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熟地10-40份、天麻5-25份、女貞子5-25份、白術5-25份、丹參10-30份、鉤藤5-25份、菊花5-20份、川芎5-25份、獨活5-25份、桑寄生5-25份、香附5-25份、莪術5-25份、木香5-20份、防風5-25份、薄荷5-25份、荊芥5-20份、當歸5-25份、羌活5-25份、棗仁5-25份、八月札5-25份、甲珠5-20份、甘草5-15份。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滋補肝腎、熄風止痙、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風勝濕的功效,其治療頸項強急療效顯著,作用可靠。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醫藥配制品,尤其是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頸項強急亦稱項強,是指頸項部肌肉筋脈牽強僵硬。為痙病主證之。本證多因風寒外襲太陽經脈,致氣血凝滯,脈絡不通,項失所養,引發疼痛;或因頸項部用力不當、夜寐位置欠佳、外力損傷等造成血瘀氣滯,經脈痹阻,而致項強不利,疼痛難忍。見于傷寒、暑溫、中風、痙病等。其臨床表現為:項背疼痛如掣,痛無定處,或項痛拘急而冷,痛連背脊,得溫稍緩,脈浮或緊;或痛有定處,如錐如剌,日輕夜重,難以轉側,脈澀。目前治療頸項強急的藥物,雖有一定的療效,但存在療程長及副作用的不足。
[0003]祖國醫學認為頸項強急因風寒濕邪侵襲太陽經脈,或感受暑溫,或津血耗損、筋脈失養所致。
[0004]根據中醫理論,針對頸項強急的發病機理,采用熄風止痙、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風通絡的治法,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 中治療頸項強急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制簡便、成本低、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的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熟地10-40份、天麻5-25份、女貞子5-25份、白術5-25份、丹參10-30份、鉤藤5-25份、菊花5_20份、川芎5_25份、獨活5_25份、桑寄生5-25份、香附5-25份、莪術5-25份、木香5_20份、防風5_25份、薄荷5_25份、荊芥5_20份、當歸5-25份、羌活5-25份、棗仁5-25份、八月札5-25份、甲珠5-20份、甘草5-15份。
[0007]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熟地30份、天麻15份、女貞子15份、白術15份、丹參20份、鉤藤15份、菊花10份、川芎15份、獨活15份、桑寄生15份、香附15份、莪術15份、木香10份、防風15份、薄荷15份、荊芥10份、當歸15份、羌活15份、棗仁15份、八月札15份、甲珠12份、甘草10份。
[0008]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藥物組方。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熟地具有補血養陰、填精益髓的功效;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的功效;女貞子具有滋補肝腎、益陰養血的功效;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丹參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鉤藤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獨活具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效;桑寄生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的功效;香附具有舒肝理氣、解郁止痛的功效;莪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氣止痛、調中導滯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疫定搞的功效;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解毒、疏肝解郁的功效;荊芥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羌活具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的功效;棗仁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八月札具有舒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的功效;甲珠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排膿、祛風止痛、通乳的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的功效。本發明精選藥物組方,其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滋補肝腎、熄風止痙、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風通絡的功效,對頸項強急的治療達到標本兼治。
[0009]本發明組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各種組分藥物采用水煎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有效率達94%,治愈率72%。
【具體實施方式】[0010]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1]實施例1
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熟地30g、天麻15g、女貞子15g、白術15g、丹參20g、鉤藤15g、菊花10g、川彎15g、獨活15g、桑寄生15g、香附15g、莪術15g、木香10g、防風15g、薄荷15g、荊芥10g、當歸15g、憲活15g、率仁15g、八月札15g、甲珠12g、甘草10g。
[0012]實施例2
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熟地15g、天麻25g、女貞子5g、白術20g、丹參15g、鉤藤25g、菊花12g、川彎20g、獨活5g、桑寄生25g、香附10g、莪術20g、木香5g、防風25g、薄荷10g、荊芥20g、當歸5g、羌活25g、棗仁10g、八月札25g、甲珠5g、甘草 12g。
[0013]實施例3
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熟地20g、天麻10g、女貞子20g、白術25g、丹參10g、鉤藤20g、菊花15g、川彎5g、獨活20g、桑寄生10g、香附25g、莪術5g、木香15g、防風10g、薄荷20g、荊芥5g、當歸20g、羌活10g、棗仁20g、八月札5g、甲珠15g、甘草 6g。
[0014]實施例4
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熟地log、天麻20g、女貞子10g、白術5g、丹參25g、鉤藤10g、菊花5g、川彎25g、獨活10g、桑寄生20g、香附5g、莪術25g、木香12g、防風20g、薄荷5g、荊芥15g、當歸10g、憲活20g、率仁5g、八月札20g、甲珠10g、甘草 5g。
[0015]實施例5
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熟地40g、天麻5g、女貞子25g、白術10g、丹參30g、鉤藤5g、菊花20g、川彎10g、獨活25g、桑寄生5g、香附20g、莪術10g、木香20g、防風5g、薄荷25g、荊芥12g、當歸25g、羌活5g、棗仁25g、八月札10g、甲珠20g、甘草 15g。[0016]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具體方法如下:將組方的中藥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過藥面,浸泡15~20分鐘,再加水沒過藥面約6厘米,進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次煎煮,加水沒過藥面約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鐘。兩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發明以實施例1所給出的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做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一、一般性資料:本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臨床觀察病例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35~65歲。
[0018]二、臨床表現為:
項背疼痛如掣,痛無定處,或項痛拘急而冷,痛連背脊,得溫稍緩,脈浮或緊;或痛有定處,如錐如剌,日輕夜重,難以轉側,脈澀。[0019]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時,一日一劑,水煎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空腹溫服。六天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療效標準:
(1)治愈:體征及癥狀完全消失;
(2)顯效:體征及癥狀顯著改善;
(3)有效:體征及癥狀有所改變;
(4)無效:體征無改變,癥狀如前。
[0021]五、治療效果:該臨床觀察病例中,服藥2-5個療程,痊愈36例,隨訪未見復發;顯效7例,有效4例,無效3例。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
韓某,女,39歲。患者頸項僵硬,肩背疼痛,右上肢麻木約半年左右。就診時檢查病人頸椎5~7節壓痛明顯。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自覺頸項強硬明顯緩解,右上肢麻木也有所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諸癥消失,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0023]病例2:
連某,男,46歲。項背疼痛如掣,痛無定處,得溫稍緩,日輕夜重,難以轉側。服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3個療程,項背疼痛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所有癥狀完全消失,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熟地10-40份、天麻5-25份、女貞子5-25份、白術5_25份、丹參10-30份、鉤藤5_25份、菊花5-20份、川芎5-25份、獨活5-25份、桑寄生5_25份、香附5_25份、莪術5_25份、木香5_20份、防風5-25份、薄荷5-25份、荊芥5-20份、當歸5_25份、羌活5_25份、棗仁5_25份、八月札5-25份、甲珠5-20份、甘草5-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治療頸項強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熟地30份、天麻15份、女貞子15份、白術15份、丹參20份、鉤藤15份、菊花10份、川芎15份、獨活15份、桑寄生15份、香附15份、莪術15份、木香10份、防風15份、薄荷15份、荊芥10份、當歸15份、羌活15份、棗仁15份、八月札15份、甲珠12份、甘草1 0份。
【文檔編號】A61K35/36GK103830683SQ201410107344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21日
【發明者】王動力 申請人: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