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醫藥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溫肺用的灸條。
背景技術:
: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后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肩周炎、盆腔炎等有特效。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中醫認為艾灸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但采用傳統灸條灸療治療目的不明確,療效不確切,為此,申請人針對不同疾病分別進行藥用灸條研究,意外的發現將適量的艾絨、防風、川芎、黃芪混合后用于灸療對于慢性肺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溫肺灸條。本申請人發現,在艾絨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防風、川芎、黃芪制成灸條用于施灸對對肺部保健及肺病的治療療效顯著。具體地說,本發明提供的溫肺灸條由如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艾絨60-80g、防風5-15g、川芎3-10g、黃芪3-10g;進一步,艾絨65-75g、防風10-15g、川芎5-10g、黃芪5-10g;優選,艾絨70g、防風10g、川芎5g、黃芪10g。艾絨:是由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vant.)的干燥葉加工而成。傳統制作艾絨的步驟和工藝為:選取干燥潔凈的艾葉,除去枝梗,放入石臼中,用木杵搗碎,用細篩羅去塵屑、渣滓,如此反復搗、篩,達到艾絨細軟、柔爛如綿的程度,加工才算完成,然后將所得艾絨貯藏在干燥的環境中;現代艾絨主要采用機械粉碎,生產率高。艾絨的功效主要有:通經活絡、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生肌安胎、養生保健的作用。防風為傘形科植物未抽花莖的干燥根,具有解表散風、勝濕止痛、祛風止痙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周身盡痛、風寒濕痹、骨節疼痛、四肢攣急等證,是治療感冒、頭痛、風濕關節痛和破傷風的最常用的傳統中藥之一。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芍(ligusticumchuauxioughort.)的干燥根莖,其性溫,味辛、微苦;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血癖氣滯所致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肝郁氣滯而致血行不暢的胸肋、疼痛,頭痛,風寒濕痹,跌打腫痛等疾病。黃芪為豆科植物膜莢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或蒙古黃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干燥根。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癥。本發明的艾灸用中藥組合物應用于艾灸,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本申請中將艾絨、防風、黃芪、川芎混合物制作成灸條彌補傳統灸條成分單一、灸療效果針對性差的缺陷,對肺部保健及肺病治療的療效顯著。2.本申請的灸條中加入了防風、黃芪和川芎后味道更易被患者接受,無不良刺激性氣味。實施例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并不限于此。艾絨質量由艾絨的純度來決定的,純度越高質量越好,反之愈差。艾絨純度是用多少公斤艾葉制作成1公斤的艾絨這個比例數表示,依級別來分:普通級(8:1以下)、高級(15:1以下)、特級(25:1以下)、極品(25:1以上)四種艾絨;依艾葉陳放的年份分為:新艾絨和陳艾絨,其中,陳艾絨用年份來命名,如:一年陳艾絨、二年陳艾絨等。本申請中的艾絨可以采用傳統工藝或現代工藝,也可以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結合制備;艾絨的級別依據實際需求而定,優選三年5:1陳艾絨。實施例1a、將烘干的防風、川芎、黃芪分別用粉碎機粉碎成細粉末,然后分別稱取防風10g、川芎5g、黃芪10g混合均勻;b、將艾絨7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50mm、寬100m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地在艾絨上撒布步驟a制得的混合中藥細粉末,將白棉紙兩端折疊約60mm,卷緊成直徑約17-18mm、長度約200-210mm的圓柱條,粘合封閉,45-60℃低溫干燥,裝袋包裝即可。實施例2a、將烘干的防風、川芎、黃芪分別用粉碎機粉碎成細粉末,然后分別稱取防風15g、川芎10g、黃芪10g混合均勻;b、將艾絨65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50mm、寬100m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地在艾絨上撒布步驟a制得的混合中藥細粉末,將白棉紙兩端折疊約60mm,卷緊成直徑約17-18mm、長度約200-210mm的圓柱條,粘合封閉,45-60℃低溫干燥,裝袋包裝即可。實施例3a、將烘干的防風、川芎、黃芪分別用粉碎機粉碎成細粉末,然后分別稱取防風10g、川芎5g、黃芪3g混合均勻;b、將艾絨8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50mm、寬100m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地在艾絨上撒布步驟a制得的混合中藥細粉末,將白棉紙兩端折疊約60mm,卷緊成直徑約17-18mm、長度約200-210mm的圓柱條,粘合封閉,45-60℃低溫干燥,裝袋包裝即可。實施例4a、將烘干的防風、川芎、黃芪分別用粉碎機粉碎成細粉末,然后分別稱取防風14g、川芎8g、黃芪8g混合均勻;b、將艾絨7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50mm、寬100m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地在艾絨上撒布步驟a制得的混合中藥細粉末,將白棉紙兩端折疊約60mm,卷緊成直徑約17-18mm、長度約200-210mm的圓柱條,粘合封閉,45-60℃低溫干燥,裝袋包裝即可。效果例1.研究對象1.1病例來源本研究共收集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60例,分為兩組:藥灸組30例,對照組30例。1.2納入標準兩組病例均為治療前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寨性肺疾病組制定的《慢性阻寨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修訂版的標準。中醫辯證為寒飲伏肺,風寒束肺。診斷標準為:喘急胸悶,咳嗽痰多清稀,或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癥,舌苔薄白,脈浮緊。診斷參照個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中醫內科學》進行。1.3排除標準①伴有心源性體克、致命性心律失常、ii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患者;②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③內分泌系統以及造血系統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④懷孕及哺乳期婦女;⑤有精神異?;虿辉负献髡?。2治療方法2.1對照組對照組艾條的制備:步驟a:對照組的中藥成分按照專利(cn102406806a)中配制,具體如下:稱取馬錢子24g,龍血竭7g,乳香8g,沒藥6g,獨角蓮13g,麻黃8g、防風8g,黃連7g,黃芩8g,紅花3g,兒茶5g,甘草2g,將稱量好的中藥材馬錢子,龍血竭,乳香,沒藥,獨角蓮,麻黃、防風,黃連,黃芩,紅花,兒茶,甘草清除雜質洗凈、曬干,混合在一起后用中藥粉碎機將所有中藥物粉碎并混合均勻,再將粉碎后的混合物一起研磨成細粉,過120目篩備用。步驟b:將艾絨70g,均勻平鋪在一張長250mm、寬100mm的白棉紙上,再均勻地在艾絨上撒布按照步驟a制得的細粉末25g,將白棉紙兩端折疊約60mm,卷緊成直徑約17-18mm、長度約200-210mm的圓柱條,粘合封閉,45-60℃低溫干燥,裝袋包裝備用即可。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上述灸條配合治療,取肺腧、腎腧、涌泉、足二里、豐隆穴位進行艾灸,每處施灸10分鐘,一天一次。2周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天,治療2個療程。2.2藥灸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本發明實施例1中的藥灸配合治療,取肺腧、腎腧、涌泉、足二里、豐隆穴位進行艾灸,每處施灸10分鐘,一天一次。2周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天,治療2個療程。3治療效果3.1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主癥,次癥)②咳、痰、喘、滿發作的時間、次數、程度、持續時間、誘發原因;③相關體征:血壓、脈搏、體溫、呼吸、舌、脈。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測定并記錄治療前后動脈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變化。3.2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咳嗽、咳痰、喘急等呼吸道異常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明顯好轉;有效:咳嗽、咳痰、喘急等呼吸道異常癥狀好轉,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恢復;無效:呼吸道主要癥狀未改善,實驗室檢查無變化;3.3結果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對照組301016486.67藥灸組301910196.67兩組治療前后癥候療效比較,灸療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寨性肺疾病的臨床癥候,其中,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配合本發明中的藥灸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6.67%,顯效率達到6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