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氣消毒除塵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
背景技術:
空氣消毒機,即為對空氣消毒殺菌的機器,除了殺滅細菌、病毒、孢子等,而且還可以過濾花粉、煙霧等。眾所周知的是,這種設備在醫院中是不可避免的,能夠有效的避免各種惡性病毒的滋生和傳播,但是傳統的空氣消毒劑,消毒方式單一,且消毒效果不佳,長期的循環消毒容易造成醫院室內空氣的過度干燥,不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
中國專利CN205515677U揭示了一種醫用空氣消毒裝置,其包括消毒裝置外殼、臭氧發生器和出風端口,消毒裝置外殼的前方設有液晶顯示屏,出風端口安裝在消毒裝置外殼的前端,臭氧發生器安裝在消毒裝置外殼的內部左端,臭氧發生器的右側設置有電機,電機的上方設置有空氣加濕裝置,活性炭吸附裝置的下方設置有初效光催化過濾網,初效光催化過濾網的下方設置有小型吸風泵,其有益效果為:可以對消毒凈化之后的空氣進行加濕,徹底避免了長時間空氣消毒凈化之后的干燥現象出現,有利于病患者的身體康復。然而其無法對空氣中的粉塵進行有效的清除,除塵效果較差;同時僅能通過臭氧進行殺菌,殺菌方式單一且殺菌效果不佳;并且過濾方式單一,過濾效果較差,對醫院的空氣除塵消毒效果較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包括抽氣裝置、第一消毒裝置、第一管道裝置、第二消毒裝置、第二管道裝置、第一殼體裝置、第一過濾裝置、第二殼體裝置及第二過濾裝置,抽氣裝置包括第一框體、第二框體、抽氣管、第一風機、第一閥門、第一支架,第一消毒裝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三框體、玻璃罩、紫外線燈、第一彈簧、第一橫板、第一過濾網、第二彈簧,第一管道裝置包括第二管道、第二閥門及第二支架,本發明能夠對醫院的空氣進行有效的殺菌除塵。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包括抽氣裝置、位于所述抽氣裝置下方的第一消毒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消毒裝置下方的第一管道裝置、位于所述第一管道裝置下方的第二消毒裝置、位于所述第二消毒裝置下方的第二管道裝置、位于所述第二管道裝置右側的第一殼體裝置、收容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內的第一過濾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右側的第二殼體裝置及收容于所述第二殼體裝置內的第二過濾裝置,所述抽氣裝置包括第一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下方的第二框體、位于所述第一框體上方的抽氣管、設置于所述抽氣管上的第一風機、第一閥門、位于所述第一風機下方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消毒裝置包括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下方的第三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內的玻璃罩、收容于所述玻璃罩內的紫外線燈、位于所述第三框體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三框體下方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左右兩側的第一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下方的第二彈簧,所述第一管道裝置包括第二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閥門及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消毒裝置包括第四框體、收容于所述第四框體內的第五框體、位于所述第五框體左側的擋塊、收容于所述第五框體內左右兩側的散熱框、收容于所述散熱框內的加熱棒、位于所述散熱框下方的第二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下方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擋塊左側的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四彈簧左側的第一豎板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板上方的第三過濾網,所述第二管道裝置包括第三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三閥門、位于所述第三管道右側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右側的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殼體裝置包括第一殼體、位于所述第一殼體右側的第四管道、位于所述第四管道右側的第五管道、位于所述第五管道上方的進水斗、設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四閥門、位于所述第五管道下方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下方的第三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左側的第一連接桿、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右側的第四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殼體下方的排水管及設置于所述排水管上的第五閥門,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包括第四過濾網、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右側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下方的第六彈簧、位于所述第六彈簧下方的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第一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下方的第五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五過濾網下方的第七彈簧、位于所述第七彈簧下方的海綿環、位于所述海綿環下方的斜板、位于所述斜板下方的第七過濾網及位于所述第七過濾網右側的第八彈簧,所述第二殼體裝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六管道、設置于所述第六管道上的第六閥門、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右側的第五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下方的第二殼體、位于所述第二殼體右側的排氣管、設置于所述排氣管上的第七閥門,所述第二過濾裝置包括彎曲板、位于所述彎曲板上方的第九彈簧、位于所述彎曲板下方的第八過濾網、位于所述第八過濾網右側的第九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九過濾網右側的第十彈簧、位于所述第十彈簧右側的第二豎板、位于所述第二豎板右側的第七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七管道上的第三豎板、位于所述第七管道右側的第十一彈簧、位于所述第十一彈簧右側的第十過濾網,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四框體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一殼體上設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八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九通孔、第十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十一通孔,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圓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圓孔。
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二框體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一框體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抽氣管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管道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框體呈空心的球狀,所述第三框體上設有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玻璃罩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玻璃罩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呈水平狀,所述第三框體頂靠在所述第一橫板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板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過濾網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框體的內表面上,所述第二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
所述第四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五通孔且與所述第四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框體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五框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框體的上、下表面分別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框體位于所述第五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五框體的左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擋塊呈豎直狀,所述擋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散熱框設有兩個,所述散熱框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散熱框的側面與所述第五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加熱棒設有兩個,所述第二過濾網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五框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擋塊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過濾網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通孔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的下方。
所述第三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且與所述第四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七通孔。
所述第一殼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管道呈水平狀,所述第四管道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十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管道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管道呈L型,所述第五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管道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進水斗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五管道的上端與所述進水斗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五管道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排水管呈豎直狀,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十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五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五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圓孔,所述第一海綿塊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海綿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位于所述第一圓孔的下方,所述第五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五過濾網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海綿環固定連接,所述海綿環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海綿環頂靠在所述斜板上,所述斜板呈傾斜狀,所述斜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斜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圓孔,所述第七過濾網呈豎直狀,所述第七過濾網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的上端與所述斜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八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七過濾網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九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殼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圓孔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排氣管呈水平狀,所述排氣管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四圓孔且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彎曲板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板位于所述第三圓孔的下方,所述第九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九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殼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九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彎曲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八過濾網呈豎直狀,所述第八過濾網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過濾網的上端與所述彎曲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九過濾網呈彎曲狀,所述第九過濾網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十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十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十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九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十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板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五圓孔,所述第七管道呈水平狀,所述第七管道的左端對準所述第五圓孔且與所述第二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管道貫穿所述第三豎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板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十一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十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十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七管道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十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十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十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十過濾網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十過濾網上設有位于其右側的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左端與所述第十過濾網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醫院的空氣進行有效的殺菌除塵,殺菌除塵效果好。首先可以對吸入的空氣通過紫外線進行消毒,殺死其中大部分的細菌病毒,然后可以對空氣進行過濾,當氣壓較大時,對高氣壓的空氣可以進行降壓,防止對過濾網造成損壞,然后可以對空氣進行高溫消毒,以便殺滅空氣中的細菌,殺菌方式多樣化,能夠很好的滿足殺菌需求,然后可以通過噴灑凈化液對空氣中的粉塵進行清除,清除空氣中大部分的粉塵,除塵效果顯著,然后可以對空氣再次進行多重過濾,以便使得排出的空氣環保無污染,殺滅醫院空氣中的細菌、病毒且清除其中的粉塵等污染物,提高醫院空氣的質量,保護醫護人員及病人的身心健康。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抽氣裝置;11-第一框體;111-第一通孔;12-第二框體;121-第二通孔;13-第一支架;14-抽氣管;15-第一閥門;16-第一風機;2-第一消毒裝置;21-第一管道;22-第三框體;221-第三通孔;212-第四通孔;23-玻璃罩;24-紫外線燈;25-第一彈簧;26-第一過濾網;27-第一橫板;28-第二彈簧;3-第一管道裝置;31-第二支架;32-第二閥門;33-第二管道;4-第二消毒裝置;41-第四框體;411-第五通孔;412-第六通孔;42-第二框體;421-第一凹槽;43-擋塊;44-散熱框;45-加熱棒;46-第二過濾網;47-第三彈簧;48-第一彈簧;49-第一豎板;40-第三過濾網;5-第二管道裝置;51-第三管道;52-第三閥門;53-第一固定桿;54-第三支架;541-第七通孔;6-第一殼體裝置;61-第一殼體;611-第八通孔;612-第九通孔;613-第十一通孔;62-第四管道;63-第五管道;64-進水斗;65-第四閥門;66-第二固定桿;67-第三固定桿;68-第一連接桿;69-第四固定桿;60-排水管;601-第五閥門;7-第一過濾裝置;71-第四過濾網;72-第五彈簧;73-第六彈簧;74-第二橫板;741-第一圓孔;75-第一海綿塊;76-第五過濾網;77-第七彈簧;78-海綿環;79-斜板;791-第二圓孔;70-第八彈簧;8-第二殼體裝置;81-第四支架;82-第六管道;83-第六閥門;84-第五固定桿;85-第二殼體;851-第三圓孔;852-第四圓孔;86-排氣管;87-第七閥門;9-第二過濾裝置;91-彎曲板;92-第九彈簧;93-第八過濾網;94-第九過濾網;95-第十彈簧;961-第五圓孔;96-第二豎板;97-第七管道;98-第三豎板;99-第十一彈簧;90-第十過濾網;901-第二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包括抽氣裝置1、位于所述抽氣裝置1下方的第一消毒裝置2、位于所述第一消毒裝置2下方的第一管道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管道裝置3下方的第二消毒裝置4、位于所述第二消毒裝置4下方的第二管道裝置5、位于所述第二管道裝置5右側的第一殼體裝置6、收容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6內的第一過濾裝置7、位于所述第一殼體裝置6右側的第二殼體裝置8及收容于所述第二殼體裝置8內的第二過濾裝置9。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抽氣裝置1包括第一框體11、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下方的第二框體12、位于所述第一框體11上方的抽氣管14、設置于所述抽氣管14上的第一風機16、第一閥門15、位于所述第一風機16下方的第一支架13。所述第一框體11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一框體11的橫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上表面設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呈圓形。所述第二框體12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二框體12的下表面設有第二通孔121,所述第二通孔121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內部相通。所述抽氣管14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1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抽氣管14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風機16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風機16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側面固定連接。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消毒裝置2包括第一管道21、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1下方的第三框體22、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22內的玻璃罩23、收容于所述玻璃罩23內的紫外線燈24、位于所述第三框體22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25、位于所述第三框體22下方的第一橫板27、位于所述第一橫板27左右兩側的第一過濾網26、位于所述第一過濾網26下方的第二彈簧28。所述第一管道21呈豎直狀,所述第一管道2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1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框體22呈空心的球狀,所述第三框體22上設有第三通孔221及第四通孔212,所述第三通孔221及第四通孔212與所述第三框體2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2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221且與所述第三框體22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21的內部與所述第三框體22的內部相通。所述玻璃罩23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玻璃罩23與所述第三框體2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玻璃罩23采用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紫外線燈24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發出紫外線,進而可以對空氣中的細菌進行消毒殺菌。所述第一彈簧25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2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框體22固定連接,對所述第三框體2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橫板27呈水平狀,所述第三框體22頂靠在所述第一橫板27上且與其滑動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三框體2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橫板27采用彈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過濾網2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板27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過濾網26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橫板27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26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第二框體12的內表面上,從而其不僅可以對空氣進行過濾,還可以對所述第一橫板27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彈簧28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28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28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8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過濾網26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過濾網26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管道裝置3包括第二管道33、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33上的第二閥門32及位于所述第二管道33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架31。所述第二管道33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121且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33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支架31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架3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框體1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下端呈豎直狀。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二消毒裝置4包括第四框體41、收容于所述第四框體41內的第五框體42、位于所述第五框體42左側的擋塊43、收容于所述第五框體42內左右兩側的散熱框44、收容于所述散熱框44內的加熱棒45、位于所述散熱框44下方的第二過濾網46、位于所述第二過濾網46下方的第三彈簧47、位于所述擋塊43左側的第四彈簧48、位于所述第四彈簧48左側的第一豎板49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板49上方的第三過濾網40。所述第四框體4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框體41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4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412,所述第五通孔411、第六通孔41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33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五通孔411且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管道33的內部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框體42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第五框體42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框體42的上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框體42位于所述第五通孔411的下方,所述第五框體42的左表面設有第一凹槽421,所述第一凹槽421與所述第五框體42的內部相通。所述擋塊43呈豎直狀,所述擋塊4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擋塊43擋住所述第一凹槽421。所述散熱框44設有兩個,所述散熱框44呈空心的半球狀,所述散熱框44的側面與所述第五框體4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散熱框44采用導熱材料制成,使其可以傳遞熱量。所述加熱棒45設有兩個,所述加熱棒45與電源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46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46的側面與所述第五框體42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過濾網46可以在所述第五框體42內上下移動。所述第三彈簧47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47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47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7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過濾網46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二過濾網46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彈簧48呈水平狀,所述第四彈簧48的一端與所述擋塊43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48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板49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擋塊43起到支撐作用,使得所述擋塊43緊緊的頂靠在所述第五框體42的側面上,進而可以堵住所述第一凹槽421。所述第一豎板49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49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過濾網40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40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49的上端與所述第三過濾網40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通孔412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40的下方。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管道裝置5包括第三管道51、設置于所述第三管道51上的第三閥門52、位于所述第三管道51右側的第一固定桿5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53右側的第三支架54。所述第三管道5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412且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51的內部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桿53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5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53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4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4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框體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4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七通孔541,所述第七通孔541呈圓形。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殼體裝置6包括第一殼體61、位于所述第一殼體61右側的第四管道62、位于所述第四管道62右側的第五管道63、位于所述第五管道63上方的進水斗64、設置于所述第五管道63上的第四閥門65、位于所述第五管道63下方的第二固定桿66、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66下方的第三固定桿67、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67左側的第一連接桿68、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67右側的第四固定桿69、位于所述第一殼體61下方的排水管60及設置于所述排水管60上的第五閥門601。所述第一殼體6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殼體61上設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八通孔611、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九通孔612、第十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十一通孔613,所述第八通孔611、第九通孔612、第十通孔、第十一通孔613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5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611且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51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桿5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管道62呈水平狀,所述第四管道62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十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62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62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541且與所述第三支架54的側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七通孔541與所述第四管道6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管道63呈L型,所述第五管道63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541且與所述第三支架5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七通孔541的內部與所述第五管道63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管道63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進水斗64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五管道63的上端與所述進水斗6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進水斗64的內部與所述第五管道63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桿66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66的上端與所述第五管道6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66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支架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67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支架54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6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桿68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68的右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67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9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69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67固定連接。所述排水管60呈豎直狀,所述排水管60的上端對準所述第第十一通孔613且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排水管60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部相通。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過濾裝置7包括第四過濾網71、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71右側的第五彈簧72、位于所述第四過濾網71下方的第六彈簧73、位于所述第六彈簧73下方的第二橫板74、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4下方的第一海綿塊75、位于所述第一海綿塊75下方的第五過濾網76、位于所述第五過濾網76下方的第七彈簧77、位于所述第七彈簧77下方的海綿環78、位于所述海綿環78下方的斜板79、位于所述斜板79下方的第七過濾網及位于所述第七過濾網右側的第八彈簧70。所述第四過濾網7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7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71擋住所述第八通孔611。所述第五彈簧72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72呈水平狀,所述第五彈簧72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72的左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71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四過濾網71可以緊緊的頂靠在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上。所述第六彈簧73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73的上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7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73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4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四過濾網7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二橫板7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74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74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圓孔741。所述第一海綿塊7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海綿塊75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7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75位于所述第一圓孔741的下方。所述第五過濾網7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過濾網76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海綿塊75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五過濾網7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77呈豎直狀,所述第七彈簧77的上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76固定連接,所述第七彈簧77的下端與所述海綿環78固定連接。所述海綿環78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海綿環78頂靠在所述斜板79上。所述斜板79呈傾斜狀,所述斜板79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斜板79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圓孔791。所述第七過濾網呈豎直狀,所述第七過濾網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七過濾網的上端與所述斜板79固定連接,從而可以對所述斜板79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八彈簧70呈水平狀,所述第八彈簧70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彈簧70的左端與所述第七過濾網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七過濾網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殼體裝置8包括第四支架81、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1下方的第六管道82、設置于所述第六管道82上的第六閥門83、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1右側的第五固定桿84、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84下方的第二殼體85、位于所述第二殼體85右側的排氣管86、設置于所述排氣管86上的第七閥門87。所述第四支架81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81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6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8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9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82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九通孔612且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82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殼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固定桿84呈傾斜狀,所述第五固定桿84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8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殼體85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殼體85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圓孔851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圓孔852,所述第三圓孔851、第四圓孔85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六管道82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圓孔851且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管道82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部相通。所述排氣管86呈水平狀,所述排氣管86的左端對準所述第四圓孔852且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排氣管86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部相通。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過濾裝置9包括彎曲板91、位于所述彎曲板91上方的第九彈簧92、位于所述彎曲板91下方的第八過濾網93、位于所述第八過濾網93右側的第九過濾網94、位于所述第九過濾網94右側的第十彈簧95、位于所述第十彈簧95右側的第二豎板96、位于所述第二豎板96右側的第七管道97、設置于所述第七管道97上的第三豎板98、位于所述第七管道97右側的第十一彈簧99、位于所述第十一彈簧99右側的第十過濾網90。所述彎曲板91呈彎曲狀,所述彎曲板91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彎曲板91位于所述第三圓孔851的下方。所述第九彈簧92呈豎直狀,所述第九彈簧9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殼體85固定連接,所述第九彈簧92的下端與所述彎曲板9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彎曲板9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八過濾網93呈豎直狀,所述第八過濾網93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八過濾網93的上端與所述彎曲板91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彎曲板9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九過濾網94呈彎曲狀,所述第九過濾網94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十彈簧95設有兩個,所述第十彈簧95呈水平狀,所述第十彈簧95的左端與所述第九過濾網94固定連接,所述第十彈簧95的右端與所述第二豎板96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九過濾網94起到支撐。所述第二豎板9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板96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板96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五圓孔961。所述第七管道97呈水平狀,所述第七管道97的左端對準所述第五圓孔961且與所述第二豎板96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五圓孔961與所述第七管道97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七管道97貫穿所述第三豎板98的左右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板98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板98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十一彈簧99設有兩個,所述第十一彈簧99呈水平狀,所述第十一彈簧99的左端與所述第七管道97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十一彈簧99的右端與所述第十過濾網90固定連接。所述第十過濾網90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十過濾網90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十過濾網90上設有位于其右側的第二連接桿901,所述第二連接桿90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連接桿901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殼體8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901的左端與所述第十過濾網90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使用時,首先將其放置在醫院內,當醫院內的空氣粉塵及細菌較多時,手動啟動第一風機16、紫外線燈24、加熱棒45,同時往所述進水斗64內倒入凈化水,使得進水斗64內存儲一定量的凈化水。然后打開第一閥門15,使得醫院內的空氣進入到所述抽氣管14內,然后經過第一通孔111進入到所述第一管道21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22內,然后與紫外線燈24發出的紫外線接觸,紫外線可以殺死空氣中大部分的細菌。然后空氣經過第四通孔212頂靠在所述第一橫板27上,使得所述第一橫板27向下彎曲,然后滑過所述第一橫板27的上表面向第一橫板27上方的四周散去,此時可以對高氣壓的空氣起到降壓的作用。然后空氣經過第一過濾網26的過濾進入到所述第一過濾網26的下方,所述第一過濾網26可以過濾掉空氣中大部分的粒徑較大的固體雜質。進入到所述第一過濾網26下方的空氣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33內,然后手動打開第二閥門32,使得所述第二管道33內的空氣進入到所述第五框體42內。由于加熱棒45可以產生熱量,使得所述第五框體42內的溫度上升,當溫度達到一定值時,可以對空氣中的細菌殺死,防止細菌對人體的感染。然后經過第二過濾網46的過濾后進入到其下方,當氣壓較大時,所述第二過濾網46向下移動,防止高氣壓對所述第二過濾網46造成損壞。然后空氣經過第一凹槽421向左推動擋塊43,使得所述擋塊43向左側移動,然后空氣進入到所述擋塊43的上方,然后經過所述第三過濾網40的過濾后經過所述第六通孔412進入到所述第三管道51內,打開第三閥門52,使得所述第三管道51內的空氣經過所述第四過濾網71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一殼體61內,此時手動打開第四閥門65,使得所述進水斗64內的凈化水進入到所述第五管道63內,然后經過所述第七通孔541進入到所述第四管道62內,然后進入到所述第一殼體61內,然后向左側噴出,進而可以與經過第四過濾網71過濾后的空氣接觸,清除空氣中大部分的粉塵顆粒雜質,改善空氣的凈化效果。然后空氣與水經過所述第一圓孔741與所述第一海綿塊75接觸,此時所述第一海綿塊75被浸濕,其對空氣的過濾效果更好,然后第五過濾網76對所述第一海綿塊75起到支撐作用,使得所述第五過濾網76可以被浸濕,使得所述第五過濾網76可以對空氣進行有效的過濾作用。然后空氣經過海綿環78的過濾且穿過所述第二圓孔791進入到所述斜板79的右側,然后經過所述第七過濾網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六管道82內,打開第六閥門83,使得空氣進入到所述第二殼體85內,然后經過彎曲板91的集中作用,從所述彎曲板91的下方向右側移動,且經過所述第八過濾網93的過濾后且經過第九過濾網94的過濾后,當氣壓較大時,所述第九過濾網94向右側移動,對氣壓起到緩沖的作用,使得空氣得到降壓的作用。然后空氣經過所述第五圓孔961進入到所述第七管道97內,然后經過第十過濾網90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排氣管86內,打開第七閥門87,使得凈化后的空氣排出,對醫院的空氣起到凈化消毒的作用,當所述第一殼體61內的凈化水較多時,手動打開第五閥門601,使得凈化水從所述排水管60排出。至此,本發明高效的醫用空氣消毒凈化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