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牙方法,特別是指一種解決齒骨極度萎縮新式植牙技術的新式骨膜下植體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缺牙患者,其口腔齒骨極度萎縮(骨量分類第四級-齒槽骨已被吸收殆盡,基底骨亦被吸收只剩極少量)的狀態下,無法采傳統植牙復形,此案例一般多采以下二種醫療方案處置:
第一種醫療方案:過去branemark(植體品牌名)曾提出「zygoma(顴骨)植牙」方案,將長型植體結構從口腔穿種至顴骨,并利用延伸于口腔中的數支植體復形假牙。缺點:因口腔齒槽骨極度萎縮的缺牙患者幾乎皆為年長者,身體狀況較為虛弱,若采用zygoma植牙方案,創傷較大,必須全身麻醉住院手術,年長者接受此種較大規模的手術,其風險亦相對較高,對患者及其家屬,在生理、心理上都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第二種醫療方案:大約50~60年前,牙醫界曾采用「骨膜下植牙」方案,此方案必須經歷兩次手術,先將患者牙齦切開翻瓣,取得骨頭模型,并進行植體設計。待植體設計完成并待患者第一次手術的創傷復原(約1~2個月)后,必須再將患者牙齦第二次切開翻瓣,將植體植入。缺點:在取得骨頭模型時,血量控制不易,影響骨頭模型的精密度。必須等待一段牙齦創傷復原的時間,再面對一次手術的恐懼,兩次的大切口翻瓣手術,對患者是極大的身心磨難。并且此方案的植體采人工鑄造鈦合金的方式制作,由于鈦金屬流動性差,故植體經常無法順利制成,失敗率極高。
基于上述二種醫療方案的缺點,使其長久以來仍未真正有效地,被應用于臨床口腔齒槽骨極度萎縮的缺牙患者。本發明專利即針對前述方案的缺點,應用現代醫學影像及cad/cam軟硬件、3dprint、cnc雕刻設備……等高端科技,在制作流程做顛覆性的革新,造福齒槽骨極度萎縮的缺牙患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讓患者可免去舊式手術、植體穿入顴骨、牙齦翻瓣2次的痛苦及高風險,并摒棄精準度不佳、高失敗率的植體制作流程的解決齒骨極度萎縮新式植牙技術的新式骨膜下植體制作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新式骨膜下植體制作方法,其步驟包括:
a、對于齒骨萎縮部位進行斷層攝影,以取得齒骨圖像文件案;
b、通過設計軟件將該齒骨圖像文件案轉換成可供設計軟件編輯的齒骨數字檔案;
c、由該設計軟件針對該齒骨數字檔案進行設計編輯以制作出齒骨實體模型檔案;
d、利用3d打印設備將該齒骨實體模型檔案制造出齒骨實體模型;
e、以該齒骨實體模型為底材制作出骨膜下植體蠟型;
f、利用立體掃描設備對該骨膜下植體蠟型進行掃描,并儲存成可供該設計軟件編輯的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
g、由該設計軟件針對該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進行編輯并形成可供制造設備讀取制作的骨膜下植體檔案;
h、利用cnc銑床依照該骨膜下植體檔案進行最終制造、研磨與清潔以形成實體骨膜下植體。
所述的一種新式骨膜下植體制作方法,還包括步驟d1、對該齒骨實體模型以石膏進行翻制出復制品模型,以作為步驟e中底材替代之用。
較佳的,該齒骨實體模型為塑料快速原型技術模型。
較佳的,該斷層攝影為立體x光影像攝影。
較佳的,該骨膜下植體為四釩六鋁鈦的鈦合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1a為本發明石膏翻制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由設計軟件轉換編輯的齒骨實體模型檔案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經3d打印制造出的齒骨實體模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以齒骨實體模型為底材制作出的骨膜下植體蠟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掃描存盤的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銑床制造的骨膜下植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
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之的內容,以供本領域技術人員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之如“一”、“兩”、“上”等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請參閱圖1及圖1a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及石膏翻制的流程示意圖。本發明是一種解決齒骨極度萎縮新式植牙技術的新式骨膜下植體制作方法,其步驟包括:a、對于齒骨萎縮部位進行斷層攝影(為立體x光影像攝影),以取得齒骨圖像文件案(視為斷層攝影階段);b、通過設計軟件將該齒骨圖像文件案轉換成可供設計軟件編輯的齒骨數字檔案(視為轉換數據階段);c、由該設計軟件針對該齒骨數字檔案進行設計編輯以制作出數字齒骨模型檔案(視為軟件設計時間);d、利用3d打印設備將該齒骨實體模型檔案制造出齒骨實體模型(為塑料快速原型技術﹝rapidprototyping,簡稱"rp"﹞模型,視為3d打印實體模型階段);e、以該齒骨實體模型為底材制作出骨膜下植體蠟型(視為制作骨膜下植體蠟型階段);f、利用立體掃描設備對該骨膜下植體蠟型進行掃描,并儲存成可供該設計軟件編輯的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視為掃描蠟型并設計時間);g、由該設計軟件針對該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進行編輯并形成可供制造設備讀取制作的骨膜下植體檔案;h、利用cnc銑床依照該骨膜下植體檔案進行最終制造、研磨與清潔以形成實體骨膜下植體(為四釩六鋁鈦﹝鈦合金﹞,視為cnc銑床制作階段)。前述中更包括步驟d1、對該齒骨實體模型以石膏進行翻制出復制品模型,以作為步驟e中底材替代之用。
前述中步驟a所應用的硬件如下:gelightspeedvct64slicect,其規格如下-slice0.625mm、time60sec、mx2408.0mhutube、oil/airtubecooling、3000imageseries(direct3d)。
前述中步驟c所應用的軟件如下:(1)analyzepc3.0mayofoundation、(2)mimics6.3materialise、(3)powersolutiondelcam、(4)projet3510sd&hd及(5)3dsystems(rp)。
前述中步驟d所應用的硬件如下:(1)sla-50003dsystem及(2)thermojet3dprinter、3dsystem。
前述中步驟f所應用的硬、軟件如下:硬件:dentalscanner(ds200)及步驟g所應用的軟件:exocad。
前述中步驟h所應用的硬件如下:tds數位五軸牙模加工機(me-300hp)。
請一并參閱圖2、圖3、圖4、圖5及圖6所示,為本發明由設計軟件轉換編輯的數字齒骨模型檔案示意圖、經3d打印制造出的齒骨實體模型示意圖、以齒骨實體模型為底材制作出之骨膜下植體蠟型示意圖、掃描存盤的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示意圖及銑床制造的骨膜下植體示意圖。
對于齒骨萎縮的患者在制作骨膜下植體之前,必須先對齒骨萎縮的部分利用立體x光影像攝影進行斷層攝影,以取得齒骨圖像文件案,此齒骨圖像文件案為圖像文件案,必須轉換成齒骨數字檔案1,此齒骨數字檔案1能供設計軟件讀取并加以編輯設計(請參考圖2),而此編輯后的齒骨數字檔案1,其編輯的相關編碼及路徑可讓制作實體模型的設備(3d打印設備)讀取,而3d打印設備經此路徑讀取齒骨數字檔案1的相關編碼,制作出齒骨實體模型2(為塑料快速原型技術﹝rapidprototyping,簡稱"rp"﹞模型)(請參考圖3)。完成制作的齒骨實體模型可清楚了解患者齒骨實際萎縮的狀態,此時為了能讓骨膜下植體能完美的固定于實體齒骨,則需以齒骨實體模型為底材制作出骨膜下植體蠟型3(請參考圖4),此骨膜下植體蠟型3并非最終可進行制作的模板,尚必須利用立體掃描設備對該骨膜下植體蠟型3進行掃描。其步驟主要是將制妥的骨膜下植體蠟型3以立體掃描設備掃描成為設計軟件可編輯的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4后,加以編輯設計,并儲存成可供制造設備讀取的骨膜下植體檔案4(請參考圖5),再通過設計軟件對骨膜下植體蠟型檔案進行各角度、曲度、長度、寬度等不同參數的編輯修改,讓骨膜下植體在制作成品且應用到患者實際齒骨時能更符貼,讓患者不會感受到不舒適感。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中更包括步驟d1、對該齒骨實體模型以石膏進行翻制出復制品模型,以作為步驟e中底材替代之用。
依照上述各步驟完成的斷層攝影階段、轉換數據階段、軟件設計時間、3d打印實體模型階段、制作骨膜下植體蠟型階段、掃描蠟型并設計時間后,即可確定最終的骨膜下植體型體,最后再藉由步驟h完成cnc銑床制作階段,利用cnc銑床(為cnc「五軸精密雕刻機)經由路徑讀取設計軟件所規劃的骨膜下植體檔案中的相關編碼,依照編碼指令,將醫療用四釩六鋁鈦(鈦合金)雕刻成骨膜下植體5(請參考圖6)。
最后,將已完成的骨膜下植體,通過骨膜下植牙手術讓患者在僅須接受一次手術的情況下,完成將骨膜下植體植入口腔骨膜下的手術。
本發明的一種解決齒骨極度萎縮新式植牙技術及新式骨膜下植體制作方法,能讓患者可免去舊式手術、植體穿入顴骨、牙齦翻瓣2次的痛苦及高風險,并摒棄精準度不佳、高失敗率的植體制作流程,真正達到安全、省時、少痛苦的最高效醫療目的。
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發明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