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流體用栓部和插入設備。
背景技術:
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內窺鏡為了抽吸管腔中的包含粘液在內的體液和污液這樣的流體而經由配設于內窺鏡的通用纜線的連接部與配設于內窺鏡的外部的抽吸裝置連接。該內窺鏡具有流體用栓部,該流體用栓部通過相對于氣缸按壓活塞而將抽吸狀態和非抽吸狀態中的一方切換為另一方。
內窺鏡還具有抽吸用管路部,該抽吸用管路部具有與流體用栓部連接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和與流體用栓部連接的第二抽吸用管路部。
第一抽吸用管路部具有配設于內窺鏡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前端部和在內窺鏡插入部的基端部分為雙叉的基端部。第一抽吸用管路部的一部分作為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發揮功能,該貫穿插入通道從插入部的前端部配設至作為一方的基端部發揮功能的處置器具插入部。第一抽吸用管路部的另一部分從雙叉部分配設至作為另一方的基端部發揮功能的流體用栓部。第一抽吸用管路部的另一部分在雙叉部分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的一部分連通。
第二抽吸用管路部從流體用栓部經由通用纜線配設至連接部。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20186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例如,側視型的內窺鏡用于內窺鏡的逆行性胰膽管造影(以下,稱為ERCP),插入部被插入到十二指腸這樣的管腔中。直視型的內窺鏡的插入部例如插入到大腸這樣的管腔中。在這樣的插入部被插入到管腔中時,在沒有實施抽吸的非抽吸狀態下,管腔內的壓力有時比例如鉗子栓側等所處的外部氣壓高。
由于該壓力的關系,例如膽汁等流體有可能與內窺鏡的使用者的意圖相違背地從配設于插入部前端的前端開口部流入第一抽吸用管路部。并且,流體有可能沿著從插入部的前端部突出的處置器具流入第一抽吸用管路部。
而且,在使用處置器具時和實施抽吸動作時,流體有時沒有被抽吸到抽吸裝置而是殘留在第一抽吸用管路部、流體用栓部以及第二抽吸用管路部中的任意部位。
該流入的流體和殘留的流體根據上述壓力的關系而有可能在使用處置器具時例如從鉗子栓向外部漏出。
為了抑制漏出,考慮有使鉗子栓與貫穿插入鉗子栓的處置器具牢固地緊密接觸。
然而,在該情況下,用于使處置器具相對于鉗子栓進行插拔的力量增加,處置器具相對于鉗子栓的插拔性降低。
在該情況下,當為了處置器具的更換和處置器具的進退移動而減弱處置器具與鉗子栓的緊密接觸時,流體有可能從鉗子栓向外部漏出。
這樣,與處置器具和內窺鏡的使用狀況對應地,流體有可能從鉗子栓漏出。
因此,期望在內窺鏡為非抽吸狀態下能夠抑制流體從鉗子栓漏出并且能夠防止處置器具相對于鉗子栓的插拔性的降低。
本發明是鑒于這些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抑制流體從鉗子栓漏出并且能夠防止處置器具相對于鉗子栓的插拔性的降低的流體用栓部和插入設備。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流體用栓部的一個方式是流體用栓部,該流體用栓部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分別連通,該第一管路具有前端和后端并且使流體通過所述前端與所述后端之間,該第二管路與抽吸裝置連接而使所述流體通過,其中,該流體用栓部具有:氣缸,其以所述第一管路與所述第二管路彼此連通的方式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分別連接;活塞,其嵌合插入于所述氣缸并且通過沿著所述氣缸的軸向移動而切換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處,抑制所述第一管路中的所述流體向外部漏出,在所述第二位置處,所述流體經由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被所述抽吸裝置抽吸;第一流路,其在所述活塞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時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連通,在所述活塞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時遮斷與所述第一管路的連通;以及第二流路,其在所述活塞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時遮斷與所述第一管路的連通,在所述活塞配置于所述第二位置時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連通。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能夠抑制流體從鉗子栓漏出并且能夠防止處置器具相對于鉗子栓的插拔性的降低的流體用栓部和插入設備。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的抽吸機構的概略圖。
圖2A是對第一實施方式的漏出抑制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2B是對第一實施方式的抽吸狀態進行說明的圖。
圖3A是對造影管向膽管插入的情況進行說明的圖。
圖3B是對引導部件向膽管插入的情況進行說明的圖。
圖3C是對通過引導部件的引導而使處置器具向膽管插入的情況進行說明的圖。
圖4A是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中的閥的主視圖。
圖4B是沿圖4A所示的4B-4B線的剖視圖。
圖5A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間隙的一例的圖。
圖5B是沿圖5A所示的5B-5B線的剖視圖。
圖6A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間隙的一例的圖。
圖6B是沿圖6A所示的6B-6B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結構]
參照圖1、圖2A、圖2B、圖3A、圖3B以及圖3C對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像在圖1中省略了氣缸71和活塞73的圖示那樣,在一部分的附圖中,為了圖示的明了而省略一部分部件的圖示。
[內窺鏡10]
圖1所示的內窺鏡10例如是側視型的內窺鏡,作為插入設備發揮功能。
如圖1所示,內窺鏡10具有:中空且細長的插入部20,其被插入到患者的體腔內等管腔內;以及操作部30,其與插入部20的基端部連結,對內窺鏡10進行操作。
[插入部20]
如圖1所示,插入部20從插入部20的前端部側朝向插入部20的基端部側依次具有前端硬質部21、彎曲部23以及撓性管部25。前端硬質部21的基端部與彎曲部23的前端部連結,彎曲部23的基端部與撓性管部25的前端部連結。
通過未圖示的彎曲操作部的操作,彎曲部23例如向上下左右這樣的期望的方向彎曲。通過彎曲部23彎曲,前端硬質部21的位置和朝向改變。而且,照明光對觀察對象物進行照明,在觀察視野內捕捉觀察對象物。該觀察對象物例如是被檢體(例如體腔)內的患部和病變部。
撓性管部25具有期望的撓性。由此,撓性管部25通過外力而彎曲。撓性管部25是從操作部30的后述的主體部31延伸的管狀部件。
[操作部30]
如圖1所示,操作部30具有:主體部31,其延伸有撓性管部25;把持部33,其與主體部31的基端部連結,由對內窺鏡10進行操作的操作者把持;以及通用纜線41,其與把持部33連接。
[把持部33]
如圖1所示,把持部33具有處置器具插入部35、未圖示的彎曲操作部以及開關部39,該彎曲操作部對彎曲部23進行彎曲操作。處置器具插入部35配設于把持部33的前端部側,彎曲操作部和開關部39配設于把持部33的基端部側。
[處置器具插入部35]
如圖1所示,處置器具插入部35相對于把持部33分支。因此,處置器具插入部35的中心軸方向相對于把持部33的中心軸方向傾斜。
如圖1所示,處置器具插入部35具有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該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配設于處置器具插入部35的端部,用于供后述的引導部件300(參照圖3B和圖3C)和處置器具400(參照圖3C)插入于內窺鏡10內。
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與也作為后述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插入部側管路部61a發揮功能的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的基端部連結。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配設于插入部20的內部,配設在從撓性管部25經由彎曲部23到前端硬質部21的整個范圍。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的前端部與配設于前端硬質部21的外周面上的前端開口部35c連通。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是用于供引導部件300和處置器具400插入到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中的插入口部。
如圖1所示,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的中心軸配設為與處置器具插入部35的中心軸同軸,因此相對于把持部33的中心軸傾斜。而且,中心軸方向相對于把持部33的中心軸方向傾斜。
如圖1所示,處置器具插入部35還具有筒形狀的鉗子栓36,該鉗子栓36裝卸自如地配設于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處。鉗子栓36的中心軸配設為與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的中心軸同軸。因此,鉗子栓36相對于把持部33傾斜。在鉗子栓36配設于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時,鉗子栓36經由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與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連通。
鉗子栓36具有能夠打開閉合的柔軟性。這樣的鉗子栓36例如由橡膠等樹脂形成。
在鉗子栓36配設于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而處置器具400沒有經由鉗子栓36插入到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內的情況下,鉗子栓36閉合,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被鉗子栓36封閉。在處置器具400經由鉗子栓36插入到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內的情況下,鉗子栓36閉合,鉗子栓36與處置器具400緊密接觸。
圖3B和圖3C所示的引導部件300、圖3C所示的處置器具400從鉗子栓36插入到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內直至被壓入前端硬質部21側。而且,如圖3B和圖3C所示,引導部件300和處置器具400從前端開口部35c突出。
[開關部39]
如圖1所示,開關部39具有抽吸開關39a、送氣/送水開關39b以及內窺鏡攝影用的各種開關39c。在操作者對把持部33進行把持時,通過操作者的手對抽吸開關39a、送氣/送水開關39b以及各種開關39c進行操作。
在內窺鏡10從兼作抽吸開口部的上述前端開口部35c經由后述的抽吸用管路部60來抽吸管腔中的包含粘液在內的體液和污液這樣的流體時即后述的抽吸狀態下,對抽吸開關39a進行操作。關于抽吸開關39a的具體的結構將在后面敘述。
送氣/送水開關39b是未圖示的送氣/送水機構的一部分。送氣/送水機構的構造是公知的,因此這里省略詳細的說明。
[通用纜線41]
如圖1所示,通用纜線41從把持部33的側面延伸。通用纜線41具有與抽吸裝置14a連接的連接部41a。抽吸裝置14a例如具有未圖示的抽吸泵和抽吸瓶14b。
[內窺鏡10的抽吸機構50]
如圖1所示,內窺鏡10具有抽吸機構50,在連接部41a與抽吸裝置14a連接時,該抽吸機構50與抽吸裝置14a連接,并通過抽吸裝置14a的抽吸泵的抽吸力對流體進行抽吸。流體包含管腔中的包含粘液在內的體液和污液等液體。在抽吸機構50中移動的被抽吸的流體中包含有被抽吸機構50抽吸的活體組織等固體。這樣的流體貯存于抽吸瓶14b中。
如圖1所示,抽吸機構50具有:抽吸用管路部60,其具有兼作抽吸開口部的前端開口部35c和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以及流體用栓部70,其以與抽吸用管路部60連通的方式與抽吸用管路部60連接,作為用于抽吸的抽吸閥單元發揮功能。
[抽吸用管路部60]
如圖1所示,抽吸用管路部60具有: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其具有配設有鉗子栓36的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和前端開口部35c;以及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其與抽吸裝置14a連接。前端開口部35c抽吸流體,引導部件300和處置器具400從前端開口部35c突出。
圖1所示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第一管路)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第二管路)63具有筒形狀例如圓筒形狀。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例如由樹脂材料等柔軟的管形成。
[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
如圖1所示,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具有前端和后端并且使流體通過前端與后端之間。詳細而言,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具有:前端部,其配設于插入部20的前端部;以及基端部,其配設于插入部20的基端部側,分為雙叉。這樣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具有:插入部側管路部61a,其配設于插入部20和主體部31的內部;以及操作部側管路部61b,其配設于主體部31和把持部33的內部。
插入部側管路部61a作為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發揮功能,該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從前端開口部35c(抽吸開口部)配設至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作為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一個基端部發揮功能。插入部側管路部61a與前端開口部35c和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連通。
操作部側管路部61b從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與插入部側管路部61a連結的雙叉部分62配設至流體用栓部70。流體用栓部70作為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另一個基端部發揮功能。操作部側管路部61b在雙叉部分62與插入部側管路部61a連通,在操作部側管路部61b的基端部與流體用栓部70連通。
這樣,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與前端開口部35c、配設有鉗子栓36的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以及流體用栓部70連接并連通。
換個方式表達上述內容,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具有與前端開口部35c連結的前端側管路部62a、與處置器具插入口部35a連結的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以及與流體用栓部70連結的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前端側管路部62a、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以及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在雙叉部分62彼此連通并連結。前端側管路部62a和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作為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發揮功能,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作為操作部側管路部61b發揮功能。
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具有:鉗子栓36,其供處置器具400插入;以及前端開口部35c,其抽吸流體,并且處置器具400從該前端開口部35c突出。
[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
如圖1所示,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從流體用栓部70經由通用纜線41配設至連接部41a。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的前端部與流體用栓部70連通。在連接部41a與抽吸裝置14a連接時,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的基端部與抽吸裝置14a連通。
這樣,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配設于把持部33和通用纜線41的內部。而且,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與抽吸裝置14a連接以供流體通過。
[抽吸機構50的抽吸用管路部60]
在抽吸機構50中,在連接部41a與抽吸裝置14a連接時,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通過抽吸裝置14a的抽吸力進行抽吸使流體從作為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前端部的前端開口部35c經由雙叉部分62流至配設于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基端部的流體用栓部70。因此,流體從前端側管路部62a經由雙叉部分62通過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被抽吸至流體用栓部70。
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通過抽吸裝置14a的抽吸力進行抽吸使流體從配設于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的前端部的流體用栓部70流至配設于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的基端部的抽吸裝置14a。因此,流體從流體用栓部70通過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而被抽吸至抽吸裝置14a。
[流體用栓部70]
如圖1、圖2A以及圖2B所示,流體用栓部70配設于把持部33。如上所述,流體用栓部70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分別連接,并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分別連通。
如圖2A和圖2B所示,流體用栓部70具有:氣缸71,其以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彼此連通的方式分別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接;以及抽吸開關39a,其具有按壓部391b和活塞73。
如圖1、圖2A以及圖2B所示,按壓部391b例如是在插入部20被插入到管腔內時為了將漏出抑制狀態(第一位置/釋放位置/自動抽吸狀態/參照圖2A)和抽吸狀態(第二位置/按壓位置/按壓狀態/參照圖2B)中的任意一方切換到另一方而進行操作的操作部。該切換是通過活塞73相對于氣缸71的移動而實施的。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例如是指插入有插入部20的前端側的管腔內的壓力。在漏出抑制狀態下,通過抽吸裝置14a使外部氣體流入氣缸71內并且將流體向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抽吸。因此,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抑制了隨著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比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高而使流體從前端開口部35c被抽吸并通過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從鉗子栓36向外部漏出。換言之,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抑制前端開口部35c側的比外部氣壓高的壓力的流體通過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從鉗子栓36向外部漏出。抽吸狀態是指如下的狀態:不論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是否比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高,都通過抽吸裝置14a從前端開口部35c抽吸流體,流體經由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抽吸裝置14a強制抽吸。
在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下,為了抑制在前端開口部35c的壓力比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高時流體由于壓力差而從鉗子栓36排出,使流體從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通過流體用栓部70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抽吸到抽吸瓶14b。在漏出抑制狀態下,在前端開口部35c的壓力與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之間沒有差的情況下,外部氣體從活塞73的通氣口部73a經由活塞73的內部空間、氣缸71的內部空間以及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持續向抽吸裝置14a抽吸。后面敘述詳細內容,但漏出抑制狀態下的抽吸與抽吸狀態大致同樣地是通過抽吸裝置14a的抽吸而實施的。
在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下,流體被抽吸裝置14a從前端開口部35c抽吸,流過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流體用栓部70以及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而貯存于抽吸瓶14b中。
如圖2A和圖2B所示,氣缸71以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彼此連通的方式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活塞73裝卸自如地嵌合插入于這樣的氣缸71中,能夠伴隨著按壓部391b的操作而沿著氣缸71的軸向相對于氣缸71移動。而且,如圖2A和圖2B所示,通過伴隨著按壓部391b的按壓操作或釋放操作(非操作)而使活塞73相對于氣缸71移動,流體用栓部70將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和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中的任意一方切換為另一方。
詳細而言,如圖2A所示,當按壓部391b從被操作(按壓)的狀態切換為非操作(釋放)的狀態時,活塞73借助后述的施力部件77而向上方移動,流體用栓部70從抽吸狀態切換為漏出抑制狀態。如圖2B所示,當按壓部391b被按壓操作而使活塞73沿其軸向被按入把持部33的內部時,流體用栓部70從漏出抑制狀態切換為抽吸狀態。
換言之,通過活塞73相對于氣缸71在氣缸71的軸向上移動,流體用栓部70將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和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中的任意一方切換為另一方。即,活塞73嵌合插入于氣缸71中并且沿著氣缸71的軸向移動,由此,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方切換為另一方,其中,在該第一位置處,抑制作為第一管路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中的流體從鉗子栓36處向外部漏出,在該第二位置處,流體經由第一管路和作為第二管路的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抽吸裝置14a抽吸。
氣缸71例如具有筒形狀,該筒形狀具有中心軸C。氣缸71例如由不銹鋼材料等金屬材料形成。
如圖2A和圖2B所示,氣缸71具有:一端部71a,其以供活塞73嵌合插入于氣缸71中的方式開口;以及開口的另一端部71b,其以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與氣缸71連通的方式與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接。一端部71a作為供活塞73嵌合插入于氣缸71中的插入口部發揮功能。如圖2A和圖2B所示,氣缸71還具有側面開口部71c,該側面開口部71c配設于氣缸71的側面,以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與氣缸71連通的方式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接。
如圖2A和圖2B所示,氣缸71相對于配設于把持部33的孔部33a插拔自如,氣缸71的一端部71a固定于把持部33,氣缸71的另一端部71b配置于把持部33的內部。在這樣的氣缸71的一端部71a處配設有未圖示的O形環等。由此,防止了在氣缸71與把持部33之間流體從外部浸入內窺鏡10的內部。即,確保了操作部30的內部的液密和氣密。
活塞73具有沿著活塞73的軸向細長的筒形狀。
另外,通過化學藥品等對活塞73進行清洗,因此活塞73由具有耐化學藥品性的材料形成。這樣的活塞73例如由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龍、聚砜/聚苯砜等砜系樹脂、液晶聚合物、變性聚苯醚、聚醚醚酮中的至少一種形成。
如圖2A和圖2B所示,活塞73具有:一端部,其配設于氣缸71(把持部33)的外部,與平板狀的按壓部391b例如螺合;以及另一端部(開口端部),其配設于氣缸71的內部。在本實施方式中,活塞73的外徑與氣缸71的內徑大致相同以確保活塞73相對于氣缸71為液密狀態。因此,活塞73的外周面在氣缸71的內周面上滑動。另外,如圖2A所示,活塞73具有通氣口部73a,該通氣口部73a配設于活塞73的一端部側,將外部氣體取入活塞73的內側。
如圖2A和圖2B所示,活塞73安裝于配設在活塞73的一端部側的安裝部75。活塞73貫穿插入于安裝部75,安裝部75配設為包圍活塞73的一端部側。安裝部75具有在一方具有底面75a的圓筒形狀。底面75a具有供活塞73貫穿插入的貫穿插入孔75b。底面75a與配設于孔部33a周邊的凸緣部33c抵接。在活塞73的軸向上,底面75a配設于按壓部391b的下方。安裝部75例如由橡膠等柔軟的素材形成。
如圖2A和圖2B所示,抽吸開關39a的施力部件77在活塞73的軸向上配設于底面75a與按壓部391b之間,與底面75a和按壓部391b抵接。施力部件77配設為卷繞從氣缸71露出的活塞73。作為施力部件77,例如使用金屬制的螺旋彈簧。施力部件77能夠在活塞73的軸向上伸縮。施力部件77具有沿著中心軸C向圖2A中的上方(把持部33的外側)對按壓部391b施力并向上方(把持部33的外側)對活塞73施力的作用力。此時,凸緣部33c與底面75a彼此抵接、彼此按壓。由此,底面75a防止了活塞73從安裝部75脫離。施力部件77被安裝部75包圍。
另外,按壓部391b、活塞73、安裝部75以及施力部件77優選為一體化。通過進行一體化,抽吸開關39a能夠作為一個單元而通過安裝部75相對于凸緣部33c進行裝卸。該實施方式的活塞73優選為在周向上被定位。例如,通過適當地形成安裝部75和凸緣部33c,活塞73在周向上被定位。
如圖2A所示,當按壓部391b從操作(按壓)狀態向非操作(釋放)狀態切換時,施力部件77伸展,施力部件77經由按壓部391b向上方對活塞73施力。因此,活塞73向上方移動,流體用栓部70從抽吸狀態切換為漏出抑制狀態。
如圖2B所示,當按壓部391b被操作(按壓)時,施力部件77收縮。因此,活塞73向下方移動,流體用栓部70從漏出抑制狀態切換為抽吸狀態。
抽吸機構50具有作為第一流路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和作為第二流路的抽吸用流路部90。
如圖2A和圖2B所示,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具有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該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配設為貫通活塞73的周面以使得在漏出抑制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還具有與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連通的活塞73的內部空間(以下,稱為活塞內部空間部731)和與活塞內部空間部731連通的氣缸71的內部空間(以下,稱為氣缸內部空間部711)。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優選為例如具有圓形狀。
伴隨著活塞73的移動,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在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從而允許抽吸。因此,在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下,流體通過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
即,在活塞73配置于圖2A所示的作為漏出抑制狀態的第一位置時,作為第一流路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與作為第一管路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作為第二管路的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
伴隨著活塞73的移動,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在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下不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即相對于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被遮斷,但維持著與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的狀態。因此,在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下,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為不抽吸的狀態。
即,在活塞73配置于圖2B所示的作為抽吸狀態的第二位置時,作為第一流路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遮斷了與作為第一管路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連通。
抽吸用流路部90具有抽吸用貫通口91,該抽吸用貫通口91配設為在抽吸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且貫通活塞73的周面。抽吸用流路部90還具有也與抽吸用貫通口91連通的上述活塞內部空間部731和上述氣缸內部空間部711。抽吸用貫通口91優選為例如具有圓形狀。
伴隨著活塞73的移動,抽吸用流路部90在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下不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即相對于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被遮斷,但與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因此,在圖2A所示的漏出抑制狀態下,抽吸用流路部90為不抽吸的狀態。
伴隨著活塞73的移動,抽吸用流路部90在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以允許抽吸,允許流體的抽吸。因此,在圖2B所示的抽吸狀態下,流體通過抽吸用流路部90。
即,伴隨著活塞73的移動,作為第二流路的抽吸用流路部90在活塞73配置于圖2A所示的作為漏出抑制狀態的第一位置時遮斷與作為第一管路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連通,在活塞73配置于圖2B所示的作為抽吸狀態的第二位置時與作為第一管路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作為第二管路的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允許流體的抽吸。
這樣,通過活塞73相對于圖2A和圖2B所示的氣缸71的移動,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和抽吸用流路部90中的任意一方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
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和抽吸用貫通口91彼此配設于同軸上。而且,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在活塞73的軸向上配設為比抽吸用貫通口91遠離按壓部391b。
活塞內部空間部731和氣缸內部空間部711兼作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和抽吸用流路部90,為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和抽吸用流路部90所共有,在漏出抑制狀態下和抽吸狀態下都能使用。而且,如圖2A和圖2B所示,不論活塞73如何移動,換言之不論是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中的哪個,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和抽吸用流路部90都始終與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
如圖2A所示,當按壓部391b被非操作(釋放)時,即在按壓部391b沒有被按壓的狀態下,活塞73借助施力部件77的作用力而維持向上方移動的狀態。此時,流體用栓部70為漏出抑制狀態,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抽吸用流路部90不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
在該情況下,為了漏出抑制狀態的抽吸,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使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與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換言之,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使前端開口部35c側與抽吸裝置14a側連通。
如圖2B所示,當按壓部391b被下壓時,活塞73通過按壓部391b而向下方移動。由此,流體用栓部70從漏出抑制狀態切換為抽吸狀態,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不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即被遮斷,抽吸用流路部90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
在該情況下,為了抽吸狀態的抽吸,抽吸用流路部90使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與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換言之,在抽吸狀態下,抽吸用流路部90使前端開口部35c側與抽吸裝置14a側連通。
在本實施方式中,活塞73配置于圖2A所示的作為漏出抑制狀態的第一位置時的作為第一流路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與活塞73配置于圖2B所示的作為抽吸狀態的第二位置時的作為第二流路的抽吸用流路部90相比,具有在被抽吸裝置14a抽吸的狀態下流體不容易流動的構造。詳細而言,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開口量比抽吸用流路部90的開口量小。具體而言,如圖2A和圖2B所示,例如,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的直徑比抽吸用貫通口91的直徑短。或者,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開口量比與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連通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連通部分61c的開口量小。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與氣缸71的連通部分61c優選為例如具有圓形狀。具體而言,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的直徑比與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連通的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連通部分61c的直徑小。因此,在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和抽吸用流路部90中,表示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中的流體的流動難易程度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阻力比表示抽吸用流路部90中的流體的流動難易程度的抽吸用流路部90的阻力大。而且,被抽吸裝置14a抽吸的狀態下的漏出抑制狀態下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中的流體比被抽吸裝置14a抽吸的狀態下的抽吸狀態下的抽吸用流路部90中的流體難流動。
另外,當考慮抽吸狀態下的抽吸性(換言之,堵塞)時,抽吸用貫通口91的直徑優選為與連通部分61c的直徑相同或比連通部分61c的直徑大。
如上所述,在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下抽吸裝置14a始終被驅動,例如不論是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中的哪個,都實施抽吸。在該抽吸中,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抽吸是為了抑制流體從鉗子栓36向外部漏出而實施的。與此相對,在抽吸狀態下,抽吸是為了將流體抽吸到抽吸裝置14a而實施的。即,在抽吸狀態下,流體被抽吸裝置14a的抽吸力從前端開口部35c抽吸到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通過抽吸力,被抽吸的流體從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經由流體用栓部70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流向抽吸裝置14a,被抽吸到抽吸裝置14a。
[作用]
在使用內窺鏡10時,抽吸裝置14a始終持續驅動,持續發揮抽吸功能。如圖2A所示,在按壓部391b非操作(釋放)時,具有比抽吸用貫通口91的直徑短的直徑的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由此,在流體用栓部70中維持著漏出抑制狀態。
在漏出抑制狀態下,在插入部20的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與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沒有差的情況下,外部氣體從通氣口部73a經由活塞內部空間部731、氣缸內部空間部711以及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持續向抽吸裝置14a抽吸。
插入部20被插入到適當的管腔中。在漏出抑制狀態下,管腔內的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逐漸變得比管腔外的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高。于是,前端側管路部62a內的壓力逐漸變得比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內的壓力高。并且,前端側管路部62a內的壓力逐漸變得比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內的壓力高。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抽吸裝置14a的抽吸力始終作用于氣缸內部空間部711內。因此,在經由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與氣缸內部空間部711連通的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和配設為比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遠離氣缸內部空間部711的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中,通過抽吸力的作用,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內的壓力逐漸變得比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內的壓力低。
由此,比起從前端側管路部62a經由雙叉部分62流向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流體更容易從前端側管路部62a經由雙叉部分62流向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從而流向流體用栓部70。而且,流體在流體用栓部70中經由與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連通的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活塞內部空間部731以及氣缸內部空間部711流向與氣缸71連通的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而且,通過抽吸裝置14a的抽吸,流體通過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持續向抽吸瓶14b抽吸。
由此,防止了流體由于壓力差而通過第一基端側管路部62b從鉗子栓36排出。
另外,當插入部20的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與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沒有差的情況下,由于前端開口部35c比通氣口部73a遠離氣缸內部空間部711,因此抽吸的大部分作用于通氣口部73a。由此,在插入部20的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與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沒有差的情況下,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控制了來自前端開口部35c側的抽吸。
如圖2B所示,當按壓部391b被操作(按壓)時,活塞73相對于氣缸71向下方移動,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與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的連通被遮斷,具有比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的直徑長的直徑的抽吸用貫通口91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因此,流體用栓部70切換為抽吸狀態。通過抽吸,流體從前端側管路部62a經由雙叉部分62通過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流向流體用栓部70。流體在流體用栓部70中經由與第二基端側管路部62c連通的抽吸用貫通口91、活塞內部空間部731以及氣缸內部空間部711流向與氣缸71連通的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而且,流體通過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被持續向抽吸瓶14b抽吸。
作為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中的流體的流動難易程度的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阻力比作為抽吸用流路部90中的流體的流動難易程度的抽吸用流路部90的阻力大。因此,通過這樣能夠防止在包含于漏出抑制狀態的處置時和觀察時流體不經意地被吸入前端開口部35c從而妨礙處置和觀察。
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具有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抽吸用流路部90具有抽吸用貫通口91。由此,以簡單的結構實施了上述動作。
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與抽吸用貫通口91配設在同軸上。由此,僅通過按壓部391b壓入或釋放活塞73,就能夠簡單地將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中的任意一方切換為另一方。
另外,側視型的內窺鏡10例如用于內窺鏡的逆行性胰膽管造影(以下,稱為ERCP)。
如圖3A、圖3B以及圖3C所示,ERCP是指如下的手術方法:例如向膽管101這樣的管腔注入造影劑,拍攝并檢查管腔中的作為患部的膽道系統和胰管,通過處置器具400對患部進行處置。在ERCP中,處置器具400被引導部件300引導至患部。
引導部件300例如由細的線狀部件形成。線狀部件例如具有不銹鋼制的線。線狀部件也可以例如具有表面例如被氟樹脂等涂層的鎳鈦線。
處置器具400例如包含內窺鏡的乳頭切開手術(以下,稱為EST)用刀、套管、引導線、剪刀狀的處置器具、鑷子狀的處置器具、鉗子、粉碎石子的籃子狀的處置器具以及不粉碎石子而將其帶出到體外的籃子狀的處置器具。處置器具400例如由細的線狀部件形成。
處置器具400具有圖3C所示那樣的能夠供引導部件300貫穿插入的貫穿插入口部(未圖示)。處置器具400能夠以引導部件300貫穿插入于貫穿插入口部的方式在引導部件300上滑動。這樣,通過滑動,處置器具400能夠沿著引導部件300移動。
ERCP的過程的一例如下所示。
如圖3A所示,插入部20例如被插入到十二指腸100這樣的管腔中,被稱為套管的造影管600從鉗子栓36經由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插入部側管路部61a)和前端開口部35c插入到膽管101中。接著,造影劑經由造影管600注入到膽管101等被檢體處,通過X射線等拍攝膽管101等被檢體。
如圖3B所示,引導部件300被插入到造影管600中,引導部件300的前端部從造影管600的前端突出。而且,引導部件300的前端部到達膽管101等被檢體。另外,引導部件300的基端部從鉗子栓36露出到內窺鏡10的外部。而且,在引導部件300留在膽管101等被檢體處的狀態下,僅造影管600被從內窺鏡10拉出。
接著,在處置器具400沿著引導部件300移動時,處置器具400被引導部件300引導,從鉗子栓36插入到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中。而且,處置器具400在被引導部件300引導的狀態下從前端開口部35c向側方突出,到達被檢體。
這樣,處置器具400被引導部件300引導至被檢體,對患部進行處置。
在上述那樣的ERCP中,例如在插入部20被插入到十二指腸(管腔)100中時,插入有插入部20的十二指腸100內的壓力(插入部20的前端側的壓力)有時比例如鉗子栓36等的外部氣壓高。例如由于內窺鏡10的送氣動作,插入有插入部20的管腔內的壓力有時比例如鉗子栓36等的外部氣壓高。
在該情況下,即使在圖2A所示的按壓部391b被釋放的狀態下,流體也有可能沿著處置器具400流入到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
流入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的流體、殘留于抽吸用管路部60中的流體以及殘留于流體用栓部70中的流體有可能從例如鉗子栓36向外部漏出。殘留于抽吸用管路部60中的流體例如包含由于使用處置器具400而殘留于作為處置器具貫穿插入通道的插入部側管路部61a中的流體以及在流體被抽吸到內窺鏡10中時沒有被抽吸到抽吸裝置14a而殘留于操作部側管路部61b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中的流體。
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在包含處置中途狀態、處置器具的更換狀態、觀察狀態以及非操作(釋放)狀態在內的漏出抑制狀態下,抽吸裝置14a也始終被驅動,如圖2A所示,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在漏出抑制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連通。換言之,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使前端開口部35c側與抽吸裝置14a側連通。因此,抽吸力始終作用于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以及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換言之,抽吸力作用至前端開口部35c側。由此,即使不是抽吸狀態,通過上述連通也使抽吸力作用于殘留在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第二抽吸用管路部63以及流體用栓部70中的流體。其結果為,流體例如被可靠地抽吸到抽吸裝置14a。
這樣,抑制了流體從鉗子栓36向外部漏出。
通過上述內容,即使使用不容易與鉗子栓36緊密接觸的處置器具400,也能夠抑制漏出。換言之,無需為了抑制漏出而使鉗子栓36與處置器具400牢固地緊密接觸。因此,防止了處置器具400的插拔性降低。
根據上述內容,由于抑制了流體的漏出,因此無需為了處置器具400的更換和處置器具400的進退移動而減弱處置器具400與鉗子栓36的緊密接觸。通過減弱緊密接觸,進一步抑制了流體從鉗子栓36向外部漏出。
這樣,根據處置器具400和內窺鏡10的使用狀況,抑制了流體從鉗子栓36漏出。
[效果]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十二指腸100等管腔內的壓力變得比外部氣壓高,也能夠抑制流體從鉗子栓36漏出。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抑制流體從鉗子栓36漏出,并且防止處置器具400相對于鉗子栓36的插拔性的降低。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下抽吸裝置14a始終被驅動,例如不論是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中的哪個狀態,抽吸力都恒定且相同。不論是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中的哪個狀態,這樣的抽吸力都經由抽吸機構50、抽吸機構50和前端開口部35c始終作用于例如被檢體內的患部和體液等流體。
漏出抑制狀態包含有通過處置器具400對患部進行處置的處置中途狀態、更換處置器具400的更換狀態、觀察患部的觀察狀態以及抽吸開關39a沒有被操作的非操作狀態(釋放狀態)。
因此,如上所述,當漏出抑制狀態下的抽吸力與抽吸狀態下的抽吸力相同時,漏出抑制狀態下的抽吸力與抽吸狀態下的抽吸力同樣地經由抽吸機構50和前端開口部35c作用于患部。而且,在漏出抑制狀態下,與抽吸狀態同樣地,通過抽吸力這樣的作用于患部的作用力,患部與抽吸狀態同樣地被吸入前端開口部35c。由此,在包含處置中途狀態和觀察狀態在內的漏出抑制狀態下,與抽吸狀態同樣地,患部被吸入前端開口部35c這樣的情況有可能妨礙處置和觀察。
因此,在作為抽吸狀態以外的狀態的漏出抑制狀態下,作用力無需到達抽吸狀態的程度。換言之,漏出抑制狀態下的作用力需要小于抽吸狀態下的作用力。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阻力大于抽吸用流路部90的阻力。詳細而言,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開口量小于抽吸用流路部90的開口量,或者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的開口量小于與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連通的連通部分61c的開口量。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防止在處置時和觀察時患部被抽吸力這樣的作用于患部的作用力吸入前端開口部35c從而妨礙處置和觀察。
在本實施方式中,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具有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抽吸用流路部90具有抽吸用貫通口91。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實施上述內容。
在本實施方式中,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與抽吸用貫通口91配設在同軸上。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簡單地將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中的任意一方切換為另一方。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不限于在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下抽吸力都恒定且相同。可以根據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按照期望對抽吸力進行調節。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防止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被流體堵塞,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也可以具有過濾器等對流體進行過濾的過濾部件。
在本實施方式中,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優選為比抽吸的流體大。
在本實施方式中,抽吸機構50也可以配設于直視型的內窺鏡10。在該情況下,例如在使大腸鼓起時,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例如插入有插入部20的前端側的大腸內的壓力)變得比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高。由此,與上述情況同樣地,流體有可能從鉗子栓36漏出。然而,上述流體用栓部70能夠抑制這樣的漏出。
[第一變形例]
以下,參照圖4A和圖4B對本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在本變形例中僅記載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如圖4A和圖4B所示,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還具有閥83,該閥83以在漏出抑制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的方式配設于活塞73的周面上。閥83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打開。詳細而言,當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比鉗子栓36側的外部氣壓高時,閥83打開。將前端開口部35c側的壓力例如稱為插入有插入部20的前端側的大腸內的壓力。
在該情況下,本變形例的活塞73例如由橡膠等高彈性部件形成。而且,閥83具有縫部83a。閥83從活塞73的外周面朝向內周面凹陷以使得閥83容易打開。
例如可以通過在活塞73的表面上涂層樹脂并在樹脂上配設縫部而形成閥83。例如可以在活塞73被嵌入成型時形成閥83。例如也可以通過雙色成型等將閥83配設于活塞73。
由此,在本變形例中,能夠簡化活塞73的結構。
[第二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5A、圖5B、圖6A以及圖6B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僅記載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在本實施方式中,不配設漏出抑制用貫通口81,配設間隙85。
[結構]
漏出抑制用流路部80具有形成于氣缸71的內周面與活塞73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85和與間隙85連通的氣缸71的內部空間(以下,稱為氣缸內部空間部711)。間隙85形成于氣缸71的內周面與活塞73的外周面之間。
如圖5A和圖5B所示,間隙85通過配設于氣缸71的內周面上的內周槽71g而形成以使得氣缸71的一部分71h比氣缸71的另一部分71i薄。如圖5B所示,一部分71h在氣缸71的周向上與一部分71i相鄰,在活塞73的軸向上配設在與一部分71i相同高度的位置。內周槽71g從氣缸71的內周面朝向氣缸71的外周面凹陷。內周槽71g以在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下內周槽71g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和氣缸內部空間部711連通的方式與側面開口部71c(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相鄰。內周槽71g沿著氣缸71的軸向配設為直線狀。內周槽71g在氣缸71的周向上配設于氣缸71的一部分。在該情況下,活塞73具有恒定的厚度。
這里,對使氣缸71的一部分71h為薄壁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不使一部分71h相對于一部分71i薄壁,而是使氣缸71發生變形。即,也可以是,氣缸71變形為凹陷而不是薄壁。
另外,如圖6A和圖6B所示,間隙85也可以通過配設于活塞73的外周面上的外周槽73g而形成以使得活塞73的一部分73h比活塞73的另一部分73i薄。如圖6B所示,一部分73h在活塞73的周向上與一部分73i相鄰,并在活塞73的軸向上配設在與一部分73i相同高度的位置。外周槽73g從活塞73的外周面朝向活塞73的內周面凹陷。外周槽73g配設于比抽吸用貫通口91靠下方的位置,以使得外周槽73g在漏出抑制狀態下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在抽吸狀態下不與第一抽吸用管路部61連通,在漏出抑制狀態和抽吸狀態下都與氣缸內部空間部711連通。外周槽73g沿著活塞73的軸向呈直線狀配設。在該情況下,在活塞73滑動的范圍內,氣缸71的內徑是恒定的。
這里,對使活塞73的一部分73h為薄壁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不使一部分73h相對于一部分73i薄壁,而是使活塞73發生變形。即,也可以是,活塞73變形為凹陷而不是薄壁。
[效果]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根據間隙85的尺寸,在漏出抑制狀態下按照期望對抽吸力進行調節。
另外,在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中,流體用栓部70不僅可以配設于內窺鏡10,也可以配設于抽吸導管等各種插入設備。
本發明不直接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實施階段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將結構要素變形而具體化。能夠通過適當組合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多個結構要素來形成各種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