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該中藥是由密花樹、魚膽草、地柏枝、百部、大浮萍、佛手柑、化金丹、防己、母豬草、瞿麥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腎結石是一種世界范圍的常見多發病,也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一種嚴重疾病。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病率也明顯的提高。臨床表現主要為腎絞痛、血尿,可引起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手術取石既 要盡可能取凈結石,又要避免損傷血管,同時保存腎組織比較困難。體外碎石易損傷腎實質,且易復發,不能徹底根治,長期效果不佳。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密花樹、魚膽草、地柏枝、百部、大浮萍、佛手柑、化金丹、防己、母豬草、瞿麥,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密花樹40 - 70份、魚膽草30 — 50份、地柏枝30 — 50份、百部20 — 40份、大浮萍20 — 40份、佛手柑20 — 40份、化金丹10 — 30份、防己10 - 30份、母豬草10 - 30份、瞿麥10 - 20份。
[0006]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密花樹60份、魚膽草40份、地柏枝40份、百部30份、大浮萍30份、佛手柑30份、化金丹20份、防己20份、母豬草20份、瞿麥15份。
[0007]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重量份為:密花樹40份、魚膽草30份、地柏枝30份、百部20份、大浮萍20份、佛手柑20份、化金丹10份、防己10份、母豬草10份、瞿麥10份。
[0008]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重量份為:密花樹70份、魚膽草50份、地柏枝50份、百部40份、大浮萍40份、佛手柑40份、化金丹30份、防己30份、母豬草30份、瞿麥20份。
[0009]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密花樹:淡、性寒。歸腎、膀胱經。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臨床用于乳癰,瘡癤,膀胱結石等癥。
[0010]魚膽草:苦、涼。歸肺經。清熱解毒,利濕。臨床用于濕熱黃疸,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牙痛,痢疾,尿路感染,化膿性骨髓炎,附件炎,盆腔炎,疥癬瘡毒等癥。
[0011]地柏枝:甘、辛、平。歸肝、膽、肺經。清熱利濕,止血。臨床用于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熱,小兒驚風,濕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等癥。
[0012]百部:苦、微甘、微溫。歸肺經。潤肺止咳,殺蟲滅虱。用于新久咳嗽,肺癆,體虱
坐寸O
[0013]大浮萍:辛、寒。歸肺、脾、肝經。疏風透疹,利尿除濕,涼血活血。臨床用于風熱感冒,蕁麻疹,血熱瘙癢,濕疹,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臁瘡,丹毒,無名腫毒,跌打腫痛等癥。
[0014]佛手柑:辛、苦、溫。歸肝、胃、脾、肺經。舒肝理氣,和胃化痰。臨床用于肝氣郁結之脅痛、胸悶,肝胃不和、脾胃氣滯之脘腹脹痛、暖氣、惡心,久咳痰多等癥。
[0015]化金丹:辛,微苦澀,涼溫。歸胃、大腸、小腸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行氣止痛。臨床用于黃疸,熱淋,膀胱結石,腹痛,痞塊不消等癥。
[0016]防己:苦、辛、寒。歸膀胱、肺、脾經。利水消腫,祛風止痛。臨床用于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腳氣腫痛,疥癬瘡腫,高血壓病。
[0017]母豬草:苦、寒。清熱除濕,解毒散結,止咳化痰。臨床用于濕熱黃疸,癰腫瘡毒,瘰疬,痰熱咳嗽,癲癇等癥。
[0018]瞿麥: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用于濕熱淋證,血熱瘀阻之經閉活月經不調。
[0019]濕熱郁滯型腎結石,屬中醫“石淋”、“血淋”、“腰痛”等范疇,臨床表現為疼痛、血尿、排尿異常,中醫歷代醫家多常規用清熱通淋排石之法。本發明中密花樹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君藥;魚膽草清熱解毒、利濕,地柏枝清熱利濕,為臣藥,百部潤肺止咳,大浮萍利尿除濕,佛手柑舒肝理氣,化金丹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行氣止痛,防己利水消腫,母豬草清熱除濕,解毒散結,瞿麥利尿通淋,活血通經。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濕熱郁滯型腎結石具有獨特的療效,諸藥共奏清熱利濕、利尿通淋、活血通絡、溶石排石之功效,達到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目的。
[0020]本發明中藥于2008年至2013年臨床觀察濕熱郁滯型腎結石63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63例患者中,年齡17 - 65歲,病程多在I周到2個月,平均年齡33歲。單側多發性腎結石32例,雙側31例,結石大小介于0.3~1.5cm。
[0021]2、診斷標準
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臨床癥狀有:腰痛,側腹痛如鈍痛,排尿不暢有熱灼感,或尿色深紅,帶有砂石,兼有惡心欲嘔,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經X光攝片、B超檢查,發現有結石存在。
[0022]3、治療方法
3.1處方:密花樹60g、魚膽草40g、地柏枝40g、百部30g、大浮萍30g、佛手柑30g、化金丹20g、防己20g、母豬草20g、瞿麥15g。
[0023]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10天為I療程。
[0024]4、治療結果:
4.1治療評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 痊愈:結石排出,癥狀消失,經B超或X線攝片復查無結石;
有效:結石部分排出,癥狀改善,經B超或X線攝片復查結石縮小1/2以上或位置下移2cm以上;
無效:癥狀無改善,結石未排出,經B超或X線攝片復查結石同前。
[0025]4.2結果:63例患者中,痊愈31例(49.2%),有效24例(38.1% ),無效8例(12.7% ),總有效率為87.3%0
[0026]典型病例
1、于某,男,22歲。因腰部酸困疼痛半月,加重并向小腹部放射,伴尿頻、尿急、小便澀痛ld,右腎區扣擊痛陽性。B超檢查:右腎輸尿管上段結石,結石大小約為1.0X0.9cm,腎盂中度積水??诳?,舌紅、苔薄黃膩,脈滑數。服藥后I個療程患者述腰痛明顯減輕,繼續服用本發明藥物,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復查B超:雙腎無明顯病征,雙腎無積水,病獲痊愈。半年后隨訪無復發。
[0027]2、孫某,女,26歲。右側腰部絞痛,并向大腿內側、會陰部放射,小便呈淡紅色,查體見右側腎區叩痛,右季肋點壓痛,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滑,B超檢查:左腎中盞內
0.6cmX0.8cm,
右腎1.3cmX0.4cm的強光團伴聲影,右腎盂積水。服用本發明藥物I個療程后,突然外尿道疼痛憋脹,小便時排尿中斷,刺痛難忍,用力小便,有I個石塊隨尿而出,轉暢,頭汗出,且疼痛消失,尿色淡黃。繼續服用2個療程,癥狀消失,復查B超:雙腎無明顯病征,雙腎無積水,病獲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29]實施例1,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是由密花樹40g、魚膽草30g、地柏枝30g、百部20g、大浮萍20g、佛手柑20g、化金丹10g、防己10g、母豬草10g、瞿麥IOg制成。
[0030]實施例2,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是由密花樹60g、魚膽草40g、地柏枝40g、百部30g、大浮萍30g、佛手柑30g、化金丹20g、防己20g、母豬草20g、瞿麥15g制成。
[0031] 實施例3,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是由密花樹70g、魚膽草50g、地柏枝50g、百部40g、大浮萍40g、佛手柑40g、化金丹30g、防己30g、母豬草30g、瞿麥20g制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濕熱郁滯型腎結石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密花樹40 - 70份、魚膽草30 - 50份、地柏枝30 — 50份、百部20 — 40份、大浮萍20 - 40份、佛手柑20 - 40份、化金丹10 — 30份、防己10 — 30份、母豬草10 — 30份、瞿麥10 —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密花樹60份、魚膽草40份、地柏枝40份、百部30份、大浮萍30份、佛手柑30份、化金丹20份、防己20份、母豬草20份、瞿麥1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密花樹40份、魚膽草30份、地柏枝30份、百部20份、大浮萍20份、佛手柑20份、化金丹10份、防己10份、母豬草10份、瞿麥10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密花樹70份、魚膽草50份、地柏枝50份、百部40份、大浮萍40份、佛手柑40份、化金丹30份、防己30份、母 豬草30份、瞿麥20份。
【文檔編號】A61P13/12GK104001082SQ201410261803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3日
【發明者】劉玉棟, 莊瑞花, 姜文靜 申請人:劉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