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頸椎融合器,上述頸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體和標記桿組成。頸椎融合器主體呈楔形設有上貼骨面和下貼骨面,上述下貼骨面設有錐度B、B選用4°-7°,上述上貼骨面設有與椎體終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每個上述貼骨面均設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鋸齒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動的防滑槽、同時設有周向倒角能有效防止意外情況下誤傷神經。上述頸椎融合器主體軸向設有大植骨孔提供骨質回植,上述大植骨孔由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圍成,前壁正中間與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紋孔和輔助定位孔,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60°、徑向設有貫通的交換孔方便術后血管的長入。
【專利說明】頸椎融合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頸椎退行性病變、創傷的椎間融合器。
【背景技術】
[0002]自從Robinson and Smith和Cloward報道頸椎前路椎間自體髂骨移植術治療頸椎病以來,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一直被認為是治療頸椎病的經典術式,自體髂骨植骨亦為“金標準”植骨方式。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致力于頸椎間融合器(cervicalinterbody fusion cage)在頸椎病手術中的應用,認為其既能實現植入后的即時穩定性,又能促進融合,并很好地重建并維持椎間隙高度和頸椎生理曲度。
[0003]頸椎椎間融合器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目前種類較多,但其設計理念大多仍源于Robinson and Smith和Cloward植骨融合法,可按其構成材料和結構形狀來分類。融合器的材質和形狀設計可能影響頸椎體界面融合。不可吸收材料能夠為界面融合提供足夠的生物力學支持,但有可能影響融合的強度及質量;可吸收材料可被降解吸收,避免了不可吸收材料的一些弊端,但降解速度有可能過快或過慢,有可能不能完全被骨替代,影響界面融
入
口 ο
[0004]理想的椎間融合器的形狀設計是既要抵抗融合器下沉,又要利于融合。融合器的界面面積與融合器的形狀相關,增大面積、保留終板,可減少融合器的沉降,但對融合有負面影響;去除終板、減小面積則減少了應力遮擋,對融合有利,但增加了融合器的沉降。金屬融合器彈性模量較高,可產生應力遮擋,對植骨融合有一定影響,而且長期活動,金屬融合器的松動脫出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手術時應選擇非常恰當的融合器;可降解融合器因保留終板而使融合器界面材料彈性模量接近骨,從而使植骨能獲得充足的應力,同時可以被降解吸收骨替代,從理論上講對頸椎生物力學破壞最小。
[0005]Brantigan在動物實驗中發現PEEK(聚醚醚酮)制作的頸椎間融合器在體內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融合器與骨面之間沒有骨吸收現象,一側骨面可通過融合器的小孔長入與對側骨面融合。另有報道PEEK (聚醚醚酮)頸椎間融合器應用于臨床,3個月內均取得骨性融合。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更加符合人體生理結構,能加快術后骨性融合、獲得長期穩定性的頸椎融合器。上述融合器采用與人體彈性模量相近的PEEK(聚醚醚酮)材料加工而成(同結構的鈦合金產品也滿足剛性要求),術中和術后使用鉭金屬作為標記桿顯影。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頸椎融合器,上述頸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體和標記桿組成。頸椎融合器主體呈楔形、設有上貼骨面和下貼骨面,上述下貼骨面設有錐度B、B選用4° -7°,上述上貼骨面設有與椎體終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弧度選用R16-R30,每個上述貼骨面均設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鋸齒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動的防滑槽、同時設有周向倒角能有效防止意外情況下誤傷神經。上述頸椎融合器主體軸向設有大植骨孔提供骨質回植,上述大植骨孔由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圍成,前壁外側設有與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紋孔和輔助定位孔,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 -60°、徑向設有貫通的交換孔方便術后血管的長入。上述頸椎融合器選用與人體骨質彈性模量接近的PEEK(聚醚醚酮)材料制成、術中無法通過X光觀察植入情況,所以選用三根標記桿分別置于后壁正中和左右壁前側、可在術中和術后通過X光確準顯影。上述頸椎融合器提供多種高度C供不同節段和不同患者使用、C選用4-8。上述頸椎融合器中螺紋孔設有M3螺紋用于提供與頸椎前路鋼板聯用時與鋼板的固定,使得整個融合固定系統更加穩定、促進術后骨愈合。
[0008]下面通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做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上貼骨面朝上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下貼骨面朝上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3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主視圖;
[0012]圖4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左視圖;
[0013]圖5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仰視圖;
[0014]圖6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應用時安裝位置示意圖;
[0015]圖7是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應用時晚裝位置截面示意圖。
[0016]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圖中:
[0017]1、上貼骨面 2、下貼骨面 3、后壁
[0018]4、前壁5、左壁6、右壁
[0019]7、大植骨孔 8、交換孔9、輔助定位孔
[0020]10、螺紋孔 11、防滑槽 12、標記桿
[0021]13、周向倒角 14、鋸齒15、M3螺紋
[0022]16、椎體17、神經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的結構和功能加以說明。
[0024]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上述頸椎融合器由融合器主體和標記桿
(12)組成。頸椎融合器主體呈楔形設有上貼骨面(I)和下貼骨面(2),上述下貼骨面(2)設有錐度B、B用4° -7°,上述上貼骨面(I)設有與椎體終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上述貼骨面的設置使得頸椎融合器與椎體上下柱更加完美的貼服,術中也無需去除終板邊緣、有效地防止了頸椎融合器穿透或塌陷入下方的椎體(16)松質骨中。每個上述貼骨面均設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鋸齒(14)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動的防滑槽(11)、上述鋸齒(14)和防滑槽
(11)的設置有效防止術后頸椎融合器在徑向的滑動,并且提供足夠的應力和應變來激發骨形成的生物信號(釋放細胞因子),同時每個上述貼骨面設有周向倒角(13)能有效防止意外情況下誤傷神經(17)。上述頸椎融合器主體軸向設有上下貫通的大植骨孔(7)提供足夠的骨質回植、加快術后骨融合,上述大植骨孔(7)由前壁(4)、后壁(3)、左壁(5)、右壁(6)圍成,前壁(4)外側正中間設有與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紋孔(10)和輔助定位孔(9)提供與頸椎融合器植入器械準確的配合、方便安裝、節約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失敗的風險。左右壁構成楔形角度A、A取40° -60°、徑向設有貫通的交換孔(8)方便術后血管的長入,提高骨融合幾率。上述頸椎融合器選用與人體骨質彈性模量相接近的PEEK(聚醚醚酮)材料制成、PEEK (聚醚醚酮)術中無法通過X光觀察植入情況,所以選用三根標記桿(12)分別置于后壁(3)正中和左壁(5)、右壁(6)前側,在術中和術后通過X光確準顯影。上述頸椎融合器可提供多種高度C供不同節段和不同患者使用、C可選用4-8。上述頸椎融合器中螺紋孔
(10)設有M3螺紋(15)用于提供與頸椎前路鋼板聯用時與鋼板的固定,使得整個融合固定系統更加穩定、促進術后骨愈合。
[0025]本實用新型頸椎融合器是這樣實現的:
[0026]術中采用頸前路前外側切口,顯露病變椎間盤和相鄰椎體(16);清除髓核后將病變椎體撐開以恢復正常的椎間隙高度。然后用刮匙將終板軟骨刮除,露出帶血的松質骨床,這一過程的恰當經行將為頸椎融合器大植骨孔(7)內的骨質提供充分供血,并降低頸椎融合器的沉降率。最后將填充完骨質的合適高度頸椎融合器植入椎間隙,參考圖6、圖7所示通過X光確認標記桿(13)的形態來頸椎融合器的植入位置。為了術后的穩定性和椎體
(16)間的快速骨融合常對頸椎融合器與其他頸椎前路鋼板經行聯合固定使用,頸椎融合器與頸椎前路鋼板之間可通過M3的螺栓進行一體化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頸椎融合器,其特征為頸椎融合器主體呈楔形、設有上貼骨面(I)和下貼骨面(2),上述下貼骨面(2)設有錐度B、B選用4° -7°,上述上貼骨面(I)設有與椎體(16)終板相吻合的生理弧度、弧度選用R16-R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融合器,其特征是每個上述貼骨面均設有融合器植入后退出的鋸齒(14)和防止左右方向滑動的防滑槽(11)、同時設有能有效防止意外情況下誤傷神經(17)的周向倒角(1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融合器,其特征是該頸椎融合器主體軸向設有大植骨孔(7)提供骨質回植,上述大植骨孔(7)由前壁(4)、后壁(3)、左壁(5)、右壁(6)圍成,前壁(4)外側設有與植入器械相配合的螺紋孔(10)和輔助定位孔(9),左右壁楔形角度A、A取40° -60°、徑向設有方便術后血管的長入貫通交換孔(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融合器,其特征是上述頸椎融合器中螺紋孔(10)設有M3螺紋(15)用于提供與頸 椎前路鋼板聯用時與鋼板的固定。
【文檔編號】A61B17/70GK203436433SQ201320434590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2日
【發明者】劉益強, 孫艷 申請人: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