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醫藥【技術領域】,一種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32-76、吳茱萸38-81、山藥43-79、棗樹皮30-66、石榴皮34-75、茯苓25-58、地錦草21-63、黃芩26-62、胡椒29-57、肉桂18-43、谷芽11-48、蒼耳子15-40、澤瀉10-39、鱉甲8-31。本發明的藥物組方合理,標本兼治,本發明的藥物經過藥效學實驗和臨床驗證對小兒腹瀉具有良好的療效,且藥性平和,毒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未明確病因前,大便性狀改變與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統稱為腹瀉病。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大約每年至少10億人次發生腹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每天大約I萬人死于腹瀉。在我國,腹瀉病同樣是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 %,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3.5次,其死亡率為0.51 %。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根據病程腹瀉病分為:急性腹瀉病:病程在2周以內;遷延性腹瀉病病程在2周~2個月;慢性腹瀉病:病程在2個月以上。按病情分為: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中型:輕度至中度脫水或有中毒癥狀;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如痢疾、霍亂、其他感染性腹瀉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餌性(飲食性)腹瀉;癥狀性腹瀉,如過敏性腹瀉;其他腹瀉病如乳糖不耐癥、糖原性腹瀉等。
[0003]小兒腹瀉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疾病。由于兒童特殊的生理特點,腹瀉多為14歲以下兒童的常見病,對于5歲以下兒童,該病的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
[0004]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腹瀉的藥物中,西藥主要有磺胺類,抗菌素類及消化道粘膜保護劑。磺胺類藥物因其固有的引起腎結石的副作用,目前在臨床上用量已經大大減少,對于兒童用藥其安全性更受到質疑;抗菌素類藥物毒副作用較大,長期使用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影響較大;消化道粘膜保護劑雖然療效較好,但會引起便秘等不良反應。
[0005]中醫認為兒童腹瀉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腸,兒童體質稚陽,脾胃稚嫩,易為飲食、生冷所傷,化熱生火,脾胃運化失司,水濕內停,腸道傳導失常而發生腹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0006]目前治療小兒腹瀉的中成藥有參芪白術丸、小兒健脾丸等,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它的缺點是療效長、見效慢、并且服用不便。
【發明內容】
[0007]為了解決目前小兒腹瀉治療情況不是很理想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0008]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9]本發明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32-76、吳茱萸38-81、山藥43-79、棗樹皮30-66、石榴皮34-75、茯苓25-58、地錦草21-63、黃芩26-62、胡椒 29-57、肉桂 18-43、谷芽 11-48、蒼耳子 15-40、澤瀉 10-39、鱉甲 8-310
[0010] 優選: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32、吳茱萸81、山藥43、棗樹皮66、石榴皮34、茯苓58、地錦草21、黃芩62、胡椒29、肉桂43、谷芽11、蒼耳子40、澤瀉10、鱉甲31。
[0011]優選: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76、吳茱萸38、山藥79、棗樹皮30、石榴皮75、茯苓25、地錦草63、黃芩26、胡椒57、肉桂18、谷芽48、蒼耳子15、澤瀉39、鱉甲8。
[0012]更優選: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55、吳茱萸49、山藥61、棗樹皮48、石榴皮50、茯苓37、地錦草35、黃芩42、胡椒40、肉桂29、谷芽30、蒼耳子25、澤瀉22、鱉甲18。
[0013]本發明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的劑型為顆粒劑。
[0014]制備本發明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的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0015](I)首先按配比稱取原料,然后混合均勻后加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粉碎后過80-200目篩,得到藥物混合物粉末;
[0016](2)往步驟(1)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3-8倍量的水,煎煮3_6h,過濾,然后再加入2-5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l_3h,然后過濾,再減壓蒸餾回收濾液中的乙醇,最后合并兩次濾液;
[0017](3)將步驟⑵得到的濾液進行加熱濃縮,得到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05-1.20 ;
[0018](4)往步驟(3)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劑。
[0019]步驟(1)中,優選粉碎后過100目篩。
[0020]步驟(2)中,優選往步驟(1)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5倍量的水,煎煮5h。
[0021]步驟(2)中,優選再加入3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2h。
[0022]步驟(3)中,優選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15。
[0023]本發明在中醫辯證的基礎上,根據中醫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選取烏梅、吳茱萸、山藥、棗樹皮、石榴皮作為君藥;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效;山藥具有健脾胃、益肺腎、補虛羸的功效;棗樹皮具有收斂止瀉,祛痰,鎮咳,消炎,止血的功效;石榴皮具有澀腸,止血,驅蟲的功效。
[0024]選取茯苓、地錦草、黃芩、胡椒為臣藥;茯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地錦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胡椒具有溫中,下氣,消痰,解毒的功效。
[0025]選取肉桂、谷芽、蒼耳子為佐藥;肉桂具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功效;谷芽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蒼耳子具有散風除濕、止痛的功效。
[0026]選取澤瀉、鱉甲為使藥;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的功效;鱉甲具有滋腎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
[0027]中醫認為:風、寒、暑、濕、食是致病外因,濕是基本病因,故有“無濕不成瀉”之說,內因則關聯脾、肝、腎,而以脾為關鍵,故有“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之說。本發明的藥物中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效;茯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地錦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以上藥物都可以解濕熱諸癥,“君” “臣”相合,相輔相成,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去除腹瀉的基本內因。小兒為純陽稚陰之體,易虛易實,治以祛邪為主,必兼扶正。佐以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谷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鱉甲滋腎潛陽,軟堅散結;以此為使藥,溫補脾胃,扶正祛邪,可去除腹瀉的內因。
[0028]本發明的藥物組方合理,標本兼治,本發明的藥物經過藥效學實驗和臨床驗證對小兒腹瀉具有良好的療效,且藥性平和,毒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的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進一步詳細描述。
[0030]實施例1
[0031]1.1 原料組成(g):
[0032]烏梅32、吳茱萸81、山藥43、棗樹皮66、石榴皮34、茯苓58、地錦草21、黃芩62、胡椒29、肉桂43、谷芽11、蒼耳子40、澤瀉10、鱉甲31。
[0033]1.2制備方法:
[0034](I)首先按配比稱取原料,然后混合均勻后加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粉碎后過80目篩,得到藥物混合物粉末;
[0035](2)往步驟⑴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3倍量的水,煎煮3h,過濾,然后再加入2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lh,然后過濾,再減壓蒸餾回收濾液中的乙醇,最后合并兩次濾液;
[0036](3)將步驟⑵得到的濾液進行加熱濃縮,得到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05 ;
[0037](4)往步驟(3)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劑。
[0038]實施例2
[0039]2.1 原料組成(g):
[0040]烏梅76、吳茱萸38、山藥79、棗樹皮30、石榴皮75、茯苓25、地錦草63、黃芩26、胡椒57、肉桂18、谷芽48、蒼耳子15、澤瀉39、鱉甲8。
[0041]2.2制備方法:
[0042](I)首先按配比稱取原料,然后混合均勻后加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粉碎后過200目篩,得到藥物混合物粉末;
[0043](2)往步驟⑴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8倍量的水,煎煮6h,過濾,然后再加入5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3h,然后過濾,再減壓蒸餾回收濾液中的乙醇,最后合并兩次濾液;
[0044](3)將步驟⑵得到的濾液進行加熱濃縮,得到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20 ;
[0045](4)往步驟(3)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劑。
[0046]實施例3
[0047]3.1 原料組成(g):
[0048]烏梅55、吳茱萸49、山藥61、棗樹皮48、石榴皮50、茯苓37、地錦草35、黃芩42、胡椒40、肉桂29、谷芽30、蒼耳子25、澤瀉22、鱉甲18。
[0049]3.2制備方法: [0050](I)首先按配比稱取原料,然后混合均勻后加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粉碎后過100目篩,得到藥物混合物粉末;
[0051](2)往步驟(1)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5倍量的水,煎煮5h,過濾,然后再加入3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2h,然后過濾,再減壓蒸餾回收濾液中的乙醇,最后合并兩次濾液;
[0052](3)將步驟⑵得到的濾液進行加熱濃縮,得到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15 ;
[0053](4)往步驟(3)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劑。
[0054]藥效學研究
[0055]I對蓖麻油所致小鼠腹瀉的作用
[0056]1.1實驗動物
[0057]ICR小鼠,雌雄各半,體重15_30g,由中國醫學科學研究院動物中心繁育場提供。
[0058]1.2實驗藥品
[0059]本發明實施例3制備的藥物顆粒劑;蒙脫石散,商品名:思密達。
[0060]1.3實驗方法
[0061]將30只小鼠隨機分成對照組,思密達組,本發明藥物組。
[0062]先將小鼠在實驗室飼養3天后,分籠飼養,每鼠一格,按組別分別灌胃給予相應藥物0.3ml/10g B.W.,對照組給予等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一次,連續三天,末次給藥90min后,每只小鼠灌胃蓖麻油0.3ml/只,并單個放在籠底鋪有102中速定性濾紙和架有金屬絲屜板的小籠內進行觀察。給蓖麻油l_5h內,每小時換濾紙I次,觀察小鼠的稀便個數、稀便率和稀便級數,計算小鼠5h的腹瀉指數,比較各組間5h內的稀便個數、稀便級數和腹瀉指數,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0063]表1
[0064]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32-76、吳茱萸38-81、山藥43-79、棗樹皮30-66、石榴皮34-75、茯苓25-58、地錦草21-63、黃芩26-62、胡椒29-57、肉桂18-43、谷芽11-48、蒼耳子15-40、澤瀉10-39、鱉甲.8-31 .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32、吳茱萸81、山藥43、棗樹皮66、石榴皮34、茯苓58、地錦草21、黃芩62、胡椒29、肉桂43、谷芽11、蒼耳子40、澤瀉10、鱉甲31。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76、吳茱萸38、山藥79、棗樹皮30、石榴皮75、茯苓25、地錦草63、黃芩26、胡椒57、肉桂18、谷芽48、蒼耳子15、澤瀉39、鱉甲8。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烏梅55、吳茱萸49、山藥61、棗樹皮48、石榴皮50、茯苓37、地錦草35、黃芩42、胡椒40、肉桂29、谷芽30、蒼耳子25、澤瀉22、鱉甲18。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顆粒劑。
6.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按配比稱取原料,然后混合均勻后加入粉碎機中進行粉碎,粉碎后過80-200目篩,得到藥物混合物粉末; (2)往步驟(1)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3-8倍量的水,煎煮3-6h,過濾,然后再加入2-5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l_3h,然后過濾,再減壓蒸餾回收濾液中的乙醇,最后合并兩次濾液; (3)將步驟(2)得到的濾液進行加熱濃縮,得到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05-1.20 ; (4)往步驟(3)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粉碎后過100目篩。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往步驟(1)得到的藥物混合物粉末中加入5倍量的水,煎煮5h。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再加入3倍量的無水乙醇,加熱回流,提取2h。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浸膏在60°C時,相對密度為.1.15。
【文檔編號】A61P1/12GK103990001SQ201410239750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30日
【發明者】王盛梅 申請人: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