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體位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護理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深靜脈血栓、有意識障礙伴下肢損傷、躁動、昏迷患者以及下肢腫脹病人使用的體位墊。
背景技術:
住院患者中昏迷者、偏癱伴躁動者、下肢深靜脈血栓者、下肢骨折者均需要協助翻身和(或)加以適當約束以保患者安全,這些患者由于病情需要持續或間斷抬高下肢,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輕組織水腫,但是國內醫療市場的體位墊在病人躁動時經常會移位,病人的膝蓋、腳后跟、足外踝得不到有效防護,會形成壓瘡或擦傷,體位墊缺乏固定作用,達不到抬高肢體的功效。并且目前國內沒有預防足下垂的體位墊。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避免皮膚損傷、避免移位和有效維持肢體功能位的多功能體位墊。本實用 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多功能體位墊,包括上防護墊和下防護墊,上防護墊設置在下防護墊的上方,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通過兩根立柱連接,所述上防護墊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上約束帶,下防護墊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下約束帶;上防護墊和下防護墊的后側連接同一塊后擋板,后擋板上連接兩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其中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設置在上防護墊的上方,另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設置在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之間,在上防護墊上方的凹槽底部比在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之間的凹槽底部厚,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內分別連接固定帶。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雙下肢要求抬高同一高度的平臥位患者,使用時根據病情決定將雙下肢同時放在下防護墊或同時放在上防護墊上,再通過下防護墊或上防護墊上的約束帶將患者小腿固定在防護墊上(對躁動病人達到預防體位墊移位的目的),上下防護墊的斜邊正好在患者的膝關節處(使膝關節處于功能位),所有系帶的松緊以容納一指為且。側臥位患者或對于雙下肢要求在不同高度的患者(如單下肢骨折、深靜脈血栓要求必須抬高超過30° ),使用時可將健側肢體放于下防護墊,患側肢體放在上防護墊上,無論患者平臥還是側臥,始終保持患者的一條腿穿過中間孔,兩膝蓋之間有防護墊間隔,并且能維持抬高患肢的固定體位,以利于下肢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固定方法和松緊度如同上述。為了使凹槽旋轉,每個凹槽分別通過兩根螺栓與后擋板連接,后擋板上設置四個弧形調節孔,每個凹槽上的其中一根螺栓分別設置在相應的弧形調節孔內。為了方便對腳進行按摩,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內分別放置按摩鞋。本實用新型的上防護墊靠近后擋板一側的上表面設置兩個上弧形槽,下防護墊靠近后擋板一側的上表面設置兩個下弧形槽。將足跟放在下防護墊的上弧形槽內或上防護墊的下弧形槽內,整個足放在后擋板的兩個凹槽內,用凹槽內的固定帶分別將雙足呈垂直90°固定于兩個凹槽內,達到預防足外翻和足下垂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優點:1、上下防護墊上凹弧形槽可以預防足跟、足內外踝壓瘡、分上下兩層防護墊預防側臥位時膝蓋、內、外踝壓瘡發生。2、后擋板上的凹槽可以放置分離式電動按摩鞋(也可以直接將足放置于凹槽內),有利于足底按摩預防深靜脈血栓、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患者康復及預防足下垂,后擋板和兩層防護墊垂直,可以有效維持雙足、雙膝關節功能位。3、上防護墊的凹槽比下防護墊的凹槽凸出5 cm,使抬高后的患肢也能很好的恰在后擋板的凹槽內,可旋轉式的凹槽能夠滿足患者在任何體位情況下能維持踝關節90°的功能位。4、足部和小腿兩道粘扣帶的雙固定,能有效避免病人煩躁時造成足跟、膝蓋、足外踝的擦傷和體位墊移位。不管患者臥于何種體位,能始終能滿足雙下肢抬高不同高度的要求,尤其適用于昏迷、偏癱伴躁動、下肢深靜脈血栓及下肢骨折伴躁動等患者的輔助治療。5、雙下肢分開固定并且維持功能體位,能避免病人煩躁、下肢武動時造成患肢二次受傷。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圖1的局部示意圖。
`[0019]圖4為圖3的后視圖。圖中,I下防護墊,2立柱,3上防護墊,4后擋板,5凹槽,6固定帶,7電動按摩鞋,8上約束帶,9上弧形槽,10下防護墊,11下弧形槽,12螺栓,13弧形調節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 一 4所示,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上防護墊3和下防護墊1,上防護墊3設置在下防護墊I的上方,上防護墊3與下防護墊I通過兩根立柱2連接,上防護墊3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上約束帶8,下防護墊I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下約束帶10。上防護墊3和下防護墊I的后側連接同一塊后擋板4,上防護墊3靠近后擋板4 一側的上表面設置兩個上弧形槽9,下防護墊10靠近后擋板4 一側的上表面設置兩個下弧形槽11。后擋板4上連接兩組成對布置的凹槽5,其中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5設置在上防護墊3的上方,另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5設置在上防護墊3與下防護墊I之間,在上防護墊3上方的凹槽5底部比在上防護墊3與下防護墊I之間的凹槽5底部厚,每個凹槽5分別通過兩根螺栓12與后擋板4連接,后擋板4上設置四個弧形調節孔13,每個凹槽5上的其中一根螺栓12分別設置在相應的弧形調節孔13內。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5內分別連接固定帶6,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5內分別可分離式連接電動按摩鞋7,每只電動按摩鞋7分別通過固定帶6固定在相應的凹槽5內。
權利要求1.多功能體位墊,包括上防護墊和下防護墊,上防護墊設置在下防護墊的上方,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通過兩根立柱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護墊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上約束帶,下防護墊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下約束帶;上防護墊和下防護墊的后側連接同一塊后擋板,后擋板上連接兩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其中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設置在上防護墊的上方,另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設置在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之間,在上防護墊上方的凹槽底部比在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之間的凹槽底部厚,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內分別連接固定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位墊,其特征在于:每個凹槽分別通過兩根螺栓與后擋板連接,后擋板上設置四個弧形調節孔,每個凹槽上的其中一根螺栓分別設置在相應的弧形調節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位墊,其特征在于: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內分別放置按摩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位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防護墊靠近后擋板一側的上表面設置兩個上弧形 槽,下防護墊靠近后擋板一側的上表面設置兩個下弧形槽。
專利摘要多功能體位墊,涉及醫療護理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深靜脈血栓、有意識障礙伴下肢損傷、躁動、昏迷患者以及下肢腫脹病人使用的體位墊,包括上防護墊和下防護墊,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通過兩根立柱連接,所述上防護墊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上約束帶,下防護墊的上表面縫制兩根下約束帶;上防護墊和下防護墊的后側連接同一塊后擋板,后擋板上連接兩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其中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設置在上防護墊的上方,另一組成對布置的凹槽設置在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之間,在上防護墊上方的凹槽底部比在上防護墊與下防護墊之間的凹槽底部厚,每組成對布置的凹槽內分別連接固定帶。本實用新型可避免皮膚損傷、避免移位和有效維持肢體功能位。
文檔編號A61G7/075GK203138944SQ20132012085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8日
發明者柏基香, 張恒柱 申請人:柏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