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旋轉式吸引器,更詳細地,涉及如下的旋轉式吸引器:使鼻涕吸收部件在本體部的外周面以構成螺旋的方式連續卷繞結合之后,通過推動或拉動動作和旋轉動作來除去使用人員的鼻涕,由于未利用人為的吸力,因此可以無刺激地除去鼻涕,可防止鼻子內側的黏膜和血管受傷。
背景技術:
通常,幼兒或動作不夠靈活的患者的情況下,即使因鼻涕而產生鼻塞現象也難以獨自排出鼻涕,嚴重的情況下導致呼吸障礙,從而處于危險的狀況。
像這樣,在幼兒或患者的情況下,由于難以獨自排出鼻涕,因此可以人為地除去鼻子內的鼻涕的鼻涕吸入器被廣泛使用。
以往的鼻涕吸入器大部分采用強制吸入空氣的方式,由可吸入空氣的吸入裝置和以與上述吸入裝置相連接的狀態以規定長度插入于使用人員的鼻子內的吸入噴嘴等來構成。
但是,以往的鼻涕吸入器由于具有強制吸入空氣的方式,因此可導致鼻子的黏膜或血管受傷,此時,會有血管損傷或鼻子流血等各種問題。
因此,需要鼻子的黏膜或血管不受傷,且可以順暢地除去鼻涕的吸引器。
與本發明相關的文獻為韓國授權實用新型第20-0436518號(2007年08月24日),在上述文獻揭示了鼻涕吸入器。
技術實現要素:
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旋轉式吸引器:使鼻涕吸收部件在本體部的外周面以構成螺旋的方式連續卷繞結合之后,通過推動或拉動動作和旋轉動作來除去使用人員的鼻涕,由于未利用人為的吸力,因此可以無刺激地除去鼻涕,可防止鼻子內側的黏膜和血管受傷。
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部,具有前后方向的長度,外周面沿著橫方向以圓形狀、橢圓形狀或多角中的任一種形態形成;把手,以能夠在使用人員用手把持的狀態下進行前后方向移動和旋轉操作的方式在上述本體部的后端以相比本體部更小的直徑相連接;以及吸收部件,沿著上述本體部的前后方向以構成螺旋的方式連續卷繞,從而吸收使用人員的鼻涕。
并且,上述本體部的前端能夠以半球或橢圓形狀突出而成。
并且,在上述本體部沿著橫方向貫通有用于使上述吸收部件的一端或兩端插入的結合孔。
并且,上述結合孔可通過上述本體部的前方以能夠結合上述吸收部件的方式向上述本體部的前方開放。
并且,上述結合孔以小于上述吸收部件的寬度形成來可把持上述吸收部件的外部面。
并且,在上述本體部的外部面以沿著縱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使上述吸收部件卡定的卡止突起。
并且,在上述結合孔的上部面或下部面凹陷地形成有用于使上述吸收部件卡定的卡止突起或卡止槽。
并且,上述吸收部件可借助粘結劑附著于上述本體部的外周面。
并且,上述本體部的直徑越向前方逐漸變小。
技術效果
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效果:使鼻涕吸收部件在本體部的外周面以構成螺旋的方式連續卷繞結合之后,通過推動或拉動動作和旋轉動作來除去使用人員的鼻涕,由于未利用人為的吸力,因此可以無刺激地除去鼻涕,可防止鼻子內側的黏膜和血管受傷。
并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效果:由于利用鼻涕的表面粘度,可使鼻子內側黏膜、血管或鼻孔周圍的受傷最小化,由于不使用額外的電源,從而具有環保性,并且可以更換使用吸收部件,從而可以半永久地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立體圖。
圖2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側視圖。
圖3為用于示出在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中使結合孔向本體部的前方開放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為用于示出在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中使結合孔向本體部的前方開放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5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正面剖視圖。
圖6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以多角形態適用的狀態的正面剖視圖。
圖7為用于示出在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本體部適用卡止突起的狀態的正面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使用狀態圖。
符號說明
100:本體部
110:結合孔
120:前端
130:臺階
200:把手
300:吸收部件
400、400’:卡止突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的實施例,會讓本發明的優點、特征及實現這些優點和特征的方法更加明確。
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所公開的實施例,能夠以互不相同的各種方式實施,本實施例僅用于使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完整地理解本發明的范疇,本發明僅由發明要求保護范圍定義。
并且,在對本發明進行說明的過程中,若判斷為對相關公知技術對本發明的主旨變得模糊,則將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圖1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立體圖,圖2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側視圖。
并且,圖3為用于示出在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中使結合孔向本體部的前方開放的狀態的立體圖。
并且,圖4為用于示出在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中使結合孔向本體部的前方開放的狀態的側視圖,圖5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的正面剖視圖。
并且,圖6為用于示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以多角形態適用的狀態的正面剖視圖。
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包括本體部100和把手200以及吸收部件300。
首先,上述本體部100具有前后方向的規定長度,上述本體部100的外周面可沿著橫方向形成圓形狀、曲面形狀、多角面形狀等。
其中,優選地,上述本體部100利用木材、合成樹脂材料、金屬材料中的任一種制作,但根據需要可以選擇使用多種材質來制作。
并且,如圖1所示,上述本體部100為一直線形態,但可以根據人體形態制作成曲線形態。
并且,上述本體部100可具有適當的直徑和長度,使得上述本體部100能夠插入于幼兒或行動不便的患者等的鼻子內。
同時,如圖1所示,上述本體部100的前端120能夠以呈水平的面形成,如圖3、圖4所示,也能夠以橢圓形狀突出而成。
尤其,在上述本體部100沿著橫方向貫通有用于使后述的吸收部件300的一端或兩端插入的結合孔110。
上述結合孔110具有在上述本體部100以縫隙形狀切開的形態,從而可以在雙向牢固把持后述的吸收部件300的外部面。
并且,上述結合孔110可向本體部100的前方開放,使得上述結合孔110可通過本體部100的前方與后述的吸收部件300相結合。
并且,上述結合孔110以小于吸收部件300的寬度形成,從而可把持吸收部件300的外部面。
另一方面,在本體部100的外部面以沿著縱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使吸收部件300卡定的卡止突起400。
上述卡止突起400可沿著本體部100的前后方向形成多個,并且上述卡止突起400可配置成相互隔開的狀態。
并且,在結合孔110的上部面或下部面凹陷地形成有用于使吸收部件300卡定的卡止突起400’或卡止槽。
上述卡止突起400’或卡止槽具有以大的摩擦力牢固把持后述的吸收部件300的外周面的作用。
因此,在上述卡止突起400’或卡止槽將本體部100進行前后移動的情況下,可防止因吸收部件300被推至前方或后方而發生位置移動。
另一方面,雖未圖示,但上述本體部100可以制作成越向前方,直徑逐漸變小的錐形形態。
即,由于上述本體部100的前方以窄的直徑形成,因此可容易地插入于使用對象的鼻子內。
如圖8所示,把手200以能夠在使用人員用手把持的狀態下進行左右方向移動和旋轉的方式在上述本體部的后端以相比本體部更小的直徑連接。
此時,在上述把手200與本體部100的連接部位可形成因直徑差的臺階130。
并且,上述把手200可以和本體部100相同的材質形成,但是可根據需要適用其他材質。
例如,可以在上述把手200的外周面覆蓋用于防止滑動的橡膠或合成樹脂材料等,或者可形成防止滑動用的縫隙等。
吸收部件300沿著本體部100的前后方向以構成螺旋的方式連續卷繞,從而吸收使用人員的鼻涕。
其中,上述吸收部件300具有以規定長度切開的形態,能夠以使上述吸收部件300的一端或兩端插入于結合孔110的內部的方式相結合。
當然,還可以使上述吸收部件300連續通過結合孔110來卷繞在本體部100的外周面。
此時,吸收部件300處于借助結合孔110的兩面以規定力度把持的狀態,使用時不會向本體部100的前后移動,可以穩定地維持位置。
并且,上述吸收部件300可使用紙巾、棉、無紡布、布中的任意一種,但凡可吸收鼻涕的材料均可使用。
并且,上述吸收部件300可借助粘結劑(未圖示)附著于本體部100的外周面。其中,上述粘結劑可使用對人體無害的材料。
如上所述的上述吸收部件300利用鼻涕的粘度,使摩擦最大化,從而吸收鼻涕,能夠以利用鼻子外部的鼻涕來引出內側鼻涕的方式除去鼻涕。
最終,本發明在使吸附部件300以螺旋結合的狀態下,一邊進行前后移動,一邊通過旋轉動作來除去鼻涕,由于未利用人為的吸力,因此可以無刺激地除去使用人員的鼻涕。
并且,由于利用鼻涕的表面粘度,可使鼻子內側黏膜、血管或鼻孔周圍的受傷最小化,因不使用額外的電源,從而具有環保性,并且可以更換使用吸收部件300,從而可以半永久地使用。
以上,對與本發明的旋轉式吸引器有關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限度內,能夠進行多種實施變形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本發明的范圍不應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實施例,而是應通過發明要求保護范圍及其等同技術方案來決定。
即,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在所有方面是例示性的,而不具有限定性,本發明的范圍由本發明的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來表示,而不是詳細的說明,并且從本發明的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及其等同概念中導出的所有變更或變形形態均應解釋為包含在本發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