-20份、麥冬20-40份、枳殼10-20份、黃芩15-25份、桅子10-20份、側柏葉10-20份、桔梗20-30份、川牛膝5-10份、生石膏5-15份、知母5-10份放入沙鍋內浸泡20-30分鐘,然后加水至中藥總重量的5倍,先大火急煎至藥液沸騰,再文火煎約20-30分鐘,倒出液體,后加入中藥總重量3倍的水繼續文火煎15-20分鐘,然后將液體倒出,并將兩次液體合并即可。
[0017]實施例1 [0018]荊芥穗:13份、防風23份、丹皮10-份、生地15份、元參10份、麥冬25份、枳殼15份、黃芩18份、桅子12份、側柏葉12份、桔梗22份、川牛膝5份、生石膏8份、知母5份。
[0019]實施例2
[0020]荊芥穗:18份、防風28份、丹皮5份、生地20份、元參15份、麥冬35份、枳殼20份、黃芩22份、桅子18份、側柏葉18份、桔梗28份、、川牛膝8份、生石膏10份、知母8份。
[0021]實施例3
[0022]荊芥穗15份、防風25份、丹皮13份、生地18份、元參13份、麥冬30份、枳殼18份、黃芩20份、桅子15份、側柏葉15份、桔梗25份、、川牛膝6份、生石膏9份、知母5份。
[0023]上述實施例均采用相同方法水煎服。
[0024]臨床病例
[0025]實驗I組(對照實施例1),病例65人(癥狀為胃熱流鼻血),年齡18-65歲,病史I月-1年,每日一劑,一劑300ml,5天一個療程,服用兩個療程。
[0026]實驗2組(對照實施例2)、實驗3組(對照實施例3)與實驗I組各項指標均有可比性(P > 0.05),三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及體征均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0027]治愈:治療后跟蹤觀察I年非外部原因無流鼻血發生。
[0028]顯效:治療后跟蹤觀察I年非外部原因,流鼻血發生1-2次。
[0029]有效;治療后跟蹤觀察I年非外部原因,流鼻血發生3-5次。
[0030]無效:治療后跟蹤觀察I年病情無明顯改善。
[0031]跟蹤觀察結果見表1:
[0032]表1
[0033]
【權利要求】
1.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其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 荊芥穗10-20份、防風20-30份、丹皮10-20份、生地10-20份、元參10-20份、麥冬20-40份、枳殼10-20份、黃芩15-25份、桅子10-20份、側柏葉10-20份、桔梗20-30份、川牛膝5-10份、生石膏5-15份、知母5-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 荊芥穗:13-18份、防風23-28份、丹皮10-15份、生地15-20份、元參10_15份、麥冬25-35份、枳殼15-20份、黃芩18-22份、桅子12-18份、側柏葉12-18份、桔梗22-28份、川牛膝5-8份、生石膏5-10份、知母5-8份。
3.根據權 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由下述按重量份計的組分組成: 荊芥穗15份、防風25份、丹皮13份、生地18份、兀參13份、麥冬30份、積殼18份、黃芩20份、桅子15份、側柏葉15份、桔梗25份、川牛膝6份、生石膏9份、知母6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止鼻血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驟:將荊芥穗10-20份、防風20-30份、丹皮10-20份、生地10-20份、元參10-20份、麥冬20-40份、枳殼10-20份、黃芩15-25份、桅子10-20份、側柏葉10-20份、桔梗20-30份、川牛膝5-10份、生石膏5-15份、知母5-10份放入沙鍋內浸泡20-30分鐘,然后加水至中藥總重量的5倍,先大火急煎至藥液沸騰,再文火煎約20-30分鐘,倒出液體,后加入中藥總重量3倍的水繼續文火煎15-20分鐘,然后將液體倒出,并將兩次液體合并即可。
【文檔編號】A61K33/06GK103656178SQ201310669374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0日
【發明者】權威宇, 李加美 申請人:山東中大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