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該中藥組合物療效良好,無毒副作用,可以作為鼻咽癌腫瘤放化療的輔助治療藥物,鼻咽癌患者放化療同步使用,對增強放化療的療效及減輕放療后的副反應和改善生存質量將大有裨益,同時也為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專利說明】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鼻咽癌系我國南方及亞洲中國人種的高發頭頸部腫瘤。病因與EB病毒感染、遺傳及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放射治療是目前有效的首選治療方法,單一放療手段治療中晚期鼻咽癌病例5~10年生存率僅有40%左右,而化學藥物同步治療III / IV期鼻咽癌已成為提高療效的標準方法,目前多采用鉬類為主藥物聯合治療,放化療聯合治療可提高生存率、減少局部復發及 降低遠處轉移發生率。
[0003]放化療同步治療盡管療效確實,但相關化、放療毒性增加也是肯定的,由于急性毒性反應增加其放療非計劃性中斷治療,常影響療效,同時藥物毒性相加作用也影響了患者生存質量,特別是目前采用精確放療盡管可減少高危器官的損傷,但放療黏膜損傷則因劑量關系增加,特別是加用化療使III / IV期鼻咽癌放化同步治療的可操作性受到影響。因此,如何改善副反應而提高方案的操作性,并使生存質量提高已成為鼻咽癌放化療研究的重要方向。
[0004]鼻咽癌放化療的副反應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治療的連貫性,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觀念已被普遍接受并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在鼻咽癌放化療過程配合中醫藥治療能改善患者癥狀,減輕放、化療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強患者繼續治療的信心。
[0005]鼻咽癌屬于中醫學“失榮”、“鼻疽”、“鼻淵”、“夭疽”等范疇,放射線作為一種熱性殺傷劑,損傷口腔、咽喉黏膜及唾液腺,相當于中醫所謂熱邪入侵,內外熱毒,交困結合,化火灼津,首先出現津液耗傷的癥狀,隨著放射量的增加,熱毒瘀積,“熱邪易致瘡瘍”,口腔黏膜局部或皮膚黏膜潰瘍化膿,疼痛難忍,熱邪日久損傷正氣,從而造成人體氣陰虛,局部津液不足,臨床上常表現為口干、咽喉干燥疼痛、吞咽困難等一派陰虛內熱之象。“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鼻咽癌患者放療后的基本中醫病機“陰虛為本,燥邪為標”,熱毒痰瘀凝聚,正氣受損,正虛邪實貫穿疾病之始終,病變可涉及肺、脾、胃三臟。
[0006]中醫學認為鼻咽癌多系痰、毒、熱蘊結,放射治療為峻烈攻邪之法,放療后的副反應多屬“熱毒蘊結”范疇,臨床多以滋陰清熱為治療大法。但有部分患者的舌并不紅或紅絳,而見苔薄膩,也會主訴口干,這是由于患者素體虛弱,久病傷及脾胃,運化無權,津液不能正常輸布所造成的。因此治療上不能一味以滋陰清熱解毒為法,而應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辨證施治。脾為后天生化之源,故健脾益氣、養胃生津同樣占有重要地位。
[0007]本發明以滋陰清熱解毒、健脾益氣養胃為治療原則,提供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其療效良好,無毒副作用,可以作為鼻咽癌腫瘤放化療的輔助治療藥物,鼻咽癌患者放化療同步使用,對增強放化療的療效及減輕放療后的副反應和改善生存質量將大有裨益,同時也為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發明內容】
[0008]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其療效良好,無毒副作用,可以作為鼻咽癌腫瘤放化療的輔助治療藥物,鼻咽癌患者放化療同步使用,對增強放化療的療效及減輕放療后的副反應和改善生存質量將大有裨益,同時也為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0010]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55g~65g、黨參70g~80g、女貞子45g~55g、射干30g~40g、薏該仁25g~35g、石斛30g~40g、黃連55g~65g、魚腥草25g~35g、知母30g~40g、菌草30g~40g、竹苑25g~35g、仙鶴草35g~45g、當歸20g~30g、赤茍30g~40g、菊花35g~45g、莪術25g~35g、卷柏30g~40g、太子參35g~45g、鉤藤30g~40g、山藥20g~30g、山臘梅25g~35g、木藍25g~35g、牛尾草30g~40g、牛筋草25g~35g、白酒草30g~40g、元寶草15g~25g、山大黃20g~30g、大率20g~30g和英絲子30g~40g。
[0011]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60g~65g、黨參75g~80g、女貞子50g~55g、射干35g~40g、薏該仁30g~35g、石斛35g~40g、黃連60g~65g、魚腥草30g~35g、知母35g~ 40g、菌草35g~40g、竹苑30g~35g、仙鶴草40g~45g、當歸20g~25g、赤茍30g~35g、菊花35g~40g、莪術25g~30g、卷柏30g~35g、太子參35g~40g、鉤藤30g~35g、山藥20g~25g、山臘梅25g~30g、木藍25g~30g、牛尾草30g~35g、牛筋草25g~30g、白酒草30g~35g、元寶草15g~20g、山大黃20g~25g、大率20g~25g和英絲子30g~35g。
[0012]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60g、黨參75g、女貞子50g、射干35g、薏苡仁30g、石斛35g、黃連60g、魚腥草30g、知母35g、茜草35g、竹茹30g、仙鶴草40g、當歸25g、赤茍35g、菊花40g、莪術30g、卷柏35g、太子參40g、鉤藤35g、山藥25g、山臘梅30g、木藍30g、牛尾草35g、牛筋草30g、白酒草35g、元寶草20g、山大黃25g、大率25g和英絲子35g。
[0013]其中,所述中藥組合物可以制備成膠囊劑和口服液。
[0014]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15]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 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0016]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醇濃度為70% -80%的乙醇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乙醇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3-5倍,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 (650C )的膏體,放冷;
[0017]第三步,取500g上述膏體,加入lkg_2kg的賦形劑淀粉混合成軟材,過篩制粒并于55-65°C干燥,整粒后得到顆粒,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揮發油,裝膠囊。
[0018]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19]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0020]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水提取3— 5小時,所加入的水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6-8倍,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2 (60°C),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 (20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第一步制備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
[0021]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其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0022]所述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23]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0024]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醇濃度為70% -80%的乙醇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乙醇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3-5倍,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 (650C )的膏體,放冷;
[0025]第三步,取500g上述膏體,加入lkg_2kg的賦形劑淀粉混合成軟材,過篩制粒并于55-65°C干燥,整粒后得到顆粒,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揮發油,裝膠囊。
[0026]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其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0027]所述中藥組合物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28]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0029]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水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水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6-8倍,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2 (600C ),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20°C),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第一步制備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
[0030]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31 ] 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療效良好,無毒副作用,可以作為鼻咽癌腫瘤放化療的輔助治療藥物,鼻咽癌患者放化療同步使用,對增強放化療的療效及減輕放療后的副反應和改善生存質量將大有裨益,同時也為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0032]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0033]進一步,所述中藥組合物僅由上述原料藥構成。
[0034]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55g~65g、黨參70g~80g、女貞子45g~55g、射干30g~40g、薏該仁25g~35g、石斛30g~40g、黃連55g~65g、魚腥草25g~35g、知母30g~40g、菌草30g~40g、竹苑25g~35g、仙鶴草35g~45g、當歸20g~30g、赤茍30g~40g、菊花35g~45g、莪術25g~35g、卷柏30g~40g、太子參35g~45g、鉤藤30g~40g、山藥20g~30g、山臘梅25g~35g、木藍25g~35g、牛尾草30g~40g、牛筋草25g~35g、白酒草30g~40g、元寶草15g~25g、山大黃20g~30g、大率20g~30g和英絲子30g~40g。
[0035]進一步優選,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60g~65g、黨參75g~80g、女貞子50g~55g、射干35g~40g、薏該仁30g~35g、石斛35g~40g、黃連60g~65g、魚腥草30g~35g、知母35g~40g、菌草35g~40g、竹苑30g~35g、仙鶴草40g~45g、當歸20g~25g、赤茍30g~35g、菊花35g~40g、莪術25g~30g、卷柏30g~35g、太子參35g~40 g、鉤藤30g~35g、山藥20g~25g、山臘梅25g~30g、木藍25g~30g、牛尾草30g~35g、牛筋草25g~30g、白酒草30g~35g、元寶草15g~20g、山大黃20g~25g、大率20g~25g和英絲子30g~35g。
[0036]最優選,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60g、黨參75g、女貞子50g、射干35g、薏該仁30g、石斛35g、黃連60g、魚腥草30g、知母35g、菌草35g、竹苑30g、仙鶴草40g、當歸25g、赤茍35g、菊花40g、莪術30g、卷柏35g、太子參40g、鉤藤35g、山藥25g、山蠟梅30g、木藍30g、牛尾草35g、牛筋草30g、白酒草35g、元寶草20g、山大黃25g、大棗25g和英絲子35g。
[0037]各原料藥的藥理如下:
[0038]刺五加: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刺五加的根、根莖或莖葉,拉丁名AcanthopanacisSenticosi Radix et Rhizoma seu Caulis,味辛、苦、微甘,性溫,入脾、腎、心經,具有益氣健脾,補腎安神,祛風除濕的功效,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行動遲緩、體虛羸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氣、陰下濕癢等證。
[0039]黨參:味甘,性平,歸肺、脾經,具有補氣益脾,養血生津的功效,主治脾肺氣虛或氣血兩虛之倦怠乏力、氣短,咳嗽自汗等癥狀,黨參長于補脾養胃,調理中焦,兼有養血的作用,其性平,健脾運而不燥;滋味陰而不濕,能夠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提高抗病能力,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新陳代謝,促進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0040]女貞子:味甘、苦,微寒,入肝、腎經,有強肝益腎,清熱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肝腎陰虧,頭目失養之頭昏耳嗚,陰虛內熱等癥狀。女貞子能提升白細胞,增強免疫功能的功效,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女貞子內含熊果酸、甘露醇、葡萄糖、脂肪油等,有強心、利尿和保肝作用,能使因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數量升高,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0041]射干:味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清痰利咽的作用,用于熱毒痰火郁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證。
[0042]薏苡仁:味甘、性淡,歸脾、胃、肺經,具有健脾滲濕、清熱排膿、除痹、利水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腳氣,肺癰,腸癰,風濕痹痛,筋脈攣急及濕溫病等證。
[0043]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作用,用于熱傷津液,低熱煩渴,舌紅少苔,胃陰不足,口渴咽干,嘔逆少食,胃脘隱痛,舌光少苔,腎陰不足,視物昏花等證。
[0044]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肺、膽、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明目的功效,長于瀉心經之火,主治心火旺所致之心煩不眠,及溫熱病之壯熱神昏、心煩、口渴;還可用于濕熱所致之痢疾、里急后重;熱毒瘡癰、濕疹、口舌生瘡、暴發火眼等證。
[0045]魚腥草:拉丁名houttuybiae加rba,味辛,性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肺癰吐膿,痰熱咳喘,熱毒血痢,濕熱淋證,熱毒瘡癰,蛇蟲要上等證。
[0046]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腎經,有瀉熱除煩,滋陰潤燥、清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熱病,高熱煩躁,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等癥狀;其苦寒質潤,性沉降,既能清熱,又能生津,善治溫熱病邪入氣分,熱盛傷津;也用于治療消渴癥;痰熱壅肺而喘,肺燥咳嗽,痰少不利;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等癥狀。
[0047]茜草:性寒,味苦,`具有涼血止血、祛瘀通經的作用,用于血熱妄行之出血癥、兼淤血者尤宜,用于瘀滯閉經,產后瘀阻腹痛、跌打腫痛、風濕痹痛等證。
[0048]竹茹:性微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證。
[0049]仙鶴草:拉丁名Agrimoniae Herba,味苦、潘,性平,歸心、肝經,具有收斂止血,止痢殺蟲的功效,主治各種出血之證,例如: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咯血、衄血,赤白痢疾,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傷出血等證。
[0050]當歸:拉丁名angelicae sinensis radix,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疼,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心血不足之頭目昏眩,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及其他血虛證。血海空虛,沖任虛寒或淤血阻滯之月經不調,量少衍期等證。
[0051]赤芍:味苦、微苦,歸肝經,具有瀉肝火,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火旺盛之目赤腫痛,頭暈目眩,胸脅疼痛,溫熱病熱入血分之身熱舌絳,斑疹出血,以及血瘀經閉;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尿血;婦女血熱之行經過多;血行阻滯所引起的各種疼痛;血熱毒盛之瘡癤癰腫等證。
[0052]菊花:拉丁名Chrysanthemi Flos,味辛、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清肝、平肝明目、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外感風熱及溫病初起,頭暈目眩,視物昏花,目赤腫痛,熱毒癰腫等證。
[0053]莪術: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痞塊,胸腹瘀痛,閉經,痛經,脘腹脹痛,跌打損傷,血瘀腫痛等證。[0054]卷柏:拉丁名Selaginellae Herba,為卷柏科植物卷柏或墊狀卷柏的干燥全草,:味辛,性平,歸肝、心經,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用于經閉痛經。癥瘕痞塊,跌撲損傷,吐血,崩漏,便血,脫肛等證。[0055]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潤肺生津的功效,主治脾氣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肺虛燥咳,喘促氣短,溫病后期,氣津兩傷,內熱口渴等證。
[0056]鉤藤:味甘,性微溫,入肝經,有清熱、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的作用,主要用于熱急生風或肝風內動所致之痙攣,抽搐,躁動不安,肝陽上亢或肝經有熱之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癥狀。
[0057]山藥:拉丁名dioscoreae rhizoma,味甘,性平,入肺、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無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氣虛燥、痰喘咳嗽、腎氣虧耗、腰膝酸軟、下肢痿弱、消渴尿頻、遺精早泄、帶下白濁、皮膚赤腫、肥胖等證。
[0058]山蠟梅:為蠟梅科蠟梅屬植物山蠟梅的葉,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祛風解表,芳香化濕,主治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濕困胸悶,蚊蟻丁咬等證。
[0059]木藍:為豆科木藍屬植物木藍的莖葉,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乙型腦炎,腮腺炎,急性咽喉炎,淋巴結炎,目赤,口瘡,丹毒,蟲蛇咬傷,吐血等證。
[0060]牛尾參:味辛,性溫,具有健脾益氣,補肺益腎的功效,主治脾虛食少,泄瀉,腎虛遺精,消渴,肺勞咳嗽,跌打損傷等證。
[0061]牛筋草: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散瘀的功效,主治傷暑發熱,小兒^(風,乙腦,流腦,黃疸,淋證,小便不利,痢疾,便血,跌打損傷等證。
[0062]白酒草: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止痛,祛風化痰的功效,主治喉炎,肺炎,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證。
[0063]山大黃:拉丁名Radix et Rhizome Rhei Franzenbachii,為寥科植物波葉大黃的根及根莖,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涼血行瘀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痢疾;經閉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癰腫疔毒;口舌糜爛;燒燙傷等證。
[0064]元寶草:為藤黃科金絲桃屬植物元寶草的全草,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具有涼血解毒,活血調經,祛風通絡的功效,主治各種出血,腸炎痢疾,乳癰,癰腫疔毒,燙傷,蛇咬傷,月經不調,痛經,白帶,跌打損傷,風濕痹痛,口瘡等證。
[0065]大率JiTSjujubae fructus,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的功效,主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等證。
[0066]菟絲子:味甘、辛,性平,入肝、腎、脾經,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腎陽不足之陽痿,遺精早泄,小便頻數,頭暈耳嗚;腎虛腰疼,婦人帶下,胎氣不固;肝腎兩虧、肝血不足之雙目昏花、視物不清;脾腎兩虛之便溏腹痛,完谷不化等證。
[0067]諸藥配伍,攻補兼施,與放化療同步,溫服頻服,避免了胃腸道反應;緩緩下咽,使藥汁得以充分浸潤口咽受損黏膜,促進其愈合。結果發現:(1)放化療中口咽黏膜和胃腸系統的急性放射反應明顯減輕,以減少患者痛苦,保證放療按計劃足量順利完成;(2)放化療所引起的血液系統副反應顯著減輕;(3)對肝腎功能有一定保護作用;(4)放療過程中因副反應中斷天數明顯減少。[0068]本發明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可以制備成膠囊劑和口服液。
[0069]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70]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 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0071]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醇濃度為70% -80%的乙醇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乙醇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3— 5倍,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 (650C )的膏體,放冷;
[0072]第三步,取500g上述膏體,加入lkg_2kg的賦形劑淀粉混合成軟材,過篩制粒并于55— 65°C干燥,整粒后得到顆粒,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揮發油,裝膠囊。
[0073]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0074]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 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0075]第二步,將余下 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水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水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6-8倍,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2 (60°C),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
1.04 (20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第一步制備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
[0076]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
[0077]實施例1 口服液I
[0078]將射干35g、黃連60g、魚腥草30g、知母35g、竹茹30g、仙鶴草40g、菊花40g、山蠟梅30g、木藍30g、牛尾草35g、牛筋草30g、白酒草35g、元寶草20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3.6kg的水,浸泡5小時后蒸懼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洛備用,將刺五加60g、黨參75g、女貞子50g、薏該仁30g、石斛35g、菌草35g、當歸25g、赤茍35g、莪術30g、卷柏35g、太子參40g、鉤藤35g、山藥25g、山大黃25g、大棗25g和菟絲子35g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前面獲得的藥渣,加4kg水提取5小時,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60°C ),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2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前面獲得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I。
[0079]實施例2 口服液2
[0080]將射干40g、黃連65g、魚腥草35g、知母40g、竹茹35g、仙鶴草45g、菊花40g、山蠟梅30g、木藍30g、牛尾草35g、牛筋草30g、白酒草35g、元寶草20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4kg的水,浸泡5小時后蒸懼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洛備用,將刺五加65g、黨參80g、女貞子55g、薏苡仁35g、石斛40g、茜草40g、當歸25g、赤芍35g、莪術30g、卷柏35g、太子參40g、鉤藤35g、山藥25g、山大黃25g、大棗25g和菟絲子35g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前面獲得的藥渣,加4kg水提取5小時,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 (60°C ),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2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前面獲得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2。
[0081]實施例3 口服液3
[0082]將射干35g、黃連60g、魚腥草30g、知母35g、竹茹30g、仙鶴草40g、菊花35g、山蠟梅25g、木藍25g、牛尾草30g、牛筋草25g、白酒草30g、元寶草15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3.6kg的水,浸泡5小時后蒸懼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洛備用,將刺五加60g、黨參75g、女貞子50g、薏該仁30g、石斛35g、菌草35g、當歸20g、赤茍30g、莪術25g、卷柏30g、太子參35g、鉤藤30g、山藥20g、山大黃20g、大棗20g和菟絲子30g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前面獲得的藥渣,加4kg水提取5小時,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60°C ),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2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前面獲得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3。
[0083]實施例4膠囊劑
[0084]將射干35g、黃連60g、魚腥草30g、知母35g、竹茹30g、仙鶴草40g、菊花40g、山蠟梅30g、木藍30g、牛尾草35g、牛筋草30g、白酒草35g、元寶草20g分別粉碎,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3.6kg的水,浸泡5小時后蒸餾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將刺五加60g、黨參75g、女貞子50g、薏該仁30g、石斛35g、菌草35g、當歸25g、赤茍35g、莪術30g、卷柏35g、太子參40g、鉤藤35g、山藥25g、山大黃25g、大棗25g和菟絲子35g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前面獲得的藥渣,加2.5kg醇濃度為80%的乙醇提取5小時,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 (650C )的膏體,放冷,取500g上述膏體,加入Ikg的賦形劑淀粉混合成軟材,過篩制粒并于55°C干燥,整粒后得到顆粒,再加入前面獲得的揮發油,裝膠囊。
[0085]毒理學實驗
[0086]急性毒性試驗:
[0087]選取NIH種小鼠20只,雌雄各半,體重為21.33± 1.97g(X± S),按40ml / kg的
劑量灌胃給藥,一日兩次,觀察七日,無異常現象,無死亡,體重增至28.19±2.33g(X±S),較給藥前增重32.16%。
[008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口服液臨床用藥劑量為每日10mlX2=20ml,成人體重按60kg計,則成人的口服量為20ml / 60kg=0.334ml / kg,小鼠每日給藥量為40 X 2=80ml /kg,相當人用量的80 / 0.334=240倍。
[0089]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口服液制劑為口服安瓶,選NIH種小鼠10只,以0.5mL每只的劑量尾靜脈注射,8-10秒勻速注射,觀察72小時,無異常現象,無死亡。
[0090]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口服液毒性較小。
[0091]長期毒性試驗:
[0092]試驗動物:7_8周齡健康的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試驗前觀察一周,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大鼠分為三組,每組20只,雌雄各半,分籠飼養。定期記錄大鼠進食量,自由飲水。每周稱一次體重。[0093]受試物及劑量:實施例1制備的口服液I
[0094]劑量組是按急性毒性實驗結果和中藥新藥毒理學研究指南的要求,設高低兩個劑量組和一個對照組。高劑量為1200g/kg,相當于臨床用藥量的70倍,低劑量組為500g /kg,相當于臨床用藥量的30倍。給藥途徑及方法:采用灌胃法。每天I次,每周6天,共計8周。給藥期間按每周體重變化調整給藥量。
[0095]觀察指標:
[0096]一般情況:每日觀察外觀體征,行為活動,尿糞情況,進食量。每周稱體重觀察變化。
[0097]血液學檢查:每組隨機取10只大鼠(雌雄各半),于給藥前,給藥后第4周和第8周,在尾靜脈取血,對紅細胞、白細胞用分類、血小板、網織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含量等指標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要求進行檢驗。
[0098]大鼠解剖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實驗結束,每組各取10只大鼠(雌雄各半),股部血管放血處死,常規解剖,觀察各臟器的外觀形態,顏色等,并對心、肝、脾、肺、腎、腦等臟器稱重,計算其與體重的百分比,即臟器系數。然后按常規病理學方法處理,做心、肝、脾、肺、腎、腦及股骨的病理組織學檢查。
[0099]結果:
[0100]一般狀態及體重 變化:給藥期間,各組動物一般狀態,活動正常,未見異常反應。給藥組與對照組進食量基本相近。給藥組與對照組體重增長趨勢基本一致,說明長期給藥對動物生長無明顯影響。雄鼠或雌鼠各給藥組體重增長值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Ρ>0.05)。
[0101]血液學指標:高、底劑量組紅細胞、白細胞及分類、血小板和血紅蛋白含量在給藥前、給藥后4周和8周,與對照組相比,Ρ>0.05,說明藥物對上述各指標無明顯影響。
[0102]病理組織學檢查:試驗結束,大鼠解剖,未發現心、肝、脾、肺、腎、腦等器官的明顯改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沒有發現有病理變化,表明長期給藥對各臟器組織無明顯損傷。
[0103]小結:
[0104]連續8周給大鼠經口灌入實施例1制備的口服液1,劑量為臨床用量的70倍和30倍,大鼠一般狀態良好,無異常表現,各組體重差別無顯著性,對大鼠正常生長無明顯影響。
[0105]連續8周給藥,血液指標變化不顯著,說明實施例1制備的口服液I長期毒性試驗結果表明,未發現有病理改變。
[0106]以上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提供的口服液I長期使用,無明顯毒性,是較安全的中藥制劑。
[0107]臨床資料
[0108]一般資料
[0109]2008年3月~2012年10月共收治晚期鼻咽癌患者101例,入選病人均為初診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無遠處轉移的原發鼻咽癌患者,臨床分期II1、IVa期,年齡20~75歲,無嚴重的心臟疾患,肝腎功能正常。采用隨機數字法將101例病人分為實驗組52例,患者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歲;對照組49例,患者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6歲。兩組病例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0110]方法[0111]放射治療方法
[0112]全部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療,放射源為直線加速器6~8MV光子線和8~12Mev電子射線,采用常規分割照射的方法,每次2Gy,每天I次,每周5次,鼻咽靶區中心劑量68~72Gy ;頸部根治劑量60~66Gy,預防劑量50~52Gy。
[0113]化療方法
[0114]全部患者均采用順鉬(DDP)進行同期化療。DDP劑量及用法:30mg/m2,加入3%氯化鈉溶液500ml靜脈滴注,從放療第I周開始,每周I次,共6次。
[0115]給藥方法
[0116]對照組用朵貝氏液含漱,每日5~8次,從放療開始至放療結束。實驗組服用本發明實施例1制備的口服液1,每日20ml,分兩次服用,從放療開始至放療結束。
[0117]口咽反應診斷標準
[0118]O度:口腔黏膜正常;1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疼痛;11度: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潰瘍,可進一般飲食;111度:口腔黏膜潰瘍,只能進流食;IV度:出現潰瘍,病人不能進食。
[0119]統計學方法
[0120]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率的比較用X2檢驗,等級資料用非參數檢驗秩和檢驗。
[0121]結果
[0122]兩組口咽急性毒性比較,結果見表1。
[0123]兩組口咽急性毒性發生情況比較η (% )
[0124]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藥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55g~65g、黨參70g~80g、女貞子45g~55g、射干30g~40g、薏該仁25g~35g、石斛30g~40g、黃連55g~65g、魚腥草25g~35g、知母30g~40g、菌草30g~40g、竹苑25g~35g、仙鶴草35g~45g、當歸20g~30g、赤茍30g~40g、菊花35g~45g、莪術25g~35g、卷柏30g~40g、太子參35g~45g、鉤藤30g~40g、山藥20g~30g、山臘梅25g~35g、木藍25g~35g、牛尾草30g~40g、牛筋草25g~35g、白酒草30g~40g、兀寶草15g~25g、山大黃20g~30g、大率20g~30g和英絲子30g~40g。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60g~65g、黨參75g~80g、女貞子50g~55g、射干35g~40g、薏該仁30g~35g、石斛35g~40g、黃連60g~65g、魚腥草30g~35g、知母35g~40g、菌草35g~40g、竹苑30g~35g、仙鶴草40g~45g、當歸20g~25g、赤茍30g~35g、菊花35g~40g、莪術25g~30g、卷柏30g~35g、太子參35g~40g、鉤藤30g~35g、山藥20g~25g、山臘梅25g~30g、木藍25g ~30g、牛尾草30g~35g、牛筋草25g~30g、白酒草30g~35g、兀寶草15g~20g、山大黃20g~25g、大率20g~25g和英絲子30g~35g。
4.如權利要求1至3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組分的重量分別為刺五加60g、黨參75g、女貞子50g、射干35g、薏苡仁30g、石斛35g、黃連60g、魚腥草30g、知母35g、菌草35g、竹苑30g、仙鶴草40g、當歸25g、赤茍35g、菊花40g、莪術30g、卷柏35g、太子參40g、鉤藤35g、山藥25g、山臘梅30g、木藍30g、牛尾草35g、牛筋草30g、白酒草35g、元寶草20g、山大黃25g、大率25g和英絲子35g。
5.如權利要求1至4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可以制備成膠囊劑和口服液。
6.權利要求1至5所述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制備方法具體為, 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醇濃度為70% -80%的乙醇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乙醇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3-5倍,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 (650C )的膏體,放冷; 第三步,取500g上述膏體,加入lkg-2kg的賦形劑淀粉混合成軟材,過篩制粒并于55-65°C干燥,整粒后得到顆粒,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揮發油,裝膠囊。
7.權利要求1至5所述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口服液,制備方法具體為, 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 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水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水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6-8倍,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2(60°C ),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 (20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第一步制備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
8.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膠囊劑,其特征在于: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所述膠囊劑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醇濃度為70% -80%的乙醇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乙醇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3-5倍,提取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 (650C )的膏體,放冷; 第三步,取500g上述膏體,加入lkg-2kg的賦形劑淀粉混合成軟材,過篩制粒并于55-65°C干燥,整粒后得到顆粒,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揮發油,裝膠囊。
9.一種用于預防放化療急性放射反應的中藥組合物口服液,其特征在于:原料藥包括刺五加、黨參、女貞子、射干、薏苡仁、石斛、黃連、魚腥草、知母、茜草、竹茹、仙鶴草、當歸、赤芍、菊花、莪術、卷柏、太子參、鉤藤、山藥、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元寶草、山大黃、大棗和菟絲子; 所述中藥組合物口服液的制備方法具體為, 第一步,將射干、黃連、魚腥草、知母、竹茹、仙鶴草、菊花、山蠟梅、木藍、牛尾草、牛筋草、白酒草和元寶草分別粉碎,按比例混合,獲得混合物,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7-9倍的水,浸泡3-5小時后蒸餾3-5小時,收集揮發油,藥渣備用; 第二步,將余下組分分別粉碎,放入連續提取灌中,再加入第一步獲得的藥渣,加水提取3-5小時,所加入的水量為所述中藥組合物各原料藥質量之和的6-8倍,提取液濾過,濃縮至相對密度1.10-1.12(60°C ),靜止24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1.04 (200C ),靜置48小時,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加入第一步制備的揮發油、吐溫-80及適量矯味劑,調整體積至1000ml, 濾過,分裝,滅菌,即得所述口服液。
【文檔編號】A61K9/08GK103705856SQ201310745477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1日
【發明者】陳朝暉, 閆莉 申請人:陳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