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從祖國醫學角度看“癢自風來”,尿毒癥皮膚瘙癢以血虛生風為本,濕毒郁于腠理,肌膚失于濡養為標。為此,本發明選擇具有利濕解毒,活血化瘀,推陳出新,補腎溫陽的中藥野葡萄藤、泡掌筒、花拐藤根、秋海棠根、鈴蘭、血風藤、金剪刀、藿香、鳳尾蕉花。經我院臨床試驗,治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40.0%和80.0%,明顯優于對照組。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療衛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慢性腎衰竭終末期進入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逐年遞增,血液透析后出現皮膚瘙癢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皮膚癥狀,慢性腎衰性皮膚瘙癢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近年來研究表明可能與腎衰時尿素氮、肌肝、尿酸等代謝產物潴留,對皮膚刺激,皮脂腺分泌減少及汗腺萎縮致使皮膚干燥有關,也有可能與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鈣磷代謝紊亂、維生素A過多癥、肝素和透析膜成分的變態反應,以及普通血液透析難于透出的中分子毒素在體內的蓄積有關,因此認為是多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西醫常以抗組胺類藥物治療或改變透析模式治療,但療效尚不滿意。發明人經多年臨床實踐,利用中藥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經濟實用,操作方便,患者可于家中進行,且療效顯著。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從祖國醫學角度看“癢自風來”,尿毒癥皮膚瘙癢以血虛生風為本,濕毒郁于腠理,肌膚失于濡養為標。中醫治療以利濕解毒,活血化瘀,推陳出新,補腎溫陽,健脾益氣,使正勝邪退,水濕行其常道,以絕濕毒瘀濁之源為治則。正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0004]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野葡萄藤6-9份、泡掌筒9-15份、花拐藤根10-15份、秋海棠根10-16份、鈴蘭3_9份、血風藤15-30份、金剪刀12-15份、藿香6-12份、鳳尾蕉花30-60份。
[0005]優選的,野葡萄藤7份、泡掌筒12份、花拐藤根13份、秋海棠根13份、鈴蘭6份、血風藤22份、金剪刀14份、藿香9份、鳳尾蕉花45份。
[0006]制備方法將上述中藥按傳統方法制成湯劑。
[0007]方中:野葡萄藤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止血、祛風濕;泡掌筒利濕、消炎、活血;花拐藤根行血活絡、驅風除濕;秋海棠根活血化瘀、清熱止血;鈴蘭溫陽利水、活血祛風;血風藤補益氣血、祛風活絡;金剪刀祛風、消腫;藿香祛濕、辟濁、和中、快氣;鳳尾蕉花祛瘀活血。
[0008]臨床資料
[0009]1、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01年2月~2009年8月,門診及住院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0例,均有頑固性皮膚瘙癢及不同程度的皮膚干燥、脫屑、皮疹等,伴不同程度的高血壓、貧血及電 解質紊亂。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5~79歲,平均(47.2±14.9)歲,原發病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糖尿病腎病5例,高血壓腎損害4例,狼瘡性腎炎2例,成人多囊腎7例,平均透析3年。皮膚瘙癢癥輕型14例,中型10例,重型6例;皮膚瘙癢癥病程最短1.3個月,最長7個月,平均2.9個月。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0~78歲,平均(46.7± 15.7)歲。原發病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10例,糖尿病腎病6例,高血壓性腎損害5例,狼瘡性腎炎3例,成人多囊腎4例,藥物性腎損害2例。皮膚瘙癢癥輕型15例,中型11例,重型4例;皮膚瘙癢癥病程最短1.3個月,最長5.4個月,平均2.8個月。
[0010]2、診斷標準選擇符合下列條件①符合《腎臟病學》中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診斷標準且血清肌酐> 7001 μ mol/L維持常規血液透析的患者;②符合《現代皮膚病學》皮膚瘙癢癥診斷標準:有皮膚瘙癢,但無原發皮損的皮膚病;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膚瘙癢癥及排除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病變者。
[0011]3、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服用本發明所述的中藥組合物,稱取上野葡萄藤7g、泡掌筒12g、花拐藤根13g、秋海棠根13g、鈴蘭6g、血風藤22g、金剪刀Hg、藿香9g、鳳尾蕉花45g水煎取汁,每天I劑,水煎至600ml,分3次于飯后服。對照組:患者給予I %爐甘石洗劑,每日2-3次外涂皮膚,兩組均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0012]4、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瘙庫癥狀消失,繼發性皮損消退;顯效:瘙庫癥狀明顯減輕,繼發性皮損消退80%;好轉:瘙癢癥狀減輕,繼發性皮損消退50%左右;無效:瘙癢癥狀無減輕或加重,繼發性皮損消退< 50%。
[0013]5、治療結果兩組治療一個療程后療效比較:治療組30例,其中治愈12例(40.0% ),顯效 7 例(23.3% ),好轉 5 例(16.7 % ),無效 6 例(20.0 % )總有效率 80.0%;對照組30例,其中治愈7例(23.3% ),顯效8例(26.7% ),好轉4例(13.3% ),無效11例(36.7% ),總有效率63.3%。兩組比較,治療組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可比性。P < 0.05。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實施例一:稱取野葡萄藤7g、泡掌筒12g、花拐藤根13g、秋海棠根13g、鈴蘭6g、血風藤22g、金剪刀14g、藿香9g、鳳尾蕉花45g,將上述中藥按傳統方法制成湯劑。
[0015]實施例二:稱取野葡萄藤6g、泡掌筒15g、花拐藤根10g、秋海棠根16g、鈴蘭3g、血風藤15g、金剪刀12g、藿香12g、鳳尾蕉花60g,將上述中藥按傳統方法制成湯劑。
[0016]實施例三:稱取野葡萄藤9g、泡掌筒9g、花拐藤根15g、秋海棠根10g、鈴蘭9g、血風藤30g、金剪刀15g、藿香6g、鳳尾蕉花30g,將上述中藥按傳統方法制成湯劑。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野葡萄藤6-9份、泡掌筒9-15份、花拐藤根10-15份、秋海棠根10-16份、鈴蘭3-9份、血風藤15-30份、金剪刀12-15份、藿香6-12份、鳳尾蕉花30-6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血液透析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該中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藥制成:野葡萄藤7份、泡掌筒12份、花拐藤根13份、秋海棠根13份、鈴蘭6份、血風藤22份、金剪刀14份、藿香9份、鳳尾蕉花45份。
【文檔編號】A61K36/896GK103893484SQ201410138610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30日
【發明者】王秋莉 申請人:王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